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水分离有科学依据吗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第一章人事分离(第二节人事分管的依据)



我们提出管人与管事分开的原则,是基于这样几个因素:有的人适合管人,有的人适合管事;管人与管事的标准、方法、风格、效果、心态等等是不一致的。

一、管人与管事的取材不同

管人与管事分开,首先要把管人的人与管事的人分开。因为人才是有局限性的。

管人的人一般不太擅长管事。为什么呢?因为人际关系有它的一套规则,特别会处人际关系的人,谈起怎样与人周旋总是一套一套的。这跟做事的人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规则。

管事的人也不擅长管人。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这样:做事很棒,跟人打交道却很差,有时候甚至显得弱智。为什么呢?他总是一根筋,他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没有道理可讲,也没有价钱可谈。所以,管事的人不擅长管人。

既然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两种人,应该怎么办呢?让两种人各得其所:管事的去管事,管人的去管人。不要让擅长管人的人去管事,也不要让擅长管事的人去管人。更不要认为这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人,他是可以既管人又管事的。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现有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的作用。否则,你会感觉招不到你要的人。

aihuau.com

我们平时觉得某个人能说会道,给人的感觉挺好。但是你一让他做事,十有八九要失望,你甚至会觉得他是个骗子。其实他不是骗子,他是个跟人打交道的人,但你偏偏让他去做事,最后当然让你大失所望。

有的时候你碰到另一些人,冥顽不化到让人不能容忍,但他做事又是一把好手,你又离不开他。其实只要你不让他去碰人际关系就好了。跟他约法三章,告诉他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碰到人的问题就让他停住,你来处理,这就好了。

二、管人与管事的标准不同

管人的标准是下属心服不心服。但这个标准不适用于管事,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看到有些领导者把人管得服服帖帖的,下属对他五体投地,然而事情压根没人做。管事的标准是下属是否认真做事,心服不服不重要。现实中我们发现,不会跟领导说软话的下属,往往也不会对工作中的困难服软。

如果人和事不分开,我们就会面临两种情况:要么下属听话但是不做事,得到一个表面和谐的假相;要么下属能干但不服领导,令领导生气得想把他“咔嚓”掉 。有些老板就有这个脾气:他能帮我挣钱,但我不让他帮我挣,因为他不服我。

这就麻烦了,人家卖力干活,帮你挣了钱,但是他不会跟你说好话、给你敬酒,结果得不到你的赏识。但你知道吗,敬你酒的人可能啥事都没干。

所以,不要被服不服的假相蒙蔽,而怠慢或者闲置了那些能做事的人。当然,企业

里也不能一天到晚谁也不服谁。怎么办?把人和事分开。

三、管人与管事的风格不同

管人我们会遇到一个怪圈:做个小人没人跟,做个君子被人坑。你做个小人没人跟随你,因为你小气、计较。做个君子呢?跟随你的人倒是不少,但坑你的人也会很多,因为坑你容易。

怎么办?

中国有句老话:先小人,后君子。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让你先卑鄙后高尚。它的本意是,先要斤斤计较,后要包容一切。

先把两个人的关系理清楚,就是你到底要他做什么、你能给他什么。要先学会小气、计较,然后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你都要包容、承受、接受。

让同一个人扮演不同角色是不现实的,让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成为一个过程的前后两段,也让人无法接受。

所以,要将这不同类的两种身份分开,将管人、管事分开,将君子与小人的角色分给不同的人来扮演。

在事情上要有小人(小气之人)的风格。管事的人必须认认真真地计较被管理者干了什么、干了多少、该得到多少,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明明白白地给予,为团队运作提供控制力。

在为人上要有君子的风范和气度。管人的人必须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有包容心、平常心,获得被管理者的认同,为团队稳定提供凝聚力。

先小人后君子的实质是:过程计较,结果承受。计较是小人行为,承受是君子之举。在过程中做小人,在结果上做君子,成为真君子。

现在很多企业刚好相反,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而对于过程呢?啥都不管。到结果上做小人,在过程中做君子,最后成了真小人。

四、管人与管事的方法不同

管人靠的是“信”,管事靠的是“法”,或者说,管人靠信任,管事靠方法。

管人一定要靠信任,为什么呢?这与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结构有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呢?孔子在《论语》里说 “仁者,人也”。像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仁者,一个真正的人是什么?是君子。孔子最大的功劳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用人替代了神,我们不信神就要信人。

所以,中国人的管理一定有一个对人的认同问题,否则一切都谈不上。人对人的认同和信任是整个管理的基础、核心,中国式的管理,一定要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得到大家的认同和信任,这是肯定的。

如何获得下属的认同和信任呢?

多行仁道,少行霸道,最终成就王道——王者之道。通过“修己”,实现“仁道”,继而达到“王道”。中国文化三大主流都强调一个“修”字:道家讲修道,儒家讲修身,佛家讲修心。

所以,要提高人与人的信任度,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修己的问题。修道、修身、修心,都是修己,在修己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

当然,修己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但是没有这个绝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信任是体,方法是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体都没有,方法附着在什么上面呢?有些企业在方法上做了很多动作,如搞ISO、ERP、onmouseover=displayAd(1);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1);>绩效考核等,为什么不能改变企业呢?因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问题,在这个地方先下足功夫,才能用得上那些方法。

以上说的是管人。管事就要靠方法了,流程也好,稽核也好,都是方法。说到管事的方法这个层面,西方的管理科学和工具就都派上用场了,这恰恰是中国传统管理的弱项。

管人靠信,信靠修,修是修己。所以,人这一条线的功夫要用在自己身上。

管事靠方法,方法是针对别人的,所以,在管事这条线上要懂得将力用在别人身上。

那么,最好把它们分开来,按两条线走,用两种人做。

 饭水分离有科学依据吗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第一章人事分离(第二节人事分管的依据)

五、管人与管事的心态不同

管人要“空”,管事要“实”。空是什么意思呢?佛家《心经》里面讲“空”有句很有名的话,“色不易空,空不易色”。这里的“色”是指物质世界。意思是说这个物质世界是空的。

也许有人会开玩笑说:你把头往墙上撞一下,看看墙是不是空的?撞出一个包才是真的。这是错误地理解了“空”。

何为“空”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空”跟“无”不同,“无”是个否定词,“无” 就是没有。我们说,仓库还有没有物料?没有,这就是“无”。“无”是对“有”的否定,就是这个东西不在这里了,没有了。

而“空”可以是肯定词,也可以是否定词,既是肯定词,又是否定词。

说这个房间里面空空的,啥都没有,这个“空”就是否定词。我们到电影院去找位置,说这里有个空位置,这个“空”是个肯定词。说这个杯子是空的,说明有空间,正好可以装东西。所以,“空”既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空”不是全盘的否定,“空”就是包容。它既包含了否定,也包含了肯定。

让你学会“空”就是要你学会包容,说管人要空就是说要学会包容。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都接受。所以,佛家里面有一句话,叫“接受,明白,放下”。做人就要懂得接受,什么样的苦都受得了,这就叫做人。

做事当然不能什么都接受,客户说罚你两万,接受;罚你两百万,接受。那你不把厂都赔出去了吗?如何盈利?

所以,做人和做事有很大不同,做人是什么都要接受的,好的坏的都要接受的。

这还不是“空”的最终含义。“空”最终的含义是与“空不易色,色不易空”,这句话是相通的。

佛祖当时得出“空不易色,色不易空”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桌子是桌子,电脑是电脑,它们是不同的东西。因为桌子和电脑在你的视觉里有明确的界限。

但请注意,这是你的眼睛看到的,假如我们现在不是用肉眼,而是用电子眼,你还能看到这么清晰的界限吗?不用说电子眼,你把手伸到显微镜下一看就知道了,就看不到界限了,你看到的是细胞,界限消失了。所以,佛祖也许在两千多年以前入定以后,看到了界限的模糊乃至消失。

界限消失了意味着什么?差异消失了,没有分别了。“空”的意思是无界限、无差异、不分别。

这才是“空”的意思。

什么是“空”?就是没有分别心。“空” 的真实含义就是不要有太重的分别心。包容的根本是什么?是不要有分别心。

我们好多人做人做得不到位,就是分别心太重了:有钱的,没钱的;当官的,当兵的;漂亮的,丑陋的;能干的,不能干的;有良心的,没良心的……你天天带着分别心,能把人管好吗?

所以,要管好人,就不要有太重的分别心。为什么说不要太重呢?因为一点也没有谁也做不到,一点也没有就是菩萨了,凡人做不到的。尽管做不到,但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更不可强化分别心。

没有分别心是一个团队运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你的分别心一重就要提醒自己:团队会出问题。

当然,不要有分别心是对人而言,而不是对事,不能说出货不出货也没有分别,否则,那还怎么干事?

所以,要人归人,事归事;桥归桥,路归路。这是中国特色。

六、管人与管事的角色不同

管人者要学做仁者,管事者必须是个强者。

做个强者并不难,这只是能力和性格的问题。社会生活已经把强者思维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很多人都有以成败论英雄的习惯,输赢心也很重,争做强者。做个仁者却很不容易,需要很高的智慧和很深的修炼。

强者思维本质上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不过我们要注意它是自然法则,并不是社会法则。它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

一群长颈鹿能活下来,是因为它们能吃到长得很高的食物,这需要每一头长颈鹿都有足够长的脖子,它们是没有办法互相弥补的。强者生存的法则很残酷,它要求动物界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强者,才能形成一个幸存的优胜的种群。站在个体角度,的确是适者生存,我们要学会做强者。

动物界只有以个体的强形成群体的强这一条路,而人却不同。我们说人是高级动物,但是毕竟在前面要加“高级”两个字,可见,我们内心还不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自然的存在。也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已经远远超越了自然的存在。我们还属于群体,属于团队,属于社会,具有社会属性。我们的社会生活适用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呢?那就是仁者之道!

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仁”是一个“人”加“二”组成的,这个二,是个复数,是多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团队需要的概念,是社会生存的法则。

孔子几千年以前就发现一个人生存的时候可能是强者生存,形成族群以后这个法则就不行了,所以提出仁者的概念。

人类可以通过合作分工来解决问题,不需要每一个体单独地面对环境,不需要独立的逞强,于是,在群体内部,合作比逞强就重要得多了。一方面,个体的弱可以通过群体来获得弥补,弱势的个体可以形成强势的群体,这是动物界所望尘莫及的;另一方面,个体过分的强,甚至会削弱群体的合作,造成群体的弱。所以,对社会组织而言,个人并非越强越好。

因此可以说,仁者比强者更有力量,仁者之道超越并涵盖了强者之道。

那么什么叫仁呢?“仁者,爱人”,这个“爱”其实就是包容。有这么一句话,叫“大爱无疆”,“疆”就是疆土、边界,无疆就是无界,就是“空”。所以,这个“爱”与佛家讲的“空”是一个意思。

佛家还有一句话,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学会把自己跟别人当成一体对待。很多时候别人的问题是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

道家的阴阳图很有意思,一个“阴”,一个“阳”。我可以比喻为一个己(自己),一个人(别人)。这个阴阳图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自已和别人原本就是一个整体,自己这边一动,别人就会跟着动。所以,要管别人,在自己身上用力就可以了,这就是管人的奥妙。要懂得管人的穴位在自己身上,在自己身上用力,你就可以改变别人,因为你跟别人是一体的。

说到底,“仁者,爱人”就是要有一体化的概念,要把自己和别人当成一体对待。这也就是佛家讲的“不分别”的意思。

“仁者”不是“厚道”两个字能包含的。“仁者”不仅仅是“厚道”,更是一种智慧,什么智慧?知道自己跟别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是没有输赢的关系。你赢了,就是别人赢了;别人输了,你也输了。

“仁者,爱人”的“爱”字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别人当对手看,不要总想着战胜对方。没有对手,所以,仁者无敌。

关于“仁者无敌”,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澄清。

第一,仁者无敌讲的不是结果,而是一个心态:不把别人当成敌人看。第二,仁者无敌不是说仁者多有本事。很多人对这个“仁者无敌”是误解的,以为“仁者无敌”就是仁者什么人都能战胜。错了!说的是仁者眼里没有敌人。

很多人的误区就在于只考虑如何做强者,以为目前不幸福不快乐是因为不够强大,以为挣的钱不够多,于是拼命地做大,挣更多的钱。结果并不幸福。

不要以为走强者的路就可以达到你想要的彼岸,达不到的。 就像下棋一样,你永远在战斗,永远在赢,但又永远有更强的对手等着你,你的人生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

与人交往,强者的思维是到不了头的,到头也不会幸福。

在企业里是一样的,当你把这个下属管得服服帖帖的时候,顺而不从就开始发生了。

所以,强者之道是不能用来与你的下属打交道的,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仁”,不要忘了管人的路叫“仁者之道”。

事情当然有对错,有好坏,有分别,有竞争,有成败。这就需要我们做个强者,懂得强者之道。既做仁者,又做强者;既要不分别,又要有分别。这两种极端的特质要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很不容易。所以,要分开来做。

但对企业领头人而言,则需要兼而有之,因为他必须是个王者。那么对他而言,就需要在自己身上把两种属性分开,对事做强者,对人做仁者;对外做强者,对内做仁者;搞经营做强者,抓管理做仁者。这的确是件让人难以做好的事。所以,企业不容易做大,老板不好当。

七、管人管事效果互补

其实,管人能改变人,管事也能改变人,只不过一个是直截了当,一个是潜移默化。

管事的人是不是不去改变人呢?是不是不跟人打交道了?不是。管人是直接地改变人,我把它叫“明修栈道”。管事呢?你把这个事情管好了,让一个人总是这样做事,做事的人就能改变心态、行为,我把它叫做“暗度陈仓”。

军队的训练就是一方面通过思想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每一天的训练,最后得到合格的军人。所以,事情也能改变人。

这两者一个快,一个慢;一个直截了当,一个潜移默化;一个“明修栈道”,一个“暗度陈仓”,可谓相辅相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6560.html

更多阅读

知己知彼软件 《知己知彼》第一章心理剖析(第二节3)

精神病人的心理分析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自控,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比较弱小,因而不能控制住本我,此时我们常说:“他失去了理智。” 精神病人的自我几乎丧失应有的功能,所以精神病人经常没有恐惧、羞耻等情感反应,超我也不起作用。因此,许多国家的

知己知彼官网 《知己知彼》第一章心理剖析(第二节2)

失恋的心理过程分析恋爱是我们一生中愉快的经历,谁都期望自己拥有浪漫而美好的爱情,可恋爱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遭到拒绝,遇到挫折时,失恋就会随之而来。失恋是人生的痛苦经历,处理不好可能导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犯罪

声明:《饭水分离有科学依据吗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第一章人事分离(第二节人事分管的依据)》为网友爱的十字路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