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对策建议 北碚经济开放发展对策建议



  提要:

  一、北碚经济开放发展的大背景

  二、北碚经济开放发展要借鉴三大模式

  三、北碚经济开放发展要抓住“金融”牛鼻子

  四、北碚经济开放发展对策建议

  一、北碚经济开放发展的大背景

  1、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定调出台

  胡锦涛总书记7月25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明确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胀)调整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官方并未提及“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去年年底确定的“双防”(防过热、防通胀)调控路向,正转向为“一保一抑”(保增长、抑通胀);中国宏调转向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与市场预期一致,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调控之手将根据情况,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节奏、力度,则更多地考虑因应国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因应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考验。

  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适时微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归纳解读是:宏调政策必须适时微调!提出宏调由“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还指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稳定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适时微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

  由于目前中国微观主体运行艰难,具体表现在许多企业运行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活力欠缺,中国面临三大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宗教、民族矛盾依然存在,举国上下一心一意成功举办奥运之后,如何把奥运精神和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持续下去,通过发展去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所以政策特别重要,奥运后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值得关注!目前采取的一保一控的政策措施,奥运后是采取从紧或者是放宽货币政策,社会各界有争议。所有的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2009年中国经济或比08年更困难!

  笔者也有这担心,美次贷危机还未见底,国际金融动荡,国际粮价油价上涨,世界经济的增速降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企业缺乏活力,社会也不稳定,自然灾害突发,消费乏力,拉动内需、扩大内需是保经济增长基本点,短期内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需求,会不会推高了CPI值得观察。要做好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

  2、美国次贷危机深未见底

  次贷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距离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已有一年的时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依然历历在目,其中暴露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各种形式的金融交易不断将风险集中在国际大型银行,增加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同时导致了它的不稳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金融动荡造成的总损失将高达9450亿美元。

  但次贷风暴引起的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各国资金流动性。简单的说,在当前次贷问题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各银行自然收紧信贷,避免放贷,这就导致银行间短期同业拆解利率大涨,换句话说,大家都不想把钱放出去,因为也搞不清楚其他银行因为次贷的损失会多大,财务状况如何,所以就把同业拆解利率调高了。

  按照美国房地产专家的估计,未来9到12个月,将是次贷危机的高发期。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很难判断有多少金融机构波及其中,哪些机构还会发生问题,会不会再波及其他市场。因为一家金融机构很可能因为次贷业务的损失无法拆借到新资金而破产,而之前借款给它的金融机构也可能波及其中,引发连锁反应。况且,次贷危机是动态的,投资者购买的次贷其实是打了很多包的证券化产品,因此现在出现的问题,说不定只是冰山一角。

  3、城乡统筹期待大的突破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为了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发改委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重庆市计划重点做好统筹城乡的七项工作:第一,着眼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第二,着眼于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第三,着眼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第四,着眼于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第五,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六,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第七,着眼于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重庆市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产权改革应该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土地变性”与“作价入股”——即农民的宅基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均被流转至镇政府名下,由镇政府进行统一规划整理,而农民则可从中获得收益,获益方式一为用宅基地换取新建住房,二为用村集体建设土地和一般耕地换取保险,问题“主要还是围绕土地的巨额价差应该由谁获利的问题,现在来看政府和房地产商获利比较明显,农民和社会的获利没有很好体现”。如何建立“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个重要课题。

  4、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吹响重庆“大开放”号角

  薄熙来书记说:今天的重庆必须扩大开放,通放让我们所有的区县、部门、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到市场化、国际化的大潮之中,把一切可为我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汇聚重庆,让一新创造创业的种子都能在重庆开花结果。

  对照“314‘’总体部署,审视自身,重庆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GDP仅占全国的1.7%,排在第24位,大体是上海的1/3,·广东的1/8,GDP总量和过去5年增速均列西部第6位,处于“中游”。无论总量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重庆要成为增长极实属不易。二是功能不完善,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要求不相适应。与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上海相比,重庆进出口总额是上次1/38,集装箱吞吐量为1/50,空港客运人次为1/4,融交易额不到2%。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土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白加。农村面积和人口分别是京津沪总和的2.4倍和2城镇化率48.3%,排在全国第12位,而京津沪分别麦84。5%、76.3%和89%。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而我市高达3.9:1,“一圈”人均GDP为“两翼”2.4倍。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在西部地区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人均GDP为14622元,列西部第3,不及全国80%,而京津沪已经分别达到56(元、45829元、65348元。我们还有14个国家级和4市级贫困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员和低入者数量比京津沪的总和还多很多。实现“率先”目困难重重。

  通观近30年发达省区的腾飞,却是靠三部大马力的发动机,即国有企业(包括央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年,重庆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对推动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渝中央企业数量不算多,比四川少19家,比天津少20多家,而且经济规模不算大。我市民营经济有发展,但规模不算大,企业不算强。近10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45亿美元,同期,京津沪分别达到356亿美元、311亿美元、536亿美元,深圳和苏州更高歌猛进,分别达到了341亿美元、521亿美元。近10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市1/4以上的工业投资、接近40%的工业增加值和新增就业、60%的出口由外资企业创造。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当一个系统自身活力发挥到极限,要实现更好更快、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在封闭系统内难以发生突变。

  二、北碚经济开放发展要借鉴三大模式

  1、苏南模式

  以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主的“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苏,其特点是:

  (1)、“苏南模式”是一种内源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它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1990年代开始,苏南模式在向珠江模式看齐,推行了“三外(外资、外贸、外经)齐上,以外养内”的战略,这个地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开始迅速上升,接近珠江三角洲模式。

  (2)、“苏南模式”突出特点在于乡镇集体企业之组织形式。“苏南模式”的核心和主体是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1995年后,苏南的乡镇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80%以上的乡村两级企业已完成改制,集体资产的比重降到40%以下,一大批产权明晰的私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建立。由此可认为,苏南模式的内部特征又有“温州模式化”的趋向。

 民营经济对策建议 北碚经济开放发展对策建议
  (3)、“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从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大量接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消除工农差别,推动城镇化建设,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2、温州模式

  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的“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这一概念,最早来自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刊登的题为《乡镇企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文章,和同时发表的题为《温州的启示》的评论文章。专家认为:“温州模式”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和联户经营的民办工业和专业市场、农民购销员和民间信贷相结合为特点的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致富之路,也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一种新型家庭经济和市场体系相结合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当年的小手工作坊制造曾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新经济模式。直到1994年股份合作制在中国得到确认和推广,温州经济模式一直“领先国内”。

  还有专家认为,温州模式最重要和最宝贵的在于它的基本精神,也就是温州人的独特文化。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有三点。一是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二是不断追求、永不满足;三是异常勤劳,敢冒风险,勇闯天下,努力学习本领,善于适应环境。而这也是后来的浙商们的共同特点。

  “温州模式”就是在农村发展非公有制的非农产业,积极鼓励千千万万的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市场风险,而且完全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当地企业通过市场建立了紧密的分工协作。其本质特征在于市场化和民营化,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改革和发展在区域经济变革中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

  (1)“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是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的繁荣成就了“温州模式”的辉煌,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温州全市现有2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股份合作制企业2.4万家、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2.4万家、私营企业4000多家、13万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8.8%,工业产值占96%,税收占了70%,外贸出口额占了95%以上。

  (2)“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从日用小商品起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温州的许多当家产品,如锁、眼镜、皮鞋、剃须刀、打火机等都是小商品,但温州的民营企业凭着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协作,却实现了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像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徽章厂本来是一个小作坊,但经过多年发展壮大,金乡徽章厂不仅包揽了大批包括驻澳门部队在内的国内军警徽章业务,还把生意做到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并先后接下了为英国、俄罗斯、沙特、阿根廷等国家军警生产制作军徽的业务。现在该军徽厂都已成为了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各国部队的军徽陈列室。又如生产低压电器的德力西集团还把生意做到了发射神州五号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其生产安装低压电器、成套设备。由于出色的产品及服务,集团董事长胡成中还被获邀观看神州五号升空盛况。温州人就是这样一直扎扎实实地做原来并不为人所看重的小商品生意,专心、用心的创业精神为温州人在市场上赢得了尊重。

  (3)、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市场进入管制逐步放松,而计划经济以及长期坚持的重工业发展的战略使轻工业消费品呈现出严重的短缺。因此,随着市场的开放,在利益的驱使下由大量私营企业组成的轻工业生产大军很快就形成了。许多精明的创业者从很不起眼的小商品中赚取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并开始逐步做大、做强。

  3、珠江三角洲模式

  “珠江三角洲模式”得力于大规模引进香港等地的外资,以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珠江三角洲模式”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模式”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发展起点。由于中央把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和衔接香港的桥梁,给予特殊经济政策,使得深圳毗邻香港地理位置的优势迅速转变为一种巨大的经济势能,在较短时间里发展成为实力最雄厚的经济特区。随着深圳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深圳市的迅速崛起、产业链的延伸,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便成为香港和深圳两市的生产基地。

  (2)“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基本动力是以深圳为龙头的区域极化效应和扩展效应。20多年来,深圳的发展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接受香港(包括世界其他地区)高经济势能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辐射和扩展功能;二是吸引国内其他低经济势能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极化功能;三是迅速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展、扩散的功能。这三种功能和效应在较短时期内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果,便出现了“珠江三角洲的奇迹”。

  (3)、以出口导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是“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基本战略。“珠江三角洲模式”充分利用了毗邻香港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出口导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充分利用外来直接投资和国际市场,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的地区。

  三种模式的比较借鉴

  (1)、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是选择适合本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本前提。从三种模式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类型的地区,由于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差别,导致发展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别性。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有很大不同。

  (2)、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与本地区的特殊情况相结合。这三种发展模式遵循了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首先是从加工组装的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为工业化、现代化积累资金,逐步提升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和资本资料产业发展。

  (3)、发挥地区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的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被我国这三种模式的发展所证明。

   (4)、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与综合要素的比较中选择主导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已经不是局限于本地区,不是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和条件来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而是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高度,从技术、信息、资金、知识、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比较中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

  4、重庆北碚与深圳布吉镇比较

  北碚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郊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幅员面积753平方公里,人口63万,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拓展区和增长极。北碚组团、蔡家组团和江东片区将成为聚集生产要素的“三大洼地”。北碚组团以文化旅游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竹海生态城市为特色,重点向西永大学城方向拓展,城市面积由现在的3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形成50万城市人口的城市区域,与西永组团共同构建中国西部著名的大学城。

  北碚强力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围绕“做大做强、翻番升位”的目标,以园区和特色工业基地为载体,加快推进全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2007年北碚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0.22亿元,增长16.5%,人均GDP达到2176美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8:57.4:3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79亿元,增长40.8%,增幅居主城九区第2位。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6.36亿元,增长3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3亿元,增长54.2%,增幅居主城九区第2位。

  辖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8.92亿元,增长15.1%;贷款余额87.06亿元,增长33.7%。实现进出口总额1.69亿美元,增长43.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13亿元,增长32.3%;增加值62.14亿元,增长27.4%;销售值198.13亿元,增长31.8%。工业利税总额18.31亿元,增长24%,其中利润10.85亿元,增长2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6%,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1%,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1.2个百分点。

  布吉镇概况

  布吉街道面积86.6平方公里,总人口88.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5万人。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和15个社区居委会,现有总人口88.1万,其中常住户籍人口7.46万,常暂住人口之比约为1∶10。另有海外华侨、台港澳同胞、归侨1.2万余人。

  2006年末,原布吉镇范围的常住总人口120万,加上流动人口近200万。即使原布吉一分为三后,现在的布吉街道总人口也达到80万。去年,布吉实现工业总产值998.15亿元,税收达到90.31亿元,在深圳市街道税收中,继续保持多年来的第一位置,这里的经济总量、税收甚至超过了内地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有“广东第一镇”美誉的布吉,布吉街道的总面积仅有86.6平方公里。半年时间里,布吉平均每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创造出近4亿元的工业产值。

  改革开放以来,布吉经济社会发展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92年前的10多年是布吉经济发展的打基础时期,1992年后是布吉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最近这十来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至1994年为第一阶段,以“量”为特征,大力兴办以玩具、五金、服装等传统产品为主的工业企业。1995年至1998年为第二阶段,以“质”为特征,注重引进人才、技术和高科技企业,奠定了通讯、电脑、电子、电器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基础,至今仍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1999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以全面“提升”为特征,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注重市政配套,为下一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

  这三个阶段使布吉迈上了三个新台阶: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3.3亿元;税收过亿元大关,达到1.6亿元,成为深圳市第一个超过亿元税收的镇(街);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5.3亿元,税收也接近5亿元关口,达到4.85亿元。2003年,布吉工农业总产值(在地口径达)474.9亿元(不变价),按可比口径增长23.9%;实现GDP172亿元,同比增长23.5%,税收完成29.36亿元,同比增长25%;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12.22亿元,同比增长20.43%;村级经济总收入4.19亿元,村民平均纯收入30673元,农村人均分配12581元。2003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0.12:69.77:30.12。

  工业是布吉经济发展的支柱。布吉现有工业企业近200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100余家,民营企业近900家,历年累计引进外资超过150亿港元,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华为公司就落户在布吉。目前,布吉有6家民营企业产值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形成了以信息产业和家电产业为集聚效应的民营产业群。

  三、北碚经济开放发展要抓住“金融”牛鼻子

  2008年6月20日北碚区长雷政富在《在重点融资项目工作会上的讲话》,有一个思路:面对目前宏观经济发展环境趋紧的形势,积极研究对策,采取突破性的措施,千方百计地把今年这项关键性的融资贷款任务落实到位,以切实保障我区在目前经济发展环境偏紧的情况下有一个较好的生态发展环境,促进北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北碚区33.37亿元的贷款计划基本都和各银行对接完毕,但是截止目前新批贷款仅仅一亿元,不到全年任务的1/30。还有就是基础工作不扎实,部门衔接不到位、协调不力,存在推诿、拖沓的情况,办事效率不高。银行之间参差不齐,有的银行积极主动,有的银行行动迟缓。今天开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千方百计保证贷款33.37亿元、BT融资11.88亿元的融资计划落到实处,这是今年全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

  北碚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必须要上大项目、有大投入才能大发展,要有大投入,那么政府性融资就是最重要的。第三,就是要补政策性欠账,包括土地征地政策调整、征地补偿标准提高等。还有,宏观经济形势偏紧,国家采取了很多宏观调控措施,如果我们不能积极有为,那么我们将和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

  当务之急,就是要调剂现有资产,满足33.37亿元贷款的资产抵押。就还款能力来讲,我们应该有信心和决心,通过发展经济,通过提高全区的经济综合实力来实现。核心就是两个实力,首先是通过我们的国有资产尤其是土地达到最大附加值时出售来还款;其次是通过财政增收来实现还款。因为我们的经济盘子做大,综合实力增强,税源增加,自然财政就会增收。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进出口银行的21.5亿元贷款。

  北碚区要借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机遇,利用金融杠杆加快北碚区的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最终要靠产业,要靠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集群,重庆10万家企业融资难,国有商业银行形同虚设!

  国内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客观说,规模小、资本薄弱是它们的致命弱点,特别是当货币政策调整,银根紧缩的时候,它们往往会先受到影响,重庆总共有16万家企业,10万家企业融资难,这意味着着什么?!

  央行给重庆贷款有额度的,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说了实话:“我们现在实际上10%的左右的资金在为中小企业、为农村地区服务,这样他们的资金是不够的,金融资源是不到位的。而国民经济当中70%的创新会由中小企业来创造,60%的就业将是由中小企业来担当,40%的GDP是中小企业来贡献,会出现这个局面。”

  资料:

  资料显示,重庆市的中小企业截止2005年底达到13.8万户,从业人员337万人,重庆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达到5159家。2005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030亿,占GDP比重为33.6%

  据笔者统计,重庆市2005年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共计2762.04亿元,占全市各项本外的货款余额3779.3亿元)73.08%。截止重庆2005年12月末,重庆市中小企业贷款14850个,贷款余额536.1亿,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4.2%。这里不难看出,重庆13.8万户中小企业,只有10.7%的企业在2005年获得银行贷款,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是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5.1倍。

  从货款结构看,截止2005年12月底,国有企业贷款996.21亿居第一位,有限责任公司贷款737.75亿,居第二位,民营企业贷款230.67亿,居内资企业货款第5位。从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业货款总计923亿,制造业718.24亿居第二,重庆房地产业401.62亿居第三位。金融业61.30亿居12位。重庆市建设金融中心,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扶持中小企业中的优势产业[如电动车等]又为金融中心带来支撑。

  1、邓小平:“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2、中国28座城要建金融中心,13个市争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竞争白热化,由政策层面转向地方立法层面,重庆、成都、西安争夺西部金融中心主导权。

  3、金融的定义

  金融中心的内涵: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按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通俗的说法金融中心就是金融中介的活动中心。

  4、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金融中心要靠庞大的经济实体来支撑;二是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三是健全的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宽松的金融管制;四是地理位置优越,有广阔的腹地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五是拥有足够多的金融专业人才。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三大基础要素。

  梳理、研究深圳、浦东、滨海的建设发展史,不难发现它们的成功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注重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二是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三是把建设国际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作为建设重点甚至摆在各项工作首位!金融中心的建设就连举世公认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至今也不懈怠,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去年在香港特区立法会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时,就重点提出巩固与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多项措施。

  为什么要在西部设立新特区?为什么要在西部打造一个金融中心?众所周知,为了深入推进西部开发战略,实践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实现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在重庆、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相呼应,推动东西互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近日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为“新特区”。那么,新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借鉴深圳、浦东、滨海打造金融中心的的成功经验,结合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区位条件和环境条件不够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步伐呢?

  深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主要经验是创新!改革、创新一直是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的动力。深圳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紧密围绕“先行先试”、“深港合作”和“创业投资”三大深圳金融业的“王牌”,即:特区创新能力所带来的先行先试优势;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造成的强劲的创业投资需求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深圳把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于四个中心(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二十六年来,深圳创造了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史上一百多项第一。如第一次按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要求实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第一个金融电子结算中心,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家企业出资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公开募股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企业创办的保险公司等等。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是改革开放!1990年代以后,金融改革的主角是上海,主要表现在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所以及最近的期货交易所等众多交易机构的设立,以及率先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

  上海明确将“发展金融业”列在“十一五”各项发展工作的首位。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环渤海金融中心的经验是敢闯!2006年6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中建立滨海“金融试验区”非常引人注目。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已经闯出了一条新路:在中国目前尚未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2005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特批天津成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整合研究力量,已完成关于在天津设立全国性柜台交易中心(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的申请报告已上报国务院。设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意味着以后不能在深圳、上海上市的股份公司可以在天津开展股权交易。

  重庆在金融地位上没办法与北京比,金融资源和总量上没办法同上海比,重庆金融创新和体制没办法同深圳比,但是重庆作为中国战略纵深的西部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有百年金融文化沉淀,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四大国策给重庆带来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和发展金融业的机遇,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打造金融中心的载体--渝中半岛解放碑和类似浦东正在开发的江北城。抢抓城乡统筹发展机遇,加快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是可行的。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四种主张

  1、一是“难有作为说”:从经济实力、金融资源及政府发展金融业政策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大地上已掀起“金融中心热”。地处西南的重庆难以与京沪深交锋,重庆金融业近几年虽对重庆经济贡献巨大,但政府却没有把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重庆金融业是政府投融资工具,地方金融部门独立性不强,难有作为。《经济》杂志载文称“京沪竞争全国金融中心进入决赛,其他城市难作为”。

  2、其次是“已经建成说”:2005年9月13日《重庆日报》报道“重庆已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报道说∶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市质监局作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时说:截止2005年8月底,重庆市贷款余额从1997年的800亿“膨胀”到现在的3600多亿元,人均贷款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而9%的不良资产率则低于全国12%和西部18%的平均水平。有信用才能借到钱,这说明重庆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好,资金利用率高,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重庆。

  3、再次是“金融次要说”:一些重庆干部、市民发表评论认为:重庆现在应重点抓制造业,如重庆四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高技术业四大重点产业,其次抓商贸、物流、房地产和建筑、信息和中介、旅游和文化、金融六大优势产业。一句话,抓工业比金融业优先。

  4、“积极推进论”。未来20年是中国金融资源整合、集聚时期,也是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它带来的金融资源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将增强区域竞争力!重庆面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机遇,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无论是对重庆市可持续性发展还是对国家的整体布局都具有战略意义!本篇构想试图论证并提出对策.

  重庆面积8.2万平方公里,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是深圳的42倍,人口3100多万,但三分之二人口在农村,在这特殊的市情下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任务之艰巨,更应该积极推进,建设成功则在世界上更具有标杆意义。

  四、北碚经济开放发展对策建议

  前任市委书记汪洋在重庆着力发展三峡库区、民营经济、城乡统筹等给3200多万重庆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对曾担任中国东北港口城市大连市市长、商务部部长的薄熙来寄予很高期望,期待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以国际化的视野和丰富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给重庆带来生机活力,加快重庆发展。

  一个好的施政纲领首先要切合当地实际,解决当地短腿、软肋问题,同时要有前瞻性,要有好的思路,同时重点突出。2008年3月21日,重庆市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提出重庆市贯彻落实意见。这表面看来是一个例行会议,仔细研读,我认为这是薄熙来推出重庆施政纲要或者说是宣言。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抓好五件大事。第一件是开放;第二件是统筹城乡;第三件是移民;第四件是城市规划建设;第五件是关注民生。

  7月20日-21日薄熙来举行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中说: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建设以人为本、安商助商的综合环境。这些大目标北碚区最有条件。

  扩大开放,搞好软硬环境是基本功。只有真正优化环境,才能产生吸引力,从而抢占先机,争到好项目。必须从长计议,从基础做起,从中外企业和各类人才对环境的主要需求做起,逐渐形成有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

  1、北碚的优势

  (1)、北碚生态环境优美,青山常翠、碧水长流。缙云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碚气候宜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全区有公园8座,小游园和绿化广场20多处。绿化面积5.5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5.7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公共绿地1.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8.7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14.3平方米。北温泉公园集山、水、林、泉、洞、寺庙为一体,堪称重庆市公园的典范。

  (2)矿产资源储藏十分丰富,有石膏(石膏又分为硬石膏和软石膏。硬石膏:储量达10亿吨,矿层平均厚度50米以上,最厚达103米;软石膏:储量达1000万吨以上,且品质优良。)、煤、磷铁、硫铁、石灰石、天青石、方解石、白云石、矽石、石英砂、耐火粘土等,另外还有砂岩、河沙、卵石等。特别是非金属矿,品位高、储量大。其中,石灰石20亿吨,石膏10亿吨、煤上亿吨。

  (3)、北碚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北碚是国家级仪器仪表研制基地,是重庆市的小型动力机械和玻璃制品生产基地。北碚工业拥有存量资产68亿元。形成了以四联仪器仪表集团为主的全国三大仪器仪表工业基地之一。形成了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玻璃制品、光学电子、化工医药等六大行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体系。以华光仪器厂、重庆光学仪器厂为主的光学仪器工业,以华伟电子设备厂、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红岩机器厂为主的机械制造工业,以重庆荣事达洗衣机公司为龙头的家电制造业,以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医药制造业,以北玻仪器总厂、北盛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为骨干的玻璃制造业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许多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100个产品远销海内外120个国家和地区。

  (4)、文化内涵丰富,中国最早的城乡统筹发生在北碚。北碚是历史文化区,人文资源丰富,科教事业发达。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等在北碚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同时也使北碚成为世界平民教育家的实验地。二十世纪初,卢作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特组峡防局局长,利用这一治安联防机构进行乡村建设,在消除匪乱的基础上进行“乡村现代化”实验,开工厂、办学校、搞城建、劈公园、建文化设施,到1936年成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国民政府一等县行政区域,为抗日战争中成为国民政府“迁建区”和北碚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两大运动在北碚的结合,北碚的“乡村建设”实验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2、四条建议

  (1)、打造全国独特的旅游风光带,做足重庆后花园文章。集合、重组旅游资源,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育旅游产业集团进入资本市场。游客是最好的投资者!

  庐山、桃花源值得借鉴。

  (2)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新技术农业。

  (3)北碚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可率先获得突破。

  重庆市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提高土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

  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两大原则:一是稳制、分权、放活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创新流转机制,探索有效形式,放活土地使用权。

  二是集中、规模、增效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应立足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行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经营,并注重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目前重庆农村土地流转形成五种基本形式:农民在流转承包土地时,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其他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

  土地流转中心,确定“一个原则、五种方式”的工作方针,推动土地流转:

  “一个原则”即以自愿为基础,有偿为条件,依法为前提,引导为手段,规范为要求,连片为示范,双增为目标;“五种方式”即自行流转、委托转包、季节性流转、互换和入股。农村土地试行抵押贷款。

  农村土地制度产权改革应该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土地变性”与“作价入股”——即农民的宅基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均被流转至镇政府名下,由镇政府进行统一规划整理,而农民则可从中获得收益,获益方式一为用宅基地换取新建住房,二为用村集体建设土地和一般耕地换取保险,问题“主要还是围绕土地的巨额价差应该由谁获利的问题,现在来看政府和房地产商获利比较明显,农民和社会的获利没有很好体现”。如何建立“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个重要课题。

  (4)利用金融杠杆加快北碚区北碚组团、蔡家组团和江东片区“金三角”,用“123456”总体思路,打造“三大洼地”和“三条生态产业走廊”。

  “123456”总体思路即:坚持一个发展理念,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决不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一时的快速发展。瞄准两大目标,就是要努力把北碚建设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和重庆市全面小康社会先行区。把握三个定位,就是要把北碚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区、文化旅游城、重庆后花园。实施“42”发展战略,就是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旅游活区、生态靓区”以及城镇化和重点项目带动的“42”发展战略。发挥五大优势,就是要充分发挥北碚的生态环境优势、科教文化优势、特色产业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空间优势,将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突出六大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一团二园三城”,即蔡家组团、同兴特色工业园、生态农业园、北碚新城、大学城、十里温泉城六大重点建设。

  三大洼地指把北碚组团、蔡家组团和江东片区这一“金三角”区域打造成为吸引、聚集生产要素的“洼地”。

  三条生态产业走廊即以生态农业园区为载体,“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为重点,按照“一线八点”的总体布局,打造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长藤结瓜”的江东生态农业走廊;以同兴工业园区为载体,沿国道212一线加快建设市机电仪工业园、浙江产业园、汽车工业园、华立生物制药基地,与沙坪坝井口一线连接,打造形成生态工业经济走廊;以渝武高速路北碚段的生态景观和缙云山沿线大型竹海生态体验旅游景观带为重点的生态人文走廊。北碚经济开放发展

  蔡律 2008年9月6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6400.html

更多阅读

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 陕西试点民营经济转型

     此次陕西省选择府谷作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可以说是对其之前所做探索的肯定。为打造“府谷模式”,府谷在今后几年内将实现五大转变。  陕西的经济引擎、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陕北,正在失去增长动力。

中国民营石油公司 民营经济进入石油行业遭遇坚硬“玻璃门”

     中国大量石油区块没有被勘探,而“独占”此资源的央企,正以“永远做老大”的定位把民企拒之门外。  虽然“新非公经济36条”及其细则已经出台多时,但是,在垄断行业尤其是石油行业,民营经济进入这一领域仍遭遇诸多“玻璃门”现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鼓励民营经济不能止于权宜之计

     在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时,“民营经济”重新成为上上下下谈论的焦点,各种扶持政策也争先恐后出台。但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到底有多大?民营下行的天使?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为国内所熟知,是因为他对所谓“中国模式”的诘问。

声明:《民营经济对策建议 北碚经济开放发展对策建议》为网友蝶灬唯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