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长庚医院的模式到处开花
在国人期盼已久的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后,国人又重新燃起对医疗制度改革的希望。其中,针对目前国内医疗领域严重的体制缺陷,此次的新医改方案将放开非国有经济进入医疗领域的限制,就是其中值得尤为关注的亮点之一。业内都有这样一个普遍的共识,欲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垄断的局面,真正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开放、竞争,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引入一批深具实力的民营医疗机构,让其起到“鲶鱼效应”,推动其他医疗机构积极参与良性竞争,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民众福利。诞生与台湾的长庚医院就是这样一条“鲶鱼”。其在台湾及厦门的得与失,或可为民营医院如何发展提供最好的例证。昨晚央视的东方时空,就以此为背景,具体报道了来自台湾的长庚医院在厦门的艰难起飞。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社会转型、经济起飞,人均收入达2000美元左右,正与今日大陆相似。但其医疗服务落后于经济成长,平均每万人只有11位医师、7.8张病床,病床总数的77%掌握在公立医院手中,大医院全归政府所有,且医院经营方式老旧,医师薪资比照公务员固定水平。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即因罹患肠套结,不及候至手术而逝世。这激起王永庆投入医疗事业的念头。1976年,长庚医院在台湾开业。王永庆兴办医院的中心有三:一是规模要大,二是主要服务中低收入阶层民众,三是要有学术研究能力,并导入台塑集团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压低成本、杜绝弊端。医师的薪资则和药费、检查费脱钩,改以年资、教学研究和诊疗收入按三等分计算,避免“以药养医”的浪费,并禁止暗收“红包”的流弊。长庚医院开业后,广受台湾民众欢迎,三年多后收支即告平衡,开始盈利,从而鼓舞其他民间财团、大学与宗教团体相继投入医疗产业。
进入21世纪后,王永庆开始着手落实把长庚医院在台湾的成功复制到大陆。2005年,厦门长庚医院由台塑及厦门海沧公用事业集团以7∶3比例合资,获批成立。在台湾,长庚医院以非营利性的“财团法人”登记,即盈余不得归私人分红或转投其他事业,只能投入扩张医疗服务本身,或捐赠予公益项目;但是在大陆,由于缺乏类似“财团法人”的概念,如果登记为非营利性医院,又需执行公立医院的财务制度,遵循政府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厦门长庚医院最终选择登记为营利性医院。目前,除厦门长庚医院,已在大陆建院的台资医院,有湖南旺旺医院、南京明碁医院、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及上海辰新医院等。不过,它们都面临着与厦门长庚类似的比预期中更为严峻的挑战。长庚医院曾经深刻改变了台湾的医疗环境和制度,而王永庆的后继者们怀抱着他最后的遗愿,正在大陆维艰起步。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医疗改革,或许会给厦门长庚医院以及其他民营医疗机构,带来新的转机。
刚刚开业一年的厦门长庚医院,尽管地处偏僻,远离居民密集居住区域,但厦门的百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顾路途遥远、舟车劳顿,而前来长庚医院就医。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服务一流,病患及家人在此能够享受到在别处很难有的那份足够的尊重和温情;还因为这里的价格公道,管理严明现代,医生能够自觉地为患者的利益着想,尽力让她们少花钱,也能治好病。更令人欣喜的是,长庚医院为厦门医疗领域带入了一股清风,与其他国有医院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协作关系。他们之间虽有竞争,但却呈良性的状态,这样一条可以激发其他国有医院活力的“鲶鱼”,受到了厦门各界的广泛欢迎与好评。看来,改革的确可以不断地促进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我们曾经长期困扰于国有医院的霸道和专横,曾经那样无奈地在医商勾结、惟利是图的现实面前束手无策。现在终于可以看到希望了,新医改方案的推出,将使更多的长庚医院这样的“鲶鱼”进入我国的医疗领域,这个曾经带给国人太多苦难和无奈的医疗问题,终于有了彻底根治的现实可能。
现在想来,长庚医院的做法使得长期困扰我们的医院与患者的诸多矛盾一下子有了解决的清晰思路。尽管它来的迟了一些,但还是毕竟来了呀。看了有关厦门长庚医院的报道后,我相信许多人会羡慕厦门人的福气,感恩于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在天之灵,也会期盼长庚医院的模式能尽快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相信这样的好事离我们已经不会太远了,中国的事情的确其复杂程度要比台湾等地高出许多,但只要我们不对未来丧失信心,生活总会越来越美好的,医改问题的柳暗花明和美好前景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