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批判理论 《马克思价值理论批判》一书作者自序



说明:拙著《马克思价值理论批判》一书即将由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将该书作者自序抄录于下,以飨网友。

 

 

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的本意,是想像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注1]盗取天火造福人类那样,创造一种理论来拯救受压迫受剥削的无产阶级。应该承认,不仅他的愿望是好的,而且他的理论也确有创见,确实是人类认识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着错误。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的理论比喻成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那么,他盗来的天火是掺了假的。

这个假并不是马克思故意掺进去的。马克思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是要帮助人类的弱势群体解脱困境。这样的“主义”,出自人类最美好最善良的愿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错误。可是,有正确的“主义”,并不等于有正确的理论[注2]。马克思是人不是神,他的认识也会受到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段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所接受的哲学和经济学思想——比如,黑格尔以前的旧形而上学思想以及黑格尔的辩证的形而上学思想和古典经济学思想——都是有错误的,马克思虽然认识和改正了其中一部分错误,但没有认识和改正其中所有的错误。那些没有被认识和改正的错误就进入到他的理论中,成了他的理论的组成部分,这就使他盗来的天火掺了假。

马克思理论的最根本的错误是其“价值实体”说,这种学说来源于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认为商品换回来的货币只是“名义价格”,这种价格是不真实的,只有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才是“真实的价格”。马克思把“真实的价格”叫做“价值实体”或“价值”,认为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价值实体”或“价值”决定的,他的新创造在于指出“价值实体”或“价值”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注3]。这样的“价值实体”学说是旧形而上学的“实体”学说在商品交换价值理论领域中的翻版,是离开了事物之间的关系,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典型表现。因为,这里所说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只是生产者所平均必需花费的劳动时间,而商品社会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商品由生产者生产,应该由消费者评价,离开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关系,谈论“劳动时间”,正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显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原有的理论出发。这种做法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注1]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他违抗宙斯之命,盗取天火带给人类,被宙斯用铁锁锁在高加索的巨石上,忍受太阳炙烤和恶鹰啄食的痛苦。古希腊人把他看作人类文化的奠基者。马克思1839年在《关于伊壁鸠哲学的笔记》中写道:“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1840年在《博士论文》中写道:“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书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注2] 关于主义与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请见本书第十四章的有关论述。

[注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在本书以前,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批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非劳动价值论,包括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以及主观价值论等。这些理论或者把商品的交换价值等同于其效用,或者等同于其生产要素,或者干脆等同于人们的主观欲望。这样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理论相比,不过是看到了事情的另一方面。用这样的理论去批判马克思的理论,不过是各方自说自话,谁也驳不倒谁。

对马克思理论的另一个方面的批判来自于人们的实践。在上个世纪,全世界有十多个国家先后按照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组织和管理其国民经济活动。其结果是,对马克思的理论实行得越彻底,经济发展所受到的损害就越大。实践的结果告诉人们,马克思盗来的天火,使用以后,其结果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于是,人们对这个理论就有人认为这个理论不管用。现在,按马克思的理论办事的国家所实行的改革,就是不再按那个理论办。

实践是将理论推向前进的必经阶段,通过实践,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实践检验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缺点:(1)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受所在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实践的检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某种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在另外的条件下却有可能被证明是正确的。(2)任何理论都是人类认识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表现,都既包含着人类认识在这一阶段的成果,也包含着错误。可是,实践的检验却只能从整体上对理论做出正确或错误两种判断,不能分析其正确或错误之所在。正因为如此,即使实践遭到失败,人们还会把失败的原因推到客观条件或者执行者身上,认为“理论是正确的,只是条件还不具备”或者“经是好经,只是被歪嘴和尚念糟了”,如此等等。

应该承认,马克思的确是出于一片好心,的确是打算替人们盗取真的天火。可是,好心不一定写出好经,想盗取真天火未必就能做到。只有从理论上对盗来的天火进行分析,指出其在什么地方被掺了假,才能找到实践失败的真正原因,才能避免实践的重复,才会不再继续冤枉那些念经的和尚们。

 

 

对一种理论的真正批判,只有在这种理论按照认识发展的规律得到发展,形成一种新的理论以后,拿新理论与原先的理论相比较,才能做出。这就好像爬山,只有爬上最高的山头,才能判断其他山头的高低;也像走路,只有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回过头来判断原先的路走得对不对。

人类认识是按反向互动规律发展的,这一规律是:认识对象的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这二者方向相反而又相互推动[注1]。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除非不发展,要发展必定遵循这一规律,绝无例外。价值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作为人类认识的一个阶段,它也必定是可以发展的,对它的任何批判,也只有在有了新的价值理论以后才能进行。这就好比建房子,不清除地上的杂物,固然不能建房;但不建成新房子,人们就得仍然住在旧房子里,旧房子就不能拆除。理论是人们精神的住房,光指出现有的理论的缺点,没有更好的理论,人们的精神就只能寄托在现有的理论中。慰情聊胜无,只得凑合。

无言是最高的轻蔑。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对马克思的理论采取不争论的态度[注2],是为了争取时间,这是应该的,但在理论上是不容许采取这种轻蔑态度的。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类认识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都是在争论中发展的,没有争论就不会发展。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影响广大而深远,如果不弄清它的正确和错误之所在,不仅其正确之处得不到发扬,而且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有人将其错误付诸实行。在理论上不争论,就会贻误后人。要争论,就得拿出个意见来,也就是得立一个理论。不立不破,立然后才能破。

——————————

 马克思批判理论 《马克思价值理论批判》一书作者自序

[注1]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首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叙述的,在那篇文章中,这一规律被称为认识发展的“两条道路”。

[注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本书立的是“新劳动价值论”。其基本思想是:只有“消费者必要劳动量”才是真正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且“消费者必要劳动量”只是交换价值的本原,不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能够满足消费者交换需要的潜在属性,人们之所以进行商品交换,是因为交换的双方都能从对方得到更多的劳动量。

这一思想来自于日常经验。人人都知道,对任何事物进行度量,其尺度都在另外的物体上,同样道理,商品的生产者为生产商品而付出的劳动量,也应该由消费者来评定。

如果把商品及其生产者比做地球,把消费者及其需要比做太阳,那么,新劳动价值论在商品的劳动价值理论领域中进行的变革,就与哥白尼在天文学领域中进行的变革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本书在商品劳动价值理论领域中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变革。本书所叙述的理论,是在建立在这种变革的基础上的。这一理论既与客观事物的普遍原则相一致,又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符合。

 

 

 

“新劳动价值论”抛弃了传统劳动价值论以及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的错误,同时又吸取了它们的正确之处。

读者将会看到,不仅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而保留下来,而且“价值实体”这个“作为价值量的基础的东西”,其实也没有被完全抛弃,它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新劳动价值论中。在这一理论中,仍然保留“社会必要劳动量”这个概念,但是,这种社会必要劳动量与马克思所说的有两个区别:(1)本书指出,只有“消费者必要劳动量”才是真正的“社会必要劳动量”;(2)“消费者必要劳动量”只是交换价值的本原,不是交换价值。如果把交换价值的本原就叫做“价值实体”,那么“价值实体”就是仍然被保留下来了。

效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的正确方面,也同样被保留。例如,本书认为,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消费价值来评定其中包含的“消费者必要劳动量”的。这一观点显然与效用价值论有相通之处。再如,本书认为,人们对于需要的认识是人们实际运用的价值尺度。这一观点显然与主观价值论有相通之处。本书用不着避讳对于效用价值论以及主观价值论的这种继承关系,因为这些理论本来就不完全错误。但是,本书不仅不同于传统劳动价值论,也不同于效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这是读者很容易看到的。

 

在叙述方法上,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本书也有显著特点:

(1)严格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进行叙述。即首先叙述对最抽象的对象的认识,然后,再叙述对较为具体的对象的认识,对最具体的对象的认识放在最后叙述。本书最先论述的是物的一般属性,然后才论述价值这种特殊属性,再后论述商品的属性,最后论述商品的交换价值这种最特殊的属性。在论述商品交换价值的时候,首先论述一般商品的交换价值,然后论述货币、劳动力、资本这几种特殊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论述实践活动的时候,也是先论述一般的实践,然后再论述价值实践以及各种特殊商品交换价值实践。

这样叙述并不是故意绕弯子,实为研究之必要。《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同”的意思,即指客观事物的共同性。人们要想真正了解任何特殊的事物,都必须首先把握事物的一般共同性,把这种共同性当成认识的入门。本书的叙述方法是,先进入最大的门,然后再逐个进入较小的门,最后才进入房间。这种叙述方法,其实早就被采用了。不仅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叙述的,后来的非欧几何和相对论力学也从改变原先的公设或定理开始。传统劳动价值论以及各种非劳动价值论,并非没有运用这种方法,只是运用得不够彻底。他们没有想到还有物的一般属性以及一般价值这两道围墙,所以根本没有进这两道门,就直接研究商品交换价值,结果都被这两道墙阻挡住了视线,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本书与其他著作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看到了这两道围墙,并且找到了其入门,因而不再隔墙看花。

(2)运用了存在分析法。一切研究工作的基本问题或首要问题,是研究对象的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分为三个方面:研究对象是不是存在、是什么样的存在和在什么条件下存在。在前两个问题确定以后,研究工作就剩下第三个问题——即确定研究对象在什么条件下存在了。本书所使用的存在分析法,是基于对存在的唯物主义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唯物主义对于存在的理解,任何属性都不仅有其主体和本原,而且有其客体和对象。我们在对某种属性进行研究的时候,只要将这四项都了解清楚了,肯定对这一属性有了全面的了解。这种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并不陌生,例如,我们研究电、磁、引力等等,都是这样进行研究的。把这种方法看成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应用于价值理论研究中,是本书首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当马克思说这话的时候,他没有看到,正确的科学理论,其开头都不难理解。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开头是几个公设,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点都不难理解。《资本论》的难以理解之处,恰恰是其理论有错误之处。错误必定造成理论内部的矛盾以及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要想将有矛盾的东西看成是没有矛盾的,当然难。《资本论》难以理解之处也不仅在开头,还有更难理解的。比如,转形问题,即“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争论来,争论去,怎么也解决不了,那才是真难理解。

本书最先叙述的对象比马克思的更加抽象。要想研究抽象的认识对象,得从众多特殊的事物中抽取出最一般最普遍的共同性来,这确实得费点思考。至于对这种最抽象的对象的认识,那就不难了。因为越是对抽象对象的认识,就越具有普遍性,人们越容易从身边的事实中找出例子来,所以就越容易理解。人们从身边举出任一属性来,都可以看到,它必定是不离开物的;举出任一物来,都可以看到,它必定是具有独特属性的,绝无例外。这样人们还会怀疑“存在就是物与属性的不分离”这一论断吗?关于“潜在”与“实在”、“价值”与“需要”的论述也是如此,人们随时都可以举出身边常见的事实来作为佐证。所以,本书第一部分并不难理解。

本书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哲学问题,有的读者未必感兴趣。这也没有关系,这样的读者完全可以先读第二部分,先去研究那些特殊的问题,等到在研究过程中遇上一般问题时,再回过头来读第一部分。那时,读者将会看到,“新劳动价值论”不过是一般价值理论在商品交换价值领域的应用。凡价值——不论是元素的化合价还是人生价值,以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有共同性,并不是互不相关的。

爱因斯坦有言:“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注]我愿意把我在价值理论研究中得到的这种感觉奉献出来,与读者分享。

[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第347-348页

 

 

 

我知道,挑马克思理论的毛病,是会遭人忌恨的。有的人把马克思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以为主义正确其理论也必定正确,把这种理论当成了不可动摇的信条,还有人靠宣讲这个理论吃饭,如果承认其有错误,今后拿什么当成信条呢,靠什么吃饭呢?所以,根本不容许别人挑马克思理论的毛病,更不要说指出其毛病不仅在枝节上,而且在其哲学基础和理论枢纽上。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个小故事。我曾经把上述观点写成短文,发表在一个叫《经济学家》的中文网站上,有一位教授看了我的文章以后,大为光火,撰文批评我的文章不仅离经叛道,而且“让人想反驳都不知如何下手”。不知是为了使那位教授不再为难,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这家网站很快就把我发表在该网站上的所有文章全部删除了。

网站的管理者有权按自己的意志管理网站。不过,那位教授的话,却促使我将我的观点进行系统地表述并交付出版。这不光是为了将这种令人觉得难以反驳的意见奉献给大家,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评论一下,我的意见是不是真的无可反驳。我无力学吕不韦的样子为征求批评意见而悬巨额赏金 [注],但是,我可以保证,对于任何有科学根据的批评意见,我都会愉快地接受,只要有人对我书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提出合理的反驳,从理论上说明商品的交换价值本来就不应该由消费者评定,劳动价值理论领域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应该进行,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放弃我的全部理论,将本书收回。

 

                                         本书作者

 ——————————

[注]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826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读书笔记-《刘太医谈养生》一 刘太医谈养生

原文地址:读书笔记-《刘太医谈养生》一作者:黑不白病人是相信医生的;但是如果庸医杀人,那么病人就会人财两空。世界上没有一个病人,认为自己使用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但是为什么有些时候,事与愿违呢?比如,高血压的病人,认为吃降压药是胜劵在

《假如我是真的》:一出未曾“公演”已被禁的话剧

《假如我是真的》:一出未曾“公演”已被禁的话剧来源:南方都市报1979年首演的话剧版《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近照。摄影本报记者黄长怡电影版《假如我是真的》剧照。谭咏麟主演3月底,记者在上海见到了沙叶新。他刚刚从香港讲课

读《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一书有感

从一个小小的PVC(聚氯乙烯)塑料粉厂到一条完整的石化产业链,从米行经营者到赫赫有名的台湾首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是王永庆传奇人生的真实写照。王永庆和他的经营思想也成为人们争相探究的焦点。在众多研究者之中,清华大学提

声明:《马克思批判理论 《马克思价值理论批判》一书作者自序》为网友证明我的强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