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个公司,先要数数自己的本钱。就网络公司来说,这本钱应该等于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货币资本。但是,前三种资本虽然很重要,但毕竟只是势,而后一种资本才是力。力可以借势,势可以助力,但没有力,势就没了形,作用无从体现。有多少人拥有或者自认为拥有这样那样的无形资产,却由于没有钱的支持而壮志未酬。经常听些年轻人抱怨,自己有多么伟大的创意,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伟大的产品,但就是没人识货,结果始终不能起飞。人人都承认,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有了钱就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很不一定。从网络风险投资的成功率看,大致在10-20%之间,也就是说,投资10家公司成功(高回报退出)的也就一到两家。剩下那80-90%拿到钱却没有成功的公司出什么问题了?从十几年网络发展历程看,大概问题出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赶时髦,赶热潮
这十几年来,风险投资基本是按主题赶浪潮投资的。从早期的门户,电子商务,到中期的无线增值,游戏,再到这几年的视频,SNS。总之是美国什么火了,中国就投什么;一个公司火了,马上就投一堆。这也很难怪VC们,他们不是做网络的,很难判断网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只好找参照物。而所谓参照物无非两类,一类是当红的公司,一类是其他VC投资的走向。按说做网络的应该有想法,有创新,但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做网络的也不比投资家们更内行些,也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什么火跟什么,什么容易拿到钱抄什么。结果当然是成功率的大幅降低。
二,喧宾夺主,资本家成了企业家
尤有甚者,一些投资者不甘于位,主动甚至强行充当公司决策者和操作者的角色,这也算中国互联网业一大特色。经常见到一些投资人,张口就说:“我不懂网络”, 没等你夸他谦虚,他就会接着说:“但是,。。。”。然后预算要他说了算,招人要他说了算,产品要他说了算,管理要他说了算,进度要他说了算。这哪里是不懂网络,分明是全才啊。于是,资本的逻辑取代了网络业的规律,损益表的算法取代了企业经营的道理,一方股东的利益取代了全体股东的权益。都说中国企业界一大特色是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在我们网络界,投资方即使是小股东也常侵犯大股东或其他股东的权利。这样的公司能做成才是怪事。现代企业机制一大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机制更是弱化了传统董事会的角色。西方的真经被东来的和尚念歪了,不管这些和尚是说中文的还是说洋文的。
话又说回来,很多VC不得不介入公司运营也有其苦衷。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不成熟,大部分网络业创业者没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经营管理经验,又不肯放权给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经理人也不够职业),为了避免投资失败,只好放下身段弄脏手。但是,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也不能证明角色错乱可以成功,只能证明投资的轻率。财大者难免气粗,但要粗的有章法,粗对地方。
三,市场大于产品,后继乏力
正是由于投资赶浪潮,追热点,所以同一拨同一类被投资的公司竞争起来异常艰苦激烈。正是由于外行领导内行(或者就没有内行),所以网络业现在市场派的声音远大过产品派。我曾多次被人审问过是那一派的,我只能老老实实地说是产品派。纵观网络历史,凡是成功的公司都有好产品,无论在做好产品的磨难中道路多么曲折,压力多么巨大;凡是不成功的公司产品都不够好,无论其市场投入多大,招数多多。我当然同意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大做市场,但前提是必须有了好产品。大约是在03-04年开始,互联网业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但我们一些同仁的思路还是停留在幸福的90年代,东西做的好坏不重要,因为市场贫乏,没有好东西,只要争了第一,总能找到出路。所以,做不出好东西(甚至就没想做出好东西),就想吹出个好东西,以为中国还是过去那个钱多人傻的社会。结果,大量资金和力气都浪费在所谓市场推广上,最后也做不成个局面。任何公司做不出好东西,却寄希望于单纯的市场伎俩,无异于把投资当伟哥吃了。其实一个不好的东西放大一万倍还是成不了好东西,与其把宝贵的资本浪费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还不如老老实实地走创新之路,做出好产品。否则,最后落个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久而不射的尴尬局面对谁都无法交代。
四,武大郎开店,后继无人
记得是80年代初,著名漫画家方成画了幅漫画,登在人民日报出的“讽刺与幽默”周刊上。作品的标题叫武大郎开店,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这幅漫画今天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武大郎开店甚至今天已成了新成语。画里是一家武大郎(水浒里武松的哥哥,五短身材)开的餐馆,一个个子矮矮的伙计对前来应聘的大个小伙说:“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我高的都不用”。作者还用挂在店里的一副对联进一步点明主题。上联是“人不在高有权则灵”,下联是“店虽不大唯我独尊”,横批是“王伦遗风”。
这幅漫画之所以成为经典,恐怕不在于画技有多高明,而在于辛辣地讽刺了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和专制制度带来的反向淘汰遗风。即使先进如我互联网业也未能免俗,凡是熟悉一点业内情况的人都不难发现,武大郎式的餐馆比比皆是,而且大有连锁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业内一道风景的是,有一大批网络公司,创业短则五六年,长则十余年,就在那里不死不活地吊着。融资一轮又一轮,既没破产,也不见进步,而决策者却从不见换人,团队却是一茬不如一茬。外界都说互联网业变化快,几天一个新故事。但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网站不是五年一贯制就是十年一贯制,从不见重大创新和模式改变。究其原因,武大郎哲学应该是其中重要一条。业内曾流传过一句话:“宁可公司在我手里做死,也不能让别人染指”。这和李嘉诚的名言“绝不和自己的公司谈恋爱”成了鲜明的对照。我很钦佩那些陪着这些公司玩了这么久而痴情不改的风投的忍耐力,但无法理解那些对投资者如此不尊重的掌舵人。
总之,货币资本投入早晚,数量大小,并不能决定一个网络公司的成败。只有货币资本同公司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良好结合才能提高公司的成功机会。所以,在我看来,互联网业的第四条游戏规则是:资金是网络公司这辆车前进所必须的燃料,但它不是发动机,更不是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