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系本人听张教授讲课时的录音整理,未经张五常教授审阅。
未经张五常教授及主办方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发表、转载或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因研究或学习需要转贴的,也请注明出处,谢谢!
需求的分析 第三讲
张五常
斯密在谈到价值这方面,他是说错了的。后人因此漠视斯密的看法,其实他的看法是非常好的,只是错了。
有些对的,不好;有些错的,非常好,非常有用。现在谈起价值的很多问题,我个人认同斯密的看法,所以我要从斯密说起。
他提到钻石和水的怪现象,所谓的反论(paradox)。他说水很大用处,用值很大,但换值却很小;钻石的换值很大,但用值很小。
所以斯密说,有的物品换值大,用值小;有的则用值大,换值小。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用值(use value),斯密称做 value in use;另一个则是换值,也就是交换的价值(exchange value),斯密认为物品有时候用值大而换值小,有时则相反。
这里有几个逻辑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用值显然是不能比换值小的。如果你没有用值,谁还会交换呢?
他说钻石的换值很高,这是事实,但他说钻石没什么用值,这点不对。对于一个女人,钻石的用值是低于交换价值的话,她当然不会去买。斯密没有结过婚,不知道有没有过女朋友,所以他不理解钻石对女人的用值是很高的。
有的东西用值很大,有的则换值很大,但无论如何换值是不可能大过用值的。
水的用值是很大,但它的价钱很低,这是斯密看错的第一处。因为你用十块钱去买水,没有理由说水的用值是低于十元的。低了你自然不会买。他不小心一下说错了。
其次,斯密当时是没有边际这个概念的,以水的问题为例,你看这张图,水的换值可能很小,因为它的供应量很多。如果你在沙漠里需要水的时候,你会愿意出很高的价钱去买水的。
在边际上水的价值,开始第一杯很值钱;第二杯就不值那么多钱了。当水的量很多的时候,它的价钱就只能收那么多。
如果你用这个量的水而给这个价,那么水的换值就是长方形;但如果你用这个量的水,它的总用值非常大,整个范围都包括在内。
在总换值以上的三角形,就叫做消费者盈余(consumer’s surplus)。
如果以钻石来说,钻石价格高,它的用值其实也很高;但相对来说它的消费者盈余就很小。钻石的价格虽然高,但它的总用值仍然高于总换值,但相对水来说,它的消费者盈余就小得多。
这是后人的解释,虽然比较牵强,很多人不会拿水跟钻石来比较。但斯密就看错了,不应该说有的东西换值大,但没什么用值,这是说不通的。
第二个看法,就是他当年不知道有边际上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我现在假设提出功效理论的边沁没有出现过,他是在斯密三十年以后出现的,我们当他没生存过,那么就不会有utility(效用)这个概念。我们也不用说效用函数的问题。
很简单的问题,同样的经济分析,解释现象,我们是可以不需要效用这个概念的。我们可以回过头去,再重新引入斯密的用值概念。
我认为这很重要,非常好用。首先它简单很多;其次,在解释现象时,它可以做到所有效用的功能。
效用本身是不存在的,无从观察。但是换值是可见的,用值原则上是存在的,虽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看到,但在原则上它是存在的。
因为少了个抽象(概念),所以就好用很多。
我们重新来看用值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概念,边际用值的概念。你要当成从来没有效用这个概念,也不存在什么边际效用下降的概念。我现在以边际用值下降,来取代效用下降,(分析)就会简单很多。
用这种处理方法,都不能在逻辑上淘汰吉芬物品。除了上次课讲的几种处理方式之外,不管是以效用分析,还是用值分析,吉芬物品依然存在。
但是转换成用值的概念后,分析简单很多。边际用值(marginal use value,muv)就是,你要拿多一件东西时,愿意付出的最高价(价格,代价)是多少。这里永远都要问最高价。
这就是边际用值,不是说你实际出多少价,而是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是多少。那么整条边际曲线都是这样:第一件你愿出的最高价是多少;有了一件后,你对第二件愿意出的最高价,如此类推,这条曲线就叫做“边际用值曲线”,要记住。
这条线就是muv,边际上你愿意出的最高价钱。这条是指一个人(A),那么这条就是muv(A),也就是他的需求曲线。
是有复杂性的,先不要理它。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这个是价钱的话,它的用值在边际上大于换值,你会买多点;如果边际上用值小于换值,你就不买。
如果这是价钱,你会一直买到这个数字,因为在这个数字之下,你的边际用值是高于换值的。
边际用值只要大于换值,就会多买,一直买到边际用值等于换值。这是很简单的,读过经济的都知道,你们不知道的是,书上是用效用概念来教的,所谓的边际代替定律,其实两者差不多,我这里用的是斯密的概念,不用效用的说法。
这条是需求曲线,下边的长方形就是总换值,上边的三角就是消费者盈余。上边的三角加上下边的长方形,就是总用值。
这是很浅的道理,但以后我一变就很复杂了。如果你们在这里都跟不上,那以后就跟不上了。
我再说一次,如果一件物品,用值边际上高于换值,你就会买多点;如果边际上用值低于你出的价,你就不会买。
边际上的用值就等于价钱,在边际上用值也等于换值。简单说,每个人都为自己图利,这绝对是自私的行为:我用一块钱买一个苹果,如果这个苹果的边际用值不值一元,我当然不会去买。
如果苹果的用值是1.2元,那我当然会去买,买多少呢?比如说第五个苹果的边际用值等于1元的时候,我就会买5个苹果。也就是所谓的均衡点。
我们这里不用等优曲线,不用效用的概念,其实效果是一样的。
这个角度会看得更清楚,如果我们只有一条线,也就是边际用值的曲线,暂时不考虑它的变化。这就是这个人的需求曲线。这个分析就代替了效用理论分析和边际替换定律。
当你买东西买到价钱等于边际用值的时候,就等于效用分析的相对价格。等优曲线的斜度,英文叫做 marginal exchange rate,这是本科生的东西,在传统分析里,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等于边际替换率(marginal exchange rate)。我这个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不用那一套。
复杂的问题约略提一提,不是那么重要。你们知道在效用分析的图表上,有时有物品叫劣等物品(inferior goods),那是错的。我把它翻译成“贫穷物品”,这才是对的。
比如啤酒,全世界最好的啤酒,我就喝这种啤酒。现在我发达了,有钱了,我改喝香槟,结果啤酒就喝得少了,这啤酒就变成了inferior goods,但不是说它是劣质的,只是我有钱了不喝它。
有点波折在这里提一提,如果说这种物品叫劣质物品(inferior goods)或者正常物品(ferior goods)的话,劣质物品的边际曲线就在这里边;假如是正常物品,它的边际用值曲线会在外边。
这就使得度量消费者盈余的三角形会有些差别,在正常物品时,消费者盈余会变得太大;而劣质物品的消费者盈余则会太小。这些是细节,基本上不是很重要。
重点是用边际用值的分析,去替代等优曲线分析,或者替代效用函数分析,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再谈谈消费者盈余问题,用之前那个图表。这个人(A)的边际用值曲线等于他的需求曲线,简单来看,假设这个物品既不是贫穷物品,也不是富裕物品,这些加进去只是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只有些吹毛求疵的分别,并不重要。
这是边际用值曲线,上边三角是消费者盈余,长方形是总换值。总换值加消费者盈余等于总用值。
现在我来介绍另外一条线,叫作“平均用值曲线”,比如画在这里。这条平均用值曲线,如果边际用值的线是直线,它应该是相等的(画图)。
另外画一张,因为我讲的这点是很重要的。简单来说,这是边际用值曲线,也就是A的需求曲线,价钱等于边际用值。
这条线则是平均用值曲线,也就是说这个角度等于这个角度,这样来看,这个三角形就是消费者盈余,等于这个长方形。因为这两个相等,这两个角相等,所以这个等于这个。这是中学生的几何学。
这一条就是这个人的需求曲线,也是边际用值曲线;这条则是这个人的平均用值曲线。这条平均用值曲线是另外一条需求曲线,叫做“全部或零需求曲线”。
什么叫做全部或零,我来举个例子。
大约来说,这是6元钱,这是11元钱;这里是6元买了8件物品,第8件的边际用值就是价格,但是前边买的(用值)都不止6块,所以你的平均用值其实是11元。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三角形是消费者盈余,而这个长方格也是消费者盈余,因为长方形等于三角形。
我是卖东西的,你买第8件的时候边际用值是6元,也是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格。但是你的平均用值是11元。你说11元不行,虽然你(8件)的平均用值是11元,但只有卖6元,你才会买8件,如果我卖11元,你只愿意买4件。因为在11元时,第4件就是你的边际用值了。
但如果我是有垄断权的卖家,再假如我知道你的需求曲线。现在我要榨取你的消费者盈余,我就会跟你说,我每件11块钱卖给你,你要么一次买8件(全部),要么一件不买(零)。
如果我这么做的话,你没有办法,要么买8件,要么一件不买。但你想来想去还是要买,因为它们(的总用值)是值这么多钱。你的消费者盈余就被我榨取了。
榨取消费者盈余的办法有很多种,有的相当复杂。比如以前美国迪士尼乐园,进去后玩什么都要另外付钱,玩这个项目给2元,玩那个给1元;但是它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你要买入场券,如果不买入场券,你就什么都不能玩。
这个入场券,其实就是消费者盈余。你要么不进去玩,要进去就先付入场券的钱,这就是榨取消费者盈余的办法。
而香港迪士尼乐园亏损严重,因为它选择了另一种安排,就是入场券卖300元,进去后玩的项目是免费的。这一点他们做错了,因为300元的入场券太高了,你应该少收些钱,鼓励消费者进去玩。
因为很多人去迪士尼都是带朋友去(即此前已经玩过了),但每次不管玩不玩都要付300元,谁愿意去呀。应该学美国那样,收50块入场费,弄得里边人头涌涌的,玩不玩随便你。因为迪士尼当年在美国的做法是比较聪明的。
现在有些高尔夫球会,还有什么高级会所,都是先收会员费,会员消费时再另外交费。如果我是一个有垄断专利的会所,或者是迪士尼乐园。我收价高,你每次来吃碗面要11块钱,那你就会少来几次;但如果我说6块钱一碗面,你就会来得多。
对我来说,成本都是6块钱以下;但收6块钱时(比11元)你来的次数就多了。所以我就会卖6块钱,让你来8次,但是先收5×8=40元的会员费,这也是榨取消费者盈余的办法。
象现在的许多会所,收了你的会员费后,会所里的东西是比外边便宜的,因为他已经榨取了你的消费者盈余。象一些高尔夫球会,会员费是很贵的。
(榨取消费者盈余)牵涉到的问题很广泛,很多分析是错的。许多人用榨取消费者盈余去解释捆绑销售,这应该都是错的。还有人用它去解释全线逼销的现象,你们读过吗?一样很有趣。
捆绑销售的问题,有人用价格分歧来解释,有人用榨取消费者盈余来解释,都是不对的。关于全线逼销,用榨取消费者盈余来解释也是不对的。但是有些现象,有的会所是榨取消费者盈余的,迪士尼乐园也是有这个问题的,所以要很小心。
你去买啤酒,(销售者)要你6瓶啤酒一起买(6瓶一盒),但也可以散买。这一般就不涉及榨取消费者盈余,因为可以散买。
用全部或零的需求曲线来解释榨取消费者盈余的现象,是很有意思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用的,但是要很小心。因为很多东西都是要“全线”的,你买部车,它的轮胎、发动机,包括车里的CD机,都是跟着来的,那是不是为榨取消费者盈余呢?什么才能算做一件产品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你买个冰箱,冰箱上有很多镙丝,这些镙丝是可以分开卖的,那它是不是为了榨取消费者盈余,或者是全线逼销呢?这是说不通的。
所以在这里,你们只要知道有榨取消费者盈余这个现象,同时要知道有“全部或零”的需求曲线(就行了)。
全部或零曲线的英文名叫 all or nothing demand。有用处,但要用得非常小心。什么叫做产品,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我现在要讲讲非常重要的,交换的定律。
假设有两个人,一个A,一个B,这是A的需求曲线,这个B的需求曲线,两条都是边际用值曲线。
现在假定有个固定的供应量,这条供应曲线是一条直上直落的线。假设这条线是这两个人之间的物品总供应量。
现在我再假设这个供应量完全在B那边,A一个都没有。B的边际用值是这么多,这条就是muv(B),A的边际用值是这么高,就是muv(A)。A的边际用值要高于B的边际用值。
如果A愿意出高价(钱或其他代价),B当然愿意放弃。那么当A获得物品的时候,他的边际用值就下降;而B放弃物品后,他的边际用值就上升。
A不断买进时,他的边际用值就下降;B每卖给A一件,就相当于A的边际用值下降一点。双方不断的上上下下,大约到某一点时,A的边际用值跟B的边际用值是相等的。
现在假设B放弃了这部份,A则拿了这么多。那么B的这个距离跟A的距离是相等的,清楚吗?
A现在给这个价,如果当作市价的话,那么就是零到Q(A)。A的消费者盈余就是这个三角形,B放弃了这个数字,他放弃的总用值是这里,但他的收入在这里。
只要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边际用值相等,他们就会达成交换。因为一个放弃导致边际用值上升,而另一个购入导致边际用值下降。直到A的边际用值等于B的边际用值。
消费者均衡就是说muv(A)等于市价,第二个消费者muv(B)也等于市价。所以市场均衡就是指muv(A)= Pk =muv(B)。
某样东西在市场上,比如苹果,你也要,我也要。如果苹果卖1元钱,你就会买到你的边际用值等于1元,他也会买到他的边际用值等于1元。有100个人边际用值都是1元,那就是市价。如果一个人边际用值是1元,但他没有苹果,那他就去交换。一直交换到边际用值大家相等为止。
现在同样分析,回到这一点上面,这是A的需求曲线,这是B的需求曲线,都是他们各自的边际用值曲线,现在我要画一条市场的边际用值曲线。A跟B要加起来成为一条曲线,成为一条市场的总曲线。
怎么加呢,要向横的方向加,不是向上加。苹果是要横着加,因为你吃的时候他吃不到,1元一个的时候,你要两个,他要三个,总需求是5个,所以要向横的方向加。
如果有个漂亮女孩,你想看一眼,他也想看一眼,看一眼一块钱,你看不妨碍他看。对美女的需求(只是看来说,不是说别的哦),市场需求曲线就要往上加。
现在不说女孩,还说苹果,怎么加呢?你们看我加一次。这一点这样,然后这样加(示范)
这样加起来就是大写的D,加起来的就是市场需求曲线。这个曲线加起来一定等于市场供应曲线。
这一点很重要,你们仔细听。市场的需求曲线跟市场的供应曲线相交的那点,就决定了市价。而不是书上说的什么压力。书上说这个是市场的供应曲线,这个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如果高于这个价钱的时候,它就会有压力向下;而低于市价时,它会有压力向上。
这个压力,我读书的时候就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它胡说八道。马歇尔说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好象一把剪刀一样剪来剪去,也是胡说八道。
没有什么剪刀,也没有什么压力,而是市场上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争取自己最高的边际用值等于交换价值,也就是竞争加上自私自利。价钱低于边际用值就卖,高于边际用值就买,人人都是如此。
全部是自私自利,都是为了满足自己,为了把边际用值达到跟价格一致,就形成了市场需求和供应曲线,完全没有什么剪刀和压力的作用,不需要的。
你看这些课本,马歇尔说剪刀,没什么好剪的。你们的课本说,市场价格过高的时候,因为有剩余,所以有压力压来压去,有什么好压的。
我这个解释是1971年想出来的,现在很多课本都在用我这个解释,代替了马歇尔的剪刀,也代替了市场压力。
我再从头讲一次。市场上有很多需求曲线,一条条加上去,就形成了市场需求曲线;同样有很多供应者(存货),一笔笔加上去,就等于总存货。
所以价格的厘定,就是总需求跟总供给相交形成的市价。市价是无数自私的需求和供应者为追求自己的最大边际用值而形成的,当然这里不包含交易费用。
这是最简单的看法,为什么人会在市场上交易呢,因为大家都有钱赚,有利可图。你不可以搞得那么复杂。你可以用等优曲线分析,可以用盒子分析,很出名的四方盒,但那都太复杂了。
如果价钱低于市价,传统说法就是有短缺,我不用这个看法。每个人的边际用值不会等于价格,因为大家竞争而换来换去时,就会形成均衡价格(市价)。当价格低于市价时,就是说一定有某些人的边际用值高于价格,换过来说,如果价格高于市价的话,就会有更多人卖出物品。
不要用那些很神秘的东西来看,不要用剪刀来看。如果价格不均衡,自然会有人调整,直到每个人边际用值相等,并等于市价时,就形成均衡。这是最基本的交易理论。
有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