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忽悠——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关键词:决策 角色定位 理性 非理性决策
又到了对过去的一年评判和对新的一年预测的时候,笔者最近在论坛、年会与媒体上也接收了针对各个不同行业的大量信息与评论,而那些信息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90%以上的评论者都对新的一年投资市场的价格走势持乐观的态度。
其实不单是在新年更替的时候,从股市到房市、车市,再到资本市场,我们每天都要听到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与建议,在不同时候听到截然不同的观点,那些建议甚至都是互相矛盾的。
不管是来自媒体还是来自小道消息,那些传播信息发表评论的人,都被称作或者自称是专家或者有某些光鲜头衔的人,而发表那些观点的都是那些号称是专家级别的人,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人。
其实原本任何人的观点都是跟别人不同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人也会用不同的观点,即使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都可能随着彼此身份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那些专家们的意见对我们的决策是有重大影响的。
我们不禁要问,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到底是听谁的!
如何能够理性去判别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这需要首先判断所听到的话是谁说的,他这么说是否有什么核心的利益需求。在听任何人说话之前,都需要先对其身份与出发点有基本判断,然后再去选择到底可以从他身上吸取哪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俗语说: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嘴巴。
对说话的人有个基本的角色定位将对我们批判性地接受其观点有帮助。
比如,基层需要的是寻找机会表现自己,认为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会更像寻找机会抢镜头的演员。小演员总是在做着一夜成名的梦,即使他(她)是大明星,假如依然在抢镜头,在心里就依然是个小演员;而中层所需要的是万无一失,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更像是成熟的制片人或者导演,既然知道了游戏规则,就不会去做不切实际的梦想。而管理者(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需要的是稳定的发展,也许速度不一定很快,却一定不能停下来;所以更像是低调的发言人或者是电影制作公司的幕后老板。
再比如行业划分,从业人员都不自觉地都要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市场表达积极而看好的观点的,只要是在公开场合就要发表一些有希望的言论,即使是最黑暗的时候,都会引领市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很多时候,在行业内的人不由自主地在忽悠还没有进去的人,在某些人被忽悠进去之后,自己找机会全身而退。并以此而周而复始,就如同击鼓传花。政府与城市运营商对开发商、开发商对买房人、卖了房子的人对二级市场的人,都要发表一些积极乐观的想法;在房地产行业如是,在股票与投资市场亦如是。
再看媒体。严格意义上讲,媒体是中间环节,媒体是要靠机构的广告与宣传经费而维持生活的,所以就会倾向于为机构“帮腔”,在有明确的利益导向的前提下,其言论的倾向性是毋庸置疑的。媒体或者因为要生存而为政府的监管与调控帮腔,发挥政府喉舌的作用;或者因为要经济利益而为广告主的形象传播与业务推广帮腔,发挥传播效果的作用。
外面的人是需要面对行业的从业者与媒体以及其他相关利益相关人的联合“忽悠”的。被忽悠而难以自我把持的人总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做出投资与消费的决策的。
所以外面的人一定要保持理性而冷漠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在价格已经到高位的时候,就更应该提防那些权威与专业的言论的背后其实也许是个圈套,市场的圈套就那么多,某些人在你接盘了之后,不仅为自己解套,而且要从下一轮被套的人中间得到投资回报。
几乎没有任何人的言论是没有背后隐藏着的利益需求的。
就如那个经典的所罗门王断家务离婚案件一样,老公说要离婚,老婆不愿意离婚,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最终的决策只能从离婚与不保持婚姻状态中选择其一的时候,兼听未必明,更容易让自己陷入丹麦王子的犹豫不决,直到最终最佳时机从身边悄悄溜走。自己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有人说,你不做任何决策的本身也是一种决策,虽然是静观其变,但也是表明了自己的一种态度。
当然,那个故事的结尾并没有说出其断案的最终结论,最终睿智的所罗门王采取的是理解与尊重的态度,想来也许是弃权了。在投票表决的时候,弃权也是一种意见,即使仅仅是保留自己的观点,都是一种态度。而在弃权的时候。有些人是主动放弃,有些人是陷入迷茫,被别人忽悠地迷失了心智。
人说每句话都有其内在目的,从其身份与所处的位置就可以判别其所持的观点,不管其表现出的观点如何,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只有保持理性才知道如何跟其对话,并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做到有礼有节。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也都会保持内心的理性。只不过,我们无法也无须去深入探究每句话后面的目的,那样的生活太累,也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所以,为了避免非理性状态下做决策所带来的损失,还是事先判别对方的身份与所处位置还是有必要的。
贾春宝
2008年1月2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