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人在图书馆里看书,居然吵了起来。“什么事?什么事?”管理员跑去问。
“我要开窗!”一人说,“我需要新鲜空气”。
“我不要开窗。”另一个说,“我怕冷”。
“开一半窗,好不好?”管理员问。
“不好!”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
“你们其中一位到隔壁去看书,好不好?”管理员说,“那边没人。”
“也不好!”
管理员没办法,请来了图书馆主任。
“这简单!”主任说,“空气确实应该流通,也确实不能直吹冷风。”接着走到隔壁一间,打开了窗子。
“感觉到新鲜空气了吗?”主任问。
“有了。”那位要开窗的人笑着说。
“不会冷吧?”主任又问另一个人。
“不会。”不愿开窗的人也笑了。
看到这则故事,笔者不禁想起了近日业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手机实名制问题。从总体来看,对于手机实名制的争论无非主要集中于两方,就像图书馆看书的两个人一样。
站在监管部门以及深受非法短信侵害的消费者的一方认为,手机实名制能够完成从每个手机号码和机主对号入座,对有关打击部门打击目前日益泛滥的有害短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犯罪分子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对建立一个诚信、健康、洁净的通信环境大有裨益。
站在经销商、运营商以及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非实名用户的一方认为推行手机实名制并非易事。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目前尚有2亿多没有登记身份证号的老用户,如何使其顺利“转正”?假证的泛滥,实名制可能名存实亡;号码销售商面队利益的诱惑而可能殆于执行;号码转让可能让登记人与使用人分离等等。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失调都可能使手机实名制半途流产。手机实名制的推行可谓是困难重重。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一方的观点都有其成立的事实和依据。打开窗户,吸收新鲜空气,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建立一个诚信、健康、洁净的通信环境无论对运营商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者合法利益保护,还是打造国家通信产业的竞争优势都大有裨益。但是,打开窗户,吸收新鲜空气,也不能无视他人的冷暖,对于贪安于温室的人总有个适应的过程。推行手机实名制同应如此,也不能无视市场,无视运营商、SP和消费者的适应期和转型过程。
“空气确实应该流通,也确实不能直吹冷风。”对于作为主管部门来说,在处理手机实名制的问题时,更应该像故事中图书馆的哪个主任,他不但是规则的制订者,更应该是问题的协调处理者,一味的强制执行未必是对产业完全都好的事情。另辟蹊径往往会起到曲径通幽的的妙效。毕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没有独赢,只有双赢,寻求双方都能接受和拥护的妙法才是要事,这样整个行业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和谐是社会的主旋律,同样,市场和谐也是推广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保障。共同打造一个诚信、健康、和谐的通信产业发展环境,当是通信产业每个链条共同努力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