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智业观察
简论智业中的面粉与面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智力服务业 面粉贵过面包 得罪自己 店大欺客
在房价一直在非理性投机因素的影响下,承受越来越多的政策的打压、媒体的唱衰、与买房人越来越理性等负面因素中,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以囤地为资本来圈钱,并以股市中圈来的钱来囤地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就出现了地王,出现了“面粉贵于面包”的现象。
而假如把明星大腕当成面粉,所演出的电影就是面包,那么在大腕云集的电影,很容易就会出现“面粉贵于面包”的现象。比如去年年底的大片《投名状》,传言李连杰个人的片酬就达到一个亿;好莱坞“两千万美金俱乐部”的那些明星,就是昂贵的面粉,这些明星有些成就了经典大片,有些却成为票房毒药。
“面粉贵于面包”相当于店与客倒挂的现象,是客大欺店,在企业是很容易失控的危险状态。这种情况在合伙人制度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广告公司等专业化相当明显的智力服务业(简称“智业”)是最司空见惯的。通常企业都是以老总挂帅,销售总监做副帅来统领市场部,然后再由市场部把业务拿回公司之后,再按照流程或者成分进行配比,将相应的费用分摊下去。如此,再大的“腕”都成为业务构成与执行流水线中的一个流程或者零件。
专业人士不仅不会有被尊重的感觉,甚至成为技术车间里的工人,成为企业这台巨大的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所以,就出现了由于不胜强大的工作压力而时常有自杀的“华为现象”。
当下智业的普遍规律是: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不断提高,企业的利益在所有份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同样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被压得越来越低。
企业这样的中间环节历来有一对难以消除的矛盾。因此特别是在以智慧为赢利依据的服务行业,就会牵涉到由谁来分配收益的问题。
是企业给了员工一口饭吃,还是员工养活了企业,这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矛盾之一。
企业与员工谁更怕谁,在员工离职这件事情上,谁的损失更大一些?这个问题已经在2006年8月9日《企业和员工——谁怕谁》的主题文章中有深入论述。
在企业与内部专业人士之间,在专家、老师与媒体、资本的力量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在店与客之间,肯定就牵涉到谁拥有话语权,并占主动权的问题。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规避这种被明星员工“牵着鼻子走”的合伙人制度,避免智业中“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繁衍开去。
因此,但这或者把面粉的价格压下来,原本有“高贵的气质”的面粉变成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遍的面粉,或者是那些面粉不堪忍受被改造的过程,转而另起炉灶,企业就成了不断裂变的组织形态。除了麦肯锡的up or out制度之外,这种裂变对企业所处的市场位置是一种冲击与负面力量。
留下来的人泯灭了创业的激情,而出去创业的人又不能不去面对更多的风雨与挫折。或者就是冲出老鼠赛跑游戏圈而直接进入快车道,或者是重复着摸索与失败之间的转化。
企业都想用高手以及经典案例去吹嘘自己的水平高,却最终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尴尬的地方,在没有说到价格条款的时候,都还敬若上宾,一带说到价格条款,所出现的就是“零和游戏”了,但了实际服务环节就捉襟见肘,显露原形了。
甲方的预算少了,乙方的日子就不好过。越是高端的专业人士越是会架子大,越倾向于放弃油水差的业务,越有懒惰的倾向;同时越是大客户对质量与周期的要求越高。但如此传导下去,更会在人力成本已经很高的同时,自己的但客户未必会由于你的水平高就多给你钱,所以,但在学校之外,没有了学校内部的那些光环,专家与老师所面临的状况就很尴尬。
在客户与专业人士之间,企业是谁也得罪不起的,所以也只有“得罪自己”了,只有习惯于得罪自己的企业,才有更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才更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越是重视自己的利益,就越难以得到业务,更不用说从业务分配中得到自己的那些微薄的利益了。把收益的分配权掌握在企业高层或者管理者自己的手中,就会把自己搞得很累,而且在公司与专业人士之间由于利益之争而出现分裂倾向,这对企业是致命的打击。
企业得罪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专业人士与客户之间沟通,以专业水准应对企业的服务需求。并让企业付出比自己竞争对手要求的更少的资本投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业务,在公司内部设立清晰的晋升渠道,真正做到up or out制度,形成良好的业务管理平台与机制,以及规模化与品牌传播的根基。
——似乎这也就是企业成功之道了!
贾春宝
2008年4月3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