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政界、学界和商界一致公认,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是拉动我国内需的两股重要力量,其中企业投资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企业承担着拉动内需、振兴经济的历史重任。
可是,当时光的脚步匆匆地走到2004年10月28日下午,央行的一纸《加息决定》,就把许多企业家从“促进投资拉动内需”的美梦中惊醒,多少宏伟的战略规划就此夭折。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八年中,为了拉动内需,全社会都在鼓励投资,连续进行了多达八次的降息,开创了我国商业银行降息历史的新纪元:1996年5月1日,迫于内需疲软导致的经济压力,央行不得不开始连续降息,在经过三次大幅度降息后,疲软的内需仍然无法启动,许多人感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是,在1998年3月25日央行终于忍不住打破“事不过三”的陈规,开始第四次大规模降息,由此可见内需的重要性、内需疲软的严重性和央行的决心!
基于内需疲软已成痼疾,难以短期根除的残酷现实,央行在2002年2月21日不得不决定第八次降息,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币的第一次降息!进入新世纪,许多人萌生了许多新的期待和梦想,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更是富有激情和拼搏精神。当央行不厌其烦地进行第八次降息时,许多企业隐隐感觉到可以“大干”一场的春天是乎已经悄悄来临。虽然六年前那高达10%以上的贷款利率还在让许多实业家心有余悸,但大大小小的企业还是诚惶诚恐地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迈入新世纪的投资规划,我国的内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缓缓启动。
内需启动刚刚过去两年,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金融环境又要因央行的一纸《加息决定》开始转折。工业企业是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客户,央行的这个决定将对我国工业企业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乐了商业银行,苦了工业企业我们先来简析一下本次央行《加息决定》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具体内容如下: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其他各档次存款利率相应调整,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还特别规定存款利率不能上浮,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利率能下不能上”。虽然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但是其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上调了0.27个百分点,可见商业银行的利益秋毫未损,同时存款利率“能下不能上”的强制规定赋予了商业银行灵活的选择权和优越的谈判权,当然是“乐了商业银行”。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其具体规定是: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浮动下限为基准贷款利率的90%。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0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的浮动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对商业银行来说只是补偿了其资金成本的上升,银行最大的收益来自本次规定贷款利率可以自由上浮,并且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简单一句话“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封底不封顶”。就是这么一条规定,对工业企业来说,“贷款利率市场化”就已经兵临城下。市场化可能只是央行管理层的良好愿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只占我国各类商业银行机构总数的3.20%,但其拥有的信贷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额的85%左右,在少数金融机构高度垄断的货币市场,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垄断化”更贴近现实。中国与美国不一样,中国只有125家商业银行,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而美国在低潮有10,000家商业银行,高潮时能够达到30,000多家。
毫无疑问,央行此次《加息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存款利率能下不能上,贷款利率封底不封顶”,这就不难理解10月29日某银行的专家就在加息的第一天对媒体“高度评价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做法”。无怪乎无数的企业财务总监慨叹现在是“乐了商业银行,苦了工业企业”。
投资成本突变,项目进退两难过去的几年,在“促进投资拉动内需”的号召下,许多企业开始进行项目投资;在商业银行的鼓动下,其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商业银行为了拉动内需,曾想方设法发放贷款,甚至新开了消费信用贷款的闸门,那时许多人士大力宣扬国外商业银行消费信用贷款业务的兴旺发达。尽管中国的商业银行历来就很不重视消费信用贷款业务的开拓,当时认为关在商业银行这只铁笼里的高达十万亿的居民存款余额是一只老虎,担心老虎有一天会突然窜出来伤害经济,那时鼓励消费信用贷款对商业银行来说实是逼上梁山的“改革举措”。在这种货币市场环境下,许多企业被动地贷款上项目。对于贷款的利息成本,企业总是忐忑不安,于是一些人士抛出了“我国已经进入低利率时代”的论调,既然是一个时代的到来,企业就在投资大路上大胆地往前走。
宏观经济是企业的生态环境,对工业企业来说,金融子环境又是宏观大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刚刚过去两年,金融环境又要发生重大变化了,大量的已经启动的投资项目处于骑虎难下的堪尬境地。
时间对于不同的事物具有切然不同的意义。两年多时间,对于昆虫来说,那是非常漫长的,至少经历了两代昆虫,两个轮回或者是两个朝代;然而,对于企业家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略微有点投资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项目从构想、论证、设计、启动到竣工,需要时间,需要金融环境的稳定。刚刚两年的时间,升息的脚步就这样急匆匆地来临。升息的脚步声无情地打破了企业生存环境的宁静,环境的变化会让许多投资战略胎死腹中,升息的现实和再次升息的预期会让许多刚开了一个头的投资项目进退两难:进,资本成本可能会压弯了腰;退,前期投资全都打了水漂。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经济的复苏,大量的中小项目已经上马,今天央行的一纸决定,就让它们走到了十字路口。既然有连续八次降息的历史,就不能排除连续三次升息的未来,前景很不明朗,已经踏上征程的投资项目除了苦涩的徘徊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资产收益难以抵消资本成本的上升贷款利率“封底不封顶”的改革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商业银行提供的债务资本,二是资本市场提供的权益资本。我们可以忽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对工业企业的影响,但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采取“封底不封顶”的浮动模式,就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惕。有了央行的这个规定,企业债务资本的成本势必上升,权益资本的融资成本也会水涨船高。社会资本成本的普遍提高,也必然提高了工业企业自有资本的机会成本,从而提升了工业企业所有资本的成本。
由于历史上我国工业企业先是长期采取统收统支的财政拨款模式,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突然采取“拨改贷”的融资政策,导致我国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利息负担一直就是压在中国工业企业心头上的大山,压得我国的企业抬不起头,这是工业界的切肤之痛,对于这一点,社会舆论关注得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家丑不外扬”的顾虑:企业为了维持自己在供应商、消费者、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等利益集团面前的光辉形象,无不对外宣传自己的“辉煌成就”,否者就会导致供应商不供应原材料、消费者不买账、银行不贷款、证券市场不准再融资,企业就会走向困境,体质虚弱的企业或许就是死路一条。于是,许多企业采取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敷衍燃眉之急,最后的结果就是债台高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企业债务资本的成本急剧上升,到1996年,一年期贷款实际利率高达10%以上,许多企业不堪利息之重负。当时,笔者所在的位于北京西部的一家大型工业企业,总资产规模600亿元左右,资产负债率60%上下(还算非常优秀的国企),负债370多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50多亿元。当时,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大约4亿元,总资产收益率不到1%,而每年的利息费用高达30多亿元。
我国工业企业由于技术、产品、社会负担等各方面的原因,其盈利能力不高。在我国上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上市公司只有1,300多家,总体来看,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优秀分子,然而这些优秀分子的盈利状况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2004年10月15日《上海证券报》发布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中国证券市场秋季报告:国际化冲击下的博弈》,该分析报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得出如此结论:从总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在过去的10年间,该指标呈现滑落的趋势,不同股本结构之间的差异不大。对比当期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虽然中国宏观经济已于1999年触底回升,但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仍然继续滑落;二是在过去10年中,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均低于同期的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另外,根据最新的上市公司2004年半年报数据统计,在已公布上半年盈利的上市公司中,其总资产年收益率仅为4.10%(2003年为2.83%),包含亏损上市公司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还要低于这个水平;上市公司总资产收益率与CPI价格指标基本相当,表明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创造价值。从上述数据的统计看,上市公司创造财富的能力令人深深地忧郁,实际上现实中大量的非上市企业的情况要比上市公司糟糕得多。
这样的盈利能力如何抵消资本成本上升带来的利息负担?这是有史可鉴的,五年前,也就是1999年前后,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微利,实际上当时是全面亏损。最近两年来,以钢铁企业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开始略有盈利,就让许多人坐立不安。
现在主要根据CPI指数来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物价在上涨,但工业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却未见增长,而根据CPI指数调整的贷款利率政策给企业带来的资本成本上升又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尽管有关人士解释说“加息可以给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但是“封底不封顶”的浮动政策成为许多中小企业挥之不去的阴影!
根据《人民日报—人民网》2003年第9期发布的报告《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分析》可知,从传统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看,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财务业绩差强人意,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整体净资产收益率均值约为-4.89%。2002年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绩效低下与行业表现分化并存,钢铁和电力行业表现较好,商品流通、计算机和医药行业在盈亏临界点挣扎,房地产、纺织和汽车行业则出现较大幅度亏损,尤其是汽车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67.73%,创了行业亏损之最。资料表明,2002年之前的情况比2002年更加糟糕,2002年之后的情况略有好转。我国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就是这种状况,如何能够应对突入其来的封底不封顶的资本成本压力呢?既然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很差,我们今天就没有太多的理由去责怪企业的素质,我们倒是很有必要反省社会利益集团对企业利益的瓜分!
工业企业的贷款加息了,而且是“封底不封顶”型的!所有的商业银行在充分肯定了央行“及时、果断决策”的同时,都笑逐颜开;而银行的打工仔——工业企业又要重回2000年以前的苦日子,满腔的苦水向谁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