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8226;休谟曾说,“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任何一方的重大变化都能引起同样的结果——价格的起伏。看来这是不言自明的原理。商品增加,价钱就便宜;货币增加,商品就涨价”(《休谟经济论文选》第36页)。
根据休谟的话分析,在商品数量不变时,价格的高或低是因为有较多或较少的货币在流通。然而,马克思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说,“价格的高或低,不是因为有较多或较少的货币在流通,相反,有较多或较少的货币在流通,倒是因为价格高或低”(《马恩全集》第13卷,第96页)。 其实,休谟和马克思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小商品生产时代,货币数量的增加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货币生产行业的人数增加;另一个是货币生产率的提高。 如果货币生产人数过多,那么货币供给量必然增加,导致物价上涨。从这个时间段上看,休谟的话没有错误。但是,继续推理,马克思的话就正确了。由于劳动耗费量多的货币只能换回劳动耗费量少的商品,因此,货币生产者将会陆续退出货币生产行业,一些货币也将储藏起来,引起货币供不应求,迫使上涨后的物价水平回落,最终导致货币与商品之间实现“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显然,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货币供给量必须由社会商品总价值决定,并且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货币生产率水平提高了,那么,货币供给量也会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不过,这时的货币与商品交换时,可能属于“等量的劳动互相交换”。因此,上涨后的物价没有回落的要求。虽然这种假设也能证明货币数量的多少应由社会商品总价值决定,但也证明了劳动量不可能是价值量。因为我们没有假设商品耗费的劳动量有任何增加。商品的价值一定随着货币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了(参见“马克思差一步发现价值”)。 如今,货币已经变成了纸币,货币生产行业被各国的中央银行取代了。这个变化算得上历史上独有的一次巨变。在纸币时代,不论时间的长短,货币供给量的多少都能影响社会商品总价格的多少,货币供给量永远处于主动地位。由于商品总价格应该等于商品总价值,因此,商品价值的决定一定离不开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不再受货币生产率的影响了,价值肯定演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