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石油>>>>>>
aihuau.com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7位。 中国石油集团每天为社会提供超过219万桶原油和28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加工原油180万桶。 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油气投资业务扩展到全球26个国家。 中石油是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基础上组建的,2000年4月在港交所上市。上市时,国际油价正处于10年的低点,发行价格并不理想,仅1.21港元。首日上市,收报1.25港元,但在随后的交易日即跌破发行价,最低探至1.10港元。但2003年,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增持,使其在短期内走高,并于未来几年不短创出新高。中石油资产质量总体来讲,优于中国石化。石油行业的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为油气勘探开发,中游为冶炼、存储与运输,下游则涵盖石化业务等。 中石油的诞生是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产物,其业务和资产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南方为中石化占主导地位)。 中石油近期海外扩张速度很快,包括近期广受关注的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成功收购。海外资产并购,是中石油战略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过程。有关中石油造假侵权的报道>>>>>> 2008年04月06日,新华社(北京)报道:石家庄查处110家假"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中石油石家庄销售分公司在当地工商部门配合下,自2月以来已查处110家擅自使用两家石油公司商标标志的加油站。目前,110家加油站侵权标志已经被拆除、撤掉。 2008年1月份,他们对石家庄地区部分加油站擅自使用其商标标志的情况向工商部门提出了维权申请。石家庄市工商局接到申请后,立即组织力量分赴石家庄市区及17个县(市),对商标侵权的加油站展开了清理。据调查,在利益驱使下,这些加油站使用暗中掺杂使假、克扣油品等伎俩坑害消费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 同时遭受造假侵权的还有中石化公司。关于品牌侵权>>>>>>商标是企业产品的专有识别形象,可以说,拥有自己产品的商标权,等于给自己产品加上一把锁,便于消费者识别,防止不良竞争者仿冒,对企业品牌、产品形象的维护,举足轻重。
商标,可以说是企业品牌的金饭碗。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 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共同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同一商标,共同享有和行使该商标专用权。 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在市场销售。 商标使用人应当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商标管理,制止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我国企业对商标的作用认识,越来越高,2005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增加44%,成为世界第十大申请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但是,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形势严峻,60%的企业连自己的商标也没有。 统计数字显示:国内民航客机100%从国外进口;我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彩电、手机的关键技术,50%以上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据统计,目前国内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40%,高达60%的国内企业连自己的商标也没有,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识权”的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 一些企业甚至不得不花巨资向抢注者手中买回自己的商品标识,可悲之下,不容企业经营者深思! 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关注、爱护自己的企业和产品的识别系统,依法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企业品牌的金饭碗! 任何假冒商标使用的经营企业、个人都是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遭遇侵权的不利思考>>>>>> 品牌毁誉—— 品牌商标遭遇他人恶意使用,给主权人带来品牌声誉受到毁损的结果。特别是一些企业、个人的不合法造假行为,如果因为这些不经同意擅自使用他人商标识别坑害消费者的企业、个人的不合法造假行为,给消费者带来伤害的同时,更是严重损毁主权企业的诚信和声誉。也是主权企业,特别是知名品牌企业经常遭遇的侵权假冒现象。如果处理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渠道缩短—— 不经同意擅自使用他人商标识别坑害消费者的企业、个人的不合法造假行为在市场营销意义上讲,已经一定程度上斩断了主权企业的渠道通路,也就是说占据了销售通路,但是,作为消费者本身并不知道是假冒侵权,因为假冒者往往识别系统有时使用得比主权企业还专业,真是让人难于识别。主权企业的销售渠道就自然缩短,减少销售量。遭遇侵权的应对举措>>>>>> 监督到位,杜绝空白—— 面对不经同意擅自使用他人商标识别坑害消费者的企业、个人的不合法造假行为,主权企业必须时刻保持监督到位,保证市场环境的清洁,杜绝市场监控的空白点。信息畅通,传播及时—— 面对不经同意擅自使用他人商标识别坑害消费者的企业、个人的不合法造假行为,主权企业必须及时向媒体传递信息,并发表声明,保证传播的及时,利于消费者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