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 3年前的那场海外并购带给人们的短暂兴奋,但那决不是整个事件的全部意义。确认一件事情的价值其中一种应该是这样的:在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后,能够给自己和更多的人带来宝贵的经验,并对未来有所帮助。上汽的并购行为不管当时被称为是“中国企业跨出国门、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从而壮大自己的重要一步的成功范例”,还是近来人们所评价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失败的案例”,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两种说法也都没有抬高或贬低企业的意思,而是将上汽作为中国车企的突出代表。随着事情的进展,人们更加期待的是这个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上汽的声音:参与国际并购,上汽遇到了哪些难题?如何解决的?和韩国企业、韩国工会打交道,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是否可以“抄底”并如何去做?中国企业海外之路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这该是多么及时的提醒。尽管我们仅仅在 年 月在天津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听到胡茂元的一句“一言难尽”,但我们仍然愿意相信,作为中国最具整合潜力、擅长在学习中进步的上汽已经从中学到了更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中国车企尚不具备海外并购的实力。购股双龙是上汽第二次在海外的参股行动,此前,上汽曾与合作伙伴通用汽车并肩,收购处于困境中的韩国大宇汽车,上汽取得后者 的股权。比获得股权更为重要的是,“上汽从这场以通用为主导的收购战中学到了海外并购的经验”。之后又与通用及其他合作伙伴一起频频牵手在汽车行业国内的并购浪潮中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不断开创新的模式与思路。已经成功的有上汽通用五菱,有待观察的有上汽红岩依维柯、上南合作。但无论如何,上汽是国内车企中整合经验最为丰富、有过“科班”学习经历的一个。但在被寄予国人最大希望的双龙项目上,依然败下阵来。可见,一家真正具有参与国际整合能力的企业,不是可怜的一两次学习机会、短短的几年时间和美好的愿望便可能造就的。即便成熟如有着上百年企业并购经验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汽车企业,即便是在经历了上百次国内并购才涉足国际并购的国际巨头们,不是也依然业绩不佳吗?问题在于,我们为了什么而并购?至少通过这一案例,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不管增长多么迅速,在全球汽车产业大课堂里,中国车企还是一个小学生,至于国际并购,恐怕是读硕士之后的事情了。
![中国车企排名 中国车企的新教材](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45598340391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