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融化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



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必然有有许多故事,东莞更是如此。

如果说,东莞的一个时代是从遥远而又模糊的1978年开始的话,那么,这个时代的结束则结束于三十年后异常清晰的2008年。

aihuau.com1

这是基于怎样的一个判断!它又演绎着怎样的一个故事!

辉煌与失落

  

1978年,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性质的工厂落户东莞虎门,标志着中国一个新的制造业时代的到来,而东莞无疑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个小小的工厂,其本身的威力虽然渺小,创造的经济实力也远不足道,但在当时谁也没有认识到,它的出现竟然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纪元,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十年的沉闷之气,使得中国在半探索半推进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甚至三十年后的今天,当东莞被大多数人认为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组装加工城市时,却很少有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产业的根本内涵上去把握东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由此,“被误解的城市”的怨声叹言一直存在于官方和民间。

从无到有,再由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这一连串的数字展示着东莞特色的制造业企业风风火火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原子裂变式的数量增长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风光,一时间,“东莞模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加工制造业领域,东莞成就了一种高高在上的霸主形象,风光无限。虽不乏有学者指出其中的软肋,但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年代,眼前的利益才是最真实的,真是“英雄莫问出处和去处,占山为王才是硬道理”。

于是乎,大批廉价的物品从这座南国小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欧美目标市场占据大半江山,此时的东莞俨然成了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外人极度羡慕的眼神中,东莞常常为此津津乐道。

辉煌的日子过了三十年,东莞也将这种辉煌复制了三十年。然而在这三十年当中,当东莞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了它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时,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由传统的工业化国家转向了服务型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则由战后的一蹶不振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欧盟各国的强强联合,让一个新兴经济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世界的经济格局;韩国的品牌之路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一些产业和一些行业被一些近乎于垄断的市场化品牌所掌控……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变幻中,东莞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生产更多更廉价的物品,供全世界消费,隐藏在背后的“赚取微薄利润的无奈”虽然一直存在,而且“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也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在大量的交易当中,东莞依然保持了财富的快速增长,俗话说“一俊遮百丑”,GDP从数十亿到3710亿的变化,使得东莞一直生活在良好的状态中,现实的迷惑和灯红酒绿的生活,使本来就没有多少意志力的群体丧失了本应该坚持的一些东西,那一刻,他们也失去了一些比得到的利益更有价值的本应该大力去争取的另外一些东西。唯一值得自豪的是,这里是创造财富的地方。

由此,东莞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受制于欧美等国家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模式,虽然在此过程中一步步地艰难地争取着自己的话语权,但事实上效果甚微,即使有一些成绩,也只不过是暂时的缺乏根基的狂欢,最终留给自己的依然是诸多不可靠的因素所累积的不确定结果。

但是,这些争取的动力也只不过是为了让财富的增长更高一些,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给东莞带来的成绩足以让世人羡慕不已。因此,当所有的繁荣看上去成为一种习惯时,没有几个人去关注这些根本性的东西,很少有人去认真地思考和观察这种模式背后的种种不利影响。而随着世界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悄然来临时,一些虚高的泡沫开始慢慢破灭,即使如此,依然在偶然的幻想中编织着看上去很美的梦想,犹如谎言被揭穿后仍然坚持说自己其实拥有很真诚的态度。

事实上,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就有人高喊“狼来了”,有人则置若罔闻,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新的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多了一些莫名的疑问——到底是好是坏以及背后的含义,没人能弄清楚其中的真相。而这段时间对于东莞的企业来说,也正是高速蓬勃发展的几年。从一般意义上讲,2006年之前,如果问及这些加工制造业企业的老板生意如何时,大都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甚至在他们的豪言壮语中可以暂时让人无限地假想这种加工制造产业模式的广阔前景。然而,这一切美好的现实止步于2007年,这一年可以说是东莞加工制造业的一个相对比较明显的“拐点”,秋风吹过之后,一批企业开始感受到了一丝凉意:订单不如往常那么多,生意也不如以前一样顺利,而且国内外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只不过这种难能可贵的感觉和并没有伤筋动骨的前兆在过去三十年的辉煌与事实面前似乎变得无关紧要,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而到了2008年,这种感觉更加真实,而且已经开始大幅度地升级,大部分企业开始注意到,天气由“凉”转“寒”,更多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瞬间爆发,继而扩展成为一场任谁也无法预料的灾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得大洋彼岸的东莞遭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水深火热已经不足以描述东莞一些传统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处境。

确切来说,2008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分水岭。尽管此前随着美国次级债逐步恶化,从2007年开始,以东莞为代表的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出口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所带来的直接后果犹如雾里看花,除了个别企业感觉到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好做以外,大洋彼岸的中国并没有真实地看清楚它的破坏力到底几何,甚至如大多经济学家所理解的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之言论,现在看来,我们高估了自身的能力,或者说是以偏概全、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动态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2007年东莞的一些企业还抱有继续维系“过去三十年的模式和辉煌”这样的幻想的话,那么2008年由美国金融危机直接导致的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很大部分企业开始变得举步维艰甚至烟消云散时,无疑彻底击碎了他们的侥幸心理,而转向更为实际的企业生存思考和自我营救行为。

2008年10月,“合俊”的倒闭更是让东莞走向了风浪口上,以往遮遮掩掩的态度倾刻间被撕开了面纱,真实的困难已经离这座城市太近:企业家们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下,谁都有可能成为经济危机的下一个牺牲品。而就在这样一个迷茫的时期,2008年底郎咸平在东莞演讲时一句“现在只是中秋,明年才是寒冬”的言论更让处于水深火热的企业如坐针毡,豪迈不再。毫无疑问,2009年的经济形势更加不尽人意,但可以让人欣慰的一点是,对于一批逐步走向觉醒的群体来说,这些困难比以往的顺利更能让他们成长起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如果要摆脱过去那段岁月里所积累的各种弊病和不尽人意的地方,则需要付出比探索期更为庞大和复杂的精力,转型期的压力之大,几乎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因为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将太多的偶然当成了必然,我们将太多的存在理解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将太多泡沫看成是繁荣的标志,我们将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当下的利益上……我们将太多的情感变得很不理性,从而产生了更多不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所谓的思辨力,并走上了一条具有极强造富能力的道路。而当社会发展到某一个节点上,我们才发现,当初被认为是很先进的思想载体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到现在则只是一厢情愿的自圆其说或者是为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单方辩护,甚至于强词夺理。

尽管有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在里面,但我们并不否定这个时代,甚至,我们还以一种激情来怀念并深沉地爱着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改革的路上,如果不容许犯错误,就难以走得踏实和稳健,这是一个辩证的道理。但是,只要在坚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理念,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历史的潮流,对于过去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所走过的一些弯路而言,也不过是一种真理的认知过程。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言,没有昨天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魄力,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和反思,明天的起步更无从谈起。

历史的问题只有历史才能回答。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有些过程,是难以逾越的。

转型与创新

改革之路一直都不是平坦的,转型之路莫过于此。

看似一些相对直观和可行的理论,若要真正实施下去则难上加难,对于一座城市的推动者和参与者来说,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无奈的现实。

在东莞的转型与升级之路上,这种感觉随之弥漫开来。

在这里,无所谓对东莞的批评与赞扬,只是对产业发展的一种分析和理解,事实上,特定的批评与赞扬的声音也只是属于一个时代,正如哥德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鸟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喉”,每个时代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发展历程和特征,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被认为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东西在另一个时代可能就已经无法冠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了,这种辩证的观点在任何时代都正常。

假设三十年前的东莞不选择走以“三来一补”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这条道路的话,它的今天会是怎么样?谁也无法预料和印证。但问题是,如果当年东莞不走这条路,它还有其他的选择性么?它还能创造今天的辉煌么?我们是否因为今天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而否定当年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在探索道路上的一些经验和实力的积累,我们又如何能通向未来的和谐之路呢?

显然是不能的,至少是不能全部如此。

即使昨天多走了一些弯路,甚至犯了一些“错误”,我们可以暂且不提,关键是今天的重新构建,这是一个深远而又棘手的命题,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最好的方式解决好此类问题,才是关系到未来发展前途的关键因素。

然而,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现在一提到转型与升级,就普遍使用“腾笼换鸟”一类的词语,或者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的论断,而后又有高层政府官员提出“不保护落后生产力”的言论,如此现状,大有打倒或者赶走劳动密集型而又生产力落后企业的气概,以此来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没错,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判断,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从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类似做法就是强有力的证明。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以及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而言,改革开放已以艰难的脚步向深水区逐渐迈进,而且一些矛盾的激烈程度更加突出,也以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阵列在眼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遭受了更多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整个中国的宏观形势看,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做得即使再好就能解决得了的,目前的中国在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一个阶段、或者今天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一个角色、是否已经到了进行某些大幅度转变的时期等,这些都是改革中所面临的困惑。因此,在很多问题都没有搞清楚之前,所有的地方都一味地鼓吹所谓的现代化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甚至一边倾斜的做法未免有些不妥,这并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很多时候,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者某种对抗的力量会存在,这又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必然偏差。

但对于东莞来说,普遍意义上所理解的转型之路却是必然的:在这块只有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大大小小16000家外资企业、3万多家民营企业,这样的一个密集程度恐怕国内少见,如果长期这样任凭其发展下去,东莞的压力可想而知。关于这个问题,临近的深圳就有一个非常实际的例子:早在21世纪初几年,深圳提出了一系列宏伟目标,但是在2003年左右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继续以目前这种模式发展下去,那么在深圳GDP还没达到10000亿时就已经将目前的土地资源消耗尽光,当时的决策层因为这份报告而受到极大震动,随即拉开了强势的深圳“腾笼换鸟”大动作,几年发展下来,深圳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不可小觑,同时也给东莞作了一个典型的榜样。当然,深圳的特殊性和积累的诸多优势,是东莞难以比拟的。

换而言之,即使这次没有发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由于东莞自身的一些因素制约和影响,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也是势之所趋,而此次的经济危机正好可以作为一条导火索,让东莞的这一步路走得更早一些、也更坚定一些些。因此,东莞的转型充满了艰难的选择,但又成了一条不得不走的曲折之路。

 一个人融化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
然而,很多人低估了东莞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艰难程度,对于这样一座在加工制造业领域内积累了丰厚经验和基础的城市来说,“世界工厂”的地位决不是一句空话和口号,它实实在在地已经烙上了所充当这个角色的深刻含义。因此,当这个角色的地位和价值体现已经难以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时,与之原有规模相对应的转型成本则转化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这个转型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三十年间,除了最主要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以外,东莞大多数企业对中国内地市场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开拓内地市场上鲜有建树,毕竟像太阳神、真功夫、中域、以纯等在内地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位列行业之翘楚的东莞品牌太少了,这样的一种格局,对于提升东莞的整体品牌来说,其拉动意义和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品牌化之路是东莞不得不走的一条道路,只有在品牌化道路上有所建树,东莞在未来的发展中才有可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产业。

从东莞制造到东莞创造,OEM—ODM—OBM的转变,或者大力开拓内销市场,这些都被认为是其中的理想转型模式,而且是必定要走的一条路。经过近几年的政府大力倡导和企业积极行动,尽管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朝着这两个方向前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整体性转变需要付出多少代价,而且东莞如此庞大的数量和规模转型是否成功或者成功的比例有多大等等,都是要深刻思考和把握的问题。

另外一点,除了基本的转型升级之外,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重要,这直接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制造业的创新、营销手段的创新、产品技术和品类的创新、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创新以及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创新。

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对这个世界的判断能力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创新能力远远没有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而让东莞的发展处处受制于别人,导致缺乏行业话语权,这一点,在东莞大多产业和企业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如倾销事件、恶意压价以及有品无牌等现象。造成这个局面,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对未知领域的判断创新能力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能力,缺乏一种对大势把握的探索能力,缺乏一种在产业规划和发展上能够耐得住寂寞和“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坚定力量和信念。因此,加强在这方面的创新能力,或者说是思维方面的革新力量,才是目前加强东莞产业创新的灵魂所在。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纵观东莞过去三十年惊人的经济和经验积累,技术、资源、市场导向等方面都在不同时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财富的不断积累中也培育了各自相对成熟的产业形态,逐渐形成一个互融、互补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比如,生产一台电脑,除了个别特殊零件之外,在东莞几乎就能独立完成,因为在产业配套方面,东莞基本上形成这样的一个“众星捧月”的局面,发展得相对比较完善。这一点看上去简单,但相对于很多制造业城市而言,东莞在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东莞制造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一切都处于没有自主品牌和独立技术的基础上,看上去一个完善的配套供应链,却充斥着“加工、代工、组装”之类的词语;自我感觉是很先进的东西,却是发达国家多年前已经成熟的成果;工厂老板似乎每年都赚不少钱,过着潇洒的生活,但与那些处在产业上游的企业所拿走的利润相比,东莞的工厂所赚取的微薄利润却少得可怜;在数字统计上东莞有千万外来人口的劳动力量,但其劳动原动力逐渐弱化……

这些问题,在东莞表现得特别突出。大多数工厂在每天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又一天,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处,反正就是处于“有单做就多招人,没单做就减人”的一种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不高,甚至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厂如一”。这种既定形态,既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难言之隐,也有外部环境的宏观影响。

但是,不论市场竞争有多激烈,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永远是抗风险的最佳法宝。因此,东莞未来的转型与创新,更多的是要在机制方面花大力气,管理机制、运作机制、规划机制、政策激励/扶持机制、营销机制、品牌机制……当一座城市营造了适合于创新和科研以及积极向上的氛围时,它才有可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价值与意义

站在今天看历史,一些专家和学者们会发现,东莞乃至中国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中以付出多方面的代价才换来今天的繁荣局面,于是乎,批评之声扑面而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一时间也成了诟病,为人所指责。

但是,指责归指责,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三十年前的东莞如今天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过于“清高”或者高瞻远瞩,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顺应大势或符合今天看上去美好的东西,而放弃实际运行多年的这些看似没多少技术含量的产业,那么,东莞能成为今天的东莞么!东莞还能有今天的地位和幸福的感觉么!同样,东莞会不会像今天这样痛苦!

我们可以分析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但对于走过的路子无法重新选择。而且,我们所走过的那段历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它的潜在意义可能超出一般性的想象。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若说东莞对中国的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即它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一个样本,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今天看来,其价值和意义已经不只是一个探索者的角色那样简单而已。它背后所承载的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推进,以及在得与失的深刻总结中如何去改善和优化我们的产业模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莞这样一座特殊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不可或缺的,尽管在时过境迁之后再来观察它时,它的现实意义已经有些式微了,但三十年来的不管是有益的还是值得反思的事例,都将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发展道路上,即使是今后更高层次的道路上,我们依然还能辨别出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所吸取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

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东莞可以代表中国,东莞所遇到的难题,也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要遇到的问题。因此,即使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施转型升级战略,东莞也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样板,事实上,它完全有资格充当这样的角色,而且如果能在更高层面上,将此时的东莞行动定位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试验地”的新生,列为国家级课题,作为破解当前中国制造产业在走向国际化道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的样本工程,或许对于东莞、对于整个中国未来制造业产业的发展走向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不可否认,东莞对于中国而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从表面上看去有时它可能很渺小,但在揭示一些规律性的问题上和对一个时代某种发展模式的总结过程中,它特殊而敏感的历史地位则无可替代。

这就是一座城市,和它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东莞的印象是深刻的,同时也夹杂着诸多辉煌与无奈的叹息。

一个时代已经远去,另一个时代横空出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8483.html

更多阅读

算一算郑和下西洋的经济账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一提起郑和下西洋,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时至今日,国内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也大多停留在“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上。虽说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但对下西洋“劳民伤财”的评价则主要基于明代官员

声明:《一个人融化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和一个时代》为网友花若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