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2006年,对于富士康来说,简直是一场新闻传播的丰收年。在最近一段时间,称它为“新闻事件制造工厂”也许并不为过。
这样的新闻事件实属“难得”,不仅因为它的突然发生,同时还因为它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正在公众和媒体都在关注富士康如何来给自己“制造”的事件结尾时,富士康却按捺不住习惯性的思维与做法,再次拿出杀鸡骇猴的惯用手法,以比3000万高得多的天价——7000万向两位原来的员工、现比亚迪的员工索赔。
本来,富士康把3000万转为1元的索赔,让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笔者甚至还天真地想:这下,也许可以坐下来好好想想,到底该如何收场。
然而,意外的是,富士康却剑走偏锋:既然告记者不行,因为那是人家的职务行为,那就转告他们所在的媒体;如果向记者索赔3000万招致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反对浪潮,那就改为1元。但是,这样的一口恶气始终找不到出口,但是,还是要找到“替罪羊”啊。还好,有两名涉嫌泄密的前员工比较合适。
为什么选择他们呢?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柿子当然是软的好捏,这两位前员工比起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来说,是散兵游勇,力量比较薄弱,应该比较还对付。
事实上,它的此举也是此地无银300两。为什么这样说呢?它以泄密为理由,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告知给媒体的内容是富士康的秘密。既然是秘密,那就是说,这些内容是基本事实。
四处点火,不断地制造更大的事件,而且其资本本性的张狂,将使富士康陷入更为恶劣与严峻的社会危机之中。
死撑,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导火索已经点燃,肯定是要有个结果的。
澄清事实,承认错误,或者制定改善的措施,或许比死撑更有用。
但是,资本家的思维跟咱老百姓的思维当然不同。
所以,咱老百姓们也乐得看免费的演出:确实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