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看个财务问题,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家银行只向个人用户推出1年期的存款产品,年初存,年底还(由于不考虑时间价值,所以利息为零)。假设这家银行每年年初都会获得1千万的存款,请问该银行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是多少。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按照题目提示这家银行不存在自有资金,银行的账面利润为零,那怎么还会存在自由支配的资金呢?这就是信用的神奇之处,该银行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正是储户在第一年存入的存款,也就是说只要“银行每年年初都会获得1千万存款”的条件存在那么该银行便可将1千万资金挥霍一空而不会因此陷入经营困境,或者说信用危机。
可以说“银行”是个出色的商业模式,其上演的是空手套白狼的游戏。“有借有还”,“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模式不仅为其获得了“信用”的美称还使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并且这种财富并不会在账面上显露出来。其实如果将视野扩宽上升到国家层面,那么一国政府一段时期内可自由花销的现金为在外发行的货币量除以货币周转次数。
“用第一年的存款开设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圈钱后再进一步开设其他分支机构,如此循环。”这句描述是否使大家联想到了家电连锁巨头的扩张模式?是的,二者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后者使用的是商业信用,侵占的是供应商的货款。如果再进一步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那么在通胀时期,零售商则获得了通胀收益——用后来的货币偿还先前的等数值货款。
让我们再看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一所中学对每位入学新生收取5万赞助费,待该学生毕业后返还,假设一个年段1000名学生,每个学生就读3年,那么该中学可自由使用的现金量为1000人×3年×5万=1.5亿。1.5亿的花销,我想无论是盖楼还是“福利”都是绰绰有余的了。
当然,如果将可自由支配的信用现金全部用完自然会造成资金链紧张的局面,并且每年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而决定一个企业可自由支配的信用现金则是由当年的信用额度决定,比如在开头的例子中,假设前一年初银行获得存款是1500万,今年只获得1000万,那么该银行信用不出现危机的前提是其在先前的开销不超过1000万,否者就不能在今年年初偿还到期的1500万客户存款。但一般而言企业出于发展目的以及企业主乐观的预期使得企业过分使用了其所能使用的信用,而一旦出现信用缩水的局面其必然面临资金困境,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今年银根紧缩下的企业大范围破产现象。
诚信很多时候备人们认为是无形的财富,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诚实守信并非只有付出,其确实能带来现实的收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越是诚实守信的人其越精明,这又回到了辩证统一的哲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