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4月9日讯 2009年3月,在珠三角地区的房地产交易热情骤然升温,房市回暖的声音也频频见诸媒体。随之而来的疑问是:这里是底部吗?
“以史为鉴,可以知将来。”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苏仲强就是这样一位“知史者”。在香港地产界浸淫三十余年,亲历过1982年中英谈判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目睹香港楼市跌宕起伏过程的苏仲强,或许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苏仲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香港以往的经验看,楼市在跌40%之后基本上是底部。而珠三角的房地产价格,已从2007年底的最高点下跌了相似的幅度,加上对中国经济复苏充满信心,他认为,现在珠三角的楼市已经到了底部。 楼市已经见底 《21世纪》:房地产行业刚刚经历了一个寒冬,现在有转暖倾向;目前,有不少声音认为,珠三角的房地产回暖只是短期现象,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苏仲强:2007年,内地的房地产价格出现较大的升幅,还好北京进行了宏观调控,消化了一些压力,避免了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到一个更严重的阶段。当然了,要看到这一点: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跌了两年,也只不过跌了20%,而珠三角一带以广州为例,一个月的跌幅就达到20%。2008年珠三角的房地产销售额比2007年整整掉了一半,不过,按照我亲历的香港经验看,现在深圳广州的房价是基本上见底了。 《21世纪》:很多内地的购房者或者投资者并不十分了解香港房地产,尤其是1997年金融风暴发生后,房地产业经历了哪些阶段重新走上上升趋势? 苏仲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当时外资撤退引发房地产市场的急剧下跌,令许多香港人成为负资产。而新鸿基地产亲身经历了低潮,随后迎来复苏。 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很浅而易懂:高峰时期冷静选择优质项目做投资;而市场低潮时凭着敏锐眼光捕捉机会。 《21世纪》:除了香港的经验外,您认为,支持广州房地产价格见底的论据还有哪些? 苏仲强:根据广州市国土局的数据显示2005-2008年广州市一手房住宅成交面积分别是918万平方米、914万平方米、802万平方米和553万平方米,显见2008年成交量明显下落30%。 而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开工面积为1160万平方米,2008年的开工面积不足800万平方米,显然2008年的开工面积也下跌超过30%。很显然,2008年开工量锐减,也令2009年供应量减少。 以目前广州市场情况来看,刚性需求依然较高,抑制了一年多的需求会在政策环境较好的情况下有所释放。不敢说价格已经触底,但是是处于底部位置,只要中国经济不出现严重的衰退,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将会慢慢回稳。 率先复苏的理由 《21世纪》:实际上,现在大家担忧的是:到底金融危机是否见底。中国的经济是否能够尽快复苏?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苏仲强: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将会率先复苏,这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北京在去年已经采取行动,挤压泡沫了;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居民储蓄率比较高,基础也比较好,国家财政盈余很大。 实际上,中国还有很大一块财富没有被释放出来。中央政府已经在筹备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农民能用手中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来,手中有钱,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内需。 《21世纪》:房地产不仅仅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的情况下,全球、香港和内地的房地产业将何去何从? 苏仲强:美国开始印钞票救市,相信随之而来的就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聪明的投资者知道手上的现金须向实物投资了。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内地的冲击相对其他国家较少,尽管如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内地也不能独善其身。然而,内需在这个时候更能体现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而拉动内需其中一个渠道就是房地产,房地产能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 逆周期扩张思维 《21世纪》:目前,新鸿基在内地有什么发展策略?新鸿基是亲历过香港的房地产冬天的,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您对同行以及投资界的人士有什么忠告? 苏仲强:我们认为,房子是要能够用上一两百年的,如果房子建不好,它就是城市抹不掉的一块伤疤。发展商在建房子时应该具有这样的良心和道德底线。 我们经历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得出一个结论:只有顾客开始学会挑选产品时,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才会被市场拒绝,那些企业才会认真扎实地盖好房子,这样行业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新鸿基的经验是,对市场把控的能力要高,要清醒并审慎乐观,并时刻坚持高标准质素。新鸿基的营业收入,一半靠租金收入,一半是卖楼收楼。这样的收支结构,让我们在房地产低迷时不急着卖出产品回笼资金,而且还有能力在市场低谷时候扩张。 (作者:子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