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四届年会于2004年2月5~7日在黑龙江·亚布力滑雪中心召开,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企业成长新动力”,来自国内各地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经济学家等将就“崛起的中国企业”、“东北振兴之路”、“国际背景下的成长策略——水泥和鼠标的对话”、“管理发展论坛:做大还是做强——2004年管理变革的挑战”、“国际发展论坛: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管理传播网将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制作成专题,以飨读者。
王超: 刚才洲伟讲到媒体问题,我们公司80年成立合资企业做出版行业。80年办报纸为了赚钱,我也担当了很大一部分媒体经营的角色,我一直在想媒体未来发展趋势的问题。目前来讲媒体所处的境况作为一个产业还很幼稚,甚至边缘化,虽然作为宣传工具。
媒体是卖标准,或者是产业的观察者。我们怎样来观察和看待商业环境的变化,一个框架是什么?媒体的报道很客观,这个压根不存在,媒体销售的是偏见,看你相信哪一个偏见。我必须告诉人家我是怎么看的。我个人对于中国商业社会有一个感觉,和何力的观点不太一样。何力说用过去的观点看问题,我认为在大的问题上一定用过去的观点看问题,越大的事情越有重复性。历史总是相似,中国目前商业环境变化最大的一个判断基点在于我们今天眼前面对的是改革和开放之间的痛苦,改革开放初期把改革开放看成是孪生兄弟一样,意味着先进或者现代化一些积极的东西。但是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越看出来这两个东西是两个东西,这个和一百年前中国面对的反帝反封建以及引发出来的救亡,我们解决内部问题的时候受到外部的压力,我们都是找中间的平衡点。改革和开放是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开放里面最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入世,入世前五年被认为是过渡期,两到三年认为是蜜月期,从政府到企业都会提这样一个问题,过渡期的后两年实际很多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土耳其说每一船中国货到土耳其,土耳其就有一个企业倒闭。我们产品的价格太低了,比人家低三分之一,实际三分之一已经很有竞争力了。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我们社会在WTO谈判当中不太协调,从政府到企业到研究机构还有行业协会还有行业组织怎样在过程当中发挥很协调的作用帮助政府反映企业的呼声更好做出谈判应对,这一两年非常值得注意。
我们原来独家垄断的行业在逐渐打破甚至放松管制,像电信也好,金融也好,航空电力都是从独家垄断先变成寡头垄断的格局,不能把一块钢板敲成几块板,敲碎之后蕴含下一个过程,在缝隙里面要掺进沙子。沙子怎么掺?更多的是外资掺进去,还是民营资本掺进去?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垄断行业里面实际上是社会多年来很多人投资积累下来最有价值的资产,这部分谁来进入?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出现冲突和竞争。我们的改革逻辑是先增长到一定程度再到核心的国有资本。我们的产品和国外产品等级、所处的市场规则差距很大,见不到面,现在要见面了。我们在这个活动里面看到很少有跨国公司的人参与,尽管国内民营企业的人为主,真正大型企业的人来的比较少。我们看到在未来民营的经济力量和国外的资本力量和传统保留下来国有企业的资产会有一个复杂博弈的过程。这是我们非常乐于关注的。
我们比较熟悉的信息产业,国家管制最少,基本放任发展的领域。跨国公司进入非常有效。它原来在传统的国有和跨国资本和民营企业间形成产业格局关系比起很多其它开放中的或者开放比较慢的企业会有一些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