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愚公长息曰 <<统一价值论纲要>> (十一) 北山愚公 著



 第九章 价值与货币    

            

                  货币是连接微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分析的桥梁          

          亚当·斯密说:“劳动是第一价格,是最原始的购买货币,用来支付一切物品的代价。”的确,在人们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经济中或在人与自然层面上,本质说来人们是通过努力——劳动的耗费向大自然“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然而在分工发展很全面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每个人生产的商品都主要是为社会生产的,相互交换才能用于消费,从而使分工取得的巨大效率惠及社会成员。然而开始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进行的,其商品的价值表现出交换其它商品的能力,或交换其它商品的比例大小,这种物物交换的形式是极不方便的。

本来,在分工和交换普遍存在的社会中,整个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分工合作社,每个参与者的努力、贡献,不是以生产物来直接量度的,因为生产物的用途各异,根本无法比较的,即没有共同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计量,从耗费上也很难以比较的,虽然体力上的付出好像是看得见具有可比性,但你仔细想来,劳动量还包括有你看不见的智慧在其中,不同的人其智慧的差别太大,也是不可比的。因此,从劳动的耗费上看,也没有共同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计量。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计量或现代公司里的计量,只是一种很简单的劳动时间计量法,根本无法真实地激励性地计量并鼓励人们多用智慧而提高生产效率,虽然将一些技术工种分为等级,但根本很难激励那些特殊的天才。

但是,社会对每个人的努力或贡献不能不考核,也不能不补偿和激励那些为全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分工后的社会,每个人虽然是表现为社会系统生产,但其实质是为每个人自己在生产,他当然要求他的努力得到应有的补偿,或取得自己应得到的财富,用于自己的欲望满足。这本来就是当初组成社会协定过的,为什么不遵守呢?否则,当然是社会的毁灭。

怎么办?如何考核呢?好在人类理性和人的本质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本办法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来建立一个自我的评价系统对社会生产的每个商品进行自己的评价,以使在交换时进行比较和选择。这样每个人生产的商品只要是得到由个人评价系统而承认的,并成功地换回了自己需要的物品或社会共同承认的价值的替代量度——货币,就实现了自己努力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取得了社会对你所作努力,贡献大小的承认凭条,你就可以换回你认为值的,你需要的物品。经过这样一个迂回,完成了努力满足曲线法则交给的任务。

这个代表商品的价值的凭条——就是货币,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作贡献的一种凭证,表现为一定的财富量的价值的计量形式或凭证。

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通过对生产者的努力结果——实有财富——以商品的形式用货币来量度的,即某商品单位值多少货币,即价格的确认来给予承认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形式,在理论是它们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货币是价值的实现形式,是被社会承认和协议的,这时具有价值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实有财富分额的功能,同进也具有价值的替代量度标准,作为价值的实现形式,这时的货币替代价值这个抽象的概念,负责着价值规则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具有协调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它是商品价值的替代量度和标准,并用自己的标明商品的价值。

分工后的社会,人类生产的实有财富,是通过人们之间比较其中的价值进行承认而交换的,因此社会对财富的承认首先是确定你的财富具有的价值,这个相互协议的量之后,才对你生产、创造的实有财富给予承认和交换。货币作为实有财富的价值的实现形式,当然代表着相应的实有财富,人们用货币可直接换取(购买)社会中他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很方便。这样储有一定的货币就像贮有一定量的实有财富一样,久而久之,日常生活中人们就直接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虽然如今的货币不象过去的金银币那样,本身就是财富的一种,只是一种协议书,或一种凭证。但仍然人们都这样认为拥有多少货币就是拥有多少财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正规的科教书或经济学著作也仍然将货币等用于实有财富或混淆为实有财富,这在理论上是不利于对概念进行严格规定,不利于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在社会实际经济生活中也带来麻烦。

货币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代表实有财富的价值量的协议,在成员之间是作为实有财富所有权的凭证,往往就等同于实有财富也不影响日常生活。然而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凭证并不是财富本身,只是财富量的一种观念,或一种数量凭证,货币在这个意义上就象由上帝领导的人民公社中的记工员的记帐,是作为每个公社社员应得的财富的一个相对的数,并不实有财富本身。必须与实有财富对应才有意义,这一点社会与社会成员之间并不统一,也就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个矛盾导致社会间的货币量与实有财富量在运行中的不相等,而使一部分生产者的实有财富不能得到社会货币的承认,即不能实现其价值。形成社会财富的相对过剩,使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故障。

因此,货币有着对社会实有财富的社会价值的衡量作用,并使社会财富得以实现的功能。

分工后的社会创造的巨大财富若不能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换而分配,必然使这巨大的财富不能合理分布,从而不能实现其目的,而导致人们创造财富失去动力。这些巨大的财富不能交换,当然其价值不能实现,生产者不能分得他的努力成果,社会分工合作体系不能正常运行,因此作为社会努力及努力的成果的衡量——以及价值的实现形式的货币量必须与财富接既定的比例与之对应,才能使人们的努力及努力的结果——实有财富变成社会财富而被承认,分工体系的巨大的创造力才能发挥出来。

货币开始是由具有价值的实有财富的一种,为方便交换而用人们协议而产生的。开始时是很偶然和随便的,在交换实践中人们就将贵金属这个便于分割、携带和价值量相对稳定的含价值量较大的商品用来作为一般等作物,作为货币这个大家都认可的,共同接受特殊商品,当初本身就具有价值。被大家协议后成为货币,当然 这种作为货币的财富中的价值也是相对的,是随着生产各种商品的生产率的变动而发生相对变动的。货币的这种相对性和协议性使人们在货币流通实践中认识到货币作为一种协议是由于社会的某种法规来保证的,于是协议书的形式的凭条就也可以当作货币来身来流通了,而且比货币本身还方便优越,这样纸币就出现了。

任何在购买商品或结算债务时,能被法规规定的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都可以被当成货币,它也不一定只是硬币,或钞票或金属组成,在人类古代,牛、盐、琥珀、鸟冠和棉布乃至香烟一度都被当成货币来用。货币作为一定财富量的价值的计量凭证,反过来一切能代表财富的价值量凭证,如债券、股票、存折支票等,以及本身作为社会协定的可流通的硬币、金银币,这些价值的等作形式的东西都是货币。

而银行则是上帝(信用)的记帐员,若不是方便人们对现金的日常生活的使用,它可以不要这些流通币的形式就可以运转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货币作为商品价值实现形式,具有与价值相同的属性,如相对性、协议性与财富的关系性,同时它作为价值的替代量度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并产生了货币自己独特的各项职能。是微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核心概念,它是连接微观的宏观经济学的桥梁,有了正确的货币观,所有宏观经济学的问题都能在微观经济学中找到依据,并且能正确地从微观分析出发,分析和推导出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货币与实物财富的关系就是价值与实物财富的关系,在宏观分析中,国民经济的增长实质是社会生产或创造的实有财富的增长,而并非用货币表示的国民收入的增长,这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是不能混淆的。

货币经济中的周期波动现象与没有货币参与的物物经济中的运行是不同的。因为货币将生产与消费分裂成两个过程,一个卖的过程与一个买的过程,加上社会对货币与个人对货币的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使货币经济的运行呈出现周期波动。使社会创造财富的分工合作体系的运行受阻,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

                           第十章          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

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对其认识不足。要全面地认识货币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这里我们比较一下实物经济模型与货币经济模型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消费合一这中间并没有价值与货币的概念,我们不说就分工后的商品经济的运作来看,必须有一个相互接受和承认的交换比例——作为统一协调这种分工合作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依据,才能使这种分工合作的商品经济运作起来。

价值规则就是这种协调分工后人们努力和努力的结果的交换与分配的规则,这象分工去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这种由人类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决定的一样,也是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所派生的,用于协调人们分工后生产与消费的分裂后使人们努力与努力的结果相对应,保护人们创造动力不受扼杀和挫伤。使分工这种高效率的人类生产形式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人类尽最小的物质耗费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欲望,实现人类的自我。

分工后生产出的财富的交换与分配,价值规则可以这两种形式来起作用——实物经济的物物交换和货币经济的用货币来作为价值的替代量度来方便交换和分配过程。使分工后的高效率的生产与各自应得的消费相对应,而使人类的享受得以提高。

实物经济中人们的交换只有通过各自的生产物相互直接交换,这在人类交换历史的早期出现过,在这种交换中每个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每个人都拿着要卖的东西去换(买)自己需要的别人的东西,当交换结束后,你将发现交易总是一种物品换另一物品,供给与需求是相等的。若有的人的能力特别好,创造出很多实有财富,他也只能用以换起更多人的努力的结果——别人生产的其它性能的实有财富。若他消费不完,就只有用来盖大房子等形式储存起来或用于自己的享受,以至可以换来很多的实有财富,供他全家几代人都吃不完用不尽。但这在社会交换过程中没有障碍,每个人都可以交换得到自己需要的社会承认的那么多实有财富,也就是在社会的总财富中按每个人努务贡献纷额各自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不多不少,这样每个人都继续努力,使社会总财富不断增长,也不会过剩,除非那个很有能力的人认为他创造的东西换用的财富已经够他几代人享受了,而停止生产时,这时社会总的创造力减少一些而已。他若愿意继续创造也就是给社会提供更多的供给。他也必须对社会有同样多的需求,否则他对社会的供给品只能变成对自己的供给而进行储存。他若能提供全部的人们所需求的财富,那么全部的人们都会只根据他的需求而工作了,社会交换中并没有过剩的东西。

 北山愚公长息曰 <<统一价值论纲要>> (十一) 北山愚公 著
若将货币仅看作只是方便于交换的媒介,那么有货币并不影响这种物物交换的性质,也不会产生过剩现象,就像男女结婚有媒人与无媒人的比例是一样的那样。

真正的社会实际的货币经济中,货币不仅仅只是交换的媒介而存在的。这时的货币是作为价值的替代量度在经济运行中起作用,具有价值派生的一切性质。

然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就是在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那里也是先讨论货币再讨论价值的,这是由于货币作为价值的替代量度是在很早的人类社会就自发地运用了(虽然人类有意识地系统交换的依据——价值问题只是以后的事)而且在人们心中货币就是财富,并且一直影响到今天。对货币的研究也一直是脱离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讨论,往往遵循着传统的路线,把货币看成是物质供求的一般理论之外的一种力量。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关系只能决定价格水平,而与总产量与就业水平无关,这样货币只作为实物经济交换中的一个中性的媒介物,对各种经济动机和决策不发生影响,只是到了凯恩斯的《就业通论》中,才认识到货币以重要而特殊的格调进入经济结构,在决定总产量与就业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才能决定总收入和就业量,创立货币同实物经济紧密结合的产量货币经济学宏观体系。不过凯恩斯就把货币当作一种非常独立而重要的,辅助角色贯串在就业一般理论的整个体系中的。

其实马尔萨斯就已经认识到了货币作为价值的替代量度而具有由价值赋予的全部性质,认识到货币在分工合作的社会生产系统中替代价值作为整个系统的协调员作用,和货币、价值与实有财富的对应关系以及财富增长的两个根本因素是,生产力与有效需求,而这个有效需求还是财富增长与货币的增长之间的不协调的矛盾决定的。

财富随生产力的增加而增加这个人类与自然层面上的现象,大家都很好认识到,但财富的增长与有效需求的关系是复杂的,间接的,这里主要有个社会层面上的关系问题,分工来提高人类总的对自然的征服力,使财富大幅度增加,但必须合作好,使社会中每个人的努力或对社会财富创造的贡献得到承认和补偿,否则就失去创造的动力而停滞,在这个分工合作的创富过程 中,协调人们的是价值规则,价值规则使每个人的努力创造的财富得以等价交换而使其价值得以实现——换成货币,又用货币换(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这时货币不仅仅只是交换媒介,而是替代价值来发挥作用。财富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是财富的价值量与货币量相对应,成比例,否则财富的价值就会发生变化而很难实现,不能得到承认和补偿,这时生产就会变得无意义而停滞。

在人类社会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财富的价值这个相对量的东西由于协议,用货币来表示已经实现,而作为实现了的价值量也就代表一定量的财富或说货币就是价值规则的协议中,社会财富拥有的凭据,随时都可以在社会财富的大仓库里去取出你所拥有的财富(用货币购买商品)这时人们往往把货币直接看成财富(不论是金属币还是纸币,都是这样的,金属币本身就是财富,人们把货币直接看成财富也与金属币的历史有关),也主要是价值与实有财富的关系而派生出的,因此社会中,人们可以将货币作为财富贮藏起来(不论是金属币还是纸币),这种贮藏对个人是理性的,必要的,然而对于全社会可就不行,这种贮藏使得社会财富的价值没有人承认,而不能实现破坏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进行。

马尔萨斯从他对价值理论的认识出发,认为财富和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财富是对人类有用的各种物品,它的增长依存于生产,价值是物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它的增长依存于人们对这些物品的需求愿望和购买能力,因此财富的增减并不意味着价值的增减,他认为价值是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如果财富增加了,价值没有相应的增加,那么财富的增加就也不可能,因此要使财富不断增长,必须使财富不断增长,必须使财富的增长与价值的增长保持一致,当然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财富的价值量是由货币来替代量度的,这就当然要求财富的增长与货币量的增长保持一致,才能保持货币量与财富量相当稳定的对应,即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这是其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分工后的商品经济社会,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若要想发挥人类最大的创富水平,就必须有一定的积累,才能使生产力得以发挥,而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使发明家的发明创造财富中含有价值得以实现(这里有个发明创造的价值资本化现象),又由于一定积累产生一定的系统效应,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这些作用创造出的财富,社会是要承认其价值的,这两个部分的价值实现后往往是投资者所有,而投资者的社会人数是很少的,而所得的价值实现是巨大的。一定阶段人类需要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就象实物经济中那个有能力的人的巨大的实有财富一样,然而在货币经济中这些投资者拥有的财富是他生活或日常消费的消费不完的。大部分的财富又用于投资,生产出数量巨大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并不象实物经济那样进行交换,而是投资者希望得到一财富价值的实现形式的货币,但社会消费者并没有相应的货币来购买这些财富,这里还不说社会上的个人有一些比例的货币贮藏的习惯。这就是生产超过了有效需求而使财富过剩,投资者的生产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生产财富的价值量不能实现——换成货币。当然若要实现就只有在低的价格水平上实现(其实是有一部分价值没有实现),因为按原先货币与财富的比例,现在是财富多而货币少,不说投资者已经换进去的一部分的货币并不参与对目前还有的财富的承认,因此新增的很大一部财富的价值是不能实现,这时生产就停止,危机爆发。若这时投资者生产的巨大财富就象实物经济中那样,是投资者可保存的,而不是要换成价值的实现形式——货币,他会继续生产,社会总财富量仍然会继续增长,但货币经济条件下就不行的。

这些问题当时并不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识,可能由于当时历史时期,这个问题表现得并不突出,人们还激动在工业革命巨大的创富奇迹兴奋中,这时马尔萨斯从理论概念的本质出发,在财富、价值与货币的关系中认识到财富的增长相应的价值量也会随着增长,但货币是不跟着增长反而有很多的沉淀,当然新增的财富的价值不能实现,这样分工合作形式的创富优势就失去了,经济危机,生产停滞。若要使生产继续进行,就必须补上新增财富的价值量得以实现的货币量,要以一开始每年必须对因财富的增长,相应的价值量的增长。有个合理的预期保持一致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使新增财富的价值量得以实现。另外加上由于贮藏而沉淀的货币量,或者增加大众的工资使同步享受到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社会利益,使新技术的价值社会化,或者设法使这些新增的财富变成公共的设施,为大众服务而社会化,或者从投资者手中借出他们自己拥有的而不能消费的又没有变成货币的财富,用于消费,大众打出借条,将来再还,这相当于投资者拥有的不能换成货币的财富进行了投资,而使自已拥有未来更多的财富或收益。而这些形式都是凯恩斯或罗斯福在实践中理论上主张的——或凭空多发货币,以冲稀目前货币与财富对应的比例,使已经降价后的财富在名义上得以实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6946.html

更多阅读

十一长假小记之四:板障山森林公园之行

10月6日下午,避开重阳,错峰登山。同行的是格妈、格格还有我们家的多圆美。板障山森林公园坐落于珠海拱北,位于珠海市中心。又名“澳门回归纪念公园”,建成于1999年12月20日,是为纪念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而建。作为

一路向北呼伦贝尔大草原第十一篇呼兰浩特 _DL 呼兰浩特在哪

成吉思汗公园位于乌兰浩特市城北的罕山之巅,成吉思汗庙坐落其中,是当今世界上纪念成吉思汗的唯一祠庙,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庙由艺术家耐勒尔设计,1940年动工修建,1944年10月10日竣工。庙宇座北朝南,正面呈“山”字型,下方上

东北抗联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祁致中(1913―1939)原名祁宝堂,号明山。山东曹县人。1931年到黑龙江桦川县驼腰子金矿当工人。1932年秋,金矿被日军侵占。1933年6月,组织矿工打死7名驻矿日军,夺取武器,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被推举为首领,报号“明山”,群众称之为“明山队”。

声明:《北山愚公长息曰 <<统一价值论纲要>> (十一) 北山愚公 著》为网友七秒重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