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效 价格干预反通胀是否奏效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率快速攀升,已经连续数月超过5%。在多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无效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价格干预措施,对部分重要商品价格调整进行了限制。 

价格干预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通胀,但长期负面作用很大。为从控制通胀,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大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整力度。

国家发改委启动价格干预

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机制。干预商品范围主要是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关系民生的重要商品,主要受影响的是粮食相关商品和民用能源。

干预措施主要采取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分别适用于生产商和批发零售商。对生产商来说,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将被列入目录,在提价前10个工作日需向有关部门提出提价申请,并报告提价理由;对于供应商,达到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也被列入名录,在一定时间内涨价超过一定幅度需向有关部门备案,并报告提价理由。有关部门可否决其涨价决定,要求其恢复原价或减少涨价幅度。

价格干预细节由省级政府确定,并负责具体实施,待物价稳定后即会取消。各地政府实施价格干预,但各地着重点不同。《实施办法》公布以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甘肃、天津等各地政府开始进行干预。各地先后公布需申报商品种类和企业名单,食品都被作为关注的重点。但各地具体实施的重点不同,有的地区重点关注生产商,一些地区则关注经销商。例如,广东、深圳、福建、甘肃等地,公布的关注企业名单主要是食品生产商,而商业发达的武汉,则着重关注经销商。甘肃把对肉类和畜牧业影响较大的饲料作为关注商品,而广东则关注油气价格,肉类产品价格不予干预。

aihuau.com

政府还通过其他方式控制价格。1月9日,国务院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加大了经营者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打击力度。1月10日,国务院决定近期内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不得调整,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事业价格以及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不得提高。以上各类商品和服务都由国有控股垄断性企业和部门主导生产提供,价格直接受政府控制。1月22日,发改委表示要审计国有企业生产化肥的成本,制定合理价格。

 奏效 价格干预反通胀是否奏效
物价干预为何出台?

2007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恶化,特别是粮食和原料价格上涨过快。从2007年5月起,猪肉价格在三个月内上涨近一倍,其他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2007年11月,中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水、电等公用项目价格上涨5.6%,通胀率达6.9%。2008年通胀形势也不容乐观,居民通胀预期正在形成。据估计,2008年通胀率可能突破6%,人们普遍预期日用品将进一步涨价。通胀的根源是外部失衡引起的流动性过剩,而美元疲软导致形势进一步恶化。

各项货币政策实施后,未能有效控制住通胀。2007年以来,央行已先后10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5%,为历史新高;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3%,为2000年以来最高。但真实利率仍然为负,难以遏制通胀。

物价干预是否奏效

短期内可望减缓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势,弱化通胀预期。粮食生产周期较长,需求较为稳定,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量短缺。粮食制品生产成本不会大幅上调,价格可望稳定。

粮价稳定有助于维持居民生活水平,减轻工资上涨压力,暂时缓解通胀预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平均为30%左右,且需求弹性很小,粮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冲击最大。采用物价干预而非加息控制物价上涨,可避免中美息差进一步缩小,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次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美联储进一步减息势在必行。如果通过加息遏制通货膨胀,将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热钱大量流入。

但是,物价干预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损害市场效率。物价稳定时将取消干预,但什么情况下算是物价稳定,缺乏清晰的界定。如果外部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价格干预可能导致物价越来越偏离均衡水平,直至不可持续。企业可能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加价,回避调价备案,价格调整频繁反而会恶化通胀预期。

物价干预也将对经济产生长远不利影响,应当尽快取消。政府部门为了短期目标,对商品价格进行干预,将损害市场信心。特别是地方政府可能出于各种短期目标干预物价,扭曲市场。如果价格干预长期持续,一些商品将出现短缺,可能引起政府进一步干预企业微观生产决策,加剧市场扭曲。例如,冻结成品油价格已经引起石油化工巨头减少对国内供油,导致华南地区出现“油荒”,直至国务院通过行政命令迫使石化巨头增加供应量才得以缓解。未来粮食、粮食制品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形。粮价如果长期偏离均衡水平,将损害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供给不足。

如果政府也干预生产,将会形成事实上的计划经济,加剧市场扭曲,损害效率。如果干预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将被迫采取各种方式规避干预,这将显著加大交易成本。价格管制长期持续,导致商品价格显著偏离均衡水平企业将被迫采取开发新产品、降低原有产品质量、频繁小幅度调价等方式规避干预。

通过货币政策控制物价,用转移支付保障民生

从根本上控制通胀,必须加大货币政策紧缩力度。目前的通货膨胀不是短期价格波动引起的,导火索是猪肉和粮食价格上涨。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开始使用粮食提炼燃料,世界粮价还将继续上涨,中国粮价也会水涨船高。中国也已经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工资上涨压力正在加大。另外短期内美元贬值趋势很难改变,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仍将导致通胀加剧。

只有大幅调高利率才能有效控制通胀,并抑制经济过热。负利率必然导致企业和个人减少储蓄,加大需求,导致经济过热。据专家估算,今年通胀率可能超过6%,央行必须把利率调至这一水平才能控制通胀。利率上升将加大升值压力,因此在加息时需控制投机资本流入,缓解升值压力。

面对部分商品物价上涨不可避免的情况,短期内可采用价格补贴、投放储备等方式缓解冲击,用转移支付方式保障弱势群体。通过价格干预抑制物价上涨将会减少供给,扩大供求缺口,应当考虑提供从量补贴,鼓励在国内生产销售。比如应当建立非营利导向的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抑制短期价格波动。目前中国不存在战略石油储备,而是通过国有能源巨头间接调控能源价格,但能源巨头本身又是上市公司,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冲突。因而应当建立独立的、非营利的战略石油储备,能源巨头则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逐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者,提高效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0604.html

更多阅读

吴敬琏:中国经济面临价格膨胀和通胀双重危险

经济学家吴敬琏(资料图)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接受《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刊》采访时指出,过于迷信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驾马车”,将使国民经济面临着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危险,必须把注意

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反通胀的关键是超越局部利益

国际货币体系核心霸权滥发货币的“货币洪灾”终于无可避免地冲进了中国经济的堤坝之内,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高达4.4%,为25个月来最高纪录,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3%的通货膨胀红线失守。由于美国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

剑宗钝器流刷图加点 反通胀的钝器与利器

后工业时代的特征是商品产能过剩,总需求严重不足,而纸币时代的货币,也常常是“过剩”的,通货膨胀如影随形。假如产能过剩和货币过剩单独发生,没有相互关联,解决办法已经写在教科书里,比如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或者货币主义的“单一规

常熟服装临时工 临时服装价格干预,扰乱了谁的心?

  这阵子,对零售商(此处主要指超市、大卖场等生活类门店)来说,真是多事之秋啊,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环保型卖场建设、取消免费塑料袋、临时价格干预,桩桩件件都牵动着零售人的心,零售企业被推到了革新的前沿。谁叫咱们零售企业关系着老

上海价格临时补贴 为临时价格干预叫好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该《实施办法》的发布和执行,不仅标志着我国市场监管法制化的进步,也是基于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价格调

声明:《奏效 价格干预反通胀是否奏效》为网友音若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