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五)



《理论经济学》第四编(上)社会再生产考察(11—13章)

第十一章第五节内容介绍

 

本章运用了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新的表式。这是因为,虽然马克思的再生产表式,就其基本原理讲,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也是适用的,但是,这一表式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所以,以这一表式来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事实上总要遇到重大的困难。

运用新提出的社会主义再生产表式,本章考察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1)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的扩大再生产。其中详细地分析了此种类型扩大再生产的特点,论证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造成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基本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2)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因劳动者数量增加而引起的扩大再生产。分别研究了以上两类性质不同的扩大再生产之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者数量增加一起发生时的社会再生产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本章的研究暂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关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劳动部门,我们以后再专门进行研究。

第五节的起因是:人们以往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表式,作过种种计算和分析,但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重大缺陷,即未能真正认识到,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受资本有机构成状况的制约。当资本有机构成为一定时,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发生变动,但也只能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发生变动。如果以这一范围之内的两大部类一定的比例关系的表式为社会再生产的发端表式,那末,在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对于两大部类都一样,并且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能够保持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不变、对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都相同的积累率就是基准积累率。假如实际积累率不同于基准积累率,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将发生变化。这时候又有种种具体情形,可以指出以下几种情况:如果第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或低于基准积累率,那么这个积累率最终将成为新的条件下的基准积累率;与较高的基准积累率相对应的是第一部类所占比例比较大,而与较低的基准积累率相联系的则是第一部类所占比例比较小;那时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将不再发生变化,除非积累率本身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第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基准积累率,则由此而引起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最终会达到简单再生产时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这时候扩大再生产当然也就谈不上了,除非改变两大部类的组合关系。如果第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低于基准积累率,则由此造成的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持续增大,终将使社会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当然同样地,如果重新适当地组合两个部类的比例关系,则社会再生产就又能正常地进行了。在两大部类平行发展的情况下,基准积累率越高,越接近第一部类比例变动的上限;基准积累率越低,越接近第二部类比例变动的下限。

五、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限度与积累率

    下列表式: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5v+285m=2000

是《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考察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例子。在这个扩大再生产的发端表式中,生产总额9000,第一部类约占77.8%,第二部类约占22.2%。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也会发生变化。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一、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是被限制在怎样的范围之内;二、积累率和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预先需要指出,在这里,我们研究的前提是,假定有机构成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其次,总的讲所讨论的还是资本主义下的再生产问题。至于有机构成提高时的情况,以后再作研究。

 

    1、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显然要以再生产能够正常地进行为条件,这其实也就是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限度。概括起来,这些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生产上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必须得到补偿(既从价值量讲也从实物形态讲,以下同),如果是扩大再生产,则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也必须得到实现。

    (2)可变资本必须得到实现,包括再生产的可变资本和用于积累的可变资本都必须得到实现。

(3)m的一部分或全部必须以资本家个人消费资料的形态得到实现,因为资本家作为消费者总是需要一定量消费资料的。

在以上这些前提下,则m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当然也就以相应的形式得到了实现。

    下面,我们以上面引用的马克思的表式为基础: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6v+286m=2002

生产总额9002,这是精确值。在这个表式里,一、二部类的有机构成相同,我们把这一点也作为前提条件。显然,在这里,重要的只是两个部类的比例关系问题,而不是所生产的产品价值绝对量的大小,例如,两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同时增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对两个部类的比例关系就毫无影响。因此,分析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限度问题时,可以假定其中一个部类的产品价值是不变的,这时候另一个部类产品价值的增大或减少,就将相应地引起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我们假定第一部类的产品价值不变,那末,当第二部类总产品价值增加时,第二部类在社会总生产中所占比例就将增大,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则相应减少;反之,当第二部类总产品价值减少时,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就将缩小,第一部类则相应增大。先分析第二部类产品价值增加时的情况。随着第二部类产品价值的增加,Ⅰ(v+m)-Ⅱc之差也就减少,显然,Ⅱc的继续增大必然会达到这样的一点:Ⅰ(v+m)=Ⅱc,这是简单再生产的条件,这也就是第二部类产品价值增大的最大限度,从而也是第二部类在社会总生产中所占比例增大的最大限度。Ⅱc不能大于Ⅰ(v+m),否则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因为

Ⅰ(1000v+1000m)=2000,所以Ⅱc最大限度也就等于2000,而Ⅱv与Ⅱm自然也就知道了。表式如下: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2000c+400v+400m=2800

全社会生产总额9800。第一部类占71.43%,第二部类占28.57%,这就是当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c:v的比率都等于5:1,剩余价值率为100%时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变化的上限,同时也就是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变化的下限。

    接着分析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变化的下限或第一部类比例变化的上限问题。同样假定第

一部类的产品价值不变,则随着第二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的减少,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就缩小,与此相联糸,Ⅰ(v+m)-Ⅱc之差也就增大。从社会的角度讲,Ⅰ(v+m)-Ⅱc之差是只能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这是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同时,还要有相应数量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消费资料。显然,随着Ⅰ(v+m)-Ⅱc之差的增大,m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也必须增大。因为无论如何,资本家获得的m的一定部分总是要用于自己的消费,所以社会用于积累的量必须小于Ⅰm+Ⅱm之和。这样,就需要计算m全部用于积累时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因为假定第一部类的产品价值不变,Ⅰ1000m全部用于积累,其中c=833.33,v=166.67。同样地,Ⅱm也全部用于积累。但这个Ⅱm量有多大呢?因为用于积累的Ⅰ166.67v就是要和第二部类交换的,所以166.67也就是第二部类用于积累的c量,第二部类用于积累的v量也就计算出来了。即Ⅱc=166.67,Ⅱv=166.67÷5=33.33,166.67+33.33=200,这就是第二部类生产的m量,表式如下: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000c+200v+200m=1400

    一、二部类生产总额8400,第一部类占83.33%,第二部类占16.67%。一部类和二部类的m全部被用于积累。其中Ⅰ1000m(833.33c+166.67),Ⅱ200m(166.67c+33.33)。          

因此,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只能小于83.33%,因为m不可能全部被用于积累。这就是第二部类比例变化的下限,也就是第一部类比例变化的上限。

由上面的分析得到结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进行。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总是一个确定的量,而这个剩余价值又不可能全部被用于积累,这就为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增大规定了界限。另一方面,Ⅱc不能大于Ⅰ(v+m),Ⅱc只能小于或等于Ⅰ(v+m),这就为第二部类所占比例的增大规定了界限。所以,在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变化只能在小于83.33%—大于71.43%的范围内进行。需要指出,如果有机构成不等于5:1,则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具体范围当然也就不同于上述数据,但这决不影响上面所阐明的论点的正确性。

 

    2、积累率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

    现在,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表式上来。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6v+286m=2002

    因为Ⅰ(1000v+1000m)-Ⅱ1430c =570,所以两个部类这样的组合方式,其实表示了,下一年的生产要想正常地进行,社会生产就必须在实际上扩大。但问题是,两个部类的积累率应为多少呢?在上面的表式中,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约为77.8%,第二部类约占22.2%。已经指出,如果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产品价值增长的倍数(分数倍与整数倍都一样)相同,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将保持不变。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只要把社会所生产的可以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按照两个部类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则两个部类产品价值增长的倍数(或者说比例)显然也是相同的,因为积累的v与积累的c量相对应,显然也是造成了两个部类的产品或资本同样倍数的增长。不言而喻,这时候两个部类的积累率将是相同的。其次,还可以得出结论:既然两大部类的产品价值是以同样的倍数增长了,那么Ⅰ(v+m)-Ⅱc之差也同样是成比例地增长了。或者说,这个差值的相对增长量和社会产品(包括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相对增长量正好相同,亦即增长倍数相同。我们把Ⅰ(v+m)-Ⅱc之差称作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第三,正因为Ⅰ(v+m)-Ⅱc之差是与一、二部类产品价值成同样倍数增长了,那末,在再生产的继续进行中,两大部类就可以也能够一直保持不变的且相同的积累率,并且,社会产品价值增加的相对量也将是每年相同的。可以把这个能维持两大部类按原来的比例增长、对于两个部类都相同的积累率称为基准积累率。

   举例计算如下: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6v+286m=9002

第一部类约占77.8%,第二部类约占22.2% (以下我们所做的是近似计算,结果有的地方就会有一些误差,不过这显然是无关紧要的)。

第一年生产。Ⅰ(1000v+1000m)-Ⅱ1430c=570,积累的Ⅰc=570×77.8%=443,积累的Ⅱc=570-443=127(也等于57O×22.2%=127),Ⅰv=443÷5=25,Ⅱv=127÷5=25。积累结果: 

Ⅰ.5443c+1089v+468=7000

Ⅱ.1557c+311v+134

产品:Ⅰ.5443c+1089v+l089m=7621

Ⅱ.1557c+311v+311m=2179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9800。一部类积累率为(443+89)÷100m=53.2%,二部类积累率为(127+26)÷286m=53.2%。

第二年生产。Ⅰ(1089v+1089m)-Ⅱ1557c=621,仍按一部类取77.8%,二部类取22.2%计算,Ⅰc=483,Ⅱc=138,Ⅰv=97,Ⅱv=28。积累结果:

     Ⅰ.5926c+1186v+509=7621

Ⅱ.1695c+339v+145=2179

产品:Ⅰ.5926c+1186v+1186m=8298

Ⅱ.1695c+339v+339m=2373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0671。第三年生产。Ⅰ(1186v+1186m)-Ⅱ1695c=677,仍按一部类取

77.8%,二部类取22.2%计算,Ⅰc=527,Ⅱc=150,Ⅰv=105,Ⅱv=30。积累结果:

    Ⅰ.6453c+1291v+554=8298

    Ⅱ.1845c+369v+159=2373

产品:Ⅰ.6453c+1291v+1291m=9035

      Ⅱ.1845c+369v+369m=2583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1618。一部类仍占77.8%,二部类仍占22.2%。一部类积累率为(527+105)÷1186m=53.3%,二部类积累率为(150+30)÷339m=53.1%(已经指出,误差是由于近似计算产生的,因此,一、二部类的积累率仍应看作是53.2%)。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要想保持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不变,两个部类就必须保持基准积累率;反过来讲,如果两个部类的积累率能保持一样,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能保持不变,并且,这样的过程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

    但是,两个部类的积累率当然可以不一样,而我们从前面的论述也已经知道,两个部类的比例关系可以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发生变化。很明显,当两个部类的积累率不同于基准积累率的时候,随着积累的实际进行,即社会再生产按这些积累率实际地进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将发生变化。上面的表式中,基准积累率等于53.2%。举例。

    当第一部类的实际积累率高于基准积累率。下列表式: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6v+286m=2002

    假定一部类积累率为63%,Ⅰ1000×63%=630,其中Ⅰc=525,Ⅰv=105,Ⅱc=570-525=45,Ⅱv=45÷5=9,二部类积累率为(45+9)÷286=18.9%。积累结果:

    Ⅰ.5525c+1105v+370=7000

Ⅱ.1475c+295v+232=2002

 

产品:Ⅰ.5525c+1105v+1105m=7735

Ⅱ.1475c+295v+295m=2065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9800。一部类占78.93%,二部类占21.07%。

当一部类的实际积累率低于基准积累率。仍取已用过的表式: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6v+286m=2002

    假定一部类积累率为45%,Ⅰ1000m×45%=450,Ⅰc=375,Ⅰv=75,Ⅱc二570-375=195,Ⅱv=39,二部类积累率为(195+39)÷286=81.8%。积累结果:

    Ⅰ.5375c+1075v+550=7000

    Ⅱ.1625c+325v+52=2002

产品:Ⅰ.5375c+1075v+1075m=7525

Ⅱ.1625c+325v+325m=2275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9800。一部类占76.79%,二部类占23.21%。

    从这些举例计算可以看得很清楚,不管实际积累率是大于还是小于基准积累率,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同样清楚的是,既然随着再生产的进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已经实际地发生了变化,那末,在这些变化了的新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下,基准积累率本身也将发生变化。下列表式:

    Ⅰ.5525c+1105v+1105m=7735

    Ⅱ.1475c+295v+295m=2065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9800。基准积累率约等于65.5%。下列表式:

Ⅰ.5375c+1075v+1075m=7525

Ⅱ.1625c+325v+325m=2275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仍等于9800,但基准积累率约等于45%。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作扩大再生产计算时,是假定一部类一直保持某个积累率(马克思假定的一部类积累率等于50%)。一般讲,这样假定的积累率和基准积累率相比总是有或大或小的差别(我们已指出,马克思的第二个例子的基准积累率约为53.2%)。下面我们研究,当某一部类保持一个不变的但和基准积累率不同的积累率时,将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概括起来总共有四种可能: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再生产发端表式时的基准积累率;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低于再生产发端表式时的基准积累率;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再生产发端表式时的基准积累率;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低于再生产发端表式时的基准积累率。我们分别具体地进行分析。

    (1)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基准积累率。

    先作举例计算。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5c+286v+286m=2002

    基准积累率为53.2%。假定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等于66%。

第一年生产。1000m×66%=660,其中Ⅰc=550,Ⅰv=110,二部类积累c量为570-55=20,Ⅱv=4,二部类积累率为(20c+4v)÷286m=8.4%。积累结果:

Ⅰ.5550c+1110v+340=7000

    Ⅱ.1450c+290v+262=2002

产品:Ⅰ.5550c+1110v+1110m=7770

Ⅱ.1450c+290v+290m=2030

一部类占79.3%,二部类占20.7%。

第二年生产。1100m×66%=730,Ⅰc=610,Ⅰv=122,Ⅱc为1110×2-1450-610=160。

Ⅱv=32,二部类积累率为(160+32)÷290=66.2%。积累结果:

    Ⅰ.6160c+1232v+378=7770

    Ⅱ.1610c+322v+98=2030

产品:Ⅰ.6160c+1232v+1232m=8624

Ⅱ.1610c+322v+322m=2254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0878。一部类占79.3%,二部类占20.7%。

    第三年生产。1232m×66%=813(取816),Ⅰc=680,Ⅰv=136,

二部类也能取66%的积累率,322×66%=2l3(取210),Ⅱc=175,Ⅱv=35。积累结果:

     Ⅰ.6840c=1368v+416=8624

     Ⅱ.1785c+357v+112=2254

产品:Ⅰ.6840c+1368v+1368m=9576

      Ⅱ.1785c+357v+357m=2499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2075。一部类所占比例仍为79.3%,二部类亦仍为20.7%,且能不断延续之。

    我们从所作的计算中可以看到,当第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基准积累率时,和再生产发端表式相比,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将增大,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则缩小。但过程发展到一定时候,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将和第一部类的较高积累率一致,这时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固定下来了。这个对于两个部类相同的较高积累率,就取得了新的条件下的基准积累率的地位。按照这个新的基准积累率继续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将不再发生变化,而基准积累率的提高则是和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已经增大并且已经固定下来这种情况相对应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一部类保持一个不变的但高于基准积累率的积累率时(一部类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尽管是一个比以前较小的部分继续用于资本家自己的生活消费,这自然仍是一个前提条件),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必然会相应地增大,而随着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增大,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价值,不仅绝对地说是增大了,而且相对地说也是增大了。而在这样变化的过程中,第一部类所保持的较高积累率却保持不变。因此,与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价值的增长相对应,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必须提高,从而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将逐渐接近第一部类所保持的较高积累率。最后必然会达到这样的程度: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变得和第一部类的积累率一样高,这时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也就固定下来了。我们已经指出,这个对于两大部类都相同的积累率就是基准积累率,诚然,这是和再生产发端表式时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并不相同的新的比例关系下的基准积累率。需要指出,如果一部类的积累率高于基准积累率很多,则为要达到这样高的积累率,第一部类积累率的提高就必须是逐步进行的。因为不然的话,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甚至会不够第一部类进行积累之用;或者,第二部类为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将不能全部完成。在上述例子里,第一年生产,第一部类的积累率最高只能达到68.4%,此时社会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是全部用于第一部类的积累了。但是,已经指出,只要第一部类积累率的提高是逐步进行的,则第一部类所采取的高积累率最终就还是能成为新的条件下的基准积累率。

(2)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低于基准积累率。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6v+286m=2002

假定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为45%。第一年生产。1000×45%=450,Ⅰc=375,Ⅰv=75,Ⅱc=570-375=195,Ⅱv=39,二部类积累率为(195+39)÷286=81.8%。积累结果:

    Ⅰ.5375c+1075v+550=7000

Ⅱ.1625c+325v+52=2002

 

产品:Ⅰ.5375c+1075v+1075m=7525

      Ⅱ.1625c+325v+325m=2275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9800,一部类占76.8%,二部类占23.2%。

第二年生产,1075×45%=484(取486),Ⅰc=405,Ⅰv=81,Ⅱc=1075×2-1625-405=120,Ⅱv=24,二部类积累率为(120+24)÷325=44.3%。积累结果:

Ⅰ.5780c+1156v+589=7525

Ⅱ.1745c+349v+181=2275

产品:Ⅰ.5780c+1156v+1156m=8092

      Ⅱ.1745c+349v+349m=2443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0535,一部类占76.8%,二部类占23.2%。

第三年生产,1156×45%=520(取522),Ⅰc=435,Ⅰv=87,Ⅱc=1156×2-1745-435=132,Ⅱv=26,二部类积累率为(132+26)÷349=45.3%。积累结果:

Ⅰ.6215c+1243v+634=8092

Ⅱ.1877c+375v+191=2443

产品:Ⅰ.6215c+1243v+1243m=8701

      Ⅱ.1877c+375v+375m=2627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1328,一部类占76.8%,二部类占23.2%。

这里发生的情况与第一种情况是类似的,只是方向相反就是了。从所作的计算可以看到,第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若低于基准积累率,则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就会缩小,而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就会等于第一部类保持的较低积累率,这时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不再变化。而这个对于两个部类相同的积累率,就是新的条件下的基准积累率。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在过程开始时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是一个定量,由于一部类保持的积累率低于再生产开端表式时的基准积累率,所以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必须提高,从而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将随之缩小,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则增大。但是随着过程的进行,即随着第二部类所占比例的增大,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即能够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至少将相对地减少。而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则一方面取决于第一部类的积累率,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相对量的大小。所以,当第一部类的积累率刚开始降低时,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固然会提高,但如果第一部类保持的这个较低积累率不再变化,则随着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缩小,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必然会逐渐降低。而第二部类积累率的这种降低过程只有进行到第二部类的积累率等于第一部类的积累率时才会结束,于是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将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对于两个部类都一样的较低积累率,则是和已经变化了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相对应的基准积累率。需要指出,如果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很大,即Ⅰ(v+m)-Ⅱc之差相对说来很大,那么一部类的积累率就不能一下子降得很低,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二部类不可能全部用去扣除一部类用于积累以后的剩余生产资料。我们从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第一年生产,二部类的积累率已达81.8%,——前提是一部类由基准积累率53.2%降到45%的低积累率,在这个例子里,只要第一部类的积累率降到40.33%,则第二部类若要用去余下的剩余生产资料,其m就必须全部用于积累。这就是说,第一部类的积累率不能一下子从53.2%降到小于40.33%的低积累率

结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部类所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不管这个积累率是高于基准积累率还是低于基准积累率,最终都将成为新的条件下的基准积累率。

(3)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基准积累率。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6v+286m=2002

设二部类积累率为85%。第一年生产。286×85%=242(取246),Ⅱc=205,Ⅱv=41。

Ⅰc=570-205=365,Ⅰv=73,一部类积累率为(365+73)÷1000=43.8%。积累结果:

Ⅰ.5365c+1073v+562=7000

Ⅱ.1635c+327v+40=2002

产品:Ⅰ.5365c+1073v+1073m=7511

      Ⅱ.1635c=327v+327m=2289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9800,一部类占76.6%,二部类占23.4%。

第二年生产。327×85%=278(取276),Ⅱc=230,Ⅱv=46,Ⅰc=1073×2-1635-230=281,Ⅰv=26。一部类积累率为(281+56)÷1073=31.4%。积累结果:

Ⅰ.5646c+1129v+736=7511

Ⅱ.1865c+373v=51=2289

产品:Ⅰ.5646c+1129v+1129m=7904

      Ⅱ.1865c+373v+373m=2611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0515,一部类占75.2%,二部类占24.8%。

第三年生产。373×85%=317(取318),Ⅱc=265,Ⅱv=53。Ⅰc=1129×2-1865-265=128,Ⅰv=26。一部类积累率为(128=26)÷1129=13.6%。积累结果:

Ⅰ.5774c+1155v+975=7904

Ⅱ.2130c+426v+55=2611

产品:Ⅰ.5774c+1155v+1155m=8084

      Ⅱ.2130c+426v+426m=2982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1066,一部类占73.1%,二部类占26.9%。

    第四年生产。426×85%=362(取360),Ⅱc=300,Ⅱv=60,但是,1155×2-2130=180,所以二部类最多只能积累如下:Ⅱc=180,Ⅱv=36,若如此,二部类实际积累率为(180+36)÷426=50.7%。按此条件,积累结果如下:

    Ⅰ.5774c+1155v+1155=8084

    Ⅱ.2310c+462v+210=2982

产品:Ⅰ.5774c+1155v+1155m=8084

Ⅱ.2310c+462v+462m=3234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1318,一部类占71.4%,二部类占28.6%。Ⅰ(1155v+1155m)=Ⅱ2310c。显然,如果两个部类的组合不改变,则从此以后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了。

从计算所得可以知道,第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若高于基准积累率,则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就会演变成简单再生产的形式。这是因为,第二部类保持高于基准积累率的积累率,就会使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增大,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则缩小,从而,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价值将相对地直至绝对地减少。我们还知道(从上面的各个例子都可看出),当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增大时,基准积累率将降低,可是在当前的场合,第二部类保持的较高积累率却没有变化,从而这个较高的积累率和不断降低的基准积累率的差距将增大。因此,随着过程的进行,第二部类所占比例还将增大,而且增大的速度还要提高——这从上述例子中也可看出来,第二年生产与第一年生产相比,提高的百分比为24.8%-23.4%=1.4%,第三年生产与第二年生产相比,提高的百分比为26.9%-24.8%=2.1%。所以,从扩大再生产转变为简单再生产就是必然的事了。

    (4)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低于基准积累率。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6v+286m=2002

   设,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为25%。第一年生产286×25%=72,Ⅱc=60,Ⅱv=12,

Ⅰc=570-60=510,Ⅰv=102,一部类积累率为(510+102)÷1000=61.2%。积累结果:

Ⅰ.5510c+1102v+388=7000

Ⅱ.1490c+298v+214=2002

产品:Ⅰ.5510c+1102v+1102m=7714

Ⅰ.1490c+298v+298m=2086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9800, 一部类占78.7%,二部类占21.3%。

    第二年生产。298×25%=76(取78),Ⅱc=65,Ⅱv=13,Ⅰc=1102×2-1490-65=649,Ⅰv=130,一部类积累率为(649+130)÷1102=70.7%。积累结果:

    Ⅰ.6159c+1232v+323=7714

    Ⅱ.1555c+311v+220=2086

产品:Ⅰ.6159c+1232v+1232m=8623

Ⅱ.1555c+311v+311m=2177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0800,一部类占79.8%,二部类占20.2%。

   第三年生产。311×25%=78,Ⅱc=65,Ⅱv=13,Ⅰc=1232×2-1555-65=844,Ⅰv=169,一部类积累率为(844+169)÷1232=82.2%。积累结果:

    Ⅰ.7003c+1401v+219=8623

Ⅱ.1620c+324v+233=2177

产品:Ⅰ.7003c+1401v+1401m=9805

Ⅱ.1620c+324v+324m=2268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2073,一部类占81.2%,二部类占18.8%。

第四年生产。3324×25%=81(取84),Ⅱc=70,Ⅱv=14,Ⅰc=1401×2-1620-70=1112,

Ⅰv=222,一部类积累率为(1112+222)÷1401=95.2%。积累结果:

Ⅰ.8115c+1623v+67=9805

Ⅱ.1690c+338v+240=2268

产品:Ⅰ.8115c+1623v+1623m=11361

Ⅱ.1690c+338v+338m=2366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3727,一部类占82.8%,二部类占17.2%。

第五年生产。338×25%=85(取84),Ⅱc=70,Ⅱv=14,Ⅰc=1623×2-1690-70=1486,

Ⅰv=297,Ⅰ1486c+Ⅰ297v=1783,但是Ⅰ1623m<1783,因此,一部类不可能照此进行积累。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第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低于基准积累率,则随着过程的进行,就会达到这样的地步:社会再生产将不能够继续正常地进行。这是因为,当第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低于基准积累率时,第一部类的积累率就必须增大,这将使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增大,第二部类所占比例缩小,从而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价值无论绝对地讲还是相对地讲都增加了,而这时候第二部类所保持的低积累率却不发生变化。因此,第一部类的积累率还必须继续提高,以至最终必然会达到这样的程度:一部类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积累还不够——因为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除了用于第二部类的积累外,只能用于第一部类的积累,此时一部类实际能够用于积累的v量就会少于需要的v积累量。在上例第四年的产品中,即使Ⅰ1623m全部用于积累,虽然Ⅰ1486c可以实现,但用于积累的v量只有137,而需要量为297,297-137=160,即积累的v量还差160。这些情况充分表明社会再生产不能正常地进行了。

    为什么第一部类保持的高于或低于基准积累率的不变积累率最终能成为新的条件下的基准积累率,而第二部类保持的高于或低于基准积累率的不变积累率却不能成为新的基准积累率呢?这是因为,第一部类积累率的变化,最终是要引起第二部类的积累率成相同方向的变化,因而归根结底还是以两大部类的平行发展为前提。与此不同,第二部类的积累率的变化却造成了第一部类积累率向相反方向的变化,所以实际上,那必然会造成第一部类或第二部类的片面发展。  

我们把研究的结果概括如下: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可以、也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发生变动,但也只能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发生变动。如果以这一范围之内的两大部类一定的比例关系的表式为社会再生产的发端表式,那末,在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对于两大部类都一样,并且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能够保持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不变、对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都相同的积累率就是基准积累率。假如实际积累率不同于基准积累率,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将发生变化。这时候又有种种具体情形,可以指出以下几种情况:如果第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或低于基准积累率,那么这个积累率最终将成为新的条件下的基准积累率;与较高的基准积累率相对应的是第一部类所占比例比较大,而与较低的基准积累率相联系的则是第一部类所占比例比较小;那时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将不再发生变化,除非积累率本身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第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高于基准积累率,则由此而引起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最终会达到简单再生产时的两大部类比例关系,这时候扩大再生产当然也就谈不上了,除非改变两大部类的组合关系。如果第二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低于基准积累率,则由此造成的第一部类所占比例的持续增大,终将使社会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当然同样地,如果重新适当地组合两个部类的比例关系,则社会再生产就又能正常地进行了。在两大部类平行发展的情况下,基准积累率越高,越接近第一部类比例变动的上限;基准积累率越低,越接近第二部类比例变动的下限。

3、两个部类有机构成不一样时的积累率

    我们在对整个问题的讨论中都假定一、二部类的有机构成是相同的。关于一、二部类有机构成不同时的情况,我们只要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考察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例子移用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们引用这个例子的直接目的自然只是为了考察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与积累率问题。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一部类c/v=4/1,二部类c/v=2/1,剩余价值率均为100%,第一部类保持的不变积累率为50%。第一年生产,积累方式: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二部类积累率为(100+50)÷750=20%。

产品总额9800: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第二年生产,积累方式:

Ⅰ.4840c+1210v+500=6600

Ⅱ.1760c+880v+560=3200

二部类积累率为(160+80)÷800=30%。

产品总额10780:

Ⅰ.4840c+1210v=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第三年生产,积累方式:

Ⅰ.5324c+1331v=605=7260

Ⅱ.1936c+968v+616=3520

二部类积累率为(176+88)÷88=30%。

产品总额11858:

Ⅰ.5324c+1331v+1331m=7986

Ⅱ.1936c+968v+968m=3872

第四年生产,积累方式:

    Ⅰ.5856c+1464v+666=7986

    Ⅱ.2129c+1065v+678=3872

二部类积累率为 (193+97)÷968=30%。

产品总额13043:

Ⅰ.5856c+1464v+1464m=8784

Ⅱ.2129c+1065v+1065m=4259

第五年生产,积累方式:

    Ⅰ.6442c+1610v+732=8784

    Ⅱ.2342c+1172v+745=4259

二部类积累率为(214+107)÷1065=30%。

产品总额14348:

Ⅰ.6442c+1610v+1610m=9662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五)

Ⅱ.2342c+1172v+1172m=4686

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当一、二部类的有机构成不一样时,基准积累率对于一、二部类也就并不相同,第二年以后所保持的第一部类积累率50%、第二部类积累率30%,正是能够保持两大部类比例关系不变的基准积累率。这时候第一部类约占67.3%,第二部类约占

32.7%。但这两个积累率并不是再生产开端表式的基准积累率,本例再生产开端表式第一部类占66.67% ,第二部类占33.33%,此时的基准积累率第一部类约为45.45%,第二部类约为27.27%。计算的方法是,以两大部类确定的组合时Ⅰc、Ⅱc的比例分配社会所生产的剩余生产资料,而一、二部类的积累v量则按照各自的积累c量来确定。然后就可以计算一、二部类各自的积累率。不管两大部类的有机构成是否相同,这个计算方法都是适用的。两个部类的基准积累率不一样是由于,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可变资本价值的大小,这样,有机构成较低时剩余价值量也就相对较大。所以,当第二部类的有机构成低于第一部类时,第二部类的积累率就必须降低。其次,有机构成较高的第一部类,其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体现为追加可变资本的部分相对较少,与之相反,有机构成较低的第二部类则是体现为追加不变资本的部分相对较少,而追加的Ⅱc是要和第一部类的相应部分进行交换的。

    两大部类的有机构成不一样时,积累率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同两大部类有机构成相同时并无本质的差别。这一点我们从刚才举的例子也已经可以看清,第一年生产一部类的实际积累率高于一部类的基准积累率,而一部类保持这个较高的不变积累率,最终是造成了一、二部类的基准积累率的提高。因此,关于其他各种具体情况我们不必再作分析了。

我们的研究是以有机构成不变为前提,但有机构成的变化并不影响以上所阐明的论点的正确性。这首先是因为,在每一既定的有机构成状况下,我们已经阐明的论点无疑是正确的;其次是因为,有机构成的变化固然会引起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但正因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那种变化只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相联系,它就并不影响我们前面所阐明的各个规律起作用,或者说,这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两件事。

 我们曾经说过,总的讲,这里是研究资本主义下的再生产问题。但也必须注意到,某些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正确的。从根本上讲,资本有机构成状况只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资本主义形式表现。因此,如果我们是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那末很明显,在现实的、既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下,两大部类的发展也就只能是平行的发展;这时候,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变化无疑也有一个限度问题,并且,那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

 

    4、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限度的影响

    我们以下列表式为基础:

Ⅰ.6000c+1000v+1000m=8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生产总额11000。这个简单再生产表式就是第二部类比例的上限。关键是要求出第一部类上限比例。因为是计算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在此就无关紧要了。具体的算法仍可假定第一部类的产品价值总量保持不变,以此为基础求第一部类比例上限时第二部类的产品价值量。因为第一部类积累的极限就是Ⅰm全部用于积累,把Ⅰm按已知的

Ⅰc:Ⅰv比例分成追加c和追加v,其中追加v是要和Ⅱm的一部分相交换的,那是作为第二部类的追加c。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用于自己所需要的补偿和积累,其余部分只能是和Ⅱc、Ⅱm相交换;和Ⅱm交换的部分已经知道了,也就由此知道了Ⅱc的大小。Ⅰ1000m积累极限(857.14c+142.86v),Ⅱc=Ⅰ1000m-857.14-142.86=1000,第一部类上限比例为:

    Ⅰ.6000c+1000v+1000m=8000

    Ⅱ.1000c+250v+250m=1500

生产总额9500。Ⅱ250m中消费71.43,积累178.57(142.86c+35.71v)。第一部类占84.21%,第二部类占15.79%。

‘    现在假定,c:(v+m)的比率不变,但m:v即剩余价值率变化了,看第一部类的上、下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第一部类的m:v提高到125%,第二部类m:v不变(100%),此时第一部类产品价值

如下:Ⅰ6000c+888.89v+1111.11m=8000,Ⅰ1111.11m积累极限(967.74c+143.37v)

Ⅱc=1888.89+Ⅰ1111.11m-967.74-143.37=888.89,第一部类上限比例为:

    Ⅰ.6000c+888.89v+1111.11m=8000

    Ⅱ.888.89c+222.22v+222.22m=1333.33

    生产总额9333.33。Ⅱ222.22m中,消费43.01,积累179.21(143.37c+35.84v)。

第一部类占85.71%,第二部类占14.29%。与一、二部类的m/v均等于100%时相比,第一部类的上限增大了(85.71%>84.21%)。这是因为,当第一部类生产的总价值不变,新创造的价值量也不变,但m/v提高时,原来Ⅰv的相应部分现在转变成了Ⅰm的相应部分。过去这些v是全部和第二部类的Ⅱc相交换的,现在转变成m后,作为第一部类的资本家用于积累的部分,只是把其中的用于追加可变资本的部分和第二部类Ⅱm的相应部分进行交换,其余的体现为追加不变资本的则不和第二部类进行交换了。因此,第二部类的生产量可以相应地减少,从而第一部类所占比例上限增大了。在计算方法上是求极限(一部类上限),所反映的一般规律也是重要的。第二部类的上限比例则未发生变化,因为虽然m/v变化了,但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补偿总是必须进行的。

    (2)一部类的m/v降低到85%,二部类的m/v不变。一部类总产品价值等于

Ⅰ6000c+1081.08v+918.92m,Ⅰ918.92m积累极限(778.63c+140.19c),第一部类上限比例为

Ⅰ.6000c+1081.08v+918.92m=8000

Ⅱ.1081.18C+270.3v+270.3m=1621.78

生产总额9621.78。Ⅱ270.3M中,消费95.06,积累175.24(140.19c+35.05v),

一部类占83.14%,二部类占16.86%。第一部类比例上限比一、二部类m/v都等于100%时小(83.14%<84.21%),情况与上例刚好相反。因为原来Ⅰm的相应部分现在转变成了Ⅰv的相应部分。这些新转变过来的v,过去只是部分地与第二部类相交换,现在则全部和第二部类进行交换了,所以第二部类的生产量必须增加,从而第一部类的上限比例减小了。

    (3)第二部类的M/V提高或降低。从表面上看,因为按前面假定的条件,c:(v+m)没有变化,所以只要面M/V的变化不致妨碍第一部类的追加V与Ⅱm相应部分的交换,Ⅱc实际并不会因Ⅱm/v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此时第一部类的上限比例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但必须指出的是,以上的分析、计算,一、二部类的交换都是在产品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我们知道,在较发达的商品生产社会里,一般地,生产价格才是商品价值的现实形式;就我们当前的问题而言,这意味着,不管那一个部门的m/v提高了或降低了,其他条件不变,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第一部类的上限比例还是会发生变化。当c:(v+m)不变,m/v提高时,第一部类上限比例会增大,反之则会降低。不过我们不必就此再作计算举例了。

总的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新加劳动与过去劳动的比例关系,实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资本主义下还是社会主义下都是如此。如果新加劳动与过去劳动的比例关系不变,但剩余价值率发生了变化,那末此时第二部类所占比例上限即第一部类下限并不因此而变化;第一部类上限即第二部类下限将因此而发生变化。当剩余价值率提高时,第一部类所占比例上限会相应提高;剩余价值率降低时,第一部类所占比例下限将相应地降低。这是容易理解的。就第一点讲,既然产品价值中代表常年劳动部分与代表过去劳动部分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那末社会维持简单再生产时,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当然也就保持不变;就第二点讲,既然资本家阶级从一定量的新加劳动(新创造价值)中获取的剩余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在此是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发生了变化,那末资本家阶级能够用于积累的量也就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最后,为保持两大部类的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变的基准积累率,也会因剩余价值率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变化了,此时如果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量不变,则需要的积累率自然就会和以前不同。在资本主义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部类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加劳动与过去劳动这个十分重要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是因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价值率也提高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9437.html

更多阅读

品牌杂谈(五):公关、不怕浪费与神经科学

品牌杂谈(五):公关、不怕浪费与神经科学公关第一品牌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应该是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在广告空前膨胀、功利的时代,良好的公关传播能够对品牌形象起到扭转、说服的功能。举两个小例子,一个关于赖茅酒,一个关于老码头火锅

特许经营 创业赚钱指南: 特许经营中的机会与陷阱并存(五)

郑良:自营加盟两不误   商战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来解读则是:不能与之为敌,便与之为伍。自然,这种“挥白旗”的行为注定很少有人去勇敢的认同。但是杭州的老牌知名三星级酒店——银江宾馆总经理郑良

《探源“管理学”》之:管理艺术——领导艺术与管理艺术(五)

领导艺术(二)审时度势,应变自如审时度势,应变自如,是指对管理的客体,仔细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管理实践活动中,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具体情况而制宜,要机动灵活地采取有效的

项目章管理办法 第1章 项目与项目管理(VI)

    (4)按行业分类     按项目所在的行业,可以把项目分成农业项目、工业项目、投资项目、建设项目、教育项目、社会项目等等。    (5)按项目用户状况分类     可以把项目分为有明确用户的项目和无明确用户的项目。前者

声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五)》为网友落魄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