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旧的意识形态进行相应的及时更新或者旧的意识形态被彻底抛弃,崭新的意识形态出现。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改良;另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变革方式。
(1)自上而下的变革。这是意识形态最典型的自我更新方式。它通常是由控制统治权的团体成员通过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改革,然后使改革影响扩展到民间的意识形态,从而实现整个团体中意识形态的全面转变。日本的明治维新、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就是典型的成功范例。这种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包括:存在外来的强大威胁,使整个团体的生存发生危机;统治阶层成员能够认识到这种危机带来的影响并且有能力提出改革和推行改革;改革能够带来统治者与团体其他成员收益的提高。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变革常常是在经济增长出现之前完成的或与经济增长相伴进行,因此,这种变革方式往往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2)自下而上的变革。这是一种非常缓慢的变革过程。因为在一个社会中,来自下层的非主导意识形态的变革一方面会遭致主导意识形态的压制与破坏,另一方面变革的效应渗透到主导意识形态之中会遭到层层阻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尽管缓慢,一旦变革到达某一点后,其速度和频率将是十分剧烈的。结果有两个,或者导致主导意识形态的变革,实际社会中不同层次意识形态实现重新融合;或者是下层的非主导意识形态发展壮大成主导意识形态,最后推翻旧的主导意识形态。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革命。
自下而上的变革常常是在经济增长开始之后发生的,实际上是经济增长对旧的社会存在的触动引发的。但是,对经济增长来说,在它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它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来为其提供新的认知体系。而这正是自下而上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契合点。如果意识形态变革成功,则会推动经济增长继续进行;反之,则会阻止和破坏经济的增长。
(3)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这种方式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内在自我调节机制作用的结果。实际上,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为了自身的存在都在不断地调整着,以适应与周围客观环境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中,这种上下互动方式往往能够适应和推动经济增长。只要社会存在不出现重大变动,意识形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会正常发挥作用,实现意识形态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契合。
(4)中心——边缘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变革方式。在一个社会内部,以居于主导的官方意识形态为中心,各种民间意识形态根据受其影响和控制的强度,构成了围绕该中心的不同层次的边缘。一般讲,距中心越近,受其控制越强;反之,受之控制越弱。而中心的变革通常是缓慢的。但是由于中心控制力度随着距离的延伸而减弱,这就为边缘的意识形态的变革提供了机会。由于中心——边缘结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个社会中不同地域经济增长情况的不同。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在一个僵化的主导意识形态统治下,那些处在控制边缘的地区由于其本身意识形态变革得及时,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增长。
毫无疑问,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特征及其变革方式决定着其基本经济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同经济增长的契合度。
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民间经济,需要发挥个人与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减少官方干预。因而,一个社会的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不是建立一套强大的、无所不包的官方意识形态,而是要大力挖掘社会的有效合理价值,建立起一套社会成员都自觉履行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从而实现集体行动的协调合作,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