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随记



经济学随记之一

  

  1.科技的发展使不可再生资源相对有限,合理的开发并不等同于最大限度的开发,适宜的使用外部资源是保证国内生产长久发展,而真正的长久发展必然是重新对发展的审视

  

  2.能源进口可以是能源价格与世界同步,而并没有拉大与世界的差距,从而可以维持一个小系统的内部循环,甚至可以有相对富裕的产品用于出口,但是应该看到这对于资源丰富而开发比较保守的地区是没有出口优势的,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当的保存自身的资源优势并有节制的开发是维持自身市场竞争能力的隐性条件。

  

  3.进出口发达而不注重自身积累,不适当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仍然无法掌握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4.某个民族基本的食品供应在某些时候是需要保障的,这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不是个人权力的问题,而是能否保证局势稳定,能否保障绝大多数人生存需要的问题,这样的时候必须强权,一切所谓人权的呼吁都是可笑的,没有生存就没有人权。

  

  5.如果每吨100元的价格大家嫌贵,需求只有80万吨,则价格将降到只生产80万吨的成本水平。可见所谓成本定价仍离不开需求。这个问题未必正确,还要看市场控制能力,和利润预期前景。

  

  6.价格不是调控的唯一手段,市场也不是越自由越好,而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有节制的开发才是一个明智的政府应该做的。

  

  7.一切从事于生产消费这一循环链上的行为都可能构成社会价值的增加,而非仅仅生产和提供服务穿造价值。越大的价值界定越能很好的解释经济现象。

  

  8.基本生产资料价格的无根据提升仅仅会造成系统整体价格的提升,造成社会产值的虚妄增加,这并不代表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反而货币政策运作不利的话会影响系统的进出口,对本系统的经济会造成伤害。整体物价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体的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高物价不代表高的人们生活水平。

  

  9.经济研究并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获利很简单,怎样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而不破坏一个国家整体的资源规划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经济学的任务不是获得利益而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经济学研究必须依托于哲学,很好的掌握政治方法,必须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必须把道德引入到价值判断中来,这才是中国的经济学。

  

  10.市场的不能等同于公平合理的,人的价值判断远非可以靠利益分析来衡量,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说到底都是人的活动,你要面对的不是一个个规律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没有什么是可以前瞻的合理性,如果有,那就是人性本身。

    11.事物不是因为具有了价值而可以成为商品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求,而是他可以满足人们的欲求而被人们认定为具有价值,而进行了生产。这是本末的关系,这样的价值观念也才更能表达出来价值依托于人类判断而存在的事实。

  

  12.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并不是计划经济的理论产生了什么问题,而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价值判断不再适合于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标,而它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成绩是人所共见,对于整个社会安定的贡献是巨大的。评价一个事物一定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谈背景而做出的横向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忽略了事物存在环境的披着辩证外衣的主观主义。

  

  13.针对一个既定的系统,当讨论它的性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定义了的范畴能否解释系统中的全部问题。一个模型的建立不在于它能够解决一小部分问题而突现了它存在的合理性,而在于能够适合于整个系统的基本运行规律,只有这样定义的范畴才是较为客观的,而不是功利的,也只有这样的范畴才能更好的诠释系统。

  

  14.系统是否处于良性运转要看它的结构是否适应于它所处的环境。所以我们说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投入,产出,消费,进出口等等都不是表征她经济情况的关键因素,而只有它的当前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整体的运作状况才是表征它经济发展情况的最合理方面。结构的合理性,计划上的可持续发展性才是搞活一个系统的关键,当然这一切都根源于对利益的认识。

  

  15.长久,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相对固化的价值取向。兵家的求全,纵横家的求制,养生中的求保都根源于这样的价值判断。做一个企业也是一样,只有在人们心中根扎的深,才能做的长久,长久了人们的利益得到满足了企业利益也就跟着来了。把做大转化为做深做细做的长远是企业家必须具有的思想。这里的企业家不是追求利益的暴发户,而是理智的要对社会负责的人。

  

  16.一个理论可能在解决普遍问题的时候遇到很多障碍,我们说它是不完善的理论。不完善不等于不能使用,只要在它适用的范围内严格考察了使用条件我们看到很多理论还是行之有效的,所以说适用的关键不在于理论,而在于使用者是否足够明智而能够分辨使用环境。换句话说没有错误的理论,只有愚蠢的使用者。

  

  17.道家提出了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开始的时候道家是推崇阴阳而不很在意五行的。汉武帝的时候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皇权要摆脱联盟首领的位置而要让人们注重皇帝的权利,道家没有认识到这一形势的变化从而把位置让给了儒家,我们可以说儒家接纳了道家的很多思想,而仅仅是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不那么彻底,或者我们可以说儒家是一个不完全的道家,儒家更重视礼,更重视社会的格式化,所以它成为了调和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矛盾的缓冲层。在与此相当的年代五行理论慢慢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象阴阳学说那样难以把握而更注重利益的多元化和牵制,这就好像给儒家的缓和活动找到了一个理论的平台。我们看到任何一个所谓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都是社会偏重了某一方面产生的,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是因为它更注重了政策的使用,而在取得天下以后他要突现皇权却没有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所以它仅仅维持了15年。汉朝建立初期是选择了道家的东西,由于道家本身对王权的判断最终可能会架空王权而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这是王权所不容许的,所以道家让位给了对王权比较尊重的儒家。儒家可以充当这样的缓冲剂,也就顺理成章的维系了几千年。到辛亥革命以后王权被推翻了,儒家的作用就显得无所谓了,所以有人开始批判儒家。我们要说的是一个系统细化后更容易一般人的把握,五行理论也比阴阳理论更容易一般人使用。而对于一个系统来说要取得所谓大的跃进式的发展必须打破平衡。对于一个封闭的系统来说维持平衡的缓慢的发展是符合于我们长久这样的价值趋向的,也是明智的。而对于一个和外界广泛联系的系统这样的平衡就未必是明智的,比如清朝本身的社会系统是符合中国传统平衡的思想的,但是把它放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中来看它就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才有那百年的屈辱。我们知道四川人喜欢吃辣的是和当地的环境有关的,脱离了这个环境很多喜欢吃辣的人也不那么能吃辣了。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建设也是这样,所谓高速的发展不是我们愿意的,这种打破系统平衡的东西是我们民族所摒弃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我们要适应于这个已经扩大了的环境,我们是不得已而为之。到一定的时期以后世界得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平衡之后,社会必然还要复归于原来缓慢平和运作的状态,这是一种必然。

  

  

  18.定价过程并不是按照行业竞争而逐步降价的过程,而是一个生产者更确切的说是销售者对商品价值判断的过程,大多数商品的定价准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对象群体的个人承受能力,无论是大众消费品还是奢侈品都是如此。定价与经济环境中的信息获取量以及对行业前景的判断有关。市场条件下的定价过程还存在行业内部共同认可和协定的因素。过大的价格偏离是一个小系统相对于一个大系统而言的,这种偏离往往是有政治手段的参与的,这仅仅是经济体制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合理与否。

  

  19.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膳食结构并不是经济水平能够决定的,它与该国家的文化认识有很大关系,并不是经济发展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就要向着西方人靠拢这么简单。一部分人饮食观念的改变是正常的,而彻底改变一个民族的饮食结构必须从文化层面给与改造,这对于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是很难实现的,况且事实表明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也是更合理的。

  

  20.经济理论首先是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的,而不是说这个社会的经济现象要按照某种经济理论的限定来运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下子具有了如何的工业化程度就是有利的,在世界现有的生产和服务水平下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是不可能承载如此多的人口的,中国承载了这么多的人口而又要保障社会问题不是十分明显就必须保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农业的不发达保证了基础资源成本的低廉,这也就保证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外来冲击压力,(比如入世之后中国的农业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相反的农业出口反而增加了)。保证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速度的逐步性使得就业压力不是那么强烈,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随着生产力逐步发展而阶段性的实现。一切可控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高明之处。逐步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是仅仅为了拉动消费这样功利的目的,它的实质是增加社会固定积累的过程,说白了也就是切实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目的,拉动消费仅仅是从属的表象而已。表象和实质在经济讨论中还是需要区分的。

    21.大多数农民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这种相对的封闭性可以保证社会上某些群体的消费水平增加很大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有很大的波动,也就是说似乎在某些技术指标上他们的利益被忽略了,而在实质的生活中他们的利益并不象只表现实的那样惨不忍睹。而慢慢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步的完成农业人口的乡镇化和工业化正是改变他们生活水平的一条出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就业机会绝对数量的增加,这种转化也就会越发的顺利,由此得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实际的,而不向单纯的提高农产品价格那么虚幻和表面。

  

  22.在经济运作中行政手段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就好像在头痛的时候药物镇痛在医学上是没有治疗效果的,而我们看到有的时候没有实质的治疗而仅仅的镇痛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疗效”的,这是因为镇痛之后使最显著的矛盾得到了解决,让人在心理上能够克服病痛了,也就更容易度过自然病程。经济运作也是一样,政府的介入在实质上是一种强力的支持,给操作者以信心,给不法分子以威慑,这就是行政干预的作用。

  

  23.贴现是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未来的事物发展的价值,这种衡量本身是不是有价值就是一个问题。一相投资的潜在价值是不是当前的条件下可以看到,这是和观察者有关的,不具有一定眼光的人来评估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城市内部河道治理本身是很难看到价值的甚至是赔钱的,但是经过治理之后流经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的增加是必然的,而这样的潜在利益并不时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很多城市的房地产经营者就认为多盖房子卖出去就是赚钱,而并没有想到改造环境能够给自身带来的利益,而且这样的投资是双赢的。

  

  24.歧视性价格的存在是不必要的,在非投机性的消费行为中引入价格差异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它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外来消费者实际物资的消费数量,从而把本来应该带动起来的资金流动速度减缓了,这是不利于一个系统的经济运行的。

  

  25.古代的信贷关系依靠降低无力偿贷人阶级的方式进行,现在的在要保证人权的前提下没有一种适宜的方式来维系这种信贷体系,因此就有了信用危机。西方建立的定义在道德层面的信用体系和破产保护的方法在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直接拿来使用的,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是需要文化层面的维系,法律的效用还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能期待生产力水平和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来实现这一过程,其他的过激的方式也都不是很适宜的。这也是价值趋向与生产力水平出现断层的社会留给我们的一个难题吧。

  

  26.邮资补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不足而又必须保障人们交流需要这一现象产生的,这种补贴必然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少,直至最终消失,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于不发达国家还是要求着一现象存在的,它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造成的经济利益的损失。

  

  

  27.政府补贴是在国家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高于国民平均承受能力的时候进行的。这是刺激消费,维系社会基本运转,维系生产和公民基本就业等等的保障,这使社会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运作的基础,是不能够用微观的公平与否来判断的。

  

  28.我们常常听到浪费这个词,我向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他的含义。字典上的解释是对人力,财物,时间等使用的不得当或者没有节制。我觉得这种定义是比较合理的,而在事实上很多人往往把两种体系下某些方面的横向比较作为评价是否浪费的标准,这首先是忽略了彼此独立的环境,其次是采用的比对物没有作为标准的资格。我们看到中国多数的经济政策思考是深刻的,利益权衡是兼顾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虽然在短期内他的效益未必比的上某些专门为了谋求利益的理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现实的社会效用和长远的利益获得以及阶段性平衡发展的思路不是单纯追求利益的理论可以达到的。某些看似资源浪费特别是人力资源浪费的行业恰恰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是经济分析时候必须客观思考和评价的。一切单纯的追求利益的举动在一个深刻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的眼中都是虚妄和无知的。

经济学随记之二

  

   

  

  1.在水利项目的开发以及各种新能源的研究利用上不能仅仅考虑它能够如何的为社会生产服务的问题,还要考虑这种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开发利用的合理方式问题,不能是谁定下一个指标就人为地按照可能性去实现,我们对项目的评估更要考察它的合理性,这个理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的道理。开发利用的方式说的是如何适宜适度的开发的问题,象都江堰这样的工程今人是很难造出的,不是施工能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规划者的眼光对自然的理解能否那么深刻的问题。在工程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这种有全局观念,识大体,不唯功利是从,能够切实为子孙后代着想的规划者,这也是我们一再提出挖掘传统的原因所在。

  

  2.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城市规模的问题,大的城市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看起来都是代表了国家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过于集中的繁荣是和自然的规律相违背的,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可能并不突现,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时候对这些关键点的遏制就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和社会结构的毁灭性打击。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也知道人如果头部受到大冲击就可能丧命而蚯蚓却不是。这从某个层面反映出相对细化的原始的结构更有在遭受冲击后重生的能力。我们说日本这样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史高速的却也是脆弱的,因为它的结构不完善,自身的补给和循环能力都很差,我们也看到四川这一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十分高,但是当外界有冲击的时候对它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它有相对独立的循环体系,这就是我们说的百足之虫,你很难通过什么非战争的手段来遏制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我们在城市建设的时候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节点当然要有,代表性的经济要有,但是更要注重的是整体的经济结构和自我循环能力,这是保障社会积累的关键所在。

  

  3.建立扎根在农村的信用体系是我们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在社会道德体系遭到利益破坏的今天,这项工作必然要求使用一些非经济手段的干预,处罚并不是好办法,应该找到一种手段让无力偿贷的人能够通过踏实的劳动慢慢偿还这种贷款,这就让有能力创业的人能够得到贷款的支持而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让能力不足的人能够安心于踏实的劳动生产,而在养活了自己之后有余力偿还债务或者为社会做贡献,这应该是比处罚更能够被中国老百姓接受的方式。中国有一句话叫有德者居之,引申开来也就可以说中国人认为有能力的人得到更大的发展是正常的,所以这种过程不存在观念转变的问题。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引导农民在本分的领域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一方面地方政府做的还是很不够的。

  

  4.中国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引进外资,这一方面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我国自身积累的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开发出来,这从一个角度表明政府对私有资产的启动上工作做的还不到位,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过老百姓的投资理念还没有很好的转化过来。最近新闻中看到某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关于启动私有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方案,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如何调动国人的投资热情绝不仅仅是某些人分析的信心问题,更关键的是观念问题,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生活失败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5.我们说社会的老龄化算不上一个问题,因为人不是刻板的机器,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群体,我们看到两辆相向行驶的汽车撞不上就是因为人懂得避让。人类社会面临所谓的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来调整解决。老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我们看到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的保险公司,但是部分从业者还仅仅是把拉保单当作一种融资的手段,而对提供服务这一层面的问题没有放到同等重视的程度。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保险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而不是金融行业,它的主要业务是给社会生活提供保障,它的主要任务是在经济层面给社会生活增加安全感,它依托的是道德,脱离了道德它就没有存在的依据。同时让我想到了法律,我们总是说要建立法制社会,似乎在这样的口号下已经淡忘了法律存在的基础,那就是道德,我们在某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看到很多合法的东西却不那么合情合理,甚至有的时候法律的判决是对社会道德的一种嘲讽,这就是执法者没有认清法律对它自身存在的基础,片面的强调职业道德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结果。执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我们呼唤的是没有法律而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运作的社会,在社会活动中什么是更基本的东西必须弄清楚。再回到老龄化的问题上,如果年轻人能够多体谅老年人,老年人也能包容年轻人,又建立了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根本不需要什么相关的政策手段来解决的。不突显问题,从内部分解文题就是中国处理问题的一贯方法。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随记
  6.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储蓄比较宽裕之后,用国债的形式作为筹措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方法是可行的,它可以引导国人的投资理念,可以合理控制经济建设中外资的比例,可以切实的把基础建设的效益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联系,便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积累,利于改变银行职能。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挖掘的自身资源。

  

  7.持续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持续发展应该是保障稳定的情况下与世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步,而不是持续的高速发展。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他们的眼光是不同的,对利益的判断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说大型城市的经济地位应该是定义在交流中心,决策中心的位置上,而不能十分依赖它来具体的拉动经济,保持已有的优势而把工作重点放在社会急需解决的薄弱的地方,搞好切实的服务工作,切实的在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经济水平的工作中做好工作而不是把大力拉动大型城市经济作为自己的政绩谈资,这是相关领导必须转变的观念。能够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和判断的标准,切实的把

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口号,能够牺牲小我的利益而甘当人梯这才是现在需要的领导者。

  

  8.国民生产总值是不是能够很好的表明经济状况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有人说投机活动如果预测失误就会赔钱,就会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但是它带来了资源的调配,需求的满足,相关行业消费的增加,这些之间的连带关系并不是一个数字能够表达的。热力体系中把不能够用来做功的热能可以用热能的变化量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来表示,这个上叫做熵。我们可以试探着把它的概念引入到社会中,我们把做功比喻成平衡社会需求的过程,我们发现当一个封闭的社会系统在平衡需求的时候熵总是增加的,当社会上不能够用来平衡需求的成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承载的最小单位的比例达到一定值的时候社会就会发生大的动荡,比如战争。一个能动的系统希望通过某种毁灭消除这种附庸而达到系统资源的重新分配。经济现象也是一样,如果找到一个相当于熵的量来表征经济发展状况要比用国民生产总值有更好的可衡量性,由于它是一个增加量也就能够更好的解释投机失败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并不象现在所说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少这么简单。

  

  9.均衡与不均衡并不是对等的概念,他们的审视眼光是不同的,目标欲求也是不同的,选择哪一种这是一个比较个人的问题,当时当以人类长久生存繁衍这个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的时候我们不能否认均衡的概念更符合人类这个群体的利益。我们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不均衡的条件下进行的,也可以说只有非均衡才可能有这样的活动,但是我们要说的长远眼光就是要在非均衡的事务处理中为了长久的均衡的利益取决定取舍,在这里这已经不是个人生活方式价值趋向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利益取舍是很个人的,但是某些做法是为社会道德所唾弃的。这也就是我说要把道德判断引入经济学中的原因所在。

  

  

  10.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社会局面的稳定是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我们看到在借鉴外国经验,方法的时候总会发生南桔北枳的现象,有的人看到的是政策上的不支持,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很多时候这样的不支持是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效用的,也就是说在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障社会安定,决不可能象战争那样带来雄鸡以唱天下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某些举措就必须一小步一小步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发生局势变化了改革措施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流产的现象,这是正常的,可能在小范围内看它是带来了利益上的危害,但是这种利益的牺牲却是为整体的局面做出了贡献。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减小和转化这种小范围的利益损失,把大的利益和小的利益相平衡。

    11.老子提出过小国寡民的说法,有人说它是一种政治设想,我倒觉得它是在某种利益选择下的一种必然。大规模的社会分工是不平衡系统寻求一个迅速平衡过程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说的是这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将是如何的社会结构?寻求社会的稳定,让所有的个体都有就业机会就必然要让消费方式复杂化,要在保留一部分大规模的社会分工生产的前提下让服务个人化,在维系一定联系的前提下让大的社会集团分散化,这就重新在某些行业让有个性的手工生产代替大规模的生产,把整个系统分为很多地区,每个地区都是一个小而全的社会结构。为什么说它稳定?因为任何一个小的地区发生变故的时候其他地区有没有很大的利益牵制不会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还可以用大量“重复劳动““重复建设“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寻求个体价值最大化并且总体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当然这是我们说的平和的方式,我们也无法保证不用大规模破坏再重建的方式来重组系统。所以我们说对于寻求和平的人来说老子的构想是一种必然。

  

  12.衡量一个地区贫富的关键是什么?我们前面说过是积累,那么是不是有了如何多的货币积累就证明这里的生活条件好呢?不是的。我们说的积累并不仅仅指货币积累,而是生产力的积累,它表现为生产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最终可能表现为文化层面的这种无形资产的累积。所以我们说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只从数据上看,更要看结构,看无形资产的累计,看人民大众实际的生活水平。这是目的,经济政策和方法都是手段,数据仅仅是表征了一个过程而已。所以我们说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需要搞好的事情,把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的积累也是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13.计划好还是市场好?为什么改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公有好还是私有好?为什么容许私有的存在?人们可能会列举出一堆的好处来证明市场比计划好,可能会找到一堆的理由来证明私有的合理性。我告诉你这些都不是原因。那么什么是原因?原因就是人自身能力的限制。我们看现在的考试,很明显高分数的未必具有高能力;我们看企业人才选择人选的未必不如用所谓科学方法选的。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因为固定的套路不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个体。所以我们说无所谓人制好还是法制好,人的能力强必然就比法制好,人的能力差那就难免还不如用条条框框来规范的好。计划和市场也是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如果计划更能够达到这种目的我们就选择计划的,如果市场调节可以达到目的那么就利用市场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手段的高低只看使用者能否很好的控制。公有私有也是一样,它仅仅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资源更合理配置提出的,既然已经可以配置了可以为人民利益服务了就无所谓这个概念了。所以我们说方法是多样的,就看你的目的和你的能力所能够操作的方法是什么样的,脱离了这一点来谈好坏都是对认识和逻辑的无知。

  

  14.通货膨胀的产生远远不是钞票发多了这么简单,它可能由于居民储蓄用于投资的成分过大而使货币相对紧缺而重复使用造成,也可能由于某些凭借特殊权力的人超水平消费造成,还可能由于社会资金循环不畅通造成,在表面上表现为进入市场流通的货币量超过了社会生产水平,在银行方面则表现为现金紧缺,在运转方面可能造成项目积压了大量固化资金而由于难以寻找到资金不能继续运作等等。所以我们说保证投资与储蓄比例的合理性是必要的,重要职位人员的道德考察是必要的,项目评估是必要的。而仅仅靠减少货币发行量是很难控制通货膨胀的。对于通货膨胀除了要预防之外,一旦发生首先需要用政策手段保障重点项目的运作,必要的时候要大胆的使用外资,要在基本消费品上稳定物价,要在某些行业加速流通,要适当控制不急需的长期投资,要适当的调整金融证券市场让资金回流到储蓄上增大储蓄的比例。要适当的调整产业结构必要的时候可以断指存腕,可以适当增加失业率以减少总消费,出台适宜的货币政策,并启动社会保障机制等等。

  

  

  15.我们说社会化大生产给社会带来了比较高的生产率,同时它也就阻碍了大量人口的就业,也就是说生产率过高让社会可以供养很多不劳动的人,但是社会的分配制度并不许可这种供养的方法,它要求所有由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参加劳动,从而取得报酬用以养活自己。在这种前提下人口数量的巨大必然造成就业机会的相对缺乏,面对着这一现象我们说可以从它的根源上提出解决方法:第一减少人口数量,第二降低生产率,第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四改变分配制度。第一条减少人口数量是不可能的,世界需要和平安定的局面这是多数国家的共识,通过战争的手段而达到这种目的已经近于不可能,所以我们说要控制人口数量;第四条改变分配制度也是可行的,但是这还不是现在大众的认识水平所能够达成共识的,所以现阶段也不可能实现;第二条降低生产率是一个方法,就是说适当的减少大规模生产,但是在世界整体经济还不平衡的时候悴然实行这也是不合时宜的;那么剩下的就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了,如何创造?那就是重新整理社会生产结构,让社会形态象我在11中描述的那样发展,进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增加一些新兴行业,同时把机械化生产慢慢转变为艺术性生产,其实这就是在实行第二种方法说的降低生产率的平和过程,它的实质是在提高现在不被重视的手工业更确切的说是个性生产的价值认知度。而这个过程必须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以实行,而绝不象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大力提高个性制造行业的商品价格那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发展和重新审视是必须进行的。

  

  16.经济学的研究绝不是使用某一条规律就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这么简单,仔细想想我们可以感觉到经济学的一部分实际是把某些条件下的逻辑过程抽象量化成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我们知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可能需要很多的定理通过巧妙的思辨适当的顺序才能够得到结论。寄身于数学的经济学也应该继承着数学的特征,我们看到许多提出的经济理论看来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人们总是说一句理论存在局限性就不了了之,我可以说现在的经济学数学化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士可以运用它解释大部分的经济现象的。也就是说发生这种脱节的关键不在于经济学太简单了而是人们还没有很好的认识到经济学需要的思维的复杂性,还没有真正学会使用经济学理论和工具。经济学数学化的不足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实现,当然它带来的是可以解释却难以精确预测,所以我们说经济学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与数学结合,也更期待着真正的智者出现。我们看到真正的掌握数学的人是少数的,真正的掌握哲学的人是少数的,真正掌握逻辑学的人也是少数的,所以我们无法期待经济学成为多数人都能够运用自如的工具;我们也看到数学,逻辑学,哲学上浅层的东西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被大众使用,经济学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说它还是一门实用学科。

经济学随记之三

  

  1.我们总是在分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有人说是民族文化决定的,有人说是生产潜力不能够发挥。我说这些可能是贫困的原因,但都不全面,不根本。贫困表征的是一个群体平均的生活水平,它不仅仅是一个定量的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主客观综合的概念。在客观上是一种与高科技文化含量的生活的比对,在主观上是个体对当前生活水平的认可。在客观上我们说贫困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到社会价值转换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与高科技文化含量的生活的群体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改造系统中的不合理环节的方式改变这种情况,这里主要是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在主观上的原因出现在价值判断上,这是由个体的认识水平决定的,它表现在判断者对在系统中个体的欲求与系统能够满足的欲求之间的判断,这种根源于认识上的价值判断的差异很多时候是难以改变的,这根源于个体认识的不可控制性,当然还是可以通过个体文化结构的选择更确切的说就是在认识上的改变而达到改变价值观的效果。应该强调的是这不是能够确定的过程。在我国现阶段这两种原因共同存在。不可否认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差距是由于多种的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的,也可以说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当前的社会能够达到的水平,我们说没有对这一原因深刻认识的而扭曲了价值判断而大喊的贫困是发生在判断者自身认识层面的。它不是那种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单纯的贫困。在一般的讨论中我们比较注重于前者的讨论。

  

  2.我们在学佛学道的时候可以看到识和行都要突破个体欲求,这个欲也就是人这个生命体最基本的东西,一切的社会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欲展开的。所以我们说决定经济结构最根本的不是制度,而是系统中群体或个体的欲求。欲求并不是直接决定系统结构而是引导着系统结构的变化方向,在某一层面它表现为消费,决定着这一阶段投资的合理比例;在某一层面上它表现为对某类产品的满意度,决定着生产服务创新的速度;在某一层面上它表现为认知度,决定着策划推广的必然性等等。我们说一切的社会活动而不单单是商业活动都是由欲求引起的,如何判断这种欲求的现状及变化态势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每一个系统都有着不同的欲求情况,基于这一点我们说经济制度相同的系统之间并没有可以横向比较的绝对可行性,而只有能够具体到欲求层面之后才可以对两个系统的横向比较加以讨论。所以我们说分工是不是需要并不是社会的必然,而仅仅是系统中的群体欲求在科技和人的认识发展到当前这样一个阶段要求平衡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人的欲求发生变化之后在社会生产的某些部门就可能出现拒绝这种分工的现象,所以我们说分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理论。

  

  3.交换的产生并不是建立在利己这一道德判断的前提下的,而仅仅是建立在欲求难以自足的社会条件下的。虽然看来都是在满足着个人利益,但是这是不同的,更多的交换过程并没有引入道的判断的过程,也就是说道德判断的过程并不象欲求这样普遍的,它只有在某些需要的时候才会被引入到人们的生活,而欲求比之更普遍。社会对哪一行业的重视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当前的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以及价值趋向决定的,这些都与这一系统的文化相关,所以我们说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不重视商业发展是因为在文化层面上对欲求被满足的认识是适度,对社会要求的认识首先是安定,认识方面讲求与自然的调和,在社会发展上要求长久,在价值判断上崇尚道德这些因素所决定的,而并不是说推崇就可以推崇得了的。一个民族的发展必然根治于它自身的文化,我们认识它也就不得不研究它的文化,要把经济学研究放在文化之外就是在自断出路。

  

  4.下岗,一个被说烂了的词,下岗的原因是什么?我告诉你,就是重新调整社会生产结构。不下岗照样可以坚持,问题是生活水平如何的问题;不改革朝照样可以运作,问题是生产力发展进度的问题。社会从一个平衡点到另一个平衡点首先就要打破平衡,打破平衡从哪里开始?就是改变结构,结构如何改变?就要让它有可以调动的成分。这就是下岗的原因。社会要求什么?要求生产力水平以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提高,才能追赶上发达国家,这就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中国有句话,欲扬先抑,人有韧性,如何能够真正的调动起来?中国还有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我们在一定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部分的下岗。其中有能力的自然就找到了更好的出路,给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种类和机会,在社会生产水平提高之后,我们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安置不能够自己找到出路的人,这样就自然的达到了优胜的选择,而其余的人也逐步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这就是完成社会结构调整的步骤。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增加了社会就业的种类,不仅仅是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一个民族,让这个民族中更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人群得到了优先发展的机会,让这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让这个民族更好的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之中,让这个民族学会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就是下岗的意义所在。

  

  5.认识世界的时候紧紧抱持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这样一个唯一的切入点而不要把任何别人的言论不加深入思索的拿来使用是很必要的,深入思索并不是深刻接受,而是要考虑他本身系统存在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就是和你自身的认识水平是不是相当,和根源于你自身认识的逻辑系统是不是有出入?任何认识之外的理论的引入都可能是自身的系统变得不完善。在经济学学习中也是一样,抓住最本质的东西,经济事件最原始的动力也就能够最广泛的解决经济问题。不需要轻信任何所谓名家的理论,很多理论是为了得到多数人的共识而建立的,并不是根源于人类最深刻的认识建立的,当你的认识水平不足的时候你可以借鉴它,当你的的认识水平已经超越了它的时候你就可以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来解决问题。在某些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孤独的,你对现象的诠释是完善的但是却不被大众理解,这是正常的,求道的道路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是没有东西可以借鉴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要清醒自己的头脑时刻提醒自己去融入世界而不是于世界对立,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一时义气而给多数人带来不幸,这是一个学人应有的品德。

  

  6.我们前面说过事物的发展和结构关系密切,很多时候一些数据就可以表征一个结构的优越性,但我们看到下围棋的时候判断一块棋的死活并不是气多气少就可以决定的,还和棋形有很大关系,为了弥补用气判断斯获得不足,人们加上了什么有眼杀瞎之类的定理。当你的认识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之后你会发现前面的言语似是而非,所谓的特例紧紧是因为我们对结构理解得不够深刻造成的,当我们把当前这一时刻的结构固定下来的时候它已经失去了本来的含义,所以说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某个比例的同义词,也不是某个形态决定的,而是一个参与了人的思想的动态的过程。经济运作不是一个理智的游戏而是一个各种认识水平的人同时参与的游戏过程,那么了解人性就能够判断结构的变化趋势,就能够寻找到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就能够对超过自身能力范围的系统进行操作。所以下棋没有固定的死活,有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可能由于对手的疏忽而取得保全甚至利益,保全就是胜利的基础,这是孙子兵法的基本价值判断原则,朱毛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较量也是首先秉承这样的原则的。

  

  7.引爆氢弹的时候首先要引爆其中的原子弹给聚变反应创造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原子弹自身并不直接构成杀伤,而其杀伤效果的补偿只能在发生了氢弹爆炸之后显现。中小企业改制的过程在资产评估的时候要对不正当的个人利己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但是对于资产评估,分配等问题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国有资产要做出必要的牺牲,不能把无形资产引入到价值评估中,这会打击企业接手人积极性的,同时这种评估也会让企业难以运转下去。这种所谓的损失相当于一种能量输入,它可以给企业接手人带来看得见,摸的着的利益,也就是相当于给企业的机体注入了生命。而这些所谓的损失将在企业步入正轨之后转化为切实的人民利益,这仅仅是把原来集中的的利益分散出去了而已,国家利益没有本质上的损失,反而盘活了一个企业。

  

  8.中小企业改制中职工补偿难以量化或这里以保护不充分的现象中存在认识问题。就是过分强调了职工贡献而忽视了在企业中职工非货币性的消费,忽视了企业创业初期大规模投入资产的自身增值问题。很多时候不是低估了职工的贡献,而是在用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衡量很长一个时期内的劳动价值,这是明显不合理的,这个过程就必然有放大的现象。我们看到企业利润减去提供给职工的企业内无货币消费再减去初期投入资本升值之后的剩余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是很小的,何况是在当初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那么是不是要补偿,补偿多少的确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何况如果把这一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方面将比货币补偿更有效,比股份转让更合理。

  

  9.中小企业转制过程中最让人担心的还是改制后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生活保障,影响到短期内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数量的稳定性问题,进而关系到改革的实质是不是维持了社会稳定,是不是有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原则性的问题。那么如何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通过捆绑条件的方式建立起一套机制能够使企业获得一定实惠的前提下帮助社会建立起必要的保障制度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否能够通过一下方式实现:首先鼓励有能力的职工自主创业,与企业脱离,这样的职工可以在经济上给于一定的支持;其次是要求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定的用工数量,不容许在这个期间大规模裁员;第三逐步的把医疗养老保障通过企业代理投保的方式逐步交给社会,并在一定时期后转变为职工自身投保,使企业真正的完全解放出来;第四要求保险公司开辟新的低保额险种。在上述的过程中就把多种的不稳定因素分散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可以保证在这个过渡时期内社会的稳定,并较大程度的保障了职工个人利益。当然我们看到企业的利益补偿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损失”达到的,不利因素的分散是在多方面共同降低投入回报率实现的。这对社会结构的平稳过渡有利,但仍然需要某些层面的政府干预。

  

  10.在中小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占有十分有利的市区地段,我们平常采用的方法是把土地以低价或者无偿的形式供给企业使用,这是一种资源浪费。我们要把这部分土地资产激活,将有价值的土地资源投入到市场中去,用运作收益给企业一定的补贴。在迁址前进行更好的统一规划,完成城市建设规划结构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固定资产的运作要比动态资源的运作更容易把握。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会创造和增加固有资源的价值,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增加城市的无形资产含量和城市的吸引力,一方面将生产价值固定化,一方面可以避免人才流失或者招揽外地人才,一方面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实惠。这都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可控增长的法宝。

    11.一个社会的文化转变带来的欲求上的增加如果大大高于了社会当前生产力水平所能满足的程度就会造成人心浮动。而保持一个不十分巨大的差距就会促使社会平稳的进步。在中国本土文化的舍弃就是造成这种浮躁的原因,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下的价值观念来判断中国当前的某些社会现象也必然造成种种的不满。西方的东西不是不能用,而是要首先对它深刻认识,了解到对于当前的中国这是一种偏颇的价值观念。当西方世界被他们自身的价值趋向逼的走投无路而求助于东方文化的时候,东方人却由于不愿意耐心的等待平稳的发展而怨声载道,并对西方的价值观念趋之若骛,虽然这是现象是正常的却也无知的让人觉得可笑。改变这一现象就是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而这一过程可能是很漫长的。

  

  12.经济研究的根本所在是什么?“是从人的利己动机出发,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将希缺资源配置到最有状态”么?我说不应该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人们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需要,并不是都表现在物质层面的利己。当把人性和人类生存的问题唤回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所谓的经济学的基础并不牢靠,事实中也是如此,它过分强调物质利益最大化影响了人类的价值趋向,眼前的利益也蒙蔽了洞视未来的眼睛;过分的数学化抽象化让经济分析与社会的历史过程脱节,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个学科的悲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生存的目的,重新审视人类最根本的东西,重新看一下未来。如果把经济学建立在一个从物质层面协调人类各层面欲求和调整社会结构使其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和未来发展这样一个基于人类长久发展前提下的更具人文关怀意义的基础上,我认为是更为合理的。首先在大的道德判断的前提下它避免了研究方向的盲目性,避免了学科研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脱节;其次它的基础就是人文关怀,研究方向也是人文关怀,也必将对人文关怀产生一定的效用;第三它利于形成一个道德的社会,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层面更突出了精神世界的欲求,从而可以保障社会关系的融洽,社会矛盾的缓解,完成从法制社会到德制社会的过渡;第四它更重视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根本上避免了当前种种社会矛盾的产生,维系了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因此我们说一个学科的发展遇到障碍的时候就要重新审视它的基础。

  

  13.在整个社会的温饱得到满足了之后农业成为了可以最先开展产业细化的行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使一部分农业人口致富的根本出路。它可以在当前比较单一的膳食结构决定的农业所能承载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人口,保持农业人口的数量的稳定可以为城镇化争取时间,更重要的是他引导了需求的变化,从单一的膳食结构向多元化发展,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从而使人们的需求多元化,并带动相关产业的细化。慢慢的从大规模生产的形式下走出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生产结构。

经济学随记之四

  

  

  

  1.解决贫困大致有三种方法,重新建立分配制度,富人主动协调和穷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对贫困群体的投入。第一种方法需要大的社会变革,会引起大规模的资本外逃,会打击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可以平稳的运行却难以达到比较高速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种方法是比较平缓的方式,可以逐步提高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可以缓和阶级矛盾,比较平稳的增加社会需求,不影响贫富格局,这也是富人能够通过自身修养的加深而接受的一种观念,它对社会是有益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某些政策引导富人投资,可以通过政府作基本建设为地区进一步引资常造条件,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富人的自省,是不是能够不是过大的追求利益而能够花一定是时间来培育市场,从而在消费层面为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打下基础;第三种方法是比第二种方法更强烈一些,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贫富差距,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社会需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比第二种方法更能够达到均衡社会的效果,而且也是切实的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的好方法。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慢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对小额信贷放开,给更多的人提供创业的机会,这里面必须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给中小城市更多的机会,否则局部更大的提高虽然让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但是却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2.什么是最合理的政策?对于社会并不是简洁方便的就是合理的,并不是把内耗一下降低下来就是好事情,而是说在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在现有的人员数量和人力资源结构下能够保持社会大部分人的就业需要,这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在这一前提下逐步的而不是跃进式的改变这种大内耗的情况,加大社会需求,实现在社会生产和需求的多元化,从而改变社会生产结构和分配制度,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一切脱离当前社会情况的所谓科学合理的论调都是主观主义。社会需求的增加是要随着生产力和分配制度的变化而逐步增加的,所以我们说这些方法可以在一个时期内在社会生产的某个行业逐步的实行,让提高了的社会需求能够消化掉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制度所节省下来的人力,这是保持社会平稳转型的合理手段。所以说道家讲调和并不是把内耗最小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和过程是统一的,也就是说目标就是过程,脱离了当前的过程而谈目标本生就是一种无知。

  

  3.一个系统如何从一个平衡点跳变到另一个平衡点?什么方式是能够完成这种跳变的合理方式?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一个平衡点到另一个平衡点要改变的就是系统结构,用什么来打破这种结构,用什么来提供这个最初始的能量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摆脱表象的经济增长现象而思考一下什么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因素?我们说是自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商品化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如何实现呢?首先是打破原有的结构,能量获得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部改造释放能量,一种是资源资金技术的引进,下岗和竞争机制的引入给原来稳定的系统带来了燥动也带来了活力,完成了对原来系统的破坏,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的过程就完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引入资金和技术的方式达到打破原来结构的效果。我们要考虑的是一个没有资源优势,社会相对稳定,社会欲求难以拉动的系统如何完成这种改造?这就是城镇发展的问题,我们说一方面可以把大城市的某些产业剥离出来这就等于给城镇寻找到了方向,可以提高城镇硬件建设引导大城市人口向城镇的移动,一方面增加了消费,一方面给城镇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也能够引导城镇原住民的消费方式。城镇化是解决农业人口过剩的良好途径,如何引导这一过程让它平稳的进行是关键性的问题,这其中的农业人口转移是个问题,通过打工的方式很难实现,我看首先要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需要新一轮的土地改革。

  

  4.首先要有一个目的才能有实现目的的方法,产生目的的是需要的变化。所以我们说结构变化方法,它是应需要而产生的,如果系统没有这种需要就没有必要改变结构。比如封建社会的中国能够比较平稳的发展就不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当世界大环境变化了的时候小的系统要生存就要适应大的环境,也就产生了社会结构变革的需要。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如果能够通过少数人的力量得到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的效果就无需一定要专业化,专业化是因为系统扩张而决策者没有能力判断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当决策者能够控制整个系统的时候而随意的改变结构就会给系统造成附庸,也就留下了弊病,当需要系统适应一个新环境的时候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就好像人渡河却一定要带着沉重的金子一样,有时候这些看起来漂亮的东西就是致命的。所以我们说在什么环境下就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什么样的结构,这才是最合理的。一切的所谓科学模式都是胡扯,真正的科学模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清新的判断环境并适应它。

  

  5.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脱节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科学技术开发的不够,而是我们没有把它很好的变成社会应用,这里面有科技商品化过程中存在的过大寻求利益的因素,也就是说大家都希望通过一项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自身无限壮大的效果,这这垄断思想也就限制了同类产品的开发,造成了大规模生产使就业机会的降低现象。所以我们说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道路很宽,首先要转变那种一夜暴富的观念,学会大家共同生存,共同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思考方式。这样也就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很好的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可以刺激科学创新的进行,当然在某些投资巨大的项目上国家介入和垄断的产生也是合理现象。稳定获利,平稳进步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思想。也是完成社会结构变化,改变分配方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6.提高教育水平实际上是在改变着群体的价值判断水平,价值判断变化了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也就会变化,所以说普及性教育水平越高这个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也就越大。所以我们说扩招并不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是在培养具有新的价值观的消费群体,如何让这些人的自身定位降下来,把自己的所学切实的投入到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种种新的价值判断,产生更多的价值认可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说现在培养的白领消费,大学生消费相当于一个消费观念普及的试验阶段,当这些人在社会上占有一定比例的时候就必然对总社会需求产生大的影响,也就给社会生产的多元化创造了需求和价值判断层面的条件,一切就会水到渠成了。社会对大学生认知的改变是必要的,通过什么方式引导这种变化,是不是可以借助舆论和媒体的力量使这些人自省,是不是可以通过文化层面的广泛包容和交流达到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日后大学生的社会定位是什么?是技术人员和小管理者,能够在企业中成为技术骨干,能够带领社会中的某些人走向小康应该是普通大学生的自身定位,这其中需要有对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的深刻认识。

  

  

  7.非物质形式交流的扩展是一个社会富足文明的表现,这种交流在物质层面是一种对以往不被承认的活动的价值认可,能够广泛的和物质世界发生联系进而给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是社会进入多元化阶段的表现;这种活动的积累体现为文化积累,现象表现为广泛的交流,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物质欲求得淡化以及对社会道德的呼唤和人性本真的反思。所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消费欲求的增加的时候附属于文化的相关消费就会增加,也就是说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就是文化。

  

  8.两个不同的系统之中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系统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制度不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两个系统对于相同的岗位的价值认可不同造成的。生产力水平低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就相对的高,货币的购买力相对就低,人们的生活需求在物质层面能被满足的程度就低,如果给的报酬过高就会是基本生活资料供不应求,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低报酬是一种必然;经济制度不同相关的分配制度也就有差异,价格对价值的反映也就不同,而这时候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没有在相同的经济制度下那样的可比性;基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环境下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对相同的岗位存在不同的价值认定也是正常的。

  

  

  9.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应该退出市场,由市场竞争调节结构。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看看前面几章说的问题,什么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要如何发展?我们说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是落后于发达先进国家的,我们要做的是让生产力水平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赶超的过程,我们说这样的过程只要不影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前提就可以通过政府指导的方式实现,这种指导是对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加速,我们不可能走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迅速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引申开来并不是某一种理论或者模式决定了结构的某一部分的职能,而是为了某个目的各个部分整合成为某个结构而总结为一种理论或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看目的是什么,其次是结构是不是在为这个目的服务,再次才是这个结构的效率问题。我们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欲求满足程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欲求不足是难以拉动中国经济的症结所在,我们不是说这样知足的心态不好,而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生产力无法站在世界前列就意味着落后,所以我们说要赶上先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这也是中国融合到世界之中,繁荣昌盛所必须走的道路,置于人类总的前途也不是我们一个民族所能够决定的。

  

  10.我们说任何一种结构都是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的,生产力水平是人类欲求和劳动综合的积累造就的,结构合乎生产力发展要求那么它就可以比较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影响生产力发展速度,甚至激化矛盾引起某些社会变革,并且它自身的存在也将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不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却能够存在和运作一个阶段是因为存在仅仅是运作者的意志决定的,这来源于它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是比较浅薄的;能够运作是因为社会能够为这样的结构系统提供运作的能量,更确切的说是条件。引申来说就是世界容许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形式结构出现,而所有的结构也都是为了适应这一前提产生,而不同的结构是由于不同的操作者对具体环境的认识判断不同产生的,最有效率的结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优势。社会结构也是如此,一切结构的产生都是为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生存就必须适应大的环境,并根据环境时刻调整自身,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构在过程中取得优势,否则就在过程中被淘汰。而取得优势的结构能够更大程度的影响环境,进而给人们一种感觉,就是只有这一结构对大的环境发生了作用,实际上是所有结构共同在过程中运作的结果。而这种改造也更适应它本身的发展。所以我们说要发展就要首先适应环境,这样可以保证生存;然后是时刻调整自身的结构,这样才是发展,最后是改变环境。当你了解了这些你就知道其实这个过程和目的是统一的。也就是说目的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11.什么是能力?不是说有什么样的学术修养,有什么样的思想水平就是能力,而是有足够的认识水平来能够看清大小环境,然后能够寻找到适当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并在过程中成为强者,这才是能力。而一切对外部环境的埋怨都是认识不足的表现。

  

  12.一个行业有没有发展极限?我说有。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总需求量在一定阶段会达到一个饱和值,这个饱和值就是这个行业的极限。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深加工,细加工来增加这个值,但是随之带来的浪费是我们不提倡的,对整体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我们能够预计的。所以我们说创造新的欲求要比作细更有利,而整个社会如果希望于自然达到共荣,就需要深刻自己的认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要收敛欲望,适度开发,边开发边建设也能达到类似的目的。

  

  13.融合两个系统以达到某一目的的时候需要首先从影响最小,相似度最高的部分考虑。这有利于保障两个系统相对的稳定,也就是把不可预见的后果减到最小。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如果从源头调水,并实现黄河水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改造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达到的效果可能比较缓慢,但是对整体环境的调和就比较好,而从中游调水对水域的生态影响难以预计,而且不能改变黄河流域缺水的症结。

  

  14.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基本生产资料,能源,劳动的价格就应该相应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限制资源的过度开采,一方面可以促成节俭的风气,一方面可以切实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能够真正适应于“市场”而表明本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变化。这种升高要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升高的幅度,在不影响多数人消费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农业产品价格是必要的,把利润给到真正的生产者手中,让农民们看到利益,从而刺激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加快相关产业的多元化进程。这是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一个大的社会环境。通过技术下乡,把先进的技术从实验室带到农村,通过教育改变农民的生产观念,能够使其学会自发的寻找出路是我们农民工作的关键。

经济学随记之五

  

  1.任何一种制度(结构)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但是由于制度(结构)的制定者自身眼界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在最初的目的制定上就发生了偏差。中国的现行经济是计划的还是市场的?美国的呢?我们看到计划还是市场并不是目的,而目的是保障社会稳定,切实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那么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手段,当市场混乱了就必须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当市场不能够很好的为了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服务就需要用利益来刺激生产的进行,服务水平的提高等等。所以我们说中国实行的是计划性比较强的市场经济,并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逐渐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日常干预;美国与之类似,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逐步增加指导性成分,两方面都是在向着形成一个内耗相对较低的系统而努力,只是在采用的方法上有所差别。

    我们说人类认识到的从大爆炸开始到现在的时间是140亿年,我们把现在能够观测到的所有的总和成为宇宙,如果有另一个观测者距离地球300亿光年,他现在观测到的也是140亿光年的范围,他把这个范围叫做境界,那么现在境界和宇宙之间是没有任何重叠的,如果再过20亿年两个范围开始有重合了,再过140亿光年两方可以联系了那么会把这个重合的范围叫什么呢?宇宙么?境界么?其实叫什么都可以,但却都不是原来定义了的概念了,所以我们说这个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实的意义在于我们的认识扩展了。所以我们说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美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这个名字也没有任何意义,而意义在于他们的目的,形成一个低内耗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无论称作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不是原来的市场或计划定义下的市场和计划了。

  再看看,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名称,我们发现这种区分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甚至马克思当年受到自身眼界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所给出的二者的区别本身就不怎么高明。

  所以我们说讨论问题首先要正名,但是在探讨两个系统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必须考虑是不是要赋予变化了的事物以新的名称。

  

  2.我们看到某些经济落后的城市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差,如果把它与外界隔断,它足以维持自身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但是我们看到其中的个体无力消费高档消费品,对于这样稳定的系统我们说它消费能力的不足在于当地劳动力价格过低,人们无法有更多的财力用于消费,改变这一现象的方法可以从根本的提高劳动力价格开始,行业协会制定收费标准,严禁低价的恶性竞争;规范中低档消费品市场,适当提高中低档消费品价格;增加改善经营消费环境的硬件设施投入,鼓励商家从事中高档消费品经营;加强社会保障力度,维持低收入无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稳定;出台相应的贷款政策,鼓励消费和服务性行业投资;促进文化市场建设,和城市硬件建设,为物质文化积累做铺垫。

  现在很多资源枯竭城市和中小城市消费能力不足就是这个原因,系统的价值完全可以不决定于其中的物质生产性因素所占比例,这是系统发展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

  

  3.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某个局部或整体判断自身所处的环境并调整自身结构以达到某种文化认知水平下的系统内耗最小状态所需要如何配置资源的学科。

    1.它的目的是系统内耗最小;

    2.它的局限在于人类文化的差异和对环境认识的不足;

    3.它的操作对象是指定系统的结构,这一系统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4.它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需要把某些学科的研究对象放在不同的位置,自身结构中或者外部环境中。

    5.它可以在某些时候表现为某种数量关系,或者被某种数量关系所描述,但这种数量关系必须严格于它的假定(也就是环境和结构的数学抽象),否则理论特别是数学模型没有推广价值。

    6.它是不脱离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对实践必须有解释或指导意义,否则必然含有研究者自身认识水平低下,对环境观察不足的问题。

    

  4。为什么需要ERP——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为了减少不同部门之间业务衔接上的不足,以及在业务过程中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减少企业运做成本,增加企业运做效率而采用的一种信息化管理“工具”。

      (1).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它不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仅仅是一种工具,他提供广泛的内容供给企业运做,企业“根据自己的结构”选择定制相应的服务来给自己的业务运做带来便利,降低成本,这里企业的自身结构是主体,它是为了使这个结构更具效率而存在的工具。

      (2).它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需要的,对于组织结构简单,业务辐射面不宽,或者由于环境限制人为成分比较多并且难以改变的企业,或者自身效率很高的企业不会带来实质性的转变。这也是它“工具性”的一种体现。

      

      2.它为什么要含盖如此广泛的内容?——因为它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的工具,而企业管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内部的业务也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丰富的内容是给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更大的功能定制空间,从而得到一个适合企业内部结构的比较稳定的规范的企业运做模式,进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减少人员需要。

      (1).内容并不是代表管理的先进,而是根据需要选择,根据工作的限制条件选择。

      (2).它的功能是一种数据传递,处理上的便利,它的结论的合理性是依赖于设计者的专业认识水平以及现在某一学科的研究情况的。它仅仅是一种参照,参考,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说理价值。对数学抽象的内外环境的理解必须由决策者本人实现。也就是说决策者自身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认识水平决定自身企业的发展前景,而这一系统不能保障这些,仅仅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带来某些数据处理上的便利。

      

      3.它的目的——并不是文中说的“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而仅仅是在现有的企业结构下达到一种结构效率的最高。所以他不能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达到业绩增长的效果,而仅仅能够在相同的结构下表现出更高的效率,进而在表面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表现为业绩的优势。

      4.使用erp进行企业信息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到erp的实质,了解它的作用,摆正心态。

      (2).从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和业务流程入手是实施信息化的关键,这些是erp实施的基础,没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流程,erp的实施就没有意义。

      (3).是不是要选择erp,企业发展规模如何,效率如何,有没有必要引入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4).合理的服务定制,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简洁明了,高效。

      (5).提高决策者自身的修养,这是正确合理的使用erp信息处理功能的关键。

      (6).容许企业中的人制行为,不是说有了就一定要用,如果某些方面影响到了结构的融洽并影响了事务处理就要把自己的目的重新考虑一下,什么更重要。

    5.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产品丰富起来,社会财富也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这些人往往是在国家发展的初期通过垄断资源或者大规模机械军工生产发家的,当国内消费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而相对于扩张资本显得不足,进出口能力也趋于饱和的时候,资本家集团不得不重新考虑寻求资本增殖的手段的问题。

  有一个挖坑填坑带来GDP增长的故事,其实这正是某些扩张文化心态国家寻求的方式,那就是造成大规模消耗来刺激生产。一方面可以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一方面可以通过毁灭的方式达到这种效果,对外战争是最好的方式。

  所以说对外战争是某些扩张文化心态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必然选择的经济手段。他们的短期目的在于战后重建,长期目的在于资源控制和对对立集团的遏止。

  

  6.某一个地区要作成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是要和本地资源优势相结合的,经济增长并不是最关键因素。一个地区要发展首先要看清自己的资源优势,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不需要都发展成为小而全的模式,也不是都要推行高科技,扎根于本地资源优势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模式后的赢利项目的利润作什么样的再投资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不需要和其他地区比较。对于环境资源优势的地区很多东西不引入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负责的,使用经济手段对结构的调整就可以达到使人民逐步富裕的效果,但是比较漫长的,这需要领导者有耐心经营而不是把经济指标作为个人升迁的砝码。

  

  7.在一个环境中达到某种效果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并没有什么是一定的因果。一个政策的实施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辅助方式来控制,而这一切都是在首先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实施的,这就不会出大问题,大乱子。就是出现了局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强力的政策控制遏止住,这就是中国集权统治的突出特点,也是统治阶级和儒家结合了几千年所寻找到的一个很好的模式。脱离了这种民族的文化氛围和思想习惯来讨论任何政策的实施与否都是没有意义的。

  

  8.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资源合理调配达到全球内耗最小的过程。它首先遇到的瓶颈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国家,民族的存在限制了这种一体化的进程。首先为了保障自身的生存必须形成一个“小而全”的经济结构,这就必然要对某些弱势产业进行保护,从而抑制了全球范围内合理的资源调配。各国对农业和民族工业的保护正基于此。对于国家来说这是合理的,但是对于趋于一体化的欲求来说它限制了这个进程。

  所以说一体化首先要解决地域性文化融合的问题,这需要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逐步打破民族国家文化界限,让民族的国家的成为世界的,它需要淡化某些地域差别所固有的区别意识,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种交流,需要一个整体较强的经济基础,需要一个相对平和的交流环境,任何希望通过强权达到融合的意图都将带来地区争端和并加强地域意识从而不利于这种融合。这种文化的融合是不同种文化彼此影响,彼此妥协,彼此融合的过程,虽然在过程中会表现出某种文化的相对强势,但它不会忽视其他文化的存在。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某些要求扩张的强势文化扩张的阶段,他会受到其他文化集团的限制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阶段是强势文化自我反思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广泛的文化交流的阶段;第四阶段是人类文化融合的阶段。在这之后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全球秩序。这可能是一个两三百年的过程。

  

  9.文化的融合最终将出现什么情况,在短期内是多种文化形态并存的形式,在经过这一阶段以后将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对决。西方文明的强势扩张将逐步融合消化掉某些弱小的文明消除同种文明之间的利益隔阂进而形成一个以美国欧洲俄罗斯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阵营,但是遇到儒家文化(更确切的说是儒道合一的东方文明)的时候它将一筹莫展。这是东方文明的保守,内敛和恒久的追求所决定的。

  和平演变,是文化更确切的说意识形态上的演变,但我们看到东方文明在经历外族入侵的时候总是能够最终在文化上融合掉对方,这正表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它在认识上的绝对强势决定它的接受者必然在最终的认识上与之吻合,只有接受程度的差异而不存在价值观的根本背离,这正是它长久稳定的原因所在。东西方争夺的焦点在非洲,在广泛的经济文化介入中谁能先同化非洲是我不能预测的。

  

  10.一个系统外部的威胁大到可以颠覆整个系统的时候如何躲避这种威胁?构成内部表层混乱,损失一部分内部利益来造成系统结构即将发生变革的假象,如此外部威胁可能寄希望于通过对内部混乱的引导达到使结构适应自身利益的状态发生,将改变自身本来的战略,从而使系统的外部威胁降低。

  保持系统基础部门的稳定维系系统的正常运做并适当发展,寻求可以改变战略威胁的方法,高速发展,当系统重新稳定,外部威胁将不足以产生颠覆性优势的时候系统将重新回归到高速发展的状态。它将损失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势头,损失很多局部利益,但是为系统战略调整赢得时间。

  那么看看当时的世界局势,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上山下乡是做什么?以及一切无秩序下的秩序都显示着什么?在那之后的武装能力是什么?都值得重新考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887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读书笔记-《刘太医谈养生》一 刘太医谈养生

原文地址:读书笔记-《刘太医谈养生》一作者:黑不白病人是相信医生的;但是如果庸医杀人,那么病人就会人财两空。世界上没有一个病人,认为自己使用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但是为什么有些时候,事与愿违呢?比如,高血压的病人,认为吃降压药是胜劵在

转载 《甘地自传》读书笔记 莫 甘地自传

原文地址:《甘地自传》读书笔记 莫作者:hui_ting1979一个人如果想要改造别人,就不应该同时和被改造者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朋友是相互影响的,在友谊中是不会有轻易改造任何一方的机会的。我以为一切排他性的亲密友情都应当避免,因为人容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读书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读书笔记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声明:《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随记》为网友简单的等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