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愚公者 <<统一价值论纲要>> (八) 北山愚公 著



<<统一价值论纲要>> (八)       北山愚公著   第三篇    社会经济生活的价值体系

第六章  统一价值论

         价值规则只有在分工全面展开的商品经济社会才能完全地表现出来,而被人们所认识,虽然在很早的或不全面的社会商品交换中一直在自发地调节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当时人们虽然一直在问(探究)商品为什么值这个价的本质,但并没完全理解,就是在当今在经过了几百年探究后,仍然对它的认识不全面、不彻底。“价值之谜”一直困绕着人类的理性。

  就象自然科学对大自然的全面深入的认识之后,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一样,人们对经济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和社会会取得巨大的作用的。因此当人们对经济学的本质概念得到科学的本质的认识之后,肯定有利于人类自觉的运用和规范的。

  在人类早期的自然或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基本上没有交换或很少交换,这时人们之间,经济几乎是相互孤立的,或部落原始公社的计划式的,人们安排生产是根据自己的欲望或需要的层次律来的,即遵循努力满足曲线法则进行的,他的全部努力或劳动,创造的财富几乎全部用于满足自己或家人的需要或整个部落的部落的集体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消费的多样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而且有了剩余物或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生产较为单一,这样也就产生了少量的分工,由于还是对一种漫长的自然经济的一点补充只是少数量的物品作为交换物——商品,大部分仍然是生产消费合一的。在当时,这些少量的生产物品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一般都是大家能够确定的。交换提高了各自财富的有用性(因为改变了财富的颁布状况)但其耗费是可比的。这时人们的财产或能力的差别不大,具有相近的努力满足曲线故而每个人的评价系统对商品的评价甚至一致这时的社会需求曲线几乎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故而大家都按其耗费量进行比较是否等价,这就是早期的经济观察和思考者的劳动价值论的依据。

  然而对于后来的远方贸易来说人们没有办法去比较其耗费的多少,这时人们仅凭其效用来评价了,这就是早期效用论者的依据。

  到了分工成为普遍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时的生产与消费就不是合一的,而是分离的,生产到消费不是直接的,而是迂回的。由于这种分离和迂回,使生产后不能直接消费,而需要运用很多人力物力使生产的财富进入消费,这就是交易费用,但分工提高生产力的效率产生的好处是相当大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扣除交易费用后仍然比原来单一的生产消费的效率还要高很多。这是符合人们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和避害趋利法则的。

  这时整个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分工合作体系,由于生产与消费分离,每个生产者的努力与其自己的需要的满足不是直接对应的,但个体的自我本性又要求必须对应,否则全社会的努力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也就是说人的本质要求每个人的努力后对社会总财富的贡献大小,必须通过一种规则使其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且使得自己得到与之相一致的财富的分配,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而这个规则就是价值规则。

  价值规则,它是以每个生产者相互承认各自的生命相同和平等以及各自努力所得为前提的。但这种每个参与者的贡献是不能有一个指标直接量度和比较的,当初仍然有简单商品生产时,交换用劳动耗费的时间和强度来衡量的影子,但由于商品的复杂多样性,人类社会中的生活的多样性和能力大小不同,而且财富的分布不同,每个人对商品是否是社会必要的都有发言权,商品的效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本无法进行比较和衡量,而且这时由于商品存在个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各自的生产效率的问题,再也不只是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这个简单地加以区别对待了,社会并没有一个衡量彼此商品交换量是否等价的绝对标准来量度,只有各自根据自己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来进行各种的评价,这些分布不同的评价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评价系统——社会需求曲线,由此来确定每种商品的社会交换价值量——这就是价值规则量的确定性。

  然而价值规则的质的规定性是对经济分析,尤其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总是运行的分析是重要的。

  在这个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社会里,商品交换实质上是社会劳动的交换,是社会活动的交换,表现在交换行为上的商品的价值关系,实质上反映出作为生产者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后来所说的商品价值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包含着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是为其他劳动者而工作,并且是相互依赖的,其劳动的成果——商品之所以取得交换价值是由于它是社会上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劳动产物,个人的劳动产品,相互交换构成社会特征并保证社会的存在。

  虽然社会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彼此商品的交换量的量度。这就象物理学中,时空是相对的,也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量度时空的标准,但人们选择的是具有本身就是相对性的物质作为长度标准来量度物质的空间距离,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分工后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虽然也没有意识到不存在一个绝对价值量度,在交换实践中,他们聪明地选择了同样具有相对价值量的东西来作为其它商品价值的参考量度标准货币。于是在以后的商品交换中,大家都用被公认的一种商品的价值来为作比较量对其它商品标价,这是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货币价格的形式。

  人们组成社会的目的是用群的力量来提高与大自然其它生物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对大自然的控制力,以保证人类个体和类群的的生存和发展,当然首先是保证个体的自我发展,没有个体的自我发展当然谈不上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了。人们组成社会的基础是人的相同性、同一性,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人格平等,自由的基础,而私有权是自我的本质要求,也是生命体自我的意志和行为自由的基础。因此,平等、自由,财产私有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而作为协调人们努力后的社会成果的交换和分配的价值规则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表现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互利互惠的协议性。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是在社会商品的生产系统中,人们对生产者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或努力而取得的成果的一种量度或承认,其具体的实现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产消费系统(或努力满足法则)进行主观评价而对其承认的结果,而社会中人们的有效需求层次不同,这样评价就不同,这些不同评价构成了一条需求曲线。 

  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在商品经济社会,它是作为人们对社会其它成员的努力成果进行判断的依据的,这个判断系统是永恒的,它是人类财富生产的指导法则,是人与自然层面上的法则,在自然经济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根据各自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来安排各自的生产与消费,这时生产与消费是合一的,并没有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然而当分工后,大家相互分工合作,你的努力的结果是否符合我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的要求,我自然是按照我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来评价,与我的相符我就会给予承认,并与你交换,不相符,当然不予承认,社会上由于各自的能力不一样,偏好不一平,努力满足曲线也不一样的分布着,你不承认总会有人承认,这样认可的价格或评价也呈现出与社会人数相关的函数关系(人数对应的是物品的需求数量)每一个供应量对应于每个社会认可的价格或应该是的反过来也对。

分工后每个成员各自生产,相互消费。完成这中间相互承认努力有效性的任务是价值规则。

  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是人类人体的本质在环境中的表现,在自然经济中,它只是指导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进行合乎人的欲望层次需要的安排人们的努力,这时并没有涉及到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而只是面对整个自然界或生物界。在经济上看,每个人都是孤立的,隔离的不相往来,但又是相互竞争的,随着人类进化,理性发现人与人相互合作更符合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合作后的人们能在人类总和努力或付出一定时,产生比单个各自生产单个人付出的同样的努力生产的的财富更多,更能提高人们的欲望满足的限度,更能更有效地对大自然加强控制,从而取得更多的财富,这样分工这种社会组织形式被比较和权衡后被选择了。然后分工后的相互承认就需要一个规则来协调社会中的人们的各自为合作而作的努力,以及努力的成果的分享。

  分工是人类个体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的必然结果,又同样需要这个法则来协调各自努力的成果的交换和分配,这样各自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对社会人们努力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指导交换而给予承认,全社会由此而形成一个社会评价系统——社会需求曲线,这个需求曲线在量上确定了各种努力结果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之间的相互交换的比例——价值,用货币作为量度时表现出该商品的价格。

  这个价格正好是该商品的供给总量,对应的社会边际买主的评价值。也就是克拉克认为的效用是各个人的判断,表现为市场价格体系的效用是被看作是统一主体的商品社会的估价的结果,交换价值是被看作是统一的巨大的独立的,整体的社会所使用的效用的尺度,他认为价值是社会效用的表现。

  需求曲线中的每个商品的量(供应量)对应着每一个确定的社会对该量承认的价格值,或每个既定的价格,对应于社会的该价格上的需求量是一定的。若供应量大于该价格下的社会需求量就叫供过于求,必有多余,过剩的商品在这个价格是买不出去的或不能出清。正如此,杰文斯看到了这一对应关系,他把这种关系说成是:效用变化——定于我们所有的商品量的自然法则。且认为普通的供求律是这个理论的一个必然结果罢了。

  通常的效用论者的效用递减原理并没有说明,也不能说明效用与价值的关系。部分物品对人的效用随着量的增加而递减,但物品之间的这种递减程度各不相同,其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没能说明,他们将效用与价格联系起来是用哥森的等边际原理,而等边际原理是与需求层次律,与努力满足法则相矛盾的。也正因此边际效用论常常遭到一些反对者的诘难。

  分工后的社会人们对商品价值的判断,可以从其生产耗费或生产结果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可以说耗费论和效用论是商品价值的两个方面,就象是一枚头硬币的两个面一样,不过在不同的商品生产阶段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清晰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在一定条件说明下,不论从哪个方面讨论都是正确的,都能说明商品价值的本质和其经济生活中表现,其实就是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仍然保留着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家李嘉图用劳动价值论证明的比较优势原理。在这一点上马歇尔认为杰文斯与李嘉图都是正确,但他本人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来说明价值的确实并不正确。真正对价值的本质理解,应该象张五常教授那样认为的,价格理论简化为一条需求曲线即可。

  在简单的商品生产与交换阶段,大众的消费层次基本是同一的,并且交换品在生活中的分额较小,大多数人的财富拥有或能力(主要表现在体力上)的无差别性,使得大多数人的个人消费价值判断系统趋于同一,也就是他们的努力满足曲线相同,对这些商品的评作基本相同,社会需求曲线就象一条直线一样。因此,对于商品的价值评判只要比较付出量——劳动与材料耗费即可,且这时的生产也较简单,多为一些体力支出很容易比较的,这时大家看到确定其商品交换比例,主要决定于生产费用或劳动支出,这时在经济理论上反映就是生产费用和劳动价值论这样的从耗费方面对价值的分析。

 北山愚公者 <<统一价值论纲要>> (八) 北山愚公 著
  当随着生产率提高,脑力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大,消费层次也越来越高,远方贸易的发展和生产的垄断,而且财富的贫富差别的加大,财富拥有量的不同加上生产效率的差异,人们的努力满足曲线各不相同也就是人们的评价系统的不一致 ,就象财富的分布不一致一样,因此,很难判断生产的结果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当然也很难比较人们的付出的大小,只能是根据各自的评价系统来评价的商品,这就是效用论的基础,这时分散的个人判断系统就以复杂的形式形成一个社会的价值评价系统而发挥作用了。这就是需求曲线中商品的价值量对应函数关系来确定其各自商品的交换比例(或价格)其实是社会人对生产者对社会财富所作努力或贡献大小给予承认和补偿乃至奖励。

  因此在理论上,付出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都是对的,有些问题从付出论的角度进行讨论和理解方便些,有些问题用效用法去理解方便些而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多样化,人们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和脑力在生产中的作用的提高 ,效用论作为只看其结果的角度来评价商品的价值,当然包含着对你的效率和对社会需要的符合来进行评价和承认的,这样就鼓励了用脑者,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使其达到用最小的物质耗费去取得全社会的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一效率法则的要求,因此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这方面优于付出论。

  并且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们的能力的差别巨大,也是无法比较的,不同的人能力不同,相同的体力付出而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也根本没办法作为比较基础,而且没有可操作性。

  效用论是从人们生产的结果(可直接操作的比较与交换)上来评价人们对社会财富创造的贡献,而获得承认的,随着人类生产向多样性、复杂性的发展,从效用上评价商品的价值比从耗费上来评价更直接,更有操作性,而且更有积极意义,它鼓励人们创新,多脑筋,多用智慧,生产更有效率,其结果更符合人类的需求。而且人们实际上就按这样进行实际交换操作的。

  全社会由于人们不同的能力,收入各不同,在各自的努力满足曲线中,对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效用的评价也不一样。但全社会一定生产力时期,社会中人们的评价基本上是确定的,各层次中的人的需要是一定的,因此全社会以供求量对应的评价值是一定的,这就是所谓需求曲线定律。

  人们也可以直接从耗费上来确定商品的价值,尤其是在单一的、简单的,相互了解,并且收入相当的群中是可以用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实物和人力来确定商品或服务交换的比例的。劳动价值论都是用较为原始的生产方式中,基本没有什么生产资料的情况下,比较大家对必需品的生产所耗用的劳动时间来论证的,如亚当·斯密是这样写的:“在远古时代,当贸易还只是物物交换时,我们很难设想,除各自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数量之外,还能采用什么别的尺度作为两种东西的交换标准,假设一个人为了生产生活必需品花费了一周的时间,那么他这一周的辛劳就应该得到维持一周生活那么多的必需品,如果他拿去和别人交换,那么计算适当比价的最好方法,就比照他所花费的劳动和时间,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为了生产一件东西所花费的劳动支交换,另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为生产另一件东西所花费的劳动。”

  “获取各种物品所必要的各种劳动量间的比例就是制约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条件。例如,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劳动,若二倍于捕杀野鹿一头所需劳动,那么海狸一头当然要换野鹿两头。通例,两天劳动生产物的价值当然二倍于一天劳动生产物的价值。”

  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时期包括农业文明时期这是对的。在农村常见到的换工现象也就是一种典型的劳动交换或价值交换,因为大家的能力(收入相差不大)相当,消费也都处在基本相同的层次上,而且劳动的形式多为体力劳动,劳动的结果都是符合需求层次的,必要的,这样就是在努力满足曲线中,效用轴上的数值是一定的,需求都是符合层次的,故而,其劳动为必要的,又体力劳动量是可以用时间大概量度的,当然这时大家只比较努力轴上的劳动时间多少了。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的层次提升,人们的努力满足曲线完全不同,呈现出分化状态,这时很多人在温饱线上或还没有温饱,很多人已经是小康还有一些人是富裕,富翁、富豪,还有超级富豪,各自的努力满足曲线是不一样的,另外,生产力的提高,生产中体力的因素大大降低,劳动量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上,因此,劳动量不能用时间来简单量度了。智力不同,生产的效率不 ,千差万别,同样是人,比尔·盖茨7分钟的劳动挣下一个中产家庭全年收入,虽然这是从劳动结果上来讲的,但实质上也可以从劳动量上这样看,不同的人由于智力的付出不同,同样的劳动时间产生巨大差别的劳动量。这也说明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体力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很少的。而创造财富主要是脑力或智慧。

  其实,若将社会人们的能力(智力+体力)×时间,你也会得到一条类需求曲线——能力曲线,在这条曲线上,你没有办法将不同人的劳动量仅用时间来比较了。

  由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或耗费价值论产生于生产力较低的社会中,又因为已经耗费的物质,虽然是你对社会承认了价值,但是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会使这些物质的价值发生相对变动,也许你对社会承认了商品的价值,会由于技术进步而贬值,这时社会并不承认你原来的价值,当你加工改造成为你要出售的商品时,社会还要检验你的生产效率和符合社会需要与否。总的来说,你生产的商品对社会的效用如何,只有让大家来评价,因此也不能用你耗费的多少来衡量你商品的价值。在这种意义上来看耗费价值理论对现代经济中人们的创新活动并没有积极的意义和可操作性,虽然在理论上讲并没有不合逻辑的地方,有时在理论上对一些经济现象从耗费的方面讲价值甚至更好理解些。

  耗费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作为价值波动的中轴是对的,但成本不能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因为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生产消费层次越来越高,消费的多样化人们用过去被承认的价值(成本)创造出新的商品,其中包含着你的再创造,其价值是一个不确定的增加和减少过程,社会对你的创造不仅有补偿的部分,更多还是对你的创造的一种奖励(惩罚)部分,若生产者用地超人智慧,使耗费得到高效率的转化和运用,创造出更具有的需要的社会财富,社会就会给予承认和奖励,若你的耗费而不能生产出社会需要的财富,社会就不予承认而使你亏本。因此,仅用补偿成本来评价再创造的商品,只能扼杀社会的创新能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6956.html

更多阅读

<赢在中国>窦大海:端盘子的博士生

   备受关注的“赢在中国”第二赛季总决赛日前落下帷幕,本报选送的窦大海获得了亚军,而去年的亚军同样是由本报选送的周宇,一个省的选手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亚军,这样的佳绩在全国独一无二。不仅如此,今年的108将中山东选手多达11人,其中8人进入

仇德辉《统一价值论》:步入误区的价值论

近些年来,关于“价值”的研究又活跃起来,以“价值论”为名的书也不断面世。近日来又收到仇德辉先生的电邮,是他的《统一价值论》的电子版本。仇先生两年前寄给我一本他的《统一价值论》和拙作《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交换。在收到仇先生的

北山愚公者 <<统一价值论纲要>> (十四) 北山愚公 著

第四篇  “实事求是”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是人类最高的理性。 通过对人类进步全过程的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类理性迷失时,总是一种思想出来纠正其错误,开创新的方法去指点迷津,使人类理性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统一价值论纲要>> (十三) 北山愚公 著

  第十二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价值论      通过三百年的工业时代的发展和积累,人类已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改造自然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尤其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如虎添翼,标志着人类已

声明:《北山愚公者 <<统一价值论纲要>> (八) 北山愚公 著》为网友简单也是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