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三)



《理论经济学》第四编(上)社会再生产考察(11—13章)

第十一章第三节内容介绍

 

本章运用了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新的表式。这是因为,虽然马克思的再生产表式,就其基本原理讲,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也是适用的,但是,这一表式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所以,以这一表式来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事实上总要遇到重大的困难。

运用新提出的社会主义再生产表式,本章考察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1)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的扩大再生产。其中详细地分析了此种类型扩大再生产的特点,论证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造成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基本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2)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因劳动者数量增加而引起的扩大再生产。分别研究了以上两类性质不同的扩大再生产之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者数量增加一起发生时的社会再生产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本章的研究暂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关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劳动部门,我们以后再专门进行研究。

第三节具体研究并举例计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怎样引起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

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状况与两大部类比例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现实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着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如果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数量不变,劳动天数和劳动日长度也不变,或者后两个因素的影响正好互相抵消,那么社会每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是一个定量。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管提高的速度两大部类相同还是并不一样,都将使第一部类在社会生产中的比例增大,第二部类所占比例相应缩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生产从价值量看是不断增加的,这是因为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产品总价值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虽然第二部类在社会生产中的比例有日益缩小的倾向,但若从生产的消费品的价值总量看,则相对说减少并不多,就是说,以物质生产劳动成员平均计算的消费资料的价值量减少不多,这是因为第二部类劳动者总数的相对减少基本上被第二部类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的增大所抵消。消费品的价值总量之所以有所减少,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此必须有生产资料的追加生产。从实物量看,消费资料生产当然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大增加了。

三、扩大的社会再生产的具体考察

 

    1、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再生产的扩大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计算举例,再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表式:

    4000c1+2000n1=6000

    2000c2 +1000n2=3000

    c/n=4000/2000=2000/1000=2。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c/n比值不变,那么这个表式就可以重复运行。关于这个表式,首先指出一点,这里的具体数字,既要作为价值量理解,而n1与n2又代表劳动者总数,就是2000n1+100n2=3000,是社会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总数。就年产品看,c、n分别代表总产品中不同部分的价值量,同时n1、n2又代表着一、二部类的劳动者数量,随之年产品中的消费资料进入生活消费领域。因此,在安排第二年的再生产时,c仍然代表着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而n1和n2此时就代表着分配在两大部类的劳动者数量。我们假定这个总数是不变的,那么就可以分析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两大部类比例的影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两大部类生产总额的变化等等。

现在,假如c/n比值由2增大到2.1,就是说同量劳动者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和原来相比增大了,那么就是:

    4200c1+2000n1

    2100c2+1000n2

    c的增加量是200+100=300。但需要替换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的增加是什么意思呢?那是说,4000c1+2000c2=6000不过是价值的自动转移,体现在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上,其中并没有新增加的劳动量,所以这增加的300只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要求,并不是现实的存在,它只能来源于常年劳动。因为那是追加的生产资料,所以,只能取之于n1。它只能在原来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生产出来,然后合并到原来的生产资料中去,就是说n1必须大于c2,n2则相应减少。照此要求,n1就要由2000增加到2300,但因为n1的增加即是n2的减少,而n2的减少使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有一部分可以转移到第一部类去,所以n1的实际增加量不必是300。在这里要假定两个部类的生产资料可以互相通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如此。(但是,如果说由第二部类转变成第一部类生产存在着不少困难,需要有增加的投资,那么由此表明的一点是,第一部类比例的增大将更显著。)因为n2减少1个单位,n1即增加1个单位,同时c2有2个单位将转移到第一部类去,所以300/(2+1)=100,再生产安排是:

 4200c1+2100n1=6300

    1800c2+900n2=2700

    2100c1-1800c2=300。追加的生产资料合并到两大部类中去,就是:

    4410c1+2100n1

1890c2+900n2    

但是现在第一部类的比例又大了,因为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已经完成。                   (2100-1890)÷(2.1+1)=67.74,

所以新的一年开始时,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是:

4267.74c1+2032.26n1=6300

2032.26c2+967.74n2=3000

    c/n=2.1,显然,和c/n=2时比较,第一部类的比例增大了,第二部类所占的比例减少了。

这种两大部类比例的改变是一种永久性的改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有新的提高,那么第一部类的比例还将增大,第二部类的比例则还要缩小。但是我们又看到,虽然第二部类生产在社会生产中的比例是缩小了,这是因为第二部类的劳动者的数量减少了,亦即第二部类当年新创造的价值量减少了,而第二部类总的生产规模却没有缩小,准确地说是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生产的消费资料的价值总量仍然等于3000,因为c2的增加正好抵消了n2的减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表式:

    4200c1+2000n1

    2100c2+1000n2

    如果追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已经完成,当c2由原来的2000增加到2100时,n1却仍然只等于2000,显然不能全部实现交换,出路只有减少n2增加n1。此时就c2和n1的关系说c2>n1,n2每减少1,n1即相应增加1,同时c2又减少2.1,总变化量为2.1+1=3.1。所以n2减少到某一数,必然使c2=n1,即100÷3.1=32.26,就是n1需要增加的量。就c2和n2说,2100c2/1000n2,刚好成比例,虽然那样并不能实现和第一部类产品的完全交换。这样,当n2减少时,c2也相应减少,两者也始终相对应,当c2和n1相等时,c2和n2的比例仍然对应,在此是2.1。原来n1为2000,n2为1000,现在因劳动生产率提高,n2减少的数量正等于n1增加的数量,因为n1+n2之和不变,而成简单再生产表式时c2=n1,所以不管劳动生产率怎样提高,c2+n2之和也始终不变,即n1+n2=c2+n2。

从总的联系看,如果第一部类代表新价值的产品全部要作为第二部类待替换的生产资料,就是说,n1在此实际只是代表本年度全社会用于消费的价值的一部分,那么n1的增加就意味着c2的同量增加。n1和c2都是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前的价值量上的增加。因此,第二部类新创造价值的减少,就由第二部类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的增加正好抵消,而那是以消费资料的形式再现在本部类的产品中,并和第一部类的新创造价值——其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相交换。所以,从整个社会看,消费资料的生产从价值量上说也并没有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减少。事实上,所表明的是这样一点:因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c/n比值的增大一经成为事实,并固定下来,那么社会生产就仍然是简单再生产,虽然两大部类的c、n都已和原来不同,但当然n1仍然等于c2。从整个社会看,常年劳动的体化物将全部以消费资料的形式出现,n1+n2也仍然等于消费资料的总价值量。虽然第二部类的生产在社会总生产中的比例是缩小了,那是因为尽管从全社会新创造的年价值总量看,并没有变化,但社会总生产规模从价值量上看是增大了。这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c增加,尽管第二部类的总产品从价值量上看没有变化,第一部类的生产从价值量上说却是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越快,增加得越迅速。

第二部类n2的减少量,由两个因素决定,我们在上面实际已经看到了。第一是c的增加量,即△c的大小。显然,c增加越多,c/n比值增大越快,n2减少越多。第二决定于c/n+1,1是一个常数,就是1个单位的当年新加劳动量,而c/n比值则代表着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c/n比值越大,n2减少的速度就越慢。那是因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生产过程中推动和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越大,所以c的新的增加量相对说就显得小了。所以,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第二部类比例缩小的趋势加强;另一方面,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又使第二部类n2的减少变慢;而且我们还看到,n2的减少又为c2的增大直接抵消。这同样是矛盾的统一。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三)

    以上,我们假定两大部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相同。在提高的速度不一样时,因为同量提高的部分仍然可以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分析,所以可以看作只是一个部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而另一部类则没有变化。表式:

    4000c1+2000n1=6000

    2000c2+1000n2=3000

假定第二部类的c/n比值不变,第一部类的c/n比值由2增大到2.2。结果如下式:

4400c1+2000n1

    2000c2+1000n2

有400生产资料需要在原来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时进行追加的生产。400÷(2+1)=133.33,所以第一年的再生产表式是:

4266.67c1+2133.33n1=6400

1733.33c2+866.67n2=2600

2133.33n1-1733.33c2=400。新的一年再生产安排是:

    4400c1+2200n1=6400

    2000c2+1000n2=3000

    可以看出,c2/n2比值不变,c1/n1比值增大时,第一部类将因此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生产,因而第一部类比例增大,第二部类比例则相应缩小。但在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完成以后,由于第一部类c的价值能自动地在年产品中再现,并且是本身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形态,所以就两大部类的n1和n2讲,可以回到原来的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前的比例关系。不过,由于c1/n1比值在实际上已经增大,所以第一部类从产品的价值量讲还是增大了。

    如果c1/n1比值不变,c2/n2比值由2增大到2.2,原来表式:

    4000c1+2000n1=6000

    2000c2+1000n2=3000

    现在:

    4000c1+2000n1

2200c2+1000n2

为进行第二部类需要的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样要增大第一部类生产的比例,

200÷(2.2+1)=62.5 ,相应的表式如下:

4125c1+2062.5n1=6187.5

  1875c2+937.5n2=2812.5

2062.5n1-1875c2=187.5。即实际需要的追加生产资料价值为187.5,因为按照假定的条件第一部类c/n比值并没有变化。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完成以后的再生产比例如下:

4125c1+2062.5n1=6187.5

    2062.5c1+937.5n2=3000

    第一部类比例同样增大了。和只是第一部类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时相比较,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只是第一类c/n比值增大,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完成以后,n1和n2能够回到原来的比例关系;而只是c2/n2比值增大,即使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已经完成,n1和n2也不可能回到原来的比例关系。但显然,以上两种情况都造成第一部类比例的增大。

    如果两大部类劳动生产率原来就不一样,因而c/n比值也不相同,此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怎样影响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呢?例如表式:

8000c1+2000n1=10000   

2000c2+500n2=2500

c1/n1=4,c2/n2=2,假定下一年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1/n1=4.1,c2/n2=2.1,先计算c2=n1时的基本比例关系,1000×0.1÷(2.1+1)=32.26,所以表式如下:

8332.26c1+2032.26n1=10364.52

2032.26c2+967.74n2=3000

和原来相比第一部类所占比例也增大了。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追加的生产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应该怎样呢?首先有3000×0.1=300需要生产;其次,当c1/n1比值从4增大到4.1,c2/n2比值从2增大到2.1时,根据上面的计算,n2有32.26转变成n1,但原来c2/n2=2,所以,如果这32.26的劳动生产率也达到第一部类的一般水平,还需要追加

(4-2)×32.26的生产资料。追加的生产资料合计等于3000×0.1+32.26×2=364.52,

因而n1的增加量等于364.52÷(2+1)=121.51,再生产安排如下:

    (8000+243.01)c1+(2000+121.51)n1=10364.52

1756.99c2+878.49n2=2635.48

2121.51n1-1756.99c2=364.52。这个表式说明,如果c2/n2比值低于c1/n1比值,那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所需要的追加生产资料的量,将比c2/n2比值等于c1/n1比值时大;而且为进行追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此时有一部分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在比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下进行。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243.01c1/121.51n1=2,它们原来是属于第二部类的,因为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只能在现实的劳动生产率下进行。

   分析两大部类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不一致或原来的水平就不一样时的情况,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意义。就实际的情况讲,两大部类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提高速度往往都不一样。另一方面,虽然通常第一部类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第二部类,但没有理由可以认为这种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例如,轻工业的很大部分属于消费品生产,但是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程度越来越高,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高,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会因此有很大的增加。而人们所说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属于消费资料生产。这类生产部门生产资料的价值无论就其相对量或绝对量说,都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宁可认为从长远讲,两大部类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将缩小。如果说,通常第二部类劳动生产率水平要低一些,那么在一定的时期,第二部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倒会超过第一部类。例如原来c1/n1=4,c2/n2=2,现在c1/n1=4.4,而 c2/n2=3.4。显然,在这一时期,第二部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快于第一部类。举例说,农牧业、畜禽业主要是消费资料生产,在过去,相对说劳动生产率是比较低的,而现在,一些国家由于实行了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就提高的速度讲,在一个时期内超过了第一部类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而我们已看到,那结果必然是第一部类比例增大,第二部类所占比例缩小。

    不仅两大部类,而且每一部类内部的各种生产部门,以及各个生产企业,劳动生产率同样存在着差别,c/n比值也各不相同。因而具体产品结构的不同,决定着两大部类各自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和c/n比值,进而影响到两大部类的比例。说到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那既包含有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又有同一部类内部各种生产的比例问题,因为无论农业、轻工业或重工业都不是专属于某一部类。所以,尽管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很重要,但若把农、轻、重关系与两大部类的关系看作是一回事,或者以农、轻、重关系来代替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间的关系,则是错误的,那样做,势必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正确认识。

    以上的讨论,在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完成以后,两大部类在新的条件下,n1重新等于c2。但这只有假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间歇性的,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的一个时期不再变化,方才是正确的。而在事实上,虽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也并不是不变的,甚至会有暂时的停滞和下降,但如果说,总趋势是不断地得到提高,则是没有错的。特别是在现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是很快的,认为劳动生产率逐年得到提高,比较符合实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追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一点我们已经知道;而劳动生产率逐年得到提高,就意味着即使劳动者总数不变,每年也必须有生产资料的追加生产。在这种情况下,n1不可能等于c2,而必须大于c2。所以,价值量完全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在假定全社会劳动者总数不变的同时,还必须假定劳动生产率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价值总量完全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就不可能存在。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c/n比值有不断增大的趋势,为此每年都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即使通过和第二部类的交换,也不可能全部体现为消费资料,有一部分新价值必然要固定在生产资料上。所以,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的价值c2+n2必然小于n1与n2之和。如果原来再生产表式是:

    8000c1+2000n1=10000

    2000c2+500n2=2500

现在c/n比值由4增大到4.1,追加生产的表式是:

8200c1+2050n1=10250

    1800c2+450n2=2250

205n1-1800c2=250。假如劳动生产率不再变化,新的年度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将是:

8240.2c1+2009.8n1=10250

    2009.8c2+590.2n2=2500。,

n1=c2。但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不断地提高着,所以n1还应大于c2。假定每年c的增加量相同,就是还要再追加生产250的生产资料,再生产安排就是:

88441.18c1+2058.82n1=10500    

1808.82c2+441.18n2=2250

 2058.82n1-1808.82c2=250。追加投资的量在此是以c/n比值的增大表现出来的,因为1个单位就代表全年的劳动量,所以n1就是当年新加劳动量的十分之一。这一点在表式的计算中表现得很清楚:

    2500-(1800+450)=250;2500-(1808.82+441.18)=250。

如果劳动生产率总的说是逐年不断提高的,那么就实际的过程而言,一方面c/n比值在不断地增大着,因为已经生产出来的追加生产资料不断地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始终是必要的,以便为劳动生产率新的提高准备物质条件,为整个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打好基础。这两者都使第一部类比例增大,第二部类比例缩小。

在社会主义下,撇开浪费等问题,所生产的产品,总是为了要投入消费:或者是生活消费,或者是生产消费,而两大部类之间又必须建立相应的比例关系,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归根结底是由于消费资料的生产才成为必要,从直接的联系说,第一部类最终是为了生产出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因此,抛开消费资料的生产,孤立地谈第一部类的生产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已看到,消费资料生产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以生产资料生产的加速发展为前提,以便生产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所需要的,总价值量不断增加的生产资料。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引起第一部类比例扩大,第二部类比例缩小,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那本身是一件大好事,将使生产的消费资料在实物量上不断增加,品种将更丰富,质地也将更好。但是第一部类的生产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建设大型的企业和工程,通常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量都是十分巨大的。从勘探设计到竣工投产,往往要经过多年。因此,第一部类投资的增加,有时并不能迅速引起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大量增加。这反映了生产资料生产的相对独立性。

前面我们曾经假定,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可以互相通用。但在实际上,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变为生产资料生产,为此进行一些追加的生产资料生产,通常总是必要的,而在c2/n2比值低于c1/n1比值时,进行追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更是一种必须。例如,由落后的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消费资料生产转变为大工业的生产资料生产,显然需要十分巨大的追加投资。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常年劳动中用于追加生产资料生产部分的比例将增大。所以在实际上,如果常年劳动量体现为生产资料部分过多,体现为消费资料的部分较少,就势必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所说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问题,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点。

常年劳动体现为生产资料的部分,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追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一个原因;因为劳动者总数增加,需要有新的投资是另一个原因。关于后一点,我们在下面再讨论。那么,常年劳动体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怎样为好呢?一般讲,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则前者的比例就可以适当增大,反之则要适当减少。这里的出发点是消费资料的实物量和使用价值。这是不难理解的,谈到生活消费,最终当然都要归结为消费品的丰富与否及其使用价值。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表示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活劳动相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从而,即使社会的常年劳动量不变,年产品的价值总量还是会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意味着,生产同量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将不断减少,无论消费资料的生产或生产资料的生产都是如此。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总产品的增加,从实物量看要比从价值量看来得更加迅速。这正是在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时,常年劳动量可以有较大部分用之于积累的基本原因。

    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是和劳动生产率状况紧密相关的。因此,两者正常比例关系的建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两者的比例关系不正常,就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将难以迅速、持久地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对此又不可作过于死板的理解。因为在一定范围内,第一部类生产可以有相对独立的发展;也有相反的情况,例如所需生产资料很少的第二部类的一些生产部门就是如此,这就对第一部类的依赖很小,但其劳动生产率通常是比较低的。

    上面所作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现实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着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如果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数量不变,劳动天数和劳动日长度也不变,或者后两个因素的影响正好互相抵消,那么社会每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是一个定量。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不管提高的速度两大部类相同还是并不一样,都将使第一部类在社会生产中的比例增大,第二部类所占比例相应缩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生产从价值量看是不断增加的,这是因为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产品总价值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虽然第二部类在社会生产中的比例有日益缩小的倾向,但若从生产的消费品的价值总量看,则相对说减少并不多,就是说,以物质生产劳动成员平均计算的消费资料的价值量减少不多,这是因为第二部类劳动者总数的相对减少基本上被第二部类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的增大所抵消。消费品的价值总量之所以有所减少,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此必须有生产资料的追加生产。从实物量看,消费资料生产当然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大增加了。

   我们的讨论没有谈到对外贸易,因为那对事情并不造成根本的影响。举例说,如果某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照以上所分析的,第一部类的比例应该比较大,而实际上该国经济主要是消费品生产,并用消费品换得其他国家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但这正好证明,本来,该国生产的一部分已经必然要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只是由于别的国家的生产存在着正好与己相反的不平衡,使消费品得以和生产资料相交换,才使该国不平衡的两大部类能够进行正常的生产。

  

 2、新加劳动增加引起的扩大再生产

    因为我们是以一个标准劳动者全年新创造的价值作为计量单位,所以,社会年产品中代表当年新创造价值部分的增加,就意味着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总数的增加。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新投资从何而来呢?在资本主义下,我们知道来源于m,因为我们已经把m和v合成n,所以在社会主义下,新的投资只能来源于n。

    那么由于劳动者总数的增加,即新进入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数量大于退出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数量,引起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怎祥变化呢?例如原来表式是:

    8000c1+2000n1=10000

2000c2+500n2=2500

    劳动者总数为2500。现在增加50,总数变为2550,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那么一、二部类就应该是在原来比例下的平行增长(在劳动者总数减少时,则一、二部类生产规模是平行缩小),所以两大部类的比例现在是:

8160c1+2040n1

    2040c2+510n2

但是,这样的表式是假定,因劳动者增加而必须随之增加的生产资料现成地存在着,增加的劳动者已是现实的劳动者。但实际上,增加的劳动者并没有进入生产领域,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新的生产资料还有待现实的劳动者为此进行增加的生产。这只有减少第二部类比例,增大第一部类比例才能办到。所以原来n1=c2的表式必须改变,以便为增加的劳动者生产出

△c1160+△c240=200的生产资料,相应的再生产表式如下:

8160c1+2040n1=10200

1840c2+460n2=2300

2040n1-1840c2=200。如果以后的年份劳动者数量不再增加,在不考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第二年以后两大部类间n1就可以等于c2即回到原来的比例关系,只是社会生产的总产品的价值量已经增加。如果第二年的劳动者数量仍增加50,则第二年两大部类的比例为:

  8320c1+2080n1=10400

1880c2+470n2=2350

如果nl和c2之差不变,以后各年类推;假若增加的劳动者的数量起了变化,则n1与c2之差也需相应地变化。

    所以,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劳动者数量增加即新创造价值量增加为标志的扩大再生产,只引起为新的投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生产,为此社会就要减少消费资料生产。但劳动者的数量一停止增加,两大部类就可以回到原来的比例关系,就是说,这样的扩大再生产并不造成两大部类比例的永久变化。至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减少,那是为增加的劳动者进入生产领域准备物质条件所必然发生的,但他们所需要的消费品则只能来源于生产量已经减少的社会消费品总额中,虽然随着他们实际进入生产领域,社会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将成比例地增加。每年增加的劳动者数量越大,需要的新的投资量也越大,由此引起的第一部类比例的增大与劳动者数量的增加成正比,第二部类的比例则缩小。但重复地说一遍,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并不引起两大部类比例的永久变化,因而并不是引起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基本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这里分析的扩大再生产,当劳动者数量增加时,社会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总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因而每一劳动者的平均消费量也减少了,这不是和马克思考察的扩大再生产表式矛盾吗?实际并不存在矛盾,如果说有矛盾,那也是表面的。请看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表式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Ⅰ(1000v+1000m)=Ⅱ2000c。这个简单再生产的表式若要变成扩大再生产的表式,Ⅰ(v+m)必须大于Ⅱc,这是显然的。如果社会资本总量不变,两大部类的有机构成不变,剩余价值率也不变,所以积累率也假定相同,例如表式为: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400v+400m=2400

Ⅰ1100m中,消费550,积累550(440c+110v)。Ⅱ400m中,消费200,积累200(160c+40v)。

扩大再生产的表式如下:

Ⅰ.4840c+1210v+(550m)=6600

Ⅱ.1760c+440v+(200m)=2400

从劳动者方面看,每个人所得到的消费资料的价值确是没有减少,并且增加的劳动者也取得同样的一份。但是和简单再生产表式一比较就可以知道,第一部类生产规模扩大了,第二部类生产规模缩小了。因此,消费品生产从整个社会看是减少了。为劳动者数量增加准备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必须减少第二部类生产,增加第一部类生产,这是没有错的。因为,虽然每个劳动者的消费量没有变化,但资本家方面为了进行积累,用于自己消费的部分却减少了。在社会主义下,这一点只能表现为:为了积累,全体劳动者的消费量都要有所减少。所以说,我们所采用的再生产表式和马克思表式的矛盾仅仅是表面的现象。

 

    3、综合计算

    如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者数量增加同时发生,那么就是两个因素同时在起作用,制约着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下列表式:

8000c1+2000n1=10000

2000c2+500n2=2500   

    c/n比值由4增大到4.1后,劳动者数量不变时,上面计算的需要表式是:

8441.18c1+2058.82n1=10500

 1808.82c2+441.18n2=2250

一、二部类产品总价值合计12750。此表式已为来年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要的追加投资即c/n比值由4.1增大到4.2准备了条件。如果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劳动者数量增加50,就需要有新的投资,那么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是:

8610c1+2100n1=10700

1640c2+400n2=2040

一、二部类产品总价值合计12750。2100n1-1640c2=460。其中255为来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追加投资所需要,205是劳动者数量增加50所需要的新投资。460÷(2100+400)=18.4%,当年活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有18.4%体现为生产资料,其余的81.6%以消费资料的形态出现。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不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消费,还有他们的子女、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及其子女,一句话,社会全体成员的消费品都有赖于此。

    剩余劳动的提供,是一切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在不同的社会又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工资代表必要劳动,新创造价值中超过工资的部分是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为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一般剩余劳动的资本主义形态。这些剩余价值或者为剥削者所消费,或者作为增加的资本,进而又成为奴役和控制劳动者的最有力武器。

    在社会主义下,非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得到的消费资料虽然也要由物质生产劳动者来生产,但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并不是无偿地占有这些消费资料,而是以自己付出的别种形式的劳动,方才有取得消费资料的资格。所以,这里交换的基础仍然是同量的一般人类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产物和精神劳动产物的交换。对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说来,取得消费资料固然是必要的,但同样地,非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劳动对物质生产劳动者,进而对整个社会也是必要的。因为象丰富的精神生活,对全体劳动者,对社会说来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所以,物质生产劳动者为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生产消费资料的劳动,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劳动。物质生产劳动者所生产的消费资料越丰富,社会从事其他事业的成员就越多,全体劳动者所享受的精神生活也就越充足。因此,社会主义下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在于:常年劳动中,体现为消费资料的是必要劳动部分,那为整个社会所消费;体现为生产资料的则是剩余劳动,那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其结果使劳动者本身更加强大有力,而不是成为异己的力量。现在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已逐渐趋向一致,这对于物质生产劳动者和非物质生产劳动者说来都是一样的。在社会主义下,从两大部类生产的实际比例的分析已经可以知道,必要劳动部分和剩余劳动部分各为多少,在上面的例子中,剩余劳动占当年劳动的18.4%。

    显然,这里所说的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与积累和消费已具有相同的意义。那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消除了剥削,劳动者之间是互相平等的,所以,常年劳动中只有用于积累的部分才是属于剩余劳动,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物质生产劳动者本身的角度来看实际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下,所谓积累是指常年劳动体现为生产资料的部分,所以实际是生产资料的积累。

    现在,我们对再生产的计算作一总结。这里考虑到两个变动因素: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c/n比值变化;劳动者数量变化。我们在此假定劳动者数量是增加的。顺便指出一点,在劳动者总数减少时,自然也可以计算。计算的步骤如下:(1)先算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即n1=c2时,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2)为劳动者数量增加进行新投资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行追加投资所需要的n1增加(即n2减少)数。(3)因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大部类新形成的基本比例关系。(4)把增加的劳动者合并到两大部类中去。(5)下一年的新投资和追加投资。于是新的一年的生产又开始了。

 起点,c/n=4时的基本比例关系。

    8000c1+2000n1=10000

2000c2+500n2=2500

第一部类占80%,第二部类占20%。第一年生产。劳动者数量不变,追加△c/n0.1。

n1增加量=2500×0.1÷(4+1)=50,n1=2000+50=2050。扩大再生产表式如下:

8200c1+2050n1=10250

 1800c2+450n2=2250

一、二部类产品总价值12500。2050n1-1800c2=250。求出c/n=4.1时的基本比例关系:

n1增加量=500×0.1÷(4.1+1)=9.8,n1=2000+9.8=2009.8。基本比例表式如下:

8240.2c1+2009.8n1=10250

    2009.8c1+490.2n2=2500       

现在,第一部类占80.4%,第二部类占19.6%。

    第二年生产,为劳动者数量增加50的新投资和△c/n0.1的追加投资。

    n1增加量=(2550×0.1+50×4.1)÷(4.1+1)=90.2,n1=2009.8+90.2=2100。

扩大再三生产表式如下:

    8610c1+2100n1=10710

    1640c2+400n2=2040

现在,一二部类产品总价值12750。生产的积累额=2100n1-1640c2=460。

    下面,求c/n=4.2时的基本比例关系:n1增加量=500×0.2÷(4.2+1)=19.23,

n1=2000+19.23=2019.23。或者 ,n1增加量=490.2×0.1÷(4.2+1)=9.43,

n1= 2009.8+9.43=2019.23 。基本比例表式如下 :

8480.77c1+2019.23n1=10500

2019.23c1+480.77n2=2500

现在,第一部类占80.8%,第二部类占19.2%。按基本比例合并增加的劳动者50。

n1增加量=510×0.2÷(4.2+1)=19.62,n1=2040+19.62=2059.62。或者,

n1增加量=2019.23÷2500×50=40.38,n1=2019.23+40.38=2059.62

第三年生产,为使劳动者数量增加50的新投资和△c/n0.1的追加投资。

n1增加量=(2600×0.1+50×4.2)÷(4.2+1)=90.38

n1=2059.62+90.38=2150。相应的扩大再生产表式如下:

9030c1+2150n1=11180

1680c2+400n2=2080 

    以上的再生产计算中,头一年生产假定不需要新的投资,即劳动者数量不变,而只需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追加的生产资料,在以后两年的再生产安排和年产品中,则既需要为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准备新的生产资料,也需要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准备追加的生产资料,△c/n比值年变化0.1,劳动者数量增加50。这些只是随意的假定,可以以别的假定数或实际变化数代入其中进行运算。这里,两大部类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变化速度都假定一致。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事实上如果劳动生产率水平不一样,例如第二部类劳动生产率低c/n比值小,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同样可以进行计算。

关于运算的结果,指出几点。第一,判断两大部类的比例及其变化,要以现实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就是此时如果新创造价值全部体现为消费资料,即n1=c2时两大部类的比例将是怎样。这是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这样的情况虽然一般说只是一种假定,但就计算说则是做得到的。因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数量、他们创造出来的新价值量、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都可以从统计得到。当然不消说,那是非常复杂的工作。第二,当年新创造的价值中体现为生产资料的部分,将依为劳动者数量增加和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多少而定,这两个数据都是变动的,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在再生产开始时,新的投资和追加的投资还只是生产发展的要求,要到年底才有全部实际产物,所以,判断两大部类的正常比例首先要看现实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的基本比例。之所以说是基本的比例关系,因为这是一个界限,现实的c2不能大于n1,否则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而新投资和追加投资的生产也是在此基础上再造成n1大于c2。第三,因劳动生产率提高c/n比值增大,引起的第一部类比例增大,第二部类比例缩小,在我们所假定的变动数值时,也已经可以看清。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在c/n比值为4、4.1、4.2时,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分别为80%、80.4%、 80.8%,第二部类分别为20%、19.6%、19.2%。如果c/n比值的增大比这里的假定数更大,那么第一部类所占比例也将增大得更快;如果情况与此相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假设的快,因此引起的c/n比值的增大比上面假设的要小,那么当然,第一部类比例增大的趋势也比这里计算的要显得缓慢。提高劳动生产率所需要的追加投资当然依赖于当年生产,所以要受现实生产和消费的制约,看能否有追加投资,以及追加投资量的多少,即其在当年新创造价值中的比例大小。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的增加,都会使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增加,所以,两者引起的结果都属于扩大的再生产。但这两者又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劳动者总数不变、新创造的价值量不变时,使c增加,从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也增加。即是说,相对于劳动者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要引起总产品的价值量的增大。劳动者数量增加时,最终将引起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价值的成比例增加,从而使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以上两个因素都使再生产规模扩大,并且往往两个因素同时在起作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两者的区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9440.html

更多阅读

商务谈判的技巧 商务谈判中易犯的错误(三)

 对于大多数企业经理人来说,没有接受过商务谈判的培训。在商务谈判中,很多时候是根据感觉或者经验来操作,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无意识地犯下一些错误,从而让谈判对手得到机会,对我方进行反驳或反击,使得己方处于不利的局面。在本篇商

商务谈判的基本步骤 谈判的奥步识别(三)

本篇文章将与大家分享谈判的奥步识别(三)。奥步五:以逸待劳一般来说,甲乙两方谈判,在谈判地点的选择上面,有时候需要去甲方地点,有时候去乙方地点,其实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有些国内跨省谈判,或者跨国谈判,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前往对方所在地

zara的经营模式 Zara的民主、混搭与影院模式(3)

终端的“影院效应”   你是因为某个影片,到某个影院吗!那么影院是买什么的?电影院卖的绝对不是大片,要看大片的话,有多种途径:如购买光碟,网上下载等。而对于影迷的真正吸引的元素应该是影院的音效、舒适程度、周边设施与服务,最关键的一

zara的经营模式 Zara的民主、混搭与影院模式(2)

要完成这种混搭风格的系统化购买在这里需要几个前提:   一是“无风格”,当众多品牌忙于阐释品牌精神、理念和风格的时候;当竞争白热化的时候;当时装业每个月都会涌现大量新品牌时候。宣传和细分的意义被大大削弱了,因为消费者已经陷入

声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三)》为网友以守为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