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国民经济账户核算体系,指出《宏观经济学》里的公式“Y=C+I+G+X-M”值得商榷,因为Y是国民收入,而出口X是销售收入,公式两边经济变量性质不一致。
关键词:国民收入 国民净产值 国民生产总值 社会总产值
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里都有这样的公式:“Y=C+I+G+X-M”,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然而这个公式是错误的。如若不信,请耐心听我解释。
当今世界上存在两种基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基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称为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另外一种是基于凯恩斯的所得-支出分析方法,经过斯通(Richard Stone)和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称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一年的销售收入之和,称为社会总产值,以W表示;社会总产值W减去中间消耗的流动生产资料Dc,称为国民生产总值,以GNP表示:GNP=W-Dc;国民生产总值GNP再减去固定资产折旧Df,称为国民收入,以R表示:R=GNP-Df;国民收入R分解为劳动者工资Dv和剩余价值m:R=Dv+m;剩余价值m再分解为利润、税收、地租和金融资本的利息等等;再往下的再分配本文不关心。按照剩余价值理论的社会总产值分解图式见图1所示。
按照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产业部门一年的产出之和即销售收入之和,称为社会总产值或者社会总产出,以W表示;社会总产值W减去中间产品消耗Dc,称为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以GNP表示:GNP=W-Dc;国民生产总值GNP再减去固定资产折旧Df,称为国民净产值(Net National Product),以NNP表示:NNP=GNP-Df;国民净产值NNP再分解为间接税T和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NNP=NI+T。再往下分解本文不关心。按照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社会总产值分解图式见图2所示。
比较图1和图2,人们不难发现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些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以后发生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中的国民净产值NNP相当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中的国民收入R。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国民收入没有什么歧义。而在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国民收入”概念是混乱的,有时候指图2上所示的国民收入NI,有时候指国民净产值NNP,有时候也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者GDP(国内生产总值),都可以用抽象的代号Y表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国民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此来回避概念混乱。问题是你必须在同一篇文章中、或者在同一本书中,自始至终、明确规定广义国民收入和狭义国民收入,并且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能浑水摸鱼,叫读者揣测。实际上,什么是国民收入、什么是国民净产值、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图2上表示得清清楚楚,实在没有必要故弄玄虚。而如果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的变量发生关系的话,也仅仅是个变量换算问题,并不存在谁对谁错。而本文要指出的是公式“Y=C+I+G+X-M”的谬误,是《宏观经济学》的内部逻辑问题,和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成无关。
下面就根据西方实际使用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指出公式“Y=C+I+G+X-M”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们分析一个封闭的国家,即没有对外贸易的经济系统。假定西方《宏观经济学》里的公式“Y=C+I+G”是成立的,这里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而Y就是所谓的“国民收入”;不管这个“国民收入”Y多么广义,不管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NP,还是指国民净产值NNP,抑或指国民收入NI,肯定不包括中间产品消耗。这应该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铁定的结论。
现在假定这个国家出现了对外出口贸易,有一家服装企业出口1000套服装到墨西哥,换回1万两白银(硬通货),进口M=0,能不能写成下面的式子呢:
Y=C+I+G+X=C+I+G+1(万两白银) (公式1)
公式1显然不成立。因为Y代表“国民收入”,不包含中间产品消耗;而服装企业收到的1万两银子是销售收入,其中包括了中间产品消耗,例如布匹、毛料、针线、水电气等等消耗需要扣除。所以,这家服装企业对于“国民收入”的贡献少于1万两银子。公式1两边的经济变量的货币单位即使是一致的,但是各种经济变量的性质是混乱的,等式就不能成立。
对于进口也可以进行类似分析,从略。所以,如果采用下式就可能成立:
Y=C+I+G+aX-bM (公式2)
公式2中的a和b是折算系数,将出口和进口变换成“国民收入”。
有的经济学家在文章中说:“预计中国今年的经常账户盈余将接近4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隐含的数据是:汇率等于7.5元本币/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等于25万亿元本币)。他这个括弧里的百分比12%就有问题,这是接受西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后果。要是聘请这样的经济学家到我们的国家经济部门工作,出些笑话是不足为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