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2008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奥运村、会议中心、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6个主要项目的法人招标相继完成并已陆续进入建设阶段,中标人均为国内企业;通过项目法人招标确定的6个奥运会主要场馆及设施项目,总投资约205亿元,其中85%的资金通过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运用市场机制融资完成。这是政府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进行的大胆创新,同时也探索出一个大型社会公益项目政府融资的新模式。
最让北京建筑业感到振奋的是,北京的国有建筑企业成为此次的最大赢家。北京城建集团更以身兼奥运会国家体育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奥运村及国家体育馆三标四个工程的大获全胜而为人瞩目———即便是在奥运的历史上,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而更令人关注的是———中标人除了头上有奥运的金色“光环”外,还需要承担起项目从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到移交的“全套”BOT程序,这在国内尚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10亿资金从何而来?
北京城建“连中三元”的消息刚一传开,就已经有“好事者”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国家体育场总投资35亿,政府投资占58%,中信和城建集团以及美国金州组成的联合体投资42%,其中城建集团的比例为30%,也就是总投资的12%左右,也就是大约4亿;国
家体育馆及奥运村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没有政府投资,北京城建集团出资总比例为24%,按照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城建需要出资2亿,作为滚动开发的项目,城建共需要投资4亿;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注册资本6亿元,公司出资比例为25%,也就是1.5亿。按照这样的估算,城建集团需要的资金量在10亿左右。
如果在一个正处“日中天”的高科技企业看来,10个亿实在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一直以来靠规模支撑而利润率极低的建筑企业来说,钱能从哪来?而且,北京城建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是80%.
“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心,这并不奇怪。”北京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在接受采访时说,“而且很多人的问题是这样连贯下来的:城建为什么能中这么多标?中了标有没有钱投资?能不能干好这么多活?干完这些活能不能赚钱?”
“经过理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全有能力承担这10个亿。靠什么?当然是资本运作。我也算一笔账:第一笔钱,将上市公司北京城建24%的股权转让给国外一家企业,收回5个亿;第二笔钱,配股能拿回3个亿,这是我一直强调的要用好上市公司的优势;第三笔钱,我刚刚有一个项目转让,东直门交通枢纽的转让费15亿,当初我们做好一级土地开发只用了7个亿。简单算下来,早就超过10个亿了吧。”刘龙华的信心已经写在了脸上,“如果还有需要,我们已经和国际资金谈好贷款,像澳大利亚早就上门要求合作,国内银行也非常主动。”
“至于施工,目前我们中标的项目全部加起来有100万平方米左右,在3年内完成;对于城建这样的每年开复工面积都在1100万平方米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该不是问题;从施工难度上看,除了‘鸟巢’项目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他应该还算是正常的施工难度。我还有一个理念,就是充分用好总承包商的身份,现在国外很多顶级的专业公司找上门来要和我们合作,要做我们的专业分包商。”刘龙华说,这种感觉很不错。而之所以有好的感觉,是因为企业的能力发生了变化。
“再者,你知道我投入的这10亿换来的是什么?”刘龙华并不掩饰他的兴奋,“是价值100亿的工程总承包权!值不值,我想这笔账谁都能算出来。”
奥运项目对于建筑企业意味着什么?
“肯定不是接到了几个大工程、有活干那么简单!”北京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说,“建筑企业从干活赚钱到靠资本运作赚钱,这是建筑企业的质的飞跃,也是北京城建集团,乃至北京国有建筑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标志。”
据悉,目前北京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投资高峰期。来自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的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5年累计在8500亿元左右。其中,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直接建设投资为290.1亿元。如果延伸至2008年,与奥运直接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约为2400亿元,同时,北京房地产开发乃至房屋租赁业将“升温”,到2005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额约为2800亿元,总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而由此产生的拉动行业其他相关产业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毫无疑问,北京现在已成为世界建筑领域炙手可热的市场,”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学者赵亮表示,“包括库哈斯、赫尔佐格、德梅隆、福斯特这些获得过普利茨克奖的建筑大师都要到中国来、到北京来,并期待在这里留下自己的作品。许多外国建筑大师都感到,现在要搞建筑不来中国不行了。”
如此巨大而开放的市场,自然会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赢得众多奥运项目不仅有利于与建筑业同行的竞争,也有利于度过2006年的行业调整期,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资本运作带动集团建筑施工,并借机进行企业调整和改革,从而区别于二级公司的竞争模式,使集团向现代化、资本运作型企业发展。”刘龙华的观点则代表了众多国内建筑企业争夺奥运项目的初衷,“通过奥运项目的实施,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资本运作的水平,锻炼一批国际化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强强联合的能力,加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北京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的城市建设已进入历史高峰期,今年开复工面积将突破1亿平方米,这样的规模很可能要持续几年。巨大的商机为北京市建筑施工企业创造了改革创新、发展壮大的难得机遇,施工企业应该在高质量完成奥运工程的同时,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企业做大做强。
建设“高峰”后的“低谷”怎么办?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专家曾经指出:北京建筑企业还将面临奥运建设“高峰”与后期“低谷”的矛盾。这种情况在第11届亚运会工程建设结束后就曾出现过,本来在今后20年内,北京建设都将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奥运工程的带动,建设投资与建设项目的“提前支出”已成必然,后奥运阶段的“低谷效应”可能出现。至于奥运会结束后什么时间会出现这种“低谷”,以及“低谷期”可能持续多长时间,专家们表示现在还很难预测。这就要求北京建筑企业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以求平稳过渡“低谷期”。
北京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是奥运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的高峰时期,由此带来的“建筑行业热”辐射全国;国有建筑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利好机会,开展企业改制和企业产权机构调整,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目前就有很多企业和个人找我谈,要买城建的股权,水涨船高,我们现在可不只是货比三家了,是货比几十家。
北京市建委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一些大型建筑企业是靠规模支撑,当奥运会过后,北京城市建设过了高峰期,在京的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又不退出,其规模就会下滑。如果此时成本降不下来,潜在的矛盾就可能激化。所以,建筑企业从现在起就应该在全国布局,从现在开始就盘算如何走出去,在国内、国外市场上站住脚,才能真正地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市场化、自主化、国际化。
历经“独立风波”、高层换帅之后,铁通终于迎来自立的时刻。2004年初,国务院正式决定,铁通由铁道部移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管理,并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运作。这一利好消息尽管姗姗来迟,铁通还是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国资委能给多少实惠
眼下最为人关心的,莫过于委身国资委的怀抱,铁通能得到多少实惠了。
在政策上,铁通获得了一些必要的优惠:1.作为一级预算单位,在财政部预算单列;2.所需国家统一配置的资源和生产经营条件,在国家相应计划中实行单列;3.继续享有国家已经给予的税收、价格优惠政策;4.铁道部免除组建初期随资产一并划转的部分债务23.88亿元;5.自成立以来所使用的铁道部统贷外资贷款(主要指向世界银行和瑞士银行统贷的网络建设费用)由铁道部统一归还;6.铁路专网通信配套部分的建设资金,由铁道部统一筹集,建成后的通信项目净资产,以国家资本金注入的方式移交铁通。这些优惠政策,将使铁通尽快卸下沉重的债务包袱,加足马力发展。 然而,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看门人”,国资委不是慈善机构;它所能给予铁通的,不超过以上的倾斜政策。铁通要生存、发展、长大,还是要依靠自身。自立带来的机会
相比有限的政策优惠,铁通自立,得到的是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资本运作上,铁通的融资渠道将前所未有地拓宽。资金匮乏、没有资本源头,一直是铁通发展的最大掣肘,它过往的资本运作更是一场悲剧。铁通成立时的现金流量几乎为零,仅靠铁道部每年拨款30亿元支撑。而它与外资机构的许多融资合作方案却屡遭铁道部否决。由铁道部控制的铁通董事会始终担心引入海外风险资本会“引狼入室”,断然拒绝参与这场资本游戏。铁通痛失几次融资机遇。 独立之后,铁通就能自主地在资本市场上运作,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虽然上市仍有一定困难,但坚冰一经打破,春天即将来临——铁通的上市只是时间问题。有消息说,按有关规定,将允许铁通发行60亿元的企业债券,这无疑为它的发展增添了源头活水。 收归国资委后,铁通表示,将突破原有僵化的管理机制,转向灵活变通。铁通原有的运营机制,几乎导其致生存危机:其他电信运营商在作较大的投资决策时,只需直接上报原国家计委审批;但铁通还必须首先经过铁道部这个“管家”多审一道,动作自然比别人慢了一拍。而现在,铁通就能放开手脚,在现代企业的框架下,构筑公正、公开、公平、透明的管理机制,灵活机动地应对市场。 此外,脱离铁道部的掣肘,铁通将构建更适应参与市场竞争的管理层。有业界人士认为,脱离铁道部后,短期内中国铁通管理层虽不会出现大的变动,但从程序上看,未来中国铁通的高层任命将由中组部和国资委联合任命,而此前由铁道部直接委派干部的方式自此划上了句号。铁通亟待解决3大任务
虽然优越的政策扶持为铁通的未来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然而电信运营绝非政策倾斜所能包办,目前横亘在铁通面前有3道屏障。
铁通虽然成立仅有3年,但是近7万员工惟我独尊的老式国企观念根深蒂固,垄断行业的霸气和大锅饭的甜头让他们难舍“铁老大”情结。移交国资委后,铁通业务与各铁路局资金清算的难度可能会加大,与各铁路局、铁路分局在土地、房屋等方面的关系协调难度也会加大。面对独立生存的挑战,新生的铁通必须转换国企惟我独尊的理念,这也是决定它后续生死存亡的关键。铁通今天面临的形势和3年前相比有很大改观,但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争取相应的市场地位,取决于自身的蜕变程度。对铁通来说,今后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其难以割舍的“铁老大”情结。 铁通还必须解决资金匮乏。它每年至少需要上百亿元进行网络建设和业务推广,上市融资一直是铁通梦想所在。“独立”后的铁通在政策扶持下,不仅免除了巨额债务,原有银行统贷外资贷款也交由铁道部归还。轻装上阵的铁通虽然距梦想又近了一步,但相比其他4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在境外上市的风光,铁通的资本运作之路仍然路途遥远。铁通亟待通过上市融资谋求发展,但由于资产结构不合理,负债率偏高且资金不足,迄今未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融资困难直接影响了投资力度,铁通亟需上市融资,时间极为宝贵。 收归国资委后,铁通表面上与4大电信营运商平起平坐。但与它们相比,铁通2003年80亿元收入的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如果没有优惠政策扶持,仅网间结算和普遍服务的支出费用就会让铁通喘不过气。目前来看,铁通表面上能享受到平等待遇,但是作为新兴运营商,如果没有不对称管制政策的支持,表面平等就是事实上的不平等。从其诞生的背景来看,铁通是作为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角色进入电信领域,而不是电信行业打破垄断的产物。然而,几家传统运营商都强烈要求取消不对称管制,铁通想获得照顾,还有相当难度。铁通必须进入市场化
应该说,铁通现在的状况,要比联通起步时好。联通当初是拿着牌照融资,兴建自己的通信网络。而铁通已有一个覆盖全国的主干网和基础网,各类业务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三级管理、四级营销的市场营销运作体系和全国计费结算中心、各省计费中心和全国客户服务体系,并完成了公、专网业务分类和属地化管理。铁通完全有能力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分得一杯羹。
铁通移交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会给它带来二次发展的机遇。时下铁通的主要任务是平稳实现过渡、以独立的身份去应对市场竞争。业内人士表示,铁通的“助长素”是市场化,当务之急是发挥自身优势,固“铁”、争“全”、抢占地盘。 所谓固“铁”,即依托铁路,巩固阵地。对铁通而言,铁路就是生命线,脱离了铁路,它毫无优势可言。铁通网络的覆盖是以铁路为依托,它的固话地盘不在大中城市,而是西部和县级以下铁路沿线的乡镇。 在专网运营上,铁通承担着为铁道运输服务提供专业通信保障的任务,而这种任务是其他运营商所无法完成的,这就成为铁通的一大优势。独立后,铁道部势必成为铁通的一个固定“大客户”: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陆续开工建设,必然会提出改造铁路通信的要求,铁路移动通信GSM-R和基于通信平台上的行车控制系统应用,都将给铁通带来较好的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 争得全业务的运营资格是铁通发展的一大生长点,全业务经营是未来电信运营商的发展趋势。由于固话业务总量已趋于饱和,加之受到移动业务替代效应的影响,固话运营商面临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能成功申请到3G业务,铁通将找到一个很好的利润增长点。 2003年初,在信产部安排的中国第2次3G场外测试中,铁通也被列入测试运营商之一,并获得了3个测试点。目前,铁通已经获准先期在北京、上海、成都3市进行技术试验,积极为开展3G业务做准备。随着公司隶属关系的改变,铁通对3G业务的申请也因为独立而有了更大希望。 把市场蛋糕做大,抢占自己的优势空间,至关重要。铁通的优势在铁路,它首先要立足铁路,辐射沿线。但说到拼抢市场份额,铁路只能帮助它进入城市边缘。作为电信运营的弱势竞争者,铁通和电信、网通这样的运营商比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能拉长战线,而应选择对发展和市场收入影响较大的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业务,加大竞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