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社科界为顺德发展定位建言献策座谈会的发言稿
李 含 章 2008-4-29
引子 “壮志未酬”与“壮士断臂”
4月18日,在广东“南都”网站主页的思想解放大栏目中间,在头版报道省委书记、省长与“拍砖头”网友见面的轰动新闻的同时,以显著标题报道10个城市一把手的解放思想动态。其中
※ 佛山发展 林元和:点出发展战略定位七课题
“首先要研究新时期佛山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佛山在世界、南中国、在珠三角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对我们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要搞清楚佛山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至少明确在某些方面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层次,然后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朝这个方向努力。”
※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我们做了减速的思想准备
“我们必须做到四个忍住,即忍住暂时的阵痛,忍住经济增长放缓,忍住社会非议,忍住暂时的收益减少。毒箭射到壮士身上,是把胳膊断掉,还是不切胳膊而等着身子也烂掉?所以,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臂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才行。”
我们不禁要问,同一时间、同一时代背景、同饮一个珠江水,地理位置相隔仅94公里的两个城市,西江的佛山市呐喊的是“壮志未酬”,东江的东莞市呐喊的是“壮士断臂”。珠三角的东、西两翼在解放思想的同一个主题下为什么同时喊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调子?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我们同情、理解和赞赏外源型经济模范城市——东莞市在转型时期所表现出的“壮士断臂”的气概,另一方面,佛山市从书记、市长到每一位市民,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庆幸和感谢佛山本土经济、顺德本土经济、南海本土经济,加倍珍惜“顺德制造中国骄傲”。
下面,按照佛山书记的“三定位”思路,谈谈顺德的“四个定位”:
(一)在世界的定位——顺德制造: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唯一区域性品牌
十九世纪,提起“兰开夏制造”,世人皆知那是英国蒸汽动力工业的大本营,至于兰开夏郡的地理位置已无所谓;
二十世纪,提起“底特律制造”,世人皆知那是美国汽车工业的聚集地,至于它在哪个州并不重要;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世界工厂”在中国的逐渐形成,顺德家电产品在全球各地的频繁亮相,“顺德制造”做为中国家电产业的代名词,逐步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同。这是一个经济大国地位的必然,也是走向经济强国的客观需要,顺德家电恰好迎合了这种需要而已。
但无论如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6年历程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框架下,获得的唯一一块区域性品牌。千年一遇,弥足珍贵。(笔者 2004)
(二)在中国的定位——顺德本土经济: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与骄傲
本土经济的定义是 “依托本国内需市场的纵深空间,以民族产业为主体,兼容外资,整体具备国际化扩张实力,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产业经济体系。”
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也都有区域性本土经济,大陆内需市场的巨大空间,毫无疑问是三地区的强大后盾。过去香港的本土经济被香港人形象地批评“是‘塘水滚塘鱼’式的内部消费,兼且没有任何增值活动”(2001年),近几年大陆连续为香港原产地商品开放零关税,为台湾饱和的农产品开放销路等等案例,都说明区域性本土经济对“内需市场的纵深空间”的依赖性。
东邻日本最为关注中国区域经济。那位著名的美籍日裔经济学家青木昌彦似乎注意到这个现象:“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实力隐蔽在地区经济中间”(2005年);更有一位不著名的日本经济学者直言不讳,“如果全中国都能达到顺德现有的水平,中国的实力将远超美国。我从顺德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潜在爆发力”(2004年)。
这一切可能就是顺德本土经济对中国改革开放、“顺德路径”对中国大国崛起的核心意义所在。(笔者 2006)
(三)在珠三角的定位——顺德商道:区域经济崛起的路径依赖
从“三来一补”到“三三三”,从1978到2006,顺德人用28年的率先实践,用10.3亿到1058亿的百倍GDP,为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史无前例的宏伟事业,大胆探索出一条民营经济从“零和”状态开始;市场经济从外部条件引入;本土经济从补偿贸易加工模式起步;和谐经济从适度干预入手这样一个完美的途径,即顺德商道。从而,在中观经济理论层面,在区域经济实践范畴,在参与全球化竞争大视野,为中国改革开放率先寻求到一条良性的路径依赖,对其他地区以及中西部经济后发地区极具“典型引路”的价值,也就是说“顺德路径”是可以克隆的。再通俗一点讲,就是顺德为中国各地的区域经济开辟了一条从“三”(三来一补补偿贸易)到“三”(三三三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高速公路”。(笔者 2006)
(四)在大佛山的定位——五龙第一舟
目前佛山市五个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顺德、南海是千亿单位区,其余三个都是百亿单位区。 佛山市政府在规划“大佛山经济圈”时,对待五区经济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五只龙舟齐头并进,一是五只龙舟编队前进,鱼贯而行。笔者自认为“鱼贯而行”比较符合科学发展观。(笔者 2007)
(五)多余的话——再说“三三三”
顺德“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并不是来自学堂,也不是凭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创立者在领导工作实践中,通过五个月的调查研究,以及与日本、欧美国家产业考察比较之后提出的。来源于实践。
笔者认为,“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有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突破了“摸石头过河”的思维定式。二十多年以来,顺德人已经摸到了一大堆“石头”,有序地排列起来就是本土经济理论,就是一座座桥梁,就可以指导实践,何苦一定要弃桥趟河呢?“三三三”产业战略本身就彰显着区域性政府竞争优势的规律,同时也是对顺德本土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是突破“低价竞争”的思维定式。长期以来的低价竞争,使得中国制造、顺德制造在全球经济处于低端产品领域。低价竞争永远与品牌价值无缘,与高级生产要素无缘,是质量文化的杀手,是产业升级、区域品牌的最大障碍。 “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没有效率。”(《国家竞争优势》P77)。
三是突破“单一规模经济”的思维定式。“规模经济理论撇开了其他因素,专注于市场占有率”。应当把规模经济与品牌战略、技术创新、质量升级、信息处理等因素结合起来,因为“即使在大国的内部,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也是相当薄弱的。”(同上 P15)也就是说,两者并不呈现正强相关的变量关系。
我们回头看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在2005年的观点: “从国际化的视野来看,自有技术和品牌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的利润率使得企业对未来研发的投入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顺德制造’都正在遭遇各种挑战,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笔者 2005)我相信这是禁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
(六)重新认识“百年顺德制造”
1.顺德制造应该划分为“近代顺德制造”和“现代顺德制造”两个部分;
2.近代顺德制造是指1874年第一家机器巢丝工厂成立到1949年的七十五年时间段,以巢丝产业为主体的、海内、海外市场并举的顺德本土经济;
3.现代顺德制造是指从1978年至今的30年形成的以内源型经济——八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顺德本土经济。
(七)对顺德社科联的建言——
乘解放思想的东风 开展“企业经济学”的实践和研究
1.回望过去的30年应该给“顺德奇迹”一个恰如其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评价;
2.面对今后30年,应该给顺德本土经济、顺德制造、顺德产业发展规律,给出一个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引;
3.特别是面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给企业解惑,建议开展“企业经济学”的实践和研究,以突破目前企业为管理而管理,为文化而文化形成的诸多误区,引导产业全方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