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流派 经济现象新剖析与信用经济学流派思想推论



挥之不去的人类贫穷,客观验证了现有经济学理论存在根本性错误。由于,经济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如果经济学存在根本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就会被其它社会科学加以放大,现实世界里,一切的政治理念冲突、一切战争起因、一切贫穷与苦难,基本都源于经济学的根本性错误。因此,当前重新剖析经济现象,重新构建经济学理论大厦,是人类最终消除贫穷和构建和协社会的必要选择。本文通过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解释,努力探索经济学创新之路。

一、价值的起源与经济体系形成原理的再认识 

1、价值与价值量(概念)的起源

经济学并不仅仅是研究节约的学问,完整的说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创造、交换、分配、消耗、贮存和节约的学问。然而,财富做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着概念的两重性,即存在形而下意义的财富和形而上意义的财富,以粮食为例,从形而下的角度看,粮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资,其形而下的实物当然是最具福利意义的财富,而从形而上的角度看,粮食实物的背后依附着一种概念性的事物,在今天,人们称这一概念性的事物为价值,并且,这一概念性的价值还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度量。

那么,财富为什么具有两重性?粮食背后的价值概念又是如何产生?货币之类的价值载体又是如何演化出来?

关于上述问题,现有经济学理论没有给出完整的解释,尤其是货币的产生问题。在现有经济理论里,货币仅仅是做为交易的介质(即等价交换物)来认识,关于产生货币的产生方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交易介质是从笨重的牛羊逐渐演变为重金属;另一种观点认为,交易介质是某一智者灵感一现而发明产生。但是,这一观点解释不了古玩和珍稀邮票价值产生的根源,除非学者们坚持认为经济体系里存在着两个并行的价值体系,即福利价值体系和收藏价值体系。

其实,现实生活中只存在一种以福利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古玩和珍稀邮票也是实物(产品等)福利价值的一种载体,所以,将货币仅仅视为等价交换物的观点存在严重错误,而这一经济学研究起点的错误,导致了经济学理论的根本性错误,并导致了人类无尽的战争和贫穷。

笔者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产品生产者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因为,如果生产者创造的产品只由自己本人消耗或浪费,则该产品只产生过福利作用而不产生价值,只有在生产者本人将产品销售给他人消耗时,人们才会感受到价值概念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人类社会会产生价值和价值量的概念呢?笔者认为,价值起源于剩余产品的信用方式消耗,而价值量则起源于信用契约物的稀缺性。因为,在没有文字书写借据的年代里,信用契约物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信用交易活动的质量,例如,如果张三以随手可得的石头做契约物,向李四借100斤粮食,那么,日后李四就可以重复的用随手可得的石头向张三索取若干个100斤粮食,反之,如果当初的契约物具有唯一性,那么,李四必然只能向张三索回一次等量的粮食。正因为如此,人类选择了稀缺性最强的重金属、珍宝等物物品为价值载体,并相应选择稀缺性越大的物品来保证福利量越大的信用交易,从而,产生了具体的以稀缺度为标准的价值量体系。

至此,我们可以推论:价值起源于信用关系的建立,价值的本质是生产者对产品所有权的信用方式保持,在今天,我们所用的纸币其实就是一种格式化了的信用凭证。我们还可以推论:价值量起源于没有文字年代的信用活动,它的本质是契约物的稀缺性与信用交易量大小的对等关系,因为,信用交易的数量越大,人们借出去的东西越多,就相应要求信用契约物的稀缺性越强。

关于价值的起源与本质,经济学早有研究,说法也多样,但对价值量的起源及人类对稀缺物的收藏偏好,经济学还没有进行完整的研究,这正是人类至今看不透财富,消除不了贫穷的根源所在。

2、经济体系的形成原理

人类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建立在信用平台之上,通过劳动产品所有权(即价值)与劳动产品福利功效之间两分离,来不断扩大人类福利总量的财富循环体系。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知道价值是财富概念的形而上表述,而信用活动中契约物的稀缺性,又使抽象的价值有了具体的载体和度量方式,所以,人类出现了复合的财富概念和多样化的财富实物体系。

同时,应该看到,在信用交易出现以前,人类的生产也是自然生产的一部份,只有在人类创造出可靠的信用交易方式,并且能够以贮存价值量为生产目的后,人类生产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社会化生产,所以,正是信用交易方式的产生和抽象价值的度量方式的确立,才构筑了人类特有的经济体系。

可以说人类的经济体系,就是一个信用循环体系,因为,能将契约物稀缺性具体量化的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契约物,人类的交易活动本质上是就产品实物与契约物之间的无限循环关系,并且,在过程循环中代表实际福利的产品实物不断被生产出来和消耗而去,而代表抽象价值的信用契约物(如货币)反而永恒存在。因此,人类经济体系形成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人类信用体系和价值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关于人类经济体系的构成原理研究,有利于下一步对建立新型经济平衡模式的研究,也有利于对财富生成机制和贫穷消除机制的具体研究。因为,根据经济体系的构成原理,我们可以认为,宏观经济平衡的本质是社会剩余产品总量与总信用量(即总价值量)之间的平衡,通常人们看到的通货膨胀也好,通货紧缩也好,都是形而下意义的财富总量与形而上意义的财富总量之间的失衡。同时,如果将货币仅仅视为是一种信用载体,则因缺钱导致的贫穷就会有更多的消除方法。关于经济平衡模式与贫穷消除方式的研究将在下文具体展开。

二、价格决定因素的多样性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错误分析

1、价格的决定因素与需求价值论错误的认识

在现有经济学思想里,货币本身也被视为一种商品,更有学者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分析黄金的价值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认识误区。

其实,货币只是一种信用凭证,是形而上层面的财富,它最初也是信用交易中契约物的一种,之后发展为所有契约物所包含的信用值的衡量尺度,应该说,货币的价值量来至于传统契约物的信用可信度,而这些传统契约物包括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稀缺物。也只有这样认识货币,才能解释人类为什么至今不能完全放弃金本位?

然而,现有的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存在更大的错误,就是建立了需求价值论和以需求价值论为依据的宏观经济供需平衡理论。

关于需求价值论的错误,我们可以从分析价格的决定因素开始认识。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里,需求弹性是决定商品交易价格的唯一因素,著名的水与黄金交易价格的弹性变动理论,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典案例。但这是一过于孤立、单纯的交易现象,不足以说明价格的决定因素具有唯一性。

事实上,价格决定因素包括:博弈因素、生产成本因素、制度因素、资源或产品的稀缺性因素(需求弹性因素)、消费观念因素、技术进步与产品可替代因素,以及消费地信用体系完善与否的因素。通常情况下,生产成本构成了商品价格的下限,而博弈性因素与资源(或产品)稀缺性因素共同构成商品价格的上限。

就笔者个人认为,博弈性因素是与产品稀缺性因素同样重要的价格决定因素。我们同样以受困沙漠者的水交易为例进行分析,通常在没有博弈性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张三有水,李四有黄金,李四为了维持生命的确愿意用黄金换水喝。但是,如果在水交易中加入博弈因素,则有多种情况下李四不用黄金也能得到张三的水:第一、李四是张三的领导,李四用提拔来诱导张三;第二、张三受到李四的生命威胁;第三、李四熟知地形且误导张三前面就有水源了;第四、李四成功的对张三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第五、李四是张三仰慕已久的美女,李四充分利用了个人魅力等等。因此,可以说生产成本、博弈因素与需求弹性是构成商品价格的三大关键因素。

此外,按揭制度的建立(即信用制度的完善)能促使房价上涨一倍以上,而小孩的无知吵闹可以使玩具价格上涨十倍以上,这都说明博弈因素对价格的关键性决定作用。就小孩玩具而言,从需求弹性的角度看,玩具是可有可无的,玩具价格是最不应该上涨的,但现实生活中玩具是出售价格与生产成本差距最大的低科技含量商品。

那么,本文为什么要讨论需求价值论的错误呢?因为,需求价值论否认了博弈因素对价值转移的重要作用,从而,不利于人们认识经济平衡原理。

2、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平衡模式存在严重错误

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三个关键性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宏观经济平衡,这三大因素是:

第一、价值的收藏性

现实的经济体系并不完善,其不完善性体现在契约物的产生与劳动产品的产生是各自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行,如金银这样的契约物也可以通过战争和寻宝方式获得,但劳动产品必须通过生产获得,然而,劳动产品与稀有契约物之间虽然产生方式不同,但经济体系最初形态下,并不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是因为国民存在价值收藏偏好,对多余的契约物会因收藏偏好而不参与市场流通。通俗的说,就是将产品变为货币(或其它契约物),再将货币贮藏起来是人的一种天性,而这种天性造就了经济体系的初级平衡状态。

第二、国民节约性

有学者说:经济一词就是节约的意思,经济学就是节约的学问。这一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但道出了人类参与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取向。可以说节约也是人的一种天性。

第三、交易的博弈性

前文分析过博弈因素是众多价格决定因素中的一种关键因素,而人们的每一次交易活动都充满博弈成份。就生产领域而言,国民节约性会变为科技创新的动力,是促进价值增长的一种正面力量,但交易的博弈性引导人们通过投机手段转移社会财富,因此,交易的博弈性并不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

现实生活中,三种因素影响经济平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

当国民节约性通过技术进步方式充分实现时,既定的国民价值收藏性会直接造成市场需求不足,如某生产味精的厂家在使用新技术后,其单位产品的粮食消耗量减少了一半,这样,在味精厂增加利润的同时,粮食生产者会失去利润,如果味精厂家因价值的收藏性倾向而将新增利润贮存起来,而粮食生产者又因利润减少而相应压缩部分购买力,则社会总购买力就会呈现递减趋势,于是通货紧缩就在所难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虽然触发因素很多,但人类消化技术创新成果的能力不足才是根本的原因。

第二、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纸币大量发行的造成的通货膨胀,是违背了信用载体的稀缺性特征。扩大公共支出而造成的通货膨胀,是政府为消化技术进步成果而人为降低国民价值贮藏偏好时,作用的力度过大所造成。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生产资料供给领域的博弈因素或资源不足因素所至。

第三、经济滞涨的形成机理

经济滞涨是交易的博弈因素,对经济运行的若干关键领域造成破坏,进而,出现经济运行的混乱现象。

然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片面的认为宏观经济平衡是供需力量的平衡,其实,这只看到了现象,而没的把握注总量的实质。

事实上,价值是产品所有权的抽象表述,产品实物被产品所有者之外的人以信用方式消耗后,产品价值就转化为具体的信用载体,即信用契约物或货币,而这一切是在经济体系建立之后才能实现。所谓经济体系,就是通过信用手段,使财富二重性充分分离的体系,即通过信用方式实现形而下的福利意义财富与形而上的信用意义财富(价值)两分离的体系,因此,经济体系的平衡应该是产品实物构成的福利总量(形而下财富)与产品价值构成的信用值总量(形而上)之间的平衡,关于这样的平衡模式,我们可以称其为产品实物与信用总量平衡模式。

同时,影响宏观经济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国民贮藏性、国民节约性和交易的博弈性。相应的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着力点也在这些方面。

三、人类经济体系与人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性分析

1、人类经济体系的不完善性

在人类构建出信用平台后,人类剩余的产品就能实现价值保存,于是,人类剩余的生产能力能得到全部发挥,全社会相应进入了一个财富快速增长的时代,这时,财富的占有与转移问题随之产生。

如前文所述,人类最初在朦胧中构建的经济体系并不完美,一方面表现为形而下层面的财富(指劳动产品)要靠生产活动获得,而生产活动又要受资源占有情况制约;另一方面,形而上层面的财富(指稀缺性的信用契约物),最初靠随机获得,之后,转向以暴力方式获得为主。因此,在人类无法正确认识经济体系的不完美性之前,尤其是资本主义文明建立之前,人类实现福利最大化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直接的暴力或被美化了的暴力手段获取货币等各种信用载体和占有自然资源,与此同时,财富分配的暴力秩序对应面,就是从事具体生产的人群逐渐贫穷化。

可以说经济体系人类(即信用平台)的建立,造福了人类也伤害了,而这种伤害的极点是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奴隶和人类在世界大战中相互屠杀。

2、人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性

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革命对传统私有观念的深刻冲击,财富分配的暴力秩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在今天分析贫穷问题,就要超出财富分配的暴力秩序范围,来分析人类经济的体制的不完善性。

在进行这一问题讨论之前,我们先进行利润的本质与私有化生产的合理性讨论。

第一、利润的本质与作用

斯密认为,利润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所以,利润是社会福利扩大的源泉。其实,这是从形而上的层面看利润,若从形而下的层面且产品售价不变的情况下看,利润就是成本节约的结果,如果我们再假设利润不是通过节约工资或用工量来实现,则利润就是资源消耗量的节约,而相同产品资源消耗量的降低,意味着人们可以用节约下来的资源扩大社会福利或创造新的福利。如某粮食深加工企业,如果通过新技术使粮食消耗量下降,如果当时粮食供给不过剩,则节约下来的粮食就可以在其他方面满足社会扩大福利的需要。因此,标准意义上利润其本质就是资源消耗的节约,而利润的作用就是延伸社会福利。

第二、私有化生产的合理性分析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生产,已用事实证明了公有制生产在促进生产节约方面,功效不如私有制生产方式理想,所以,私有制生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私有化生产实现了经营主体和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从而,能促进生产领域的自由竞争,而自由竞争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又是节约和利润的源泉,所以,私有化生产有利于人类通过利润最大化来节约资源消耗和延伸人类福利。

至此,我们可以对前文的部分观点进行一个总结,一方面,私有化的资源占有是导致人类贫穷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私有化的生产方式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好象是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人类也因此分化出资本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阵营,但现实是两大阵营都没有成功的消除人类贫穷。

在资本主义阵营,因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导致资源占有现象的延续,从而,使社会财富分配无法真正公平,造成了相对贫穷现象的普遍存在;而共产主义阵营的公有制生产,使科技发展水平和利润创造水平的双双低下,造成了绝对贫穷现象的客观存在。此外,当今西欧的混合经济体制,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经济与政治理论基础,也没有能消除相对贫穷,所以,也不是完善的经济体系。

四、人类多数贫穷现象产生原因与当今社会贫穷消除方式的研究

1、贫穷产生的原因

第一、福利延伸方式的多样化造成人类多数贫穷

信用平台的建立,使财富出现了两重性,即分化出形而下层面的福利实物财富和形而上层面的信用(价值)财富,这种分化源于信用方式实现了产品生产者(主要指产品所有者)与产品实际消耗者两分离的常态化。于是,人们实现自身福利延伸的方式出现了最初的多样性,一部分人仍实实在在的通过劳动来生产产品和创造福利;一部分人通过寻找珍稀契约物来实现福利延伸(如美国历史上的淘金热潮);一部分人通过谋求占有资源来分割别人的劳动产品;更有一部分人通过暴力占有他人财富方式延伸福利。当然,资本主义文明建立后,具有双赢性质的商业贸易与科技创新等方式,也成为了人类福利延伸的主要方式。

人类最初福利延伸方式的分化,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仍然坚持劳动的一类,别一类可以统归为侵占他人劳动产品的一类。而资源占有因素、暴力因素、信用契约物稀缺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劳动外部环境的恶化,于是,劳动者这一实际福利的创造群体,要为改善劳动环境而不断支付机会成本,因此,仍然坚持劳动的这一类人群逐渐贫穷化,而与之对应的依托信用平台进行劳动环境控制的少数人更趋富有。

2、信用方式贮存剩余产品价值的形式会造就失业

当生产技术进步使产品剩余率越来越大时,资源占有的不平衡会产生部分人失业,如果失业人群不能进行以满足社会新需求为目的的生产,则价值收藏率(即剩余产品价值的贮存率)的提高与失业率的提高成正比。

可以说失业是人类建立信用平台的负产品,相应的,失业现象要由社会来承担责任,反之,认为失业是竞争失败的结果,并相应建立竞争机制,劳动者的权益就会被严重侵害,劳动者就必然出现贫困化倾向。

此外,许多经济学家致力于消灭失业现象的研究,其实,失业只有在人类需求种类延伸率超过人类价值收藏率时,失业才会消除,但个体间的需求差异使失业根本无法消除。

可见,人类贫穷起源于信用平台的建立,使劳动外部环境与劳动者生存环境的逐步恶化。而人类至今不能消除贫穷,就在于没有认清形而上层面的财富就是信用载体,因此,人类消除贫穷的努力,要从完善信用制度开始。

2、当今社会的贫穷消除方式

人类朦胧中创造的经济体系具有不完善性,如信用平台在初期造福了大多数人后,以后又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使战争、贫困、饥饿和意识形态纠纷,几仟年来与人类形影不离。相应的,人类为协调社会经济行为而创立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和相应建立起的社会体系也必然具有不完善性,如人类在接受战争现象后,为战争和备战浪费了数量巨大的社会劳动产品。所以,当今人类消除贫穷的努力,是社会观与社会、经济体制的综合改良,但要从经济改革开始。

(1)、构建一个自然资源共享社会

人类的战争起源于群居性的人类对部族生存空间(如土地)的争夺,在人类建立信用平台后,拥有战争资源的一方,会很自然的通过控制资源来实现自身的福利延伸梦想,于是,暴力与占有欲的结合导致了万恶的奴隶制产生。

奴隶制是人类贫穷的极端,虽然,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奴隶制,但私有和局部共有的资源占有形态并没有完全改变,这成为人类至今没有消除贫穷的第一因素,因此,构建一个资源共享社会十分必要。

自然资源的公有制与生产资本的私有制并不矛盾,经营者对一次消耗的资源可以购买,对永久性资源可以租用,所以,建立资源共享社会不会降低社会的竞争力。

建立资源共享社会对于消除贫穷能产生三方面作用:

第一、通过减少经营博弈对象,促使福利产品的制造方(劳动者和经营者)拥有更多的利润;

第二、政府可以利用自然资源的租息收入,构建人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收入低于某一标准的人群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从而,使人类免受饥饿威胁;

第三、减少各方为争夺资源而进行博弈,有利于人类最终消灭战争。

(2)、构建新型信用社会

原始信用是以珍稀契约物来保障信用活动的可靠性,使拥有契约物的一方和拥有劳动产品的一方形成博弈关系,而这种博弈通常只能以产品提供方失败为结果,因为,产品的可替代性远远大于珍稀物品的可替代性,产品的贮藏性远远小于珍稀财宝的贮藏性。因此,重建信用活动的保障机制,是消除人类贫穷的另一手段。

构建新型信用社会包含两方面基本内容:

第一、在文字、纸币和司法体系健全的今天,人类要用法律武器保障信用活动的可靠性,要全面超越信用活动的稀缺性依赖;

第二、根据财富的本质就是社会剩余产品的信用式消耗的基本认识,我们得知消费贷款是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的重要方式,同时,前人的消费贷款会拉动后人的就业,普遍的消费贷款有利于实现普遍就业,进而,有利于消除失业造成的贫穷,因此,必须起建立鼓励消费贷款的信用体制。

构建新型信用社会的方法如下:

第一、建立一种福利性公民信用卡,规定公民在18周岁至退休前十年的时间里,凭此卡能拥有30万元的免息信用上限。

第二、建立公民信用卡的运营风险国家负担制。因为,公民每持该卡消费一笔钱,政府就能相应增加10%税收,而如果政府通过严格的法律手段,使信贷活动的运营风险下降至5%,则国家仍然能在此活动中受益。

第三、建立信贷总额控制制度,由于资源开发速度对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形成制约,因此,通常情况下,公民卡信贷总额不易超过GDP总额的5%。具体做法是:建立公民信用卡受信额度制度,规定平时公平的月刷卡额度为800元,超过800元的需经民政部门单笔审批。

第四、规定公民信用卡只能在指定的商店、医院、学校或其它指定的单位刷卡使用,坚决杜绝提取现金现象。

 西方经济学流派 经济现象新剖析与信用经济学流派思想推论

建立这一制度除能通过扩大就业来消除贫穷外,还能根本消除贫穷家庭的就学、就医困难。同时,能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现行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不造成刚性冲突。

此外,由于经济学不成熟而造就的国家统治、重复投资、战争及战备现象的普遍存在,通过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方式导致人类贫穷,然而,要消去除类贫穷因素,就要实现世界统一和世界货币统一,但实现这两个统一的前提,是从认识财富本质和财富二重性开始,全面重建经济学和整个社会科学体系。

五、信用经济学基本流派思想归纳

通过前文的分析与推论,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活动逻辑体系,笔者将之称为信用经济学派,其基本学术思想可以总结如下

1、信用价值论

信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通过信用手段分离出来的剩余产品的所有者权益,是附着在具体剩余产品里的抽象事物。当前,经济学体系存在需求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没有胜负,就在于人类观察财富的角度不正确,而信用价值论思想与劳动价值论思想没有刚性冲突。

2、价值起源论

价值起源于剩余产品的信用方式消耗。一个产品如果由所有者自己生产且自己消耗,人们就看不到该产品的价值,当产品剩余下来,并以信用方式提供给他人消耗时,人们才开始计算该产品出借的信用量有多大,只有在这时,价值问题才产生。

3、财富二重论

财富是福利品与价值收藏品的统称,

财富二重论指财富具有二重性,即价值收藏性与福利物质的消耗性,这二种特性可以通过信用关系进行转换,当人们拥有了某一物品的福利消耗性时,就相应失去该物品的价值收藏性,反之亦然。

财富二重性使财富具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形而上的贮藏性财富,如珍稀物品和货币等;二是形而下的消耗性财富,如具体的日用品。

根据信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推论做为价值收藏品的财富本质上就是人类信用活动的一种载体,货币可以理解为一种格式化的借据。

4、信用平台论

信用平台思想认为:人类的经济体系就是一个信用平台。通过信用活动,人类能够将更多的剩余产品供应给社会消费,也能通过具体的信用载体记录信用活动总量,并因此实现人类生产的社会化和人类福利的不断延伸。

5、信用守恒论

信用守恒论是指产品实物的福利量与产品量化了的信用量(即价值)的比对关系,在不同交易时间内必须相同,只有这样,人类的经济活动才能平稳有秩进行。通俗的说就是不同时期的物价必须平衡,人类劳动产品与信用载体(如货币)之间的交换活动才会公平进行,从而,有利于人类福利的真实延伸。

宏观经济总量不平衡就是违反了信用守恒定律,其产生原因是信用价值的收藏性与技术进步造成的生产节约性的不相适应性。

6、失业必然论

失业的必然性是指信用平台造就的价值收藏性,必然会促使部分劳动者失业。如原来二人耕作的农田,通过技术进行而实现一人耕作,这样,仍在耕作者的产品剩余率相应提高,这时,如果仍在耕作者将剩余产品的价值完全用于贮存,就会造就出了一个失业,但如果他将剩余产品的价值用于其它消费,且失去耕作机会者又能够满足其延伸了的需求种类,这样两人都不会失业,但现实是价值收藏性是信用平台构建的原始目的,所以,任何阶段、任何社会形态下,价值收藏性都客观存在,所以,失业就有一种必然性。

7、贫穷起源论

人类多数贫穷起源于信用平台的先天不足。首先,信用平台造成福利追求方式的多样化,使劳动致富方式相对失去竞争力,使劳动者成为弱势群体;其次,信用平台下失业具有必然性,但信用平台建立于朦胧中,失业的必然性不为人们所认识,反之,人类构建起的以失业相威胁的不公平的社会劳动成果分配体系,造成劳动者贫困化。所以,贫穷也是经济体系本身的负产品,人们可以超越政治来大胆谈论贫穷问题。

8、贫穷可治论

贫穷起源于经济体系的不完善性,只要通过信用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综合改造,人类贫穷可以有效治理。

纵观人类历史,形而上的宗教、哲学、文学等,构建起人类精神文明大厦,形而下的自然科学,构建起人类物质文明大厦,唯独经济学对人类的贡献十分有限,其原因,就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财富,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层含意,而人们对此一直认识不清,并导致经济学混乱和碎弱,更导致人类贫穷和经济不平衡的持续存在。在此,笔者不禁再问一句:现有的经济学是科学吗?人类贫穷的存在是经济活动的必要结果吗?因此,当前重新认识财富,重新构建经济理论大厦是人类的当务之急和共同责任,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真正远离贫穷、饥饿和战争威胁,人类才可能用自身的力量把自己引向天堂。

 

参考资料:

(1)、孟建苏:《关于国民财富的新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孟建苏:《论经济学的迷失与回归》《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3)、蒋伏心:《“亚当·斯密时代”:反对者理论的现实思考》,《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

(4)、邓春玲:《经济学说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地税局征管科

通讯地址:福建省南平市人民路1号

  编:

35300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二00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6944.html

更多阅读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016考研经济学热点

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把他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作“古典经济学”,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瑟·庇古等西方正统经济学家称作“古典学派”。教科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西方经济学货币理论 共赢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

   关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西方经济学设定了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四个目标。现行的货币政策理论提供了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贴现以及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信用管制等货币政策工具。那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新海洋局的经济账

     近日,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重组了国家海洋局,预示着中国对于海洋战略的逐步重视。除当下与周边国家日益严重的领海纷争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因素,即是中国经济,需要新的突围之策。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还能高速增长

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 宏观经济新焦点

什么正在成为现阶段宏观经济的新焦点?危机至今并未终结,新暴露出来的美欧资产负债问题严重,未来美欧的消费需求很难像危机前那样大幅攀升。全球经济需要新动力和新需求,人们把目光投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需要改变

声明:《西方经济学流派 经济现象新剖析与信用经济学流派思想推论》为网友风吹浪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