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价值论纲要>>(北山愚公著) 第三篇 社会经济生活的价值体系
第四章交换论与价值规则 人类社会通过分工与合作创造财富具有的高效率,使社会财富有了巨大的增进,但分布是不均匀的因为每个人所欲望的财富,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基本上都靠自己的努力——亲自的劳动付出得到的,而分工后的社会,主要是专业化的形式来提高效率的,故而每个人生产的并不都是他们所欲望的,必须通过交换才能使这些丰富的财富得以有用于人的欲望的满足或分工所提高的效率必须由交换这种形式来得以实现。 克拉克认为:“分工与交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也是对分工与交换反映的是人类通过分工与合作,对生产效率的提高的一种认识。实际上,准确地说分工与交换是同一个效率法则下起作用的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交换作为分工之后一个必须和必然的阶段,它将分工创富取得的高效率得以实现。这是由于交换改变了社会财富的时空分布,而增加财富的有用性。 这就是人类的类群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看的,要知道人类社会内部也是一个存在生物竞争的类自然环境。当分工作为全社会全人类对大自然的力量对比取得伟大的成功之后,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这些巨大的财富,必须在人类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换和分配。这时人的本质派出来的,自我,私有权、平等、自由法则和努力满足法则,权衡比较选择法则是否仍然象自然经济中对人类的努力起着支配和指导的作用呢?这种人类本质所派生的一系列法则在这个能生产巨大财富的分工合作社会中的成员之间起着什么作用呢?或者又会派生出什么样的规则来协调和指导人们之间的努力及努力的成果——财富的交换与分配呢? 这一切正是当年亚当斯密所思考的。 分工后所生产的社会巨大财富,必须通过交换之后才能使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分工提高的创富效率或叫努力的效率必须靠交换才能使之实现,成为可供人消费的财富而有用,否则,只是一种富裕中的贫穷,那么交换到底怎样产生呢?又遵循什么规则呢? 亚当斯密说:“一旦劳动分工完全确立起来后,每个人就只有极小欲望的能由自已的劳动产品来满足。而绝大部分欲望的满足要靠自己的劳动产品用于自己消费后的剩余拿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的产品,所以每个人都是靠交换而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变成了商人,而整个社会当然也就成为一个商业社会了。” 在这个商业社会里,交换和分工一样是作为实现人类的效率法则的必须过程,是人类尽最大努力的形式之一,同时又是人类理性在为达到使人类欲望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作为的努力的一部分,或理性对本能的指导作用。交换一方面是使分工后的巨大财富的生产效率得以实现,同时也本身改变了财富的时空分布,因为财富有用性的大小是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的。改变财富时空分布将财富供给最需要的人消费,从而增加了全人类的福利。 而交换又是如何进行的或人们之间不同物品的交换是遵循什么规则进行的,这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杰文斯认为,不完全了解交换理论必不能有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在他之前约翰·穆勒曾说:“在社会是如此构成的,几乎一切关于社会经济利益的思辩都包含某种价值理论,这问题上些微的谬误,会在我们一切事物上染上相应的谬误;价值概念上的模糊概念,会在其他一切事物上引起混淆与不确实。”只是他认为:“幸而在价值法则上尚无任何事物待现在或未来的著作家辟除,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是完全的。”这句话,杰文斯认为未免太轻率了。他们反对古典理论从劳动耗费的角度上分析价值理论,另辟蹊径,从消费者对物品的效用的评价的角度,对交换中的价值理论进行分析。他说:“反复的思考与研究,使我得到了一种颇有几分新奇的意见,即价值完全定于效用。流行的意见认为价值的起源是劳动,不是效用;甚至有人断然说劳动是价值的原因,反之我却要说明我们只须细心探索出效用的变化——定于我们所有的商品量——的自然法则,关于交换,即可希望得到满意的理论,普通的供求律是这个理论一个必然结果罢了。” 杰文斯等创立的边际效用价值的确是一次价值理论上的革命,对价值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此马歇尔的评价是对的:“在当代最好的著作中,有些初看上来,的确与前人的著作观点不相容,但是当这种著作日久定型,粗糙的梭角被磨平时,人们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违反经济学发展的连续性,新的学说补充了旧的学说,并且扩充,发展且有时还修正旧的学说,甚至还因重新设定,侧重点而常常赋于旧学说不同的特点,不过却很少推翻旧学说。” 但杰文斯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建立的基础不牢而漏洞百出,以至于当代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效用理论可有可无,有的甚至主张取缔这个效用理论。这也说明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价值之谜”还一直困惑着人类的理性。在自然界进化的历程中,人类作为自然进化的最高阶段,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辉煌,在顽强的生命力和理性的作用下,人类已经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创造了巨大财富和现代文明。但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仍然落后于对自然的认识,真可谓“人之迷,其日固久”,界在古希腊的时期,伟大的先哲苏格拉底就告诫人类:“认识你自己。”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和活动的,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包括交换的方式以及生产、交换的社会关系,目的是建立起人类理性的创造财富的制度与运行机制,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创造的同时使人类更合理、和谐地共同富裕。 在人类生命诞生开始,人的本质一直是要求每个生命个体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取得生存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从而使自己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这漫长的自然经济的历史阶段,由人的本质派出来的努力满足法则一直指导着人类的努力活动,这时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当然不存在交换问题。而到了分工合作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原则上,整个社会生产是一个庞大的分工合作体系,一些人一辈子只从事生产单一的商品,只是他一生中所需要众多的消费品的一小部分,而其中大部分是别人生产的物品,他通过交换所得。亚当·斯密说一个人随时都需要多数人协作和帮助。而这种帮助并非出自仁慈而多是出于每个人追逐私利的考虑。是以一种契约的形式进行彼此的交换和买卖的方式进行的。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人的第一条法则是维护自己的生存,人最大关心的是他自己,即自我是生命的本质,人作为生命体也不例外,由自我派生出的平等、自由、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组成的基础和前提,当然在分工后的社会里各自平等自愿交换各自拥有所有权的商品,才能达成协议。也就是说,人类的交换必须建立在相互承认个体或团体的独立性和主权性,以及所有权为基础才有交换,否则就是掠夺和侵占。即使在相对独立个体,在力量不相对等的情况下,也只能表现在其交换比例的不同。因此,平等、自由和所有权是交换的前提,谁否认这个前提谁就否认交换的意义。 至于交换比例的确定或各自所拥有的物品的交换能力的确定或叫该商品的交换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商品的价值的确定,虽然说人类交换的历史过程中会有繁杂纷乱的交换事实,但从中也不是不能找出其基础的东西,人类相对独立个体或团体之间作为人的同种性是相互存在着可比性的,通常所讲的“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就是这种事实在思想上反映,也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础,即使在个体之间的能力、地位、力量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时,基于人类的相同性,在思想上也反映出永远存在平等愿望,即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就象中国古代,虽然平民与皇帝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实际上的不平等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然而,为人佣耕的陈胜仍然在人格平等的巨大力量的鼓舞下要挑战统治着自己的皇帝,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且将其付之于行动,古人在政治上如此,何况经济生活乎? 人类个体或团体之间的交换有一个平等的人格平台之后交换行为商品的比例,才有可协议的基础,当然这种协议在历史上往往受到诸多的其它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理性的发展和健全,就越来越显示出其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有巨大的促进,因此人们在交换价值的确定上,也必须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也是研究交换能力——商品的价值的哲学基础。 人类社会中相对独立的个体或团体之间的物质交换开始是在与自然斗争中生产出相对剩余的物品为基础的,人类的生产永远遵循着最大最大的努务满足法则的,而交换作为本质上的一种生产的特殊形式地当然受这个法则的指导。 在几千年的人类交换史上,有多少先哲在探究着物品交换价值的依据。 在早期的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中,人们在探索这些商品为什么以这种比例进行交换(其实,货币几乎伴随着交换而产生的即使在早期的简单商品的交换中早就在使用货币来作为商品比例的量度标准来为商品标价,因此商品交换的比例很早就表现为价格)也就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又由于同一种商品往往其价格又是经常变动的,总是让人们觉得任何商品有某种神秘的,绝对的价值。好像这个变动的价格总在围绕这个绝对的价值上下波动似的,因此追求真实的,绝对的价值和价值尺度是早先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的关怀。 其实,在我们分析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中可以看出,商品的交换的本质上可以说是人们的努力的交换、劳动的交换,或者是这些努力的成果的交换,每个人对社会财富贡献大小的补偿。原则上整个社会生产是一个庞大的分工合作体系,人们所生产的商品是各自努力的付出或耗费的结果。但由于没有办法直接量度其努力的大小,也没有办法来给比较衡量其努力的结果生产的商品一个统一的量度(或标准),故而采用市场机制让全社会的个体根据自己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对这些社会商品或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进行各自独立的评判,用货币对别人的努力或努力的结果进行投票以表示承认和补偿。但由于社会成员各自的努力满足曲线的不同分布而形成了全社会对商品的不同评价系统——消费者需求曲线或量价关系——一条右下倾斜的社会需求曲线法则——价值规则。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系统中,人们对生产者的付出或付出产生的成果的一种量度或承认,其具体实现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产消费评判系统——努力满足曲线法则进行主观的评价,从而安排货币对其承认的结果,而社会中人们各自的有效需求层次不同,这样的不同评价构成了一条社会需求曲线,马歇尔说需求曲线描绘的是消费者对不同单位的某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 这个判定系统是永恒的,它是人类财富生产的指导法则是人与自然层面上的法则,当人们由于社会分工系统中相互服务过程中,它指导人们对其相互交换的行为进行指导和判断,众多社会成员的不同的评价形成社会合力评价系统,构成一种均衡下的相对价值(交换比例通常表现为价格)对应于一定的社会商品量,而形成一条社会需求曲线。在这条曲线上,每个社会商品的供应量对应的价格作为该商品的交换价格(或价值)的依据。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商品供应量对应的价格是社会对该商品付出或作为社会财富的承认和补偿。这是在量上的规定性,而实质上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层面上的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这种相互承认的依据是人与自然层面上人们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和人们依据自己的努力满足曲线以商品的评价系统。但因为社会成员的财富分布是不均匀的或能力大小是不均匀分布的,故各人的评判系统不一致,社会需求量对应的价格或社会供应量对应的价格是一定的,但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并不知道。实际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实践往往是生产者对其生产的要销售的商品定价而进行销售,这个定价并不能准确地定在社会商品供应量所对应的社会承认的价格上,而往往是或高或低的,然后在市场上进行调整的,这时就产生了供求规律现象。因此,杰文斯说得对,供求律是价值规则必然结果,或供求律是价值规则所派生出的交换现象。 供求规律是这样产生的。 由于商品的定价主要是由生产者先确定后销售,这时的生产者并不能知道其商品对全社会的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情况,他不可能将其价格准确地按社会生产量定在与之相均衡的需求量上,因此可能或高或低时,生产量大于对应的社会需求量(该价格上社会承认量),也就是社会供应量大于社会对该商品在该价格上的承认量,于是就产生了供大于求,生产者要想出清他的商品就必须降价;低时生产量小于对应价格下的社会需求量,即社会对其商品的评价高于其定价,于是就供小于求,价格上涨至符合社会的评价均衡点时才停止,这就是所谓的供求规律。 与此相反的另一种定价是消费者出价,主要是对供应量很有限的商品,其形式是公开拍卖,这样在规定了(确定了)供应量时,消费者需求曲线上对应的是对该商品评价最高的消费需求的价值(价格)。据报载美国一超级富豪愿花费1亿美元去太空旅游一次,该超级富豪在他的努力满足曲线图上认为花去巨额货币能使他的欲望满足增至最高限度,从而他觉得值。 当然,社会上想去太空旅游的富豪大有人在,他们根据自己的财力,根据自己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对太空旅游对自己的效用进行评价,有的认为花一亿美元也值,也有很多认为花在5千万美元也值,若是2千万美元可能会成倍增加认为值的人数,这些不同的人们的评价构成一条对太空游的社会需求曲线。
社会其它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形成也是如此,另外要说明的是没有人类努力的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应该说是由于具有占有性和有用性这种与人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财富的性质相同而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