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固定期限合同并不意味着重塑‘铁饭碗’、工作‘终身制’”……上月19日,《劳动合同法》起草小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副主任张世诚对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常见 “误读”进行了“纠正”。 今年年初,有“新劳动法”之称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与此前诸多法律相比,这部关系到“劳资双方重大利益”的法律从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到公布实施,均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甚至还引发了诸多“误读”:去年年底,新法实施前夕,华为等公司接连出现了“大规模辞工”事件;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女富豪、全国政协委员张茵又发表了“无固定期限合同使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重登历史舞台”等言论,并建议修改法律,取消无固定期限合同。一些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也加入到“声讨《劳动合同法》”的队伍中,有人甚至声称这部法律将是“压死中国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事件均说明当前有不少人对《劳动合同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张世诚说。事实上,社会公众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解”主要集中在该部法律新增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在许多企业界人士的眼中,该条款阻碍了企业“自主用工权”。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也质疑,法律不应过多介入到企业内部事务中。 张世诚说,“无固定期限合同并不意味着重塑‘铁饭碗’、工作‘终身制’,而是指劳动关系应该稳定化、长期化”,这会更有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进而促进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张认为《劳动合同法》同样也保障了企业的“用工自由”,其中也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多种情形。譬如,一旦出现职员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或企业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甚至企业出现重大技术革新时,均可以辞退员工甚至大规模地经济性裁员。在张看来,“用人单位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其意见渠道也十分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