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 股权激励蹊跷终止 沃森生物豪赌“大生物”



     上市业绩急速下滑 利用超募资金疯狂并购

  沃森生物收购连续4年亏损的企业——河北省大安制药有限公司花费8.66亿元,增值率高达17.75倍。此后再拟以合计对价最高不超过4.08亿元收购宁波普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圣泰(莆田)药业有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51%的股权。

  沃森生物(300142.SZ)再次成为行业焦点。

  8月13日晚,历经了从去年7月到今年7月一系列惹人质疑的高溢价并购后,沃森生物宣布股权激励计划“流产”,第一期股权激励223.2万股在授予后不得不对其进行回购撤销。

  至于“流产”原因,沃森生物称:公司并购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导致业绩增长受到影响,公司201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2011年增长15.62%,未达目标。换句话说:沃森生物2012年业绩未达预期,授予高管的223.2万股股票被收回。

  此前,公司董事长李云春曾对外表示,无论是新型疫苗还是血液制品和单抗产品,都需要极高的专业和门槛,而疫苗的牌照和营销团队也非短期可以打造,因而并购成为公司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战略选择和搭建“大生物”制药平台的需要。

  至此,沃森生物声势浩大的“大生物”计划已然清晰,豪赌背后,成败几何?

  疯狂并购

  这几年沃森生物不仅花掉了IPO募资的23.75亿元,又在2012年启动了高达35亿元发债计划。

  空降高管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终止股权激励计划,或许并非沃森生物的最终目的。

  一位投资者分析,沃森在同一天发布聘任杨忠东为公司副总经理和终止股权激励的公告,而这个重合的时间点如此微妙,似乎可以看做此次终止股权激励是为了一位核心技术派高管——杨忠东的加盟,而在杨进入沃森后,预计会有一些大的管理变动,包括酝酿新的激励制度和方法,不仅会兼顾到新合并企业的人员,也会把自己的业绩捆绑进去。

  杨忠东乃何方人士竟让沃森生物董事会甘冒中层员工不满之风险,中止股权激励计划,来迎接一个“空降”高管的到来?

  据记者了解,杨忠东在生物医药界有颇多成就。杨曾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制剂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等职务,具有二十余年生物制品行业技术背景和企业管理经验。

  杨忠东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期间,主管的血液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等;杨在中国生物技术集团期间,也主管着众多重量级疫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2009年,杨忠东还亲自带领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团队,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成功研发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

  此外,除了他是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的顶尖专家,杨忠东同时在企业管理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和风格,尤其在激励制度上。杨曾在公开场合说,员工管理要加大激励机制,让员工知道完成了什么样的工作之后,就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此外及时激励很重要,激励的方式也很重要。

  沃森生物并未透露该公司是在何时开始准备引入杨忠东作为技术研发高管,不过沃森生物董秘徐可仁常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引进顶尖级研发性人才,或许就早有所指。

  沃森生物副总经理这个职位一直是技术派高管的代名词。从公司创始人之一陈尔佳、再到上任副总经理黄镇,引入技术型人才一直是沃森生物最为看中的,而且这两位高管的主要工作经历都与疫苗有关。

 沃森 股权激励蹊跷终止 沃森生物豪赌“大生物”
  黄镇曾任职于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并曾在该所主导参与过Hib疫苗、23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制。而陈尔佳曾参与了公司2007年才投产的“冻干A、C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项目研究。相比之下,杨忠东的研发经验更为资深。

  预计会有一些大的管理变动,包括酝酿新的激励制度和方法,不仅会兼顾到新合并企业的人员,也会把自己的业绩捆绑进去。

  据记者了解,杨忠东丰富的研发经历与鲜明的管理风格,与沃森生物渴求引进顶尖级人才吻合。然而作为中国生物的核心技术高管之一,杨忠东如何肯放弃已努力了多年的现有职位,毅然加盟到民营企业背景的沃森生物来呢?

  一位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杨忠东曾长期在中国生物旗下工作。股权激励或许是对杨忠东最大的吸引条件,而独立拥有血站也是必不可少的资源。

  沃森生物曾对股权激励计划的解锁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其中,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对象每次解锁时,公司必须满足如下业绩条件:第一次解锁条件:2012年的净利润较2011年度的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0%,且截至2012年12月31日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5%。

  但严峻事实却让股权激励计划泡了汤。2012年,沃森生物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2011年增长15.62%,未达目标,因此不符合解锁条件。但在今年,若公司高管层能满足解锁条件,则股权激励的大门继续敞开,而这次解锁的“钥匙”则毫无疑问地交到了新任副总杨忠东手中。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2012年4月5日前后,沃森生物刚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时,其增长比较平稳。其中,201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861.0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59%;实现净利润10779.8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57%。如果维持这一营收现状,全年完成同比20%的增速并不困难。

  然而并购之后,公司2012年仅收购河北大安在第四季度并表后,就由于河北大安的历史亏损原因,带来亏损约900万元(55%股权)。此外,去年收购上海丰茂投资1.02亿元,设立上海沃森生物投资2.46亿元,都很难在短期内带来立竿见影的利润增长。

  沃森生物曾向投资者解释称:“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与往年相比受到非经营性因素引起的财务费用增加及并购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的影响,导致增长受到影响。”

  2012年,沃森生物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同比增13.45%,实现净利润2.33亿元,同比增12.17%,扣非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15.62% 不难看出,与中报时的业绩相比,并购带来的亏损使得其2012年全年的业绩增幅远远小于中报时的同比增幅。

  在过去一年中,公司利用超募资金和公司债券,收购血站、研发企业、销售企业,形成了全产业链。这几年沃森生物不仅花掉了IPO募资的23.75亿元,又在2012年启动了高达35亿元发债计划。

  在2012年至2013年的一年多时间里,沃森生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突击花钱,大举并购,为此主管核心技术研发工作的陈尔佳升任为沃森生物副董事长,其主要事务就是为沃森生物进行“大生物”战略的全产业链并购工作。

  《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就在沃森生物两次高价收购前夕,都有神秘“中间人”突击整合其拟收购资产,仅在河北大安制药的收购中“中间人”获利就达7.5亿元。这中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详见本报2013年7月1日和7月15日B6版。

  业绩变脸

  沃森生物由于股权结构极为分散,大股东的控制力没有那么强,因此公司极易动用一些非常规的做法,来提高短期效益。

  作为云南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沃森生物曾被无数光环笼罩着。

  在2010年11月1日,沃森生物共募资23.75亿元,超募18亿元。就在挂牌当天,A股市场暴跌,沃森生物却以150元/股的天价开盘,最高还冲到158元/股。但到了今年8月22日,沃森生物收盘价只有80元/股(复权后),较最高价下跌49%。

  反观沃森生物上市前,即2008年至2009年,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67.37%、119.98%;上市当年(201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速为102.30%;上市后两年,即2011年和2012年,公司业绩增速滑落为34.40%、12.17%。

  进入2013年,公司业绩增速进一步下滑,数据更是由正数转变为负数。7月12日,公司发布201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盈利约7550万元至10780万元,同比下降约0%至30%。

  而沃森生物过山车般的股价背后,除了其疫苗概念的没落,还有屡次收购中的不惜血本。本报记者曾多次追踪报道其收购中的蹊跷“中间人”。有投资者怀疑其收购行为源于上市时的业绩过度包装,通过“高价”收购弥补“包装亏空”。

  沃森生物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曾表示,公司在9年时间内研发了13个疫苗产品,这一表述被市场解读为“在研项目众多、研发能力国内领先、成长潜力非常可观”,而备受追捧。

  在上市仅半年后的2011年5月,沃森生物便发布公告称,停止CpG狂犬疫苗、麻腮风疫苗、PIKA鼻黏膜免疫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的研发;其重金研究的9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也因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功效所涵盖,在今年3月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撤回临床试验批件的申请。

  极速下滑的业绩,让沃森生物管理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去年,手握大量超募资金的沃森生物在业绩增长乏力的状况下,毅然将大量资金投入了一系列并购领域。

  对于沃森生物一系列并购举动,前银河证券医药分析师刘彦明告诉记者,沃森生物由于股权结构极为分散,大股东的控制力没有那么强,因此公司极易动用一些非常规的做法,来提高短期效益。

  另外,他认为此次取消股权激励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为的财务调节,针对股权激励计划被终止一事,这是沃森生物合理运用财务合并报表的一种利润调节方式下的行为,只要明年的利润增幅能达到解锁目标,股权激励计划还会再次开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735.html

更多阅读

公司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设计 公司股权结构设计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要想获得长足的稳定发展,建立合理的股权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股权,如显明股东、隐名股东、干股等,在分配上会产生种种利益冲突,而这无疑加剧了公司运作的风险。因此,从公司创立之初,就应该考虑

国企股权激励:突破1%屏障

      要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有力度地推进国企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改变以往相对保守的格局,就显得迫切而必要。  “小改、小闹、小试”  显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力度,一直以来比较

国企混改 股权激励 国企股权激励需常规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的背景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在实际操作层面该如何完善?韬睿惠悦高管薪酬中国区总经理方晔表示,关键在于推行授予常规化、激励工具多元化、业绩指标个性化。  《董事会》:你

孙建一跟马明哲的关系 不变则亡 马明哲豪赌互联网金融

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      “平安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市值的公司,完全有能力去做这样的事(互联网金融投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1月16日,

上海梅林 股权激励 行权门槛过低 上海梅林股权激励遭质疑

      赶在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方案公布前夜亮相  赶在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方案公布前夜,酝酿多时的上海梅林(600073.SH)股权激励草案亮相。  12月16日,上海梅林在停牌仅一天后披露股权激励计划,拟向包括公司高管在内的114名员工授

声明:《沃森 股权激励蹊跷终止 沃森生物豪赌“大生物”》为网友单身汉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