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价值 社会总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二)



《理论经济学》第四编(下)社会再生产考察(14—19章)

第十八章第二节

二、企业发生纵向分化的考察

表式:8000c1+2000n1=1000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00,第一部类占80%,第二部类占20%。已经指出,这是以相应的社会分工状况为前提的。当然还要具备其他各种条件:具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生产劳动者,我们假定数量保持不变,现实存在着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其他有关社会条件等。现在要分析的是,当社会分工进一步加深,生产进一步发生分化的情况。需要指出,既然社会分工的加深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那就必然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和结果,从而引起c/n比值即基本价值构成的提高,为此需要生产相应数量的追加生产资料,这就造成了再生产的扩大,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也将因此而发生变化,但目前我们要把这一点撇开,特别要撇开与此相联系的追加生产资料的生产问题,以及追加生产资料投入使用以后c/n比值的实际增大和两大部类基本比例关系的相应变化。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已进行了讨论,所以关于这一点确实也可以不再在此进行分析。我们这里所考察的生产的分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称为单纯性的分化,就是撇开了以上所说的各种其他因素的变化,把分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因素进行分析。

 

    1、第二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

    生产的纵向分化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第一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二是第二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我们先讨论第二部类企业的产品生产发生分化的情况。一般讲,在比较短的期间例如一年内,这样发生分化的企业在同一部类内所占的比例,从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假定分化量占第二部类生产量的5%,第二部类原来的生产量为2000c2+500n2=2500,5%即100c2+25n2=125。这里所说的消费资料的生产发生分化,是指这样的情况:为生产消费用家具,原来板材的加工和家具的制作都在一个企业里进行,那末,这个企业就整个地是属于第二部类的。现在,板材的生产和家具的制作分别由独立的企业来进行了。此时,后者显然仍属第二部类,但前者只是原料产品或半成品,因而是属于第一部类了。当这种变化发生的时候,第一,按照假定的条件,我们只考察单纯形式上的变化,所以要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撇开。而社会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总量并没有变化,所以消费资料的价值总量也没有发生变化。第二,但是,从第二部类分化出去的劳动者,即那些原属于第二部类,但现在却生产消费资料半成品或原料的劳动者,现在是属于第一部类了,所以,第二部类的劳动者数量及与之对应的第二部类劳动者在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量是减少了,第一部类的劳动者及与之对应的新创造价值量是增加了。第三,从第二部类分化出去的劳动者,他们新创造的价值原来是作为第二部类劳动者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现在这些劳动者的劳动却是凝固在生产资料产品的形式上,这些生产资料将进入第二部类的生产过程,从而这些分化出去的劳动者的新加劳动,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就转变成了过去劳动,转变成了现在的第二部类劳动者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的相应部分。为简明起见,我们这里可以假定,这些生产资料即消费资料半成品或原材料是进入它们刚分化出去的消费资料生产企业。所以,第二部类这些发生分化的企业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增大了,新创造的价值则是减少了。生产资料的增加量就等于从这些企业分化出去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现在这些新创造价值是作为过去劳动进入消费资料的生产过程。就第二部类产品的价值讲,新创造价值的减少也正好为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的增大所抵消。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的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第二部类发生分化的企业其c/n比值必然增大,即其基本价值构成必然是提高了,而第二部类未发生分化的企业的c/n比值并未发生变化,所以第二部类的平均c/n比值必然将相应地增大。第四,这些分化出去的消费资料半成品生产,原来它只是某个生产消费资料的企业统一的工艺过程里的一个阶段,因而它过去决不以产品的形式出现于社会上,不进入社会的流通过程,因为它是处于不停顿的工艺流程中。所谓不停顿是指同一企业范围内的有机生产过程。但是在分化发生后,它却是以产品的形式进入社会的总流通过程。所以,社会的总产品必然将因此而相应增加。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劳动者总数并没有因为发生这种分化而变化,与之相联系,全社会的生产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量按假定的条件就没有变化,可是社会总产品价值却增加了,所以只能是劳动者生产上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量增加了。同时,整个社会的平均c/n比值必然因第二部类企业发生分化而增大。第二部类企业发生纵向分化将引起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总量的增加,本来就是不言自明的,因为消费资料原料或半成品当然是属于生产资料,而社会原来需要生产的生产资料在新的条件下照样需要生产,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社会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自然是增加了。

    我们再从具体的生产过程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上面假定第二部类发生分化的量等于100c2+25n2=125,假定在未发生分化前,为生产这些消费资料,劳动手段的消费量为30,原材料辅助材料的消耗量等于70,新加劳动量是25。假如分化的结果,成品生产和半成品生产刚好是平均等分,劳动手段消费量也各为15,新加劳动各为12.5。就被消费的劳动材料而言,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生产过程开始原材料就全部或几乎全部一下子进入生产过程,例如原木整个地进入生产过程被加工,棉花进入生产过程被加工成棉纱,矿石进入冶炼炉等等都是如此。当生产过程开始的时候,劳动者运用各种机器,在厂房之类的生产现场,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上面所说的棉花是棉纱生产的原料,棉花纺成纱以后又被织成布,作为棉花这种原料,从棉纱和棉布的生产未发生分化之前讲,它是制造棉布的原料。当分化发生后,棉花不再是棉布生产的原料,现在棉布生产的原料是棉纱。也就是说,从未发生分化时的统一的生产过程讲,生产的后半阶段并不需要有棉花的投入,在这样的工艺条件下原料就是一下子进入生产过程的。在上述尚未发生分化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棉布所需要的原料棉花,实际是在生产过程的前半阶段即生产棉纱的过程中消耗的,也就是,在后来发生分化的工序分界线前,棉花已经全部进入生产过程了。相反地,许多劳动手段的价值,则是在生产棉布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地转移的。辅助材料的消耗或者和上述未发生分化时原料棉花的投入相似,或者是在生产的全过程中逐渐消耗的,例如电能的消耗就是如此,这就类似于劳动手段的逐渐消耗。总之问题在于,原料或辅助材料的消耗,主要发生在后来发生分化的工序分界线前呢?还是越过工序分界线后继续大量消耗原料辅助材料。如果是前一种情况,上例假定原材料的价值等于70,那末它在半成品中就几乎全部存在了。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末工序分界线前原材料的耗费必定要显著小于70,例如是20、40等等。讲到后一种情况,例如飞机的生产未发生分化前,飞机机体和发动机由同一个企业生产和装配。分化发生后,飞机机体和发动机由两个企业分别制造,飞机和发动机的总装则在生产机体的企业进行。在这个例子里,很明显,飞机机体的制造和发动机的制造,分别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分化发生后,发动机作为产品再进入飞机机体生产企业和制造好的机体进行总装、调试、试飞。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如果原材料首先进入前期生产过程,分化以后半成品的价值必然较大,其他条件不变,分化造成的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增加也就相应较多。如果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后半段仍需大量投入,那么在半成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的价值也就相对较少,从而社会总产品价值因分化而发生的增加也就相对较少。一般讲,前一种情况所占比例较大。下面作计算举例。

第一例①

这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即原材料在生产过程的前期就几乎全部投入了。这个原来统一的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界线,后来成为企业分化的界线。未发生分化时,在生产过程的前半阶段,劳动者运用机器等劳动手段对价值60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在工序分界线前合计消耗活劳动12.5,原材料60,劳动手段15。越过工序分界线,继续对在制品进行加工,生产过程的后半段消耗活劳动12.5,原辅材料10,劳动手段15。因此,产品的总价值等于12.5+60+15+12.5+10+15=125。

分化发生后,消费资料半成品成了社会的生产资料产品,它将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消费资料的生产过程。这个生产资料产品的价值就是分化发生前生产过程前半段的劳动耗费,即等于12.5+60+15=87.5。可见,12.5的新加劳动,现在在消费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是作为过去劳动而起作用的,与此相对应,这些消费资料生产企业的新加劳动是减少了。所以,第二部类发生分化企业继续留在本部类的那一部分,其c/n比值现在为(15+15+70+12.5)÷12.5=9/1。第二部类劳动者总数及与之对应的新创造价值是减少了,现在第二部类的平均c/n比值为(l900+112.5)÷(475+12.5)=2012.5c2/487.5n2=4.13/1。同时,第二部类发生分化后,相应的消费资料半成品成了生产资料产品,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产品总量自然增加了。第一部类产品的增加量等于75c1+12.5n1=87.5,所以现在第一部类的产品总量等于(8000+75)c1+(2000+12.5)n1=8075c1+2012.5n1=10087.5。第一部类的平均c/n比值等于8075c1/2012.5n1=4.012,其中由第二部类分化到第一部类的那部分企业c/n比值为75c1/12.5n1=6。所以现在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如下:

8075c1+2012.5n1=10087.5

2012.5c2+487.5n2=2500

    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087.5c/2500n=4.035。社会总产品价值12587.5,一部类占80.14%,二部类占19.86%。

假如在未发生分化之前的统一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是被逐步消耗的,比如可以假定原材料是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均匀地投入的,分解式如下面所示:

                             第一例②

这时候,二部类发生分化部分的c/n比值、二部类的平均c/n比值仍和上面的计算是一样的。即分别为(35+35+15+15+12.5)÷12.5=9,(1900+112.5)÷(475+12.5)=4.13。其余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分别计算如下:一部类产品增加量为12.5+15+35=62.5,其c/n比值为(15+35)c1/12.5n1=4;一部类现在的平均c/n比值为(8000+50)c1÷(2000+12.5)n1=8050c1/2012.5n1=4;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如下:

8050c1+2012.5n1=10062.5

2012.5c1+487.5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62.5,一部类约占80.1%,二部类约占19.9%;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062.5c/2500n=4.025。

第二例 ①

(1)二部类发生分化部分现在的c/n比值为(55+20+10+15+10)c2÷15n2=7.33。(2)现在二部类的平均c/n比值为(1900+110)c2÷(475+15)n2=4.102。(3)一部类产品增加量为10+55+20=85,其c/n比值为(55+20)c1/10n1=7.5。(4)一部类现在的平均c/n比值为(8000+75)c1÷(2000+10)n1=4.017。(5)两大部类相应的基本比例关系如下:

8075c1+2010n1=10085

2010c2+49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85,一部类占80.14%,二部类占19.86%。(6)现在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085c/2500n=4.034。

如果原材料进入生产过程在工序分界线前后是前小后大,分解式及计算结果如下:

                         第二例②                         

(1)一部类产品增加量为10+15+20=45,其c/n比值为(15+20)c1/10n1=3.5。(2)一部类现在的平均c/n比值为(8000+35)c1÷(2000+10)n1=3.998。(3)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如下:

8035c1+2010n1=10045

2010c2+49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45,一部类占80.07%,二部类占19.93%。(4)现在社会的平均c/n比值为10045c/2500n=4.018。

第三例①

(1)二部类发生分化的部分现在的c/n比值为(45+25+20+5+25)c2÷5n2=24。(2)现在二部类的平均c/n比值为(1900+120)c2÷(475+5)n2=4.208。(3)一部类产品增加量为20+45+25=90,其c/n比值为(45+25)c1/20n1=3.5。(4)一部类现在的平均c/n比值为(8000+70)c1÷(2000+20)n1=3.995。(5)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如下:

8070c1+2020n1=10090

2020c2+48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90,一部类占80.14%,二部类占19.86%。(6)现在的社会平均c/n比值

为10090c/2500n=4.036。

假如原材料是均匀地投入在工序分界线前后,分解式及计算结果如下:

                          第三例②

    (1)一部类产品增加量为20+25+25=70,其c/n比值为(25+25)c1/20n1=2.5。(2)一部类现在平均c/n比值为(8000+50)c1÷(2000+20)n1=3.985。(3)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如下:

8050c1+2020n1=10070

2020c2+48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70,一部类占80.11%,二部类占19.89%。(4)现在社会的平均c/n比

值为10070c/200n=4.028。

                              第四例①

    (l)二部类发生分化的部分现在的c/n比值为(13+15+5+2+70)c2÷20n2=5.25。(2)现在二部类的平均c/n比值为(1900+105)c2÷(475+20)n2=4.051。(3)一部类产品增加量为5+13+15=33,其c/n比值为(13+15)c1/5n1=5.6。(4)一部类现在的平均c/n比值为

(8000+28)c1÷(2000+5)n2=4.004。(5)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如下:

8028c1+2005n1=10033

2005c2+495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33,一部类占80.05%,二部类占19.95%。(6)现在社会平均c/n比值

为10033c/2500n=4.013。

如果原材料在工序分界线前后是均匀地投入的,分解式及计算结果如下:

                         第四例②

    (l)一部类产品增加量为5+7.5+15=27.5,其c/n比值为(7.5+15)c1/5n1=4.5。(2)一部类现在平均c/n比值为(8000+22.5)c1÷(2000+5)n1=4.001。(3)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如下:

8022.5c1+2005n1=10027.5

2005c2+495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27.5,一部类占80.04%,二部类占19.06%,(4)现在社会的平均c/n比值为10027.5c/2500n=4.011。

    我们现在结合上面的举例计算来谈一谈。上面的计算是分析第二部类企业发生纵向分化后的情况。第一,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指出了的,因为分化发生之后社会产品总量增加了,而社会的生产劳动者在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没有变化,所以社会平均c/n比值必然因此而增大。另一方面,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虽然是变化了,但在社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社会生产的消费资料总量也没有变化,所以,社会年产品价值量的增加是表现在第一部类产品的增加上,从而在社会总产品中,第一部类所占基本比例必然相应增大,第二部类所占基本比例则降低。决定社会总产品的增加量或生产资料产品增加量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对第二部类企业发生分化各个例子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与企业的纵向分化相联系,转移到第一部类去的物化劳动量和活劳动量总和越大,一部类产品的增加量也就越大,因为一部类新增加的产品就是这些过去劳动与活劳动的综合体现。

    第二,决定发生分化后第二部类平均c/n比值增大多少的原因是,原属于第二部类后来转移到第一部类的n即新加劳动的量,这个量越大,第二部类平均c/n比值的增大就越显著。因为△n由原来属于第二部类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转变成了第一部类的新创造价值。但它在发生分化后作为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产品的一部分,在第二部类新的生产过程中,却是以过去劳动的资格而出现。这时候,n2的减少既表示第二部类新创造价值的减少,同时又表示第一部类用来和第二部类交换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增大,所以也引起c2的增大,n2的减少量正好等于n1的增加量,也等于c2的增加量。这正是两大部类基本比例关系变化的特点。按照假定的条件,社会生产劳动者及与之相联系的新创造价值量是不变的。

    第三,第二部类那些发生纵向分化的企业,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两部分企业,其中一部分仍然属于第二部类,其余部分则转化成了第一部类企业。那末,分化形成的这两部分企业,和原来未发生分化时以统一的工艺过程生产消费资料的企业相比,c/n比值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就继续留在第二部类的那部分而言,它的c/n比值必定是增大的,因为过去在统一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发挥作用,而现在已经分化出去的部分,在新的条件下,将以提供给它的新的生产资料产品的形式发挥作用,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新加劳动转化成的生产资料,这还意味着消费资料产品中新创造价值量的相应减少。所以,继续留在第二部类的那部分,其c/n比值和它从中分化出来的企业相比必定是增大的,并由此造成整个第二部类平均c/n比值的增大。在这种变化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上面已经讲到的,分化发生后转移到第一部类的新加劳动量的大小。转移到第一部类的新加劳动量越多,发生分化但仍然留在第二部类的那部分企业的c/n比值的增大也就越显著,这从我们列举的计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上面四例,转移到一部类的新创造价值分别为12.5、10、20、5,而余留在二部类的该部分分化企业的c/n比值,相应地分别为9、7.33、24、5.25(原来都等于4)。

那末,转移到第一部类去的那部分,其c/n比值和未发生分化时的原企业(即统一的产品生产时)的c/n比值相比,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我们所举的四个例子八种情况,有四种c/n比值大于原来的数值4,三种小于4,一种等于4。如果撇开企业分化的同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这就要看新分化到第一部类的那些企业,其物化劳动相对转移得更多些,还是活劳动转移得更多些。当活劳动相对转移得更多些时,其c/n比值也就会比较低。其次,分化到第一部类的那些企业,如果原来的劳动生产率及与之对应的c/n比值和原来的第一部类相比较低,那就会使整个第一部类的平均c/n比值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就实际情况讲,却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分化通常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发生的,是和生产资料的追加生产同时发生的。

第四,前面分析的第二部类企业的纵向分化,既造成了第一部类产品量的增加,也造成了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产品的增长,所以,社会的总流通量必定会因此而增加。新转移到第一部类的那些原属第二部类的企业,它们和第一部类企业的交换现在是表现为同一部类内的交换,而现在第一部类所生产的产品中,代表本部类消费的生产资料替换物的那部分产品也确实增长了。所以综合起来就是,当第二部类的生产发生纵向分化时,整个社会流通的产品量是增加了。

附带指出,我们上面所举的各个例子以及下面还要举的例子,数字的设计是较为随便的,读者可以自己假定别的数字进行计算,或者以实际统计测算所得的资料代入分解式。就我们当前的问题而言,重要的是阐明基本的规律。

 

    2、第一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

下面讨论第一部类企业发生纵向分化的情况。首先可以作出以下几点判断。

(l)因为分化只是发生在第一部类,所以第二部类的生产量不会因此种分化而有所变化。概括地讲,第二部类的产品中代表劳动者新创造价值的量和代表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的量都没有变化,所以第二部类的c/n比值也没有变化。从而虽然一部类的生产发生了分化,但一部类提供给二部类用以和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相交换的生产资料也没有变化。

(2)因为第一部类的活劳动并没有变化,所以第一部类新创造的价值量也没有变化,尽管第一部类的部分企业发生了纵向分化。

(3)但是,因为与第二部类发生分化时的情况类似,第一部类发生分化的部分,其过去作为统一的生产过程一定阶段产物的劳动成果,分化以后是以产品的形式出现于社会上,并进入社会的流通过程,同样为简明起见,可以假定它进入的是它所分化出来的企业的生产过程,所以,第一部类以价值计算的产品总量是增加了。同时,第一部类的平均c/n比值必然因此而增大,其增大量和第一部类产品的增加量相对应。

(4)第一部类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比例也必然因此而相应增大,即第一部类所占基本比例将因此而增大,第二部类所占基本比例则相应降低。社会总产品价值当然也因此而增加了,社会平均c/n比值也将相应地增大。

(5)第一部类所生产的产品量增加了,在这里实际是说第一部类内部用于生产消费的产品量增加了,这同时表示第一部类的内部流通量增加了。

    下面,我们举例计算说明一部类发生分化时的情况。仍然以下列表式为起点:

8000c1+2000n1=10000

2000c2+500n2=2500

也假定发生分化的量占第一部类的5%,所以发生纵向分化的部分为400c1+100n1=500。

                         第一例①

  (1)产品增加量为50+250+50=350。(2)一部类现在平均c/n比值为(8000+350)c1÷2000n1=4.175。 (3)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如下:

8350c1+2000n1=1035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850,一部类约占80.54%,二部类约占19.46%。(4)现在社会的平均c/n比值为10350c/2500n=4.14。

原材料在发生分化的工序分界线前后均匀投入生产过程时的情况:

第一例②

    (1)产品增加量为50+150+50=250。(2)一部类平均c/n比值为(8000+250)c1÷2000n1=

4.125。(3)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如下:

8250c1+2000n1=1025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750,一部类约占80.39%,二部类约占19.61%。(4)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250c/2500n=4.1。

                         第二例①

    (1)产品增加量为10+80+30=120。(2)一部类平均c/n比值为(8000+120)c1÷2000n1=4.06。(3)两大部类基本比例如下:

8120c1+2000n1=1012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620,一部类占80.19%,二部类占19.81%。(4)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120c/2500n=4.048

当原材料在发生分化的分界线之后投入量更大时:

                         第二例②

(l)产品增加量10+30+30=70。(2)一部类平均c/n比值为(8000+70)c1/2000n1=4.035。

 (3)两大部类基本比例如下:

8070c1+2000n1=1007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70,一部类占80.11%,二部类占19.89%。(4)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070c/2500n=4.028。

                         第三例①

    (l)产品增加量为80+300+40=420。(2)一部类平均c/n比值为(8000+420)c1÷2000n1=4.21。(3)两大部类基本比例如下:

8420c1+2000n1=1042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920,一部类占80.65%,二部类占19.35%。(4)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420c/2500n=4.168。

当原材料在发生分化的分界线前后的投入量有所变化时:

             第三例②

    (l)产品增加量80+190+40=310。(2)一部部类平均c/n比值为(8000+310)c1/2000n1=4.155。(3)两大部类基本比例如下:

8310c1+2000n1=1031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810,一部类占80.48%,二部类占19.52%。

    (4)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310c/2500n=4.124。

    这些计算所得,本身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几乎用不着再说什么了。第一部类企业的生产发生纵向分化时,所产生的几种最重要的结果,在计算举例之前所讲到的几点已予以指明。这里只需要指出以下的情况就可以了:第一部类的产品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两大部类关系的角度讲,第一部类的产品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一部类自身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另一类是用于和第二部类的产品交换的,即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但就第一部类的纵向分化而言,不管分化是发生在那一类产品的生产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其次,也不管分化出去的是物化劳动较多,还是活劳动相对较多,都无重大的区别。因为一方面,一部类发生分化的结果必定造成一部类产品量的增长,引起一部类内部流通量的增长。分化出去的总价值越多,产品价值的增加自然也越显著。另一方面,就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关系讲,一部类自身的分化并不引起一部类和二部类流通产品量的变化。一部类新创造的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没有发生变化。

上面,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纵向分化的计算是分别进行的,即假定只是一个部类发生了分化。如果是两个部类同时发生了分化,只要把两者综合起来就可以了。举例如下:

             一部类分化情况

相应的基本比例如下:

8360c1+2000n1=1036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860。

            二部类分化情况

相应的基本比例如下:

8080c1+2010n1=10090

2010c2+49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590。

所以综合起来,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如下:

8440c1+2010n1=10450

2010c2+49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950,一部类占80.69%,二部类占19.31%,一部类c/n比值为8440c1/2010n1=4.199,二部类c/n比值为2010c2/490n2=4.102,社会平均c/n比值为

10450c/2500n=4.18。

再举一例:

一部类分化情况

相应的基本比例如下:

8400c1+2000n1=10400

2000c2+500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900。

二部类分化情况

相应的基本比例如下:

8080.77c1+2019.23n1=10100

2019.23c2+480.77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2600。

所以两者综合起来,总的基本比例关系就是:

8480.77c1+2019.23n1=10500

2019.23c2+480.77n2=2500

社会总产品价值13000,一部类占80.77%,二部类占19.23%。一部类c/n比值为8480.77c1

/2019.23n1=4.2,二部类c/n比值为2019.23c2/480.77n2=4.2,社会平均c/n比值为10500c/2500n=4.2。

这个例子和上一例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二部类的分化发生后,一部类、二部类的c/n比值刚好相同,社会平均c/n比值自然也就相同了。这虽属偶然,但可作参考。

对上面的计算举例,现在可以作出总的概括:无论是属于第一部类的企业发生纵向分化,还是属于第二部类的企业发生纵向分化,结果都造成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增加。而之所以社会总产品价值会增加,又只是由于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产品价值增加了,全社会生产劳动者的新创造价值量并未变化,所以社会平均c/n比值必定相应增大。就两大部类的基本比例关系讲,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必然增大,第二部类所占比例则降低。如果分化只是发生在一部类,则一部类c/n比值必然增大,二部类c/n比值不变,社会平均 c/n比值也必然增大。如果分化只发生在二部类,二部类c/n比值必然增大,一部类的c/n比值则未必增大,但社会平均c/n比值也必定是增大了。社会发生纵向分化的重要结果是,或者,第二部类的一部分转变为第一部类,或者,第一部类的分工进一步加深。而当第二部类的一部分转变为第一部类时,其实也表示着第一部类分工的加深。就社会平均c/n比值的增大而言,关键是分化出去的产品的价值有多大,亦即社会总产品价值增加了多少,而不管分化出去的部分和余留的部分它们的c/n比值分别为多少,从而也不管分化出去的部分是物化劳动相对较多,还是活劳动相对较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7155.html

更多阅读

南京心理咨询师培训 咨询式培训的主要内容(二)

4P是经典的营销管理工具,最难把握的就是价格P(PRICE),因为它牵涉到产品盈利与销量的矛盾。不少营销人,在产品、渠道与促销这三个P上禅精竭虑,而到了价格P时,已成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困局。叶敦明发现,除了价格P这个刚性任务难以完成之外

工业品营销 工业品营销的六大病症(二)

工业品营销,犹如一场倒春寒,未曾感受多少春风拂面,倒是饱受寒风的逆袭,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早就该来的,来的迟了些。工业品营销的概念,绝大部分工业品企业是接受的,可认知模糊、运用迟疑、方法不当、体系不畅,于是,就有人觉得工业品营销也许

建材市场设立条件 超级市场的立地条件(二)

(二)、店铺位置条件    1、商业性质。规定开店的主要区域以及哪些区域应避免开店。    2、人口数及住户数。了解一定的商圈范围(例如1000米)内现有的住户人数。    3、竞争店数。了解一定的商圈范围内竞争店的数量。

中国纺织服装业现状 纺织服装业的品牌战略(二)

 (二)企业须努力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大国,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却很少。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对外投资能力差,不利于“走出去”战略。因此,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是我国创建服

肯德基特许经营合同 加盟肯德基特许经营的项目申请书(二)

 (二)安全、健康、卫生的餐饮场所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受非典冲击,餐饮市场从传统的色香味型,并以味为主转为更加注重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消费。安全、健康的餐饮消费成为餐饮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追求,餐饮企业经营者行为规范,促进

声明:《产品价值 社会总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二)》为网友酷味很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