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笔者留意到南方都市报对于湖北把儿童网络游戏写入教材的报道引起了网民的热切关注,正反两派争执可谓热闹,有关网络游戏的争论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最近十年以来,网络游戏在全世界迅速串红,成为广大网民最热衷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不过,有关沉迷网络游戏成失足青少年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网络游戏到底是毒药还是糖果,一直成社会各界争执不下的热门话题。不过,抛开此话题的背后,笔者认为,与其说是事件之争,倒不如说是观念之争。
回顾历史,发生在中国人身边有太多的观念变革历程;从近现代的男人削辫运动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的流行歌曲,九十年代的追星族等,无一不是年轻一代与“老一辈”观念博弈的经典。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学老师和家长最头疼的莫过于学生出口即唱以邓丽君为代表的必带“爱你”的“低俗”流行歌曲;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有关明星照片的贴贴画成为几乎每一个中小学生必备的随身物;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几乎都看过周星弛的电影,对于周星弛在电影里面许多无哩头的对白已成为网络应用最广泛的经典语言,不过,借问这些网民当中有几个人是在电影院里看的周星弛影片?缘何电影院看不到周星弛的那些前期经典作品?因为那个年代,这样的影片属于“低级趣味”,误导观众,因此官方渠道几乎都是禁影的。可是谁曾想到,十年之后,我们的70后80后甚至90后都在为未看过周星弛的电影为耻辱,不说周星弛的经典对白而定义为OUT!而周星弛也在不久前堂而皇之成功登上象征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讲坛而再次雷倒了不少人。
笔者想说的是,这就是观念。顺呼社会发展的东西,合理的引导,才是根本。对于儿童游戏,我们发现不同的时代,儿童玩的游戏基本可追寻。上世纪五十年代玩藏猫猫游戏风靡我们的父辈;六十年代玩跳皮筋;七八十年代玩打美国佬(打仗);九十年代开始看动画片,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光眼看而不能动手的动画片对于天性好动的儿童来说,显然不过瘾,于是电游变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至于有家长质疑担心孩子因为玩游戏而忘记写作业,难道今天的家长当年玩躲猫猫游戏,家长的家长当年就不担心他们忘记写作业,不担心因为到处乱跑而摔伤?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是支持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把摩尔庄园之类的健康游戏写入教科书中,也不赞同把网络游戏公认为“电子海洛因”之说,毕竟孩子喜欢的东西,惟有合理疏导,这才是根本。古语有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难道不写入教材,孩子就不玩游戏吗?引导孩子玩健康的游戏,总比孩子偷偷玩那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成人游戏强多了。至于有报道称,玩网络游戏会花掉孩子10块钱的零花钱。不知道家长何曾想过,10元钱在街上能够买什么东西?笔者赞同有学者的观点,对待儿童玩网络游戏要像大禹治水,重在疏而不是堵。
儿童网络游戏入选教科书的确很雷人。在笔者看来,其雷人之处在于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升级而不是游戏本身;这如同早年,非婚恋爱同居是要被一棍打死的,而到了近年,为了防止爱滋病侵蚀下一代,不少家长已经主动在孩子的书包里面塞了安全套。毕竟,不是所有东西通过打压可以阻挡的,尤其是年轻一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反思。(文/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