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政收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据最新消息表明,预计今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增收额可能达到1.2万亿元左右。然而,在分析财政增收因素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也不排除地方税收掺入水分的因素”。 事实也是如此。早在2002年,国家审计署曾组织专班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财政收入水分大。2001年,49个县(市)中有45个虚增预算收入6.74亿元,占当年预算收入的16%;有37个县累计瞒报赤字10.6亿元,为当年决算所反映的赤字规模(7.2亿元)的147%。看罢这一组数据,简直令人瞠目。难怪有的地方迫于拖欠教师工资的压力拍卖了领导的小轿车。 看来,我国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确实与“地方税收掺入水分”有关。当前,地方财政收入普遍存在质量不高、可用财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地方政府利用财政手段驾驭经济的能力,若不尽快加以解决,势必给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 抓经济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抓财政工作亦如此。搞市场经济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决不能凭想象办事。在抓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抓财政收入质量的提高。在增收空间不太宽松的情况下,切忌为了追求所谓“政绩”,人为地“空转”收入,扩大收入规模。须知,空转的收入是不能当“饭”吃的,其害无穷。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财政抓经济,围绕税源抓调整,围绕效益抓发展。经济决定财政。只有经济搞上去了,财政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要动员和指导包括财政在内的各有关职能部门,利用资金、政策等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支持国企技改,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高科技、高税率、高效益的产品和企业;扶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财政增收夯实经济基础。 要依法强化征管,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在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任务观念和政策观念要统一,要严格执行税法,严禁乱开“减、免、缓、欠”的口子,严禁各种形式的包税和收过头税,做到应收尽收,真收实收。
![地税收入挤水分 挤干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水分”](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495768368753.jpeg)
要建立科学的财政收入预警机制,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均衡入库。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及时掌握财源结构变化,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各环节因市场变化对税收的影响,并对各项财务指标提前进行量化分析,以便制定相应措施,应对某项税收收入减少给财政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