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青年企业家协会 十论东莞企业家2



春江水暖鸭先知,做生意更应该有这样的判断和把握能力。

但是,东莞大多企业家虽然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并善于利用小机遇,却无法在大趋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点,在东莞大多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危机——经济转型过程中尤为显现。

其中,转型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产业转型,二是产品转型,一是市场思路转型,在这三个方面,东莞企业家都显得有些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具体来讲,第一,产业转型即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和产业,逐步摆脱低端产业链的困扰,适度产业转移,生产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至少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产品,如此一来,才能突出企业和产品的个性,有利于进一步的市场推广。

第二,产品转型即产品质量的提升,这有赖于生产技术的提升和先进机器配件的更新,在产品品质过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打造品牌竞争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市场思路转型即营销意识,一个企业不怕有竞争,最怕的就是没有竞争或者缺少竞争,而东莞的很多企业就处在这样一种“无竞争”状态:其产品充斥着发达国家的每个角落,而且供不应求。

从根本上来讲,东莞大多企业最缺乏的就是以上两个方面:它们的产业特征大多相似,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招工困难时,生手也可以当熟手用,只要是学会简单的技巧和工艺流程就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了,而且,很多企业都是靠“物美价廉”来征服世界的,它们并没有核心技术,而是靠着某种“海外关系”和并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市场行销渠道来发家致富。因此,只要是早期在东莞进行这种贸易的企业,基本上都能赚得盆满钵溢;另外一方面,东莞企业的市场思路一直停留在一种不快不慢的状态,当然,这跟东莞的主体产业相关——大多产品要么就是给别的公司做零配件,要么就是外销,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关键问题的诞生,即企业和产品只走生产和销售的两头,而缺乏中间的品牌建设和技术优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样的情形短期来看可能是赚到了一些钱,但长远讲,并不利于企业的百年大业。

就是这样看似复杂、事实上却很简单的现象,却是困扰东莞企业家的头疼大事,即使现在他们过得相对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久的将来,一场更大的腥风血雨会来得更加猛烈。至于是否能够从容应对,这就要看企业家今天如何以更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思路做到未雨绸缪。

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东莞企业,很多年来,它们只是以廉价产品供应商的角色立足于市场竞争中,可以说处于一种“既临渊羡鱼、又不退而结网”的矛盾体中,对于“转型”这个在东莞比较特殊的字眼,似乎总有许多渴盼与无奈。

随着东莞本地人力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资源的上升,一些加工制造业企业已经几乎达到无力维继的程度,它们下一个目标可能是抛却珠三角之后寻找内陆城市或者直接到印度或越南等具有各项成本优势的地方,这一点在港资和台资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东莞来说,这未免是一场难以跨跃的时代悲剧。

但就是在这样的危机面前,东莞企业家的转型思路总是慢人一拍,更确切地说,是与社会发展节拍不相对称,在现实中,他们抱着“宁可转移,也不转型”的态度,可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搬迁式的折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将地域的时差当作企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却不愿将精力花在对企业战略转型的思考和行动上,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墙头草,随风倒”,哪里有点小优势就往哪里跑,到头来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远的生存发展之道。

不难看出,在“前有狼,后有虎”的竞争格局中,不管是政府,还是东莞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转型的思路和决心来得太晚了些,力度太弱了些,速度太慢了些。

有了这样的觉悟以后,转型和升级的力量是否会更明显?这个回答充满期待。

六论——为什么“文化知识缺失”总是成为共性?

“很有可能,北京的一位普通百姓都比东莞的很多老板们更有自豪感。”

在谈到东莞企业家的文化属性时,当地一位金融从业者如是说。

 东莞青年企业家协会 十论东莞企业家2
“你们东莞的老板为什么老是去香港!”

广州一位文化人如此评述东莞老板。

在不少人看来,东莞老板给大众的感觉似乎总免不了典型暴发户的形象:他们可以很随意地一掷千金,却对知识不屑一顾;他们可以整天花天酒地,却难得清闲下来补充现代化企业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驾驶费用不菲的直升飞机去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吃一顿几百元的午餐,却不见得对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有多少理论上的造诣;他们可以成为**首富,但难以成就企业界真正的领袖地位……

即使东莞的一些老板去学习**学院的EMBA之类的课程,也被很多人认为只是为了让自己镀一层金而已,而缺乏实质性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和巴菲特一顿午餐花费70万美元,只是被当成一次纯粹的炒作事件……

似乎,东莞的老板们所做出的很多事情,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力,甚至被大众作为一个把柄,无限地放大,颇有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味道。造成这种局面,是大众对东莞的误解,还是本身就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诸多因素在里头?现在判断似乎还为时过早,或者根本就是多种因素的集合。

在这方面,东莞的老板们长期以来被人们指责的一个话题是与江浙地区商人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东莞老板形成一个鲜明对比的是,江浙一带企业家则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不但善于学习知识,也习惯于学习经验,他们能够更灵活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发挥东方式的智慧,并辅之于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丰富经验,在与世界接轨方面,江浙企业家总是能比东莞企业家更能搏得公众的“认同感”,他们的美誉度总是声名在外。

当然,这种现象并非完全能够说明东莞企业家与江浙企业家在对待学习与创新方面的根本区别。另外一个方面,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古都,文化底蕴深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以至于今天的企业家也耳濡目染地带有一些文化气息。当然,这只是一个历史的传承因素,事实上,今天的江浙企业家在专业知识的获取上确实要优先于东莞乃至珠三角,这已经成了社会的基本共识。从大的方面讲,他们不但在市场趋势的把握上略胜一筹,而且在运用各种市场资源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依赖于相对规范的市场环境,他们往往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当中,从中汲取更多营养,不断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以此获得发展新动力;从小的方面看,江浙人走遍中国乃至全球,到处都是他们的奋斗的足迹,而广东人虽然在海外有不少关系,但在国内来讲,尽管他们的产品可以到达每一个角落,但在商业方面广东企业家比中国内地其他地方更具“崇洋媚外”的性格使他们只满足于“广东经济”却缺乏“广东人经济”,长期以来,缺乏从商业的各个因素考虑在中国国内打造完整的市场基础模式,因此,在以欧美为主要起源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到来时,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典型代表东莞首当其冲地陷入空前危机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现象也是市场规律和市场经济商业知识缺失的例证,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思考之后则是解决之道的难题。

当然,这些只是从整体上而言,以个体观察,东莞也不乏有一些很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与时俱进的能力,就是对商业规则准确把握的最好见证,也对东莞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作出了榜样。但这些个别的代表与东莞庞大的企业群数量相比,却显得有点“微不足道”。

尽管有很多相似性和不少的优点,但东莞企业家所受的指责更多于其他地方。“文化缺失”作为一个看似很重要的短板,成为一直压在东莞企业家头上的大山。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受惠于特殊政策及地理优势的便利性,东莞在一夜之间成了制造业工厂的聚集地,当外资企业在本地建立根据地时,当地农民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洗脚上田,通过模仿一些外资企业,风风火火地办起了自己的加工厂房。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注定那时就是一个“千军万马一齐向前冲”的时代,而在此过程中“文化知识缺失”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普遍特征,因此,当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的最初精神意志显现出来进而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开始在这个时候生根发芽,造就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文化知识短缺的现象。

在今天看来,这个“特征”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他们的财富以几何级的数字增长,但知识的增长却没有与之形成正比,这一现状很可能导致东莞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有的企业都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由于内在动力的差别,企业发展的差距也日益明显,上天的上天,入地的入地,大浪淘沙,历史长河面前,从来没有侥幸。草莽英雄的时代逐渐远去,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能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以及全球化的眼光等则成了新时期企业家所要具备的基本内功,这些基本功的练就不是单靠经验就能实现得了的,而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

面对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善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东莞企业家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否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将直接关系到“东莞企业能走多远”这样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七论——为什么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日渐减弱?

老板与员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市场经济越发达,这种关系就越敏感,社会的关注度也越高。

今天的东莞,这个问题的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在一个户籍人口只有160万的城市,却聚集着超过千万的人口,这些群体几乎完全包括中国内地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一股人口大转移的浪潮——千万移民下广东。其中,由于东莞有着数量庞大的工厂,因此吸收了很大比例的外来人口,而正是因为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工人,造就了东莞今天“制造业名城”的辉煌,异乡打工者带着梦想来到这片热土,三十年间来了一批,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如此反复,将梦想与汗水留在这座城市的同时,也沉淀了一大批外乡人在此定居生活。

但是,这座城市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千万外来人口,在这里只是过客,正如东莞的诸多加工制造业企业一样,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没有在此扎根,这样一来,稍有风吹草动,可能就会连根而起。

总体来看,东莞企业的员工缺乏归属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是缺乏对企业内部文化的认同感。

由于几乎是遍地加工制造业工厂,东莞大多企业层次不高,企业家的心态也往往只是以“赚钱”为唯一的目的,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的营造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大浪费,这就造成了企业家对员工的“漠视”:他们的存在,只是自己赚钱的工具,至于以后长远发展,是走一步算一步了。在对物质回报并不满意的情况下,员工的精神需求也得不到满足,长期以往,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大减:在这里,只是机器与人的关系,或者是“制造与被制造”的差别,缺乏必要的人性关怀和温暖,安全感得不到保障,缺少有利的成长空间……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这种现象显然与时局格格不入,如此一来,该发生的自然会发生。

另一方面,则是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前途的迷茫。

从全球的发展轨迹来看,普通制造业企业可谓“墙头草,随风倒”,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的诸多优惠政策,才使东莞聚集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但是,随着今天人力、土地、资源、材料等各项成本的上升,这些本身利润率就不高的制造业企业已经难以延续昔日的辉煌了,这种趋势的日渐明显,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企业经营方向的偏差或未来目标的不确定性,使员工的归属感愈来愈弱,导致人员流失的流失,回乡的回乡,这种局面更加导致企业雪上加霜,阶段性地出现“民工荒”,两股力量的相互弱化,最终导致曲散人离的结局。这种现象每天都在发生,但随着市场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这个趋势则显得愈发明显。

另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以至于今天的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才流失现象:许多就业者羡慕于长三角的环境,这个昔日作为“小兄弟”的地区,正在以开放的胸怀吸引着当年“老大哥”的富余劳动力。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东莞的一些企业家,是不是有很多特别的感悟呢!

第三个因素,则带有普遍的社会性。当今全球经济扁平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家身上照耀着太多的聚光灯,尤其是那些成功企业家,更是将各种优势资源集于一身。这种现象促使一些野心勃勃的员工逐渐产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和行动,他们想象中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这些企业的优缺点,沉迷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多时候有一种打开另一种经营模式局面的野心和冲劲。如此一来,在上面内外两个因素导致的不稳定状态中,创业的激情一天天地被激发出来,直至付诸于行动的那一刻,又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企业或许就诞生了。当然,这一点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竞争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使企业的生命力越来越强。

当然,除了以上三个原因之外,还有对这座城市的态度问题。尽管东莞有着超千万的人口,看起来也是和谐共处,但从涉及民生各项的基本面和资源的共享性来看,东莞的包容性并不强,外来人员的很多保障都难以落后实处,而且由于受到一些政策的制约,他们自身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选择上也与本地人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毫无疑问,东莞已经是令人羡慕的经济大市,这当然与东莞企业家们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但如同星罗棋布的东莞企业家数量一样,如何将“大”转化为“强”,并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是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的背后,解决好“人”的问题,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八论——为什么总是信奉“沉默是金”?

在很多企业及企业家不断高涨的吆喝声中,东莞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似乎更习惯于一种沉默的力量,他们往往缺少在公众视野和大众舆论中的一些重要的话语权。甚而言之,东莞的企业在行业中也缺乏必要的潮流引导作用,即使它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

当2006年胡润在中国的财富排行榜出炉时,公众不禁大跌眼镜:当年的中国首富竟然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张茵,这位“藏”身于东莞一个并不发达镇的女企业家,以260亿的身价跻身中国富豪榜首,此后不过几天时间,她的玖龙纸业在股市中一路飘红,使得她个人资产又增长10亿。

更令人惊讶的是,胡润与张茵有一个“共识”:在东莞,像她这样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只是大多比较低调而已。

毫无疑问的是,在东莞,这样的企业家不在少数,但这些大多不为人知,在积累了雄厚实力的背后,这些老板们不管就其个人而言,还是个自的产业来说,其神秘如藏宝洞,可言而不可知。

尽管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个人问题,但这个“问题”所带来的负责影响是,企业家们喜欢以“个人爱好”来指导企业发展,如此一来,就不免落入了一个怪圈:他可以将一个企业经营得不错,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企业就难以再向前迈进了,这固然与市场、行业以及管理运作模式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的市场上,“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沉默的企业无论如何也难以将其市场扩展到无限,一个真正的现代化企业,也难以用它“沉默是金”的理论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了。

并不是说企业家大张旗鼓才是正常的现象,相反,那些刻意为了某些利益去恶意炒作的企业家行为并不可取,这样长期以往,容易导致企业虚无化和得不偿失的尴尬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莞企业家的低调特性也不能完全被否定。

东莞企业家的低调是出了名的,他们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就能积累巨额的财富,但一提起他们所经营的企业,外人可能觉得那只不过是二三流的角色,不值一提,甚至鲜有人知道。个人财富与企业知名度之间的反差,会让局外人觉得云里雾里,难辩东西。事实上,这种现象,民间都能略知一二。

我们无意于去讨论东莞企业家的低调是否对错!而更关注的是这种个性是否影响到企业品牌的树立和商业模式的建立,以及是否对企业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造成不利的一面!从这个方面深入下去,答案似乎浮出了水面:“东莞老板有钱”的事实背后,并没有一个与之财富效应形成正比的现代化企业来支撑,更不用说打造具备持续竞争力的企业了,而这种普遍现象直接导致了东莞缺乏知名大企业,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竞争力的减弱。多年来,东莞之所以虽然在经济总量上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其核心体系竞争力一直跟不上去,其发展模式一直不为人所看好,究其原因,东莞企业家的“无作为”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来,个人的知名度高低与经营企业并无多大关联,但东莞企业家往往喜欢以个人的低调特性来影响整个企业发展的前途,甚至以他们不事声张的性格定夺企业成长的命运,当他们个人信奉“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毁之”之类的处世格言时,企业的发展轨迹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这种烙印,从东莞现有一些颇具潜力的企业来看,这方面的缺失显而易见,而企业家置身其中,在看得见的既得利益面前,却看不到不远处的光明和黑暗,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道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0887.html

更多阅读

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简介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简介

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PKU YOUTH VOLUNTEERSASSOCIATION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Youth Volunteers Association of PekingUniversity)成立于2002年11月。它是负责全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规划和统筹的专门机构,在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开

声明:《东莞青年企业家协会 十论东莞企业家2》为网友奶卷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