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关于还原奶的论述进展的如火如荼,双方各执一词,似乎难见分晓。笔者有过在国家大型乳业集团公司市场部工作的经历,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说业内人都知道的故事。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中国奶业一系列发展数据,让人欢喜也让人忧。
自1995年以来,中国奶业增长速度一直保持30%以上,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增长更高达4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月-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总产值为191.23亿元,同比增长36.82%;销售收入220.31亿元,增长39.35%;实现利润14.98亿元,增长65.98;乳制品产量68.10万吨,增长30.87%;液体乳产量246.07万吨,增长63.27%。
不过,另一则统计数据也耐人寻味。今年1月-6月,我国进口乳制品18.03万吨,同比增长39.09%;货值金额2.02亿美元,增长50.04%。其中奶粉进口8.7万吨,增长77.6%。而去年,我国共进口各种乳制品25.7万吨,金额2.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和26.2%。其中奶粉进口11.1万吨,金额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4%和40.4%。
大量奶粉进口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自明,因为还原奶充斥市场。据广州市奶协理事长王丁棉介绍,还原奶一直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市场上的产品一半以上是用奶粉还原而成的。在某些地方,此比例甚至高达80%。去年,广东奶粉进口量为3.7万吨,其中至少有1万吨用于还原奶,还原奶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
笔者注意到了国务院的政策要求,从本月15日起,各乳品企业必须明确“复原奶”(还原奶)的标志。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又发出紧急通知,明确要求使用还原乳生产液态奶的企业必须到当地质监部门备案。国务院《通知》要求,在巴氏杀菌乳生产中不允许添加“复原乳”,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复原乳”的,必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并在产品标志中标注清楚;自2005年10月15日起,必须在其产品包装主要展示面上紧邻产品名称的位置,使用不小于产品名称字号且字体高度不小于主要展示面高度五分之一的汉字醒目标注“复原乳”,并在产品配料表中如实标注复原乳所占原料比例。10月15日前生产但未标注“复原乳”的奶制品允许销售至2006年1月15日。还原奶的大限临近,有多少乳品企业愿意承认使用还原乳,愿意给消费者一个知情权,成为业界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对于国务院的这一《通知》,国内大型乳品企业均表示,没有生产“复原乳”。蒙牛、光明等企业均表示,没有生产过“复原乳”,而是一直以鲜奶为原料。
对此,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目前国内肯定有一些企业生产还原奶,但由于这些企业担心公开承认使用复原乳后,会影响销量,因此企业“没有这个胆量去承认”。
“以广东省为例,鲜奶奶源只有30%左右,这说明市场上60-70%的液态奶是使用还原奶生产的。而很少有企业愿公开承认这个事实。”王丁棉说。
有奶制品生产和销售经验的人士都知道,使用还原奶生产的乳品并不是全部会破坏其营养结构,消费者不要对还原奶太过恐慌。乳品企业也不要因为担心影响市场而不愿公开承认,关键是要给消费者一个知情权。
据奶业专家介绍,“复原乳”就是用生鲜牛奶加工成奶粉再液化成液态奶。也就是用奶粉还原的液态奶。其加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鲜牛奶中掺入比例不等的奶粉,另一种是以奶粉为原料生产的调味乳。“复原乳”与纯鲜牛奶主要有两方面不同:一是原料不同。“复原乳”的原料是属干乳制品的奶粉,纯鲜牛奶的原料为液态生鲜奶;二是营养成分不同。“复原乳”在经过两次超高温处理后,营养成分损失较大,这是不用置疑的。再有复原乳生产的酸牛奶由于发酵功能使分子结构改变,其营养性质也改变了,所以用复原乳生产酸牛奶并不会影响其营养结构。
很多企业和相关人士面对还原奶营养成分遗失纷纷出来澄清事实,为还原奶鸣不平,认为营养成分并无大的变化,同时否认生产还原奶。其实笔者以为他们是自相矛盾的,一为后来生产或被曝光生产还原奶奠定基础,为何连这些基本常识也要将其模棱两可呢,让消费者糊涂吗?为何没有人敢说营养成分没有任何变化呢?因为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的;二是内心有着难以释怀的不平衡,别人不承认我更不能承认,不然销量会大幅度下滑的。
业内人士都知道,每年奶牛产奶一般有三个阶段,即停奶期、高峰期和淡奶期,停奶期一般是90天左右,处在奶牛下崽前;产奶高峰期一般只能维持3个多月,时间在下崽后;其他时间为淡奶期。不同时期奶牛产奶量是不一样的,停奶期完全不产奶,产奶高峰期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一般在25公斤以上,好一点的奶牛能产到40公斤左右;淡奶期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一般在5公斤到20公斤之间。在一年的季节里冬季产奶量一般是最淡的,而消费者对牛奶的需求确是最旺盛的,清晨上班前的早餐喝杯热牛奶,确实给人感觉心旷神怡,但很少有人想到这牛奶是鲜奶制作还是奶粉还原的。因此很多大企业信誓旦旦的说鲜奶都用不完,不会使用还原奶为原料,完完全全的是在欺诈消费者。就象某跨国乳品企业,明明产品某元素超标,还咬紧压根硬说不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真是掩耳盗铃可笑之极。
就笔者多年经验得知,奶业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抛开去年关注的“抗奶事件”,但就最近的“早产奶”,“二次污染奶”就更令人不寒而栗了,而且据笔者调查国内很多企业还将变质奶碱化中和,然后喷粉的,至于后来是否生产还原奶就无法追踪了。这些在很多奶制品企业里都是活生生的事实,我们得感谢传媒,是他们逐步提高企业的危机意识和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很多标榜“道德产业,良心工程”的企业什么事情都敢做,只要消费者别马上吃出毛病来就不怕,这也是很多奶品企业工人喜欢喝果汁和豆浆的原因吧。
很多企业是担心消费者了解内情后会影响市场,但有的企业却如实标注了还原奶,其市场份额也并没有下降。例如广州达能,在《通知》出台前就已经这样做了。让我们对他们表示尊敬吧,尽管他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但做到这一点确是真的很难,所以可以说优秀的企业不光是有好的管理制度和生产工艺,还是因为其有着优秀的企业品质,使其在强手如林的企业中煜煜生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这次还原奶的纷争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个道德诚信的问题,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很多志向抱负远大的企业连这一点都做不倒,却在大谈为人类谋福利,真是让人无可奈何苦笑不止。
且不说还原奶到底营养成分流失多少,健康指数打多少折扣,单单是纯净水不是每天都有人津津有味的在饮用吗?尽管人们对其功能的期望值不一样,但消费者对食品的卫生和对健康有无危害是十分关心的,对营养的关注还是其次的,比如我们都知道鸡蛋只有煮吃才是最有营养的,吸收也最好,但还是有大量的人喜欢煎蛋吃――而且都知道煎蛋营养流失最多,为何?口感好呗!最近几年牛奶才开始飞入寻常老百姓,历史上挨饿的年代还在老辈人的心中记忆犹新,所以笔者认为目前这场还原奶的风波之所以越演越烈,又归结为企业的道德诚信问题上了,企业都怕自己精心构筑的道德防线顷刻间倒塌,所以矢口否认其存在。人们可能对还原奶成分流失多少不太关心,更关心喝哪种奶更安全卫生放心,卫生合格,别有损害健康的“恶劣”元素,这是消费者起码的消费要求。中国的老百姓对黑窝点、土作坊、苏丹红、哥罗芳、农药火腿等等印象太深了,这种恐惧感极易草木皆兵,这也是企业不敢承认实情的隐衷,但又能归罪于消费者的脆弱吗?
因此我认为还原诚信,是解决还原奶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不再困惑的一剂治本的良药。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季步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类似的故事和典故不胜枚举,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在迅速发达的市场经济熏陶下,摒弃了人类最基本的传统和优秀的东西,真是可惜可叹!
诚,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不缩小;信,就是要一言九鼎,说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诚信是立业之本,做人的准则,是企业和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于一个人,如果张口就是谎话连天,如果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义,谁还会相信他。那个站在山头上大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不就是因为一再说谎,而导致说话无人听,最后被狼吃了吗?其实,吃他的并非是狼,严格地说是他那不诚信的品质。
“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那些制假售假者,或专靠欺蒙诈骗者,则往往在得手一两次后,便会陷入绝境,导致人财两空,有些甚至锒铛入狱。在现代经济社会,即使一个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有誉满全球的品牌优势,建立了很好的采购和销售网络,并且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学历的管理者队伍,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在商品、在服务上做假,欺骗商品客户和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就没有银行愿意给他贷款,企业的股票、债券和商品就没有人买,合作者和客户没有了,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在市场中消失。因此,诚信确确实实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恪守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绚丽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看看一个真实的诚信故事: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对夫妇清晨开车送人时,一不小心将路灯撞坏。当时无人知晓,但他们在办完事后却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了路灯管理机构,主动要求赔偿。而管理机构的同志从未遇到过损坏路灯后主动找上门赔偿的情形,因此提出让他们折价赔偿,而他们坚持照价赔了4000多元。对于并不富裕的他们来说,4000多元就是妻子大半年的收入。故事情节不曲折,但委实很感人……如果中国乳品企业能以这种做人的心态去治业,我想都会是中国的海尔,也堪与达能相媲美。
因此我们期待企业自律诚信,我们尊敬诚信的企业,号召所有想生存和壮大的企业不为浮利所惑,遵守行业规则和行业规范,“诚以待人,信义为本”,走向诚信时代,走入有德者成功的时代,为道德保驾,为良心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