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的秘诀不再是秘诀,它们飘荡在空中。”
——阿尔弗雷德822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aihuau.com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合伙人维诺德8226;库斯拉指出:要仿效必须先学习,硅谷利用其充裕的创意,不仅仅成为一个地区,更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集中地。硅谷模式并不是适合任何国家的,每一地区有其自己的历史,并依赖于不同的力量。我们发现,台湾新竹、以色列,以及印度的班加罗尔,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高科技园区的成功战略并不相同。这些地区的成功在于他们强化了自己特有的力量。不仅新的地区正在出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在增强,而且这些对世界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迅速发展的其他部门和这些国家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硅谷栖息地有十个特点:良好的游戏规则;知识密集;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体制;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互动;企业、政府与非赢利机构间的合作;高质量的生活;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对于理解或仿效硅谷的创新与创业精神模式,这十个特点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是充分的。这十个特点只是一个组合,其顺序的先后并不意味着重要性的区别,尤其是硅谷栖息地在本质上是动态的,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产业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世界上其他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地区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些特征,但这些特征在硅谷发展得特别好。网景的创始人马克8226;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这样概括:“硅谷有人、有风险投资、服务机构、有把好的创意变成成功企业的创造力。许多地方度图模仿硅谷,却没有一个能接近硅谷的水平。”表象:知识高地+自由创新力量与其说硅谷的成功是一个奇迹,还不如说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全球高科技发展的标志。硅谷的成功给了世人怎样的启示?它的成功能否借鉴或者复制?世界上是否可以产生多个“硅谷”?一连串的问题看起来简单,这是许多研究者都在关注的问题,如果说硅谷有一点先天优势的话,那就是它拥有一所蜚声世界的高校:斯坦福大学。硅谷当中不管是创业的或者是从事技术研发营销等工作的人员中,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学生及校友占据50%-60%的比例。从这一数据不难看出,硅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与这所大学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拥有斯坦福大学并不是支撑硅谷成长的唯一动力和源泉,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充分的条件而已,硅谷的高速发展并不是因为哪一所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就能支撑得了的,光凭这一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同样是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世界名校的波士顿产生不了硅谷这样的科技之谷,拥有东京大学的日本东京和拥有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中国北京在引导世界高科技潮流方面根本无法与之媲美的原因了。资源是先天的优势,它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是根本动力,创新的力量和后天营造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硅谷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多种具体的要素。很多人都说,硅谷成功的最主要动力是创新。在这里,创新究竟有哪些更富有深意的内涵呢?硅谷的创新与其他地方的创新为何同名而不同果呢?每一个地区若想以硅谷为榜样,则必先要认清其发展的本质,而不只是以一些表面现象推断出来的浅层次理论来指导普遍的行为和实践。自由是硅谷的优良风气之一,这一点在自主创新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要注意,这里的自由不是人们普遍理解的散漫和无序,它是一种从细节上体现以人为本的非常“制度”,但又没有上升到真正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只不过是类似于“民间”约定俗成的形式,这正是硅谷的高明之处,用中国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也可以说接近于一种“无为”的环境。但这一切的背后,却又有着极为完善和严谨的制度,为硅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今天的中国,有些地方也在打造类似于“硅谷”特色的园区,但很多只是打着“高科技”的旗帜却做着全国范围内再也普遍不过的“招商引资”的事情,造成“不管黑猫白猫,拿出钱来投资的就是好猫”的混乱局面。硅谷其实是个“创新谷”,也是个“自由谷”,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园区,也不同于那些以创新为名实际行动却不敢恭维的所谓创新园区。就内在而言,硅谷的大多因素,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尤其是软性因素,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得到的非物质条件,这其中又包含很多难以复制的元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得了的。另外,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自觉,也就是自发性,缺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和干预,才使得硅谷的创新与自由之风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政府主义”,相反,在某些问题上,政府的干预能力之强,又可能超出常规的行政约束,当然,这种情况只有在某个行业或企业需要扶持时才会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大抵与香港1997金融风暴危机时的情景相似。香港政府素以不干预自由经济体系而著称,但1997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所遭受的冲击之大,港府不得不利用政府的权力进行干预,运用大量的资金和一系列有效措施应对危机,杜绝一切可能引起香港金融及经济受到重创的各种因素。正是因为政府的全力投入和重视,才使香港免遭“灭顶之灾”。因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才能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当然,以上这些不管是自由创新的精神、还是政府的有效扶持等因素固然是硅谷发展的动力,但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而这些也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因素还隐藏在其背后。一个地区能够长期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必然还有它实实在在的东西和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存在,只有如此,方能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对于硅谷来说,它的一些支撑力量往往很明显,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这些力量的背后,正是对大势把握的超强能力和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起着巨大的作用。本质:顺应潮流+商业运作模式任何一种经济形态的存在,其背后必然有各种商业模式在运作。硅谷更精于此道,它为人所称道的“创新”,其实就是商业模式运作的一个典范,而且它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不同时期创新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就凭着创新商业模式这一点,硅谷成为全球高科技的引导者就不难解释了。在硅谷的发展史上,看不出我们许多地方现在大力倡导的“招商引资”之举,似乎高素质人才和企业集中在硅谷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非然,硅谷超强的“安抚”能力来自于各种团体力量之间的相互牵制、互相吸引,这里头存在着怎样的一个模式呢?按照市场先导力量来讲,这里的市场自身所引导的商业模式就更为突出。首先,硅谷有着极强的循环模式。何以见得?因为在硅谷各个行业的互补性很强,几乎每个行业都能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供应体系,比如,这里有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金融、咨询、法律、会计等专业机构,也有生活所需超市之类的便利店,总之,只要是人们生活和企业发展所需的一切要素,硅谷几乎都拥有,它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座城,生活之城、创业之城、创新之城、学术之城、科研之城,甚至是休闲之城,而并非一个纯粹的科技园区那么简单。硅谷成熟的产业和商业配套供应链,使得大多企业“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而且身边的各个企业都有可能是你的潜在客户,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个自然互动激励的机制。这样一来,随着各项资源日益完善,硅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商业配套模式,而这些要素,正是全方位综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虽说,这些因素大多体现在硬件方面,相对来说还是可以复制一些,但软件方面的就恐怕没那么容易了。但即使是光讲硬件这一点,很多高科技园区也很难完全做到,因为它们的视野和规划等方面的缺失以及对发展前景的模糊认识,导致缺乏科学的资源配置,进而使得自身的魅力远远不够,无法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驻足,由此看来,惨淡经营也是一种必然。其次,硅谷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因为它诞生的年代比较早,称之为世界高科技产业园区的“鼻祖”也不为过,这就使得它最早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以至于后来者都只是模仿它的模式,另一方面,那时的竞争远没有今天这么激烈,在很多人只是按部就班的基础上,或许只要有一点点的突破,比别人再往前多迈出一小步,就很有可能成为榜样。无疑,硅谷就是这样的榜样。但诞生时间的早晚并不是成功与否的根本性原因,硅谷只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抓住了特殊机遇,运用特殊的模式,造就了特殊的硅谷现象,从而自然地创造了别人望尘莫及的硅谷奇迹。或者说,硅谷将一些看似无甚关联的分散要素组合在一起,一不小心整合起了一个超级王国,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在这一点上,硅谷占尽了天时。再次,硅谷的成功,也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密不可分,这是支撑硅谷作为“全球第一高科技园区”的实力和资本。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是科研力量最为先进的国家,自二十世纪以来,美国国内基本上没有经受过战乱的威胁,相反却在不同时期大发战争财,这种局势不但增加了美国的财政收入,充实了国库,更为国内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雄厚的实力保障和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美国聚集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科研、金融、航天、信息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竞争优势行业的专业人才力量。这样一来,美国软件、硬件方面的实力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而且相互促进、节节高升,依靠吸收全球的人才队伍,创造并构建更为强大的经济基础,打造出了今天的超级大国。这就为硅谷的诞生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和丰富的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一方面,美国人的创新意识极强,再加上美国政府的政策倾斜,整个社会的力量都被有力地激发了起来,自由风气一旦形成则势不可挡,甚至超过技术革命的推动程度,由此形成了美国乃到世界近代史上科研力量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大好局面,并进一步直接催生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然,这是后话。另一方面,此时全球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日本、德国等为代表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却正默默地专心致立于富国强民目标的国家,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为了实现自力更生和平等待遇而埋头苦干的国家,三是以非洲为代表的依然处于水深火热、追求独立自主的国家和地区。而此时的美国是一枝独大,即使有苏联这样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国家,但由于自身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依然无法和美国相比。因此,美国一有“风吹草动”,全球皆为之动容,这样一来,不但扩大了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又让美国以很自然的心态承担了“带头大哥”的角色,它要为兄弟姐妹们作出更好的榜样,才能服之于众,加强了它的“责任心”,而美国也不负众望,不但引导了潮流,更有力地促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可否认,在这些潮流的引导和榜样的树立方面,美国功不可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推动下,美国的硅谷成了全球第一高科技园区,而后来的模仿者,顶多只是第二、第三、第四……硅谷当老大,而其他的只是跟随着“大哥”闯江湖,永远只是在人家后面。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是因为在技术层面支撑起表象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心态的问题:你是否有信心!第四,商业的创新与观念的创新同样重要。硅谷的强大,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的发展思路、商业模式等都很先进,而且各项资源也是世界级的,这些是它自身的优势。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基本同样的条件下,思路决定出路,战略是长期制胜的关键,在这一时期,硅谷始终大踏步向前,而其他地方却难以摆脱依靠或者模仿情结,正是这一守旧思想的影响,使它们失去了一些大好的发展机会,同时更显硅谷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因为没有可与之匹配的对手,才显得它无比强大,即使是定位相似、比较有名的印度班加罗尔和中国台湾的新竹,以及北京的中关村等,都无法突破硅谷的商业运作模式,甚至只是学到了它的三招两式,更不用说在自由创新气质方面赶上乃至超越它。为什么?这看上去是一个徒弟学习师傅的过程,而且是青出于蓝并没有胜于蓝,相反一点点地黯淡下去。许多高科技园区虽然极力学习硅谷,但事实上,结果却与硅谷相差甚远,其中包括的因素很多,但至少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如何吸引人才;第二,如何吸引高端企业;第三,如何定位和细化产业;第四,政府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保障;第五,如何优化园区的环境和整个城市的辐射力;第六,如何引进相关开发商做好配套的基础设施工作;第七,如何处理好生活之城和工作之城之间的关系,并营造一种适宜人居的优良氛围;第八,企业如何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学术与研发方面的融通,以保证产学研一站式体系;第九,如何持续性地造势并输入新鲜血液,保证自身源源不断的活力;第十,如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甚至适度超前,根据社会不同阶段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能够既快速灵敏又安全稳妥地实现转型;十一,如何与全球思维充分接轨,并由此延伸自己独特的产业特性和运作模式;十二,如何将自己置身于全球平台上,运用世界级的资源,推动世界的新革命。当然,任何一个像硅谷一样的特色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需要很多因素的推动,即使是以上各要素当中又包含各个子要素,其中统一与细分并存,相互支撑,内容越丰富,它所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当历史潮流与商业模式融合到一起时,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的意义无疑又是一次革命性的进程。硅谷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它正是在一个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完善,逐步强大,而它的发展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榜样的力量固然强大,但并不神秘可怕,况且这些群体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始终不能忘了一点:任何结果都不可能是漫无目的的结果,而是一个清晰战略指引下的简单而又纯粹的梦想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