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先生在回帖子答我的<<关于“理性”与“理性人” >>时写道:“ 1.理性人就是正常人。 2.理性人和完全信息无关。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的,这并不意味着人的不理性。【“理性人”的应为“追求价值率【有用性(价值)/成本】或效率最大化并实现自己所定一定程度目标的人”】 这个定义没有问题.但是要注意,每个人所追求的价值是不同的,在张三看来有价值的东西,林四不一定认为有价值,因此,我们只能承认张三和林四都是理性的。经济学必然要以理性人为对象,但要注意,经济学家不要充当理性的裁判。”
下面是我的回答:
理性人就是正常人。"我赞同!因为“正常人”都是以自己利益为价值根本追求价值率【有用性(价值)/成本】或效率最大化并实现自己所定一定程度目标的人 ,在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趋利避害、利益(效用)最大化耗费付出(成本)最小化的行为法则。
信息完全性对自我实现的制约但是,要注意,“正常人”都有以自己利益为价值根本追求价值率【有用性(价值)/成本】或效率最大化的想法,并有去实现自己所定一定程度目标的行为,自己所定一定程度的目标就一定会有实现,这就涉及到主体在实现目标时把握自身与环境的信息完全性有关,在张三看来有价值的东西,林四不一定认为有价值,这是他们之间的价值标准可能不同所导致,比如:在支付能力相同但是需求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张三还没吃饱晚饭,这时他认为耗费15元买一盒饭吃是有价值的东西,林四已经吃饱了,这时他认为耗费5元买一杯茶喝是有价值的东西,然对于林四来说,他认为再耗费15元买一盒饭吃却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吃不下不能硬撑嘛!如果他硬撑吃着下去不但没有好处反受其害,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当然,不排除有人会对自身的实际价值标准估计偏差或者错误的,比如:张三还没吃饱晚饭,这时他认为耗费15元买一盒饭吃是有价值的东西,由于买一盒饭吃没有吃饱也感觉很好吃,这时他兴起之下又多买了两盒饭吃,但吃到半盒饭时又感觉吃腻了,那么,这多出来的一盒半盒饭就变成没有价值的东西了,对于张三的这种行为,我们说张三行为相对缺乏理性应该没有人反对吧!但能不能说张三就是不正常的人呢?显然不能,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的,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的人,只有相对多知多能的人而已。但多知多能的人与少知少能的人都是相对的比较而言,因此,我提出“相对理性人”,即正常人的理性是可以相对的比较的!所以,你说:“经济学必然要以理性人为对象”,这个判断没有问题。
社会交换中交换方的制约
但你说:“要注意,经济学家不要充当理性的裁判。”我没有明白,不过根据我与先生以前的交流估计,先生的意思可是:指出“理性是因人而异 ”或者“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身行为控制是否理性的自我价值依据,他人(经济学家)充当理性裁判的结论都是不对的?”是吗?
如是这样,则先生显然陷入了不可知论的陷阱,既然你认为“理性或者价值是因人而异 ”那么,你自身又是如何与他人交往,并在交往之之中满足他人呢,当然,用你的“价值交换论”可能你会说:“我不用去知道他人的价值标准如何,我只要知道自身的价值标准如何就行,比如:我与张三交换商品,我拥有的原来商品为A,张三拥有的商品为B,只要张三的商品B价值-我拥有的原来商品价值大于0则可以了。但是,如果我获得1A的货币成本是5元(包括生活等等交换费用在内),我获得1B的货币成本是10元;张三获得1A的货币成本是10元,张三获得1B的货币成本是5元。现在,我与张三进行商品交换,对于我来说,是否只要符合:B的对我的价值-A的对我的价值大于或等于0即可以呢?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我”与张三进行商品交换时可能会出现的三种情况,B的对“我”的价值与A对“我”的价值之差值大于0、等于0、小于0三种;以“我”获得1A的货币成本是5元(包括生活等等交换费用在内),“我”获得1B的货币成本是10元;张三获得1A的货币成本是10元,张三获得1B的货币成本是5元为例来分析,如果不考虑张三到价值标准或者感受,显然,“我”用原来拥有的商品A换取张三拥有的商品为B,只要B的对“我”的价值与A对“我”的价值之差值大于或等于0,也就是说,对“我”的价值标准而言:2A=1B,即2A必须能交换大于或等于1B以上的量,设这个集合为X(可以表达为:X大于或等于1B/2A),这笔交易既可以成交,否则就不可以成交。当然,如果差值越是大于0就越好,对于“我”来说,最好交换付出的商品A越小越好,交换获得的商品B是越多越好,但任何事情都会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交换双方的底线所在,突破这个底线交换也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我”用A与张三交换B时,A与B的比例是有一个底线范围的,这个底线范围就是“我”与张三的价值标准的底线之间的范围,上面我们已经知道“我”的交换底线为X大于或等于1B/2A。
再来求解张三的价值标准的底线,因为,张三获得1A的货币成本是10元,张三获得1B的货币成本是5元,所以,对于张三的价值标准而言:1A=2B,即1A必须能交换大于或等于2B以上的量,设这个集合为Y(可以表达为:Y小于或等于2B/1A),这笔交易既可以成交,否则就不可以成交。 那么,“我”与张三双方交换与否的底线范围所在便是:Y与X的交集,设这个交集为W,可以得到:2B/1A≥W≥1B/2A这个交集或底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