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各种事物复杂多样、变化莫测,各有其不同的存在方式、社会作用与变化规律,从价值的角度对社会事物进行分类,是完整而准确地认识价值、认识社会的重要前提。
一、人类三种有序化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有序化的作用对象的不同,人类的有序化方式可分为生理有序、行为有序和思维有序。
1、生理有序。是指人类机体的内部组织依靠功能上的协调作用,实现机体内部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有序交流,共同促进机体的有序化进程。生理有序的发展表现为机体的内部组织越来越精细,分工越来越明确,协调性越来越好,物质、能量及信息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从总体上讲,生理有序可使人有效地适应现有的环境,其特点是:内部运动,外部静止。
2、行为有序。是指人类机体的行为与外界环境的协调作用,以实现机体与外界之间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有序交流。行为有序是在确定的生理有序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变机体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空间及时间特性,来改善机体与外界事物的协调作用,并提高生理有序的实际效果。行为有序可分为个体行为有序及社会行为有序两个方面。个体行为有序的发展表现为行为动作越来越熟练,速度、力度及灵活性越来越高,动作模式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行为有序的发展表现为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社会的行为规范越来越具体化、标准化、广泛化,社会越来越有秩序,人们越来越文明、讲纪律。从总体上讲,行为有序可使人合理地选择环境,其特点是:内部静止,外部运动。
3、思维有序。是指人类的思维与客观规律的一致性,即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人的头脑中得到正确反应的程度,以实现人类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有序交流。思维有序是在确定的生理有序及行为有序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变机体大脑神经系统的某些指挥控制机制,来改善机体与外界事物的协调作用,并提高机体生理有序与行为有序的实际效果。思维有序可分为个体思维有序及社会思维有序两个方面。个体思维有序的发展表现为个体所积累的知识学问越来越多,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广度与深度越来越高。社会思维有序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学科分化与整合越来越复杂。人类思维有序的程度越高,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就越清楚,对自身行为的指导就越有效,行为所产生的效率也就越高。从总体上讲,思维有序可使人有效地改造环境,其特点是:内部运动,外部也运动。
二、人类三种有序化方式的相互关系
生理有序、行为有序和思维有序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与环境的关系上,生理有序只是为了被动地适应环境,行为有序是为了主动地选择环境,而思维有序是为了积极地改造环境;二是在有序化实现的手段上,生理有序主要是调节和改善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行为有序主要是调节和改善机体的行为方式,思维有序主要是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三是在有序化的实施手段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上,行为心理有序为生理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加速度,思维有序为行为有序的发展又提供了潜在的加速度,而为生理有序的发展提供了二次潜在的加速度。
其联系主要表现在:生理有序是最基本的有序,是行为有序和思维有序维持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行为有序是在生理有序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思维有序又是在行为有序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行为有序为生理有序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机会,思维有序又为行为有序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机会;行为有序可以看作是生理有序的特殊形式,思维有序又可以看作是行为有序的特殊形式;行为有序决定着生理有序的发展方向;思维有序决定着生理有序和行为有序的发展方向。
三、三种有序化维持和发展的具体条件
(一)维持与发展生理有序的具体条件。
1.食物能量和食物营养。要维持或发展生理有序,机体首先必须消耗足够数量的食物能量和食物营养,这是机体的生物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所必须的。一般来说,生物机体越庞大,对食物能量的需要量就越多;生物的细胞组织越发达、越精细,其功能特性越复杂,对食物营养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就越高。
2.睡眠与休息。动物在获取必要的食物后,还必须进行睡眠与休息,而且生物越是进化,其睡眠与休息对于机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就越大。
3、适宜的生活环境。人的机体需要合适的外部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阳光、空气、水份等,从而确保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二)维持与发展行为有序的具体条件。
1.训练与练习。人类的许多行为必须经过训练才能产生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某种行为进行练习,会逐步减少多余的动作,并使各个连续动作之间的时空排列越来越紧凑,整个行为的能量及物质消耗越来越少,熟练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这就是说,要维持与发展某一行为的有序化程度(即熟练度),就必须经常对该行为模式进行练习,当练习的频率少于一定值时,其熟练度就越来越低,反之就越来越高;只有当练习的频率等于一定值时,其熟练度才会维持现状。某些日常生活行为包括文体活动、运动游戏、社交活动和旅游观光等物质与文化生活,本身就隐含着对某些行为动作的练习,因而有助于行为有序化的维持与发展。一般情况下,行为有序化越高,所要求的行为练习方式就越复杂,练习的频率就越高。在极端情况下,生理有序化处于完全本能性阶段时,其行为都是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任何练习就可维持。
2.休息与松弛。行为有序的维持与发展还需要一定形式的行为松弛和行为调节作为补偿。由于机体是一个整体,某一方面的行为有序必须与其它方面的有序协调发展,否则会以牺牲其他有序为代价,因此在实施某一行为的前后,必须及时地进行某种形式的行为松弛和行为调节。人的某些日常生活行为隐含着对某些行为动作的松弛与调节,因而有利于行为有序化的维持和发展。
(三)维持与发展思维有序的具体条件。
1.学习、记忆与练习。与行为一样,思维也必须经过学习才能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前者所反映和处理的事物是一般的刺激信号,而后者所反映和处理的事物是语言。
2.休息与松弛。与行为一样,思维有序的维持需要一定形式的精神松弛和精神调节作为补偿。人的某些日常生活行为也隐含着对某些精神的松弛与调节,因而有利于思维有序的维持和发展。
四、价值事物的三大类
人类的有序化分为生理有序化、行为有序化和思维有序化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改变人类有序化过程的价值事物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生理性价值事物:是用以影响人类生理有序化过程的事物,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消费资料;②生产资料。其中,生产资料在整体上决定着消费资料的形成与变化,是消费资料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2、行为性价值事物:是用以影响人类行为有序化过程的事物,它包括两个方面:①行为;②行为规范。其中,行为规范在整体上决定着机体对行为的引导、制约、调节,是行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3、思维性价值事物:是用以影响人类思维有序化过程的事物,它包括两个方面:①知识;②思维方式。其中,思维方式在整体上决定着大脑对知识的吸收、记忆、处理、传播与运用,是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积累与发展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