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民营企业在产权结构和治理形式方面普遍存在家族化现象,即所谓古典锁定,这一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大量的研究文献。本文对当前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文献从方法论角度进行综述和归纳,概括为社会-文化范式、能力范式、制度范式、演化范式和网络范式五种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族化,研究范式,学术述评
本文感兴趣的是关于中国民营企业治理家族化(即古典锁定)现象研究范式的分歧,以及国内现有文献对国外企业理论发展的差距。学术界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普遍存在的对家族制的批评和否定(杨文轩,2000);第二阶段是近几年,一种适度肯定的理性声音和致力于拓展家族制合理性空间的研究风格逐渐形成。韩朝华(2004)把这两阶段简化为两种倾向:否定说和肯定说;陈文科(2004)则把研究脉络的变化概括为由“抛弃论”到“扬弃论”再到“融合论”。关于民营企业家族化合理性研究综合性的优秀文献主要有储小平(2003)、韩朝华(2004)、应焕红(2005)等,在方法论方面的文献有余立智(2003)1。
对古典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身肩二任(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合一)的经典论述当属A.Alchian 和H.Demsetzs(1970)了。企业史的变迁描绘出企业组织形态和企业制度的演化轨迹。在今天的中国,存在这样一些疑问:家族企业过时了吗?什么是适合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在家族制和公司制之间有没有多样性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态?伴随着这些问题,对近年来关于家族制的合理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追寻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演进的逻辑,为民营企业发展探求合理的制度形式,既可以启发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又可以为追寻在实现收敛于公司制的过程中提供制度选择。有学者指出对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始从解释问题到解决问题(孙早等,2003),该论为当前有关研究民营企业家族化倾向及其合理性问题的文献提供了方法论注脚;而且家族制在中国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现象已在国内外的有关经验研究(贺志锋,2003;欧阳明等,2004)也得到证实。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研究进行提炼和总结。笔者将现有的文献概括为社会-文化范式、资源-能力范式、制度范式和演化范式,试图对民营企业家族化问题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论解释,揭示这一经济现象的经济逻辑。
一、民营企业古典锁定的几种解释范式
(一)社会-文化范式
该范式遵循韦伯传统2,主要是运用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去探究家族化问题。国内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集中体现传统文化论、家庭契约论和社会资本论。(1)循着费孝通(1985)的思路,传统文化论的主要观点有:中国传统的“家文化”特征和“差序格局”的信任关系(卢现祥,2000;陈立旭,2000;姚贤涛,王连娟,2002;李春来,2002;方晓军,王长斌,2004)是民营企业家族化的文化动因。张之锋(2001)认为,家族制是民营企业在“私德有余而公德不足”条件下的“不得已的选择”。张强(2003)则从“自家人”和“外人”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与家族经营的关系作了解释。(2)家庭契约论(贺志锋,2003)认为如果把具体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看成是外生变量,假设它们是同质的;由于家庭的行为规范是利他主义,思想感情的一致使家庭内部能够实现有效的劳动分工(贝克尔,1987),从而实现“有机的团结”(迪尔凯姆,1986)。当家族成员共同控制管理企业时,企业的委托代理的契约性质、团队生产监督问题、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和信息特征都将发生改变;家族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基于感情的共同预期和非正式承诺,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家族企业是一种“高信任”(这种信任是一种基于感情的感情信任,而不是基于能力的认知信任)的组织形式(Jones,1983),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代理契约;而且,在家族企业中,委托人对代理人的高度信任来源于代理人的行为和情感,而不是代理人的绩效.其契约特征表现为感情关系导向,而不是遵循经济理性,并且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度远高于非家族企业的董事会和CEO之间的影响。(3)社会资本论在家族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福山3关于华人企业的研究结论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资本与民企融资的关系(储小平,2003)借助行政权力和社会关系为企业获得各种资源(李路路,1995);周殿昆(2002)从作用范围、信息搜寻费用、防范道德风险机制、监督费用、违约失信概率和获取资源状况六个方面比较当前社会信用和家族信用,来说明家族信用是乡镇企业向家族企业回归的主要原因。程书强(2003)从信任与社会结构、制度变迁转型存在高度关联的角度分析社会信任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储小平(2003)把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财务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指出家族企业在这四个层面的具有内在的作用机理。
(二)能力范式
该范式运用企业管理理论从组织效率论、企业家能力论、企业文化(团队精神)论等角度对民营企业家族制作出解释。(1)组织效率论以Leibenstein(1966)4的X-效率理论为依据对民营企业家族化治理机制作运用性解释。强调特定企业组织形态与其在管理和技术层面所能达到的经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不同“企业制度类型”在组织成本、管理能力、经营绩效等方面所可能存在的差异,得出某种“企业制度类型”之所以生成衰败的一般性解释。民营企业家的自我雇佣或家族化倾向在于它能低成本的减少X-效率从决策效率、对市场机会的捕捉和把握、企业凝聚力、减少内耗等方面说明家族企业的效率。如朱富强(2004)从显性协调和隐性协调角度论证家族企业长期存在的理由。(2)企业家能力论延续了熊彼特传统5,主要观点是认为民营企业创业者的在企业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中具有特定的作用。邬爱其等人(2003)认为,企业家主导下的组织认知的一致性才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将长期存在。石军伟(2003)基于企业家能力的内生性提出“建立企业家机制主导模式才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这是对阿尔钦的古典企业论的明确坚持。(3)团队精神论6认为家族企业在创业的历程中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为家族荣耀甚至为打造百年基业而努力工作;又因为亲属关系相互熟知,信息对称,建立心理契约比较容易。钟朋荣认为民营企业选择家族化经营,是因为家族企业拥有更多的关心企业资产的资源。
(三)制度范式
该范式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企业家供求论的观点对家族企业进行制度分析。(1)交易成本理论从交易成本出发研究民营企业家族化的思路,故可以归结为科斯传统7。该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代理成本过高,主要的观点有非对称信息论、内部交易成本论、外部市场论。非对称信息论认为:市场制度环境的不完善(王连娟,2001)和“低文本文化”形成的信息非规范化和分散化(陈凌,1998)。外部市场论认为由于经理市场还是一个“柠檬市场”,所以发现优秀经理的信息搜寻成本很高;因为高昂的代理成本和残缺的社会信用使家族企业排斥外部职业经理,这种“寻找代理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的矛盾”构成私营资本管理方式转换的障碍,这将使私营企业“管理青春期”跃迁要经历的一个长期过程(刘伟,2010);同时又由于“家族企业治理家族主义的信任结构”促使经理市场的失灵(李新春,2003);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周立新,李传昭,2004;刘平青,2004);周立新,李传昭(2003)运用信息经济学方法建立一个外部市场模型。
(2)制度变迁理论。可归结为诺斯传统8。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中关于制度演化的分析范式运用,存在两种观点:制度变迁论和制度效率论。制度变迁论者主要从制度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讨论当前家族企业走向公司制的约束条件(方晓军,高瑛,2004);从制度嵌入和制度耦合的角度寻求制度变迁与制度环境的兼容性,如在外部治理机制9不健全条件下家族制虽非“最优”制度安排,但或许是“最不坏”的制度安排(郑家喜,蔡根女,2004);制度效率论从非正式规则的存在及其变化对企业制度选择的制约来论证一定制度环境下家族制的阶段合理性(何智美,2004),认为只有能对企业核心要素提供有效激励约束的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制度;郑文哲(2003)建立了一个家族企业制度适用边界模型。
(3)企业家供求论。任晓(2004)以温州为例从经理市场的供求状况探讨了企业家古典锁定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条件:导致企业家供给水平低下的原因是逆淘汰支配下的企业家市场导致过低的预期收益增加了企业家专用性资产进入市场的风险,噪音化的职业市场信号加剧资产所有者自我雇佣;企业家需求弱化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及泛家族组织与企业生产梯队的整合”、“股份合作与企业家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发达的专业化商品市场或专业化产销基地弱化了企业对企业家的需求”。 张佩国(2004)对民营企业换帅提出自己的看法:个人权威与制度化结合不会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演化范式
组织演化论源于阿尔钦10的达尔文主义市场选择论和纳尔逊和温特11的“惯例性行为”(rountine firm behavior)论。前者认为生存下来的是经过经济体系甄选后的成功者,因而是有效率的;后者认为组织创新的运动机制在于对惯例的承继和创生。在民营企业研究文献中,组织演化论者认为民营企业之所以选择家族化的产权形式或治理结构是适应现实经济环境的结果,运用演化经济学的方法和观点来深入探究“家族企业基因”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借助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加以解释。刘平青(2003)关于“家族基因”的解释可谓比较新颖,他认为决定家族企业“遗传”与“变异”的关键在于“家族基因”的四种“碱基”:利己人性(selfishness)、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利他人性(altruism)和文化因子(culture)。陈文科(2005)认为,“家族基因”所形成的非契约凝聚力和适应性创造力是家族企业生命力保持持续发展活力的内生性因素,并对现有文献中唯制度分析的方法提出批评。企业认为温铁军(2004)强调了环境的作用,认为大规模民营企业转制认为是在宏观经济波动的产物,不单纯是微观经济的结果。成功的家族企业都有其长期经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这种知识或以意会知识存在,或就是惯例。
(五)网络范式
Richardson(1972)将企业间密切的合作关系称为产业组织网络模式,他开创的网络范式成为新近企业理论研究的前沿方法。拜尔恩(Byrne,1993)把企业网络定义为:独立企业间的短期结合,它没有总部和组织图、没有科层、没有纵向一体化,网络内成员企业的分工细致。12浙江和珠三角一带兴起的企业集群吸引了国内学者的眼光。陈守明(2000)认为小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稳定性强、效率高的特点,温州家族小企业正是通过由相关性强的企业组成企业网络组织这样一种形式克服规模局限获得竞争力。以温州打火机产业为例,家族企业网络的优势在于一是减少机会主义,如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和适度竞争、网络内道德信用、区域内企业集聚的低信息成本以及网络组织的柔性化都有助于克服机会主义;二是相对于大企业的比较优势,如对需求多样化适应性强,内部管理成本低,激励机制好,分工、合作、竞争导致核心能力的专注,以全价值链最优化来选择合作企业并进一步促进核心能力的提高。钟朋荣(2004)以绍兴纺织业的产业集群为例揭示了作为企业网络或产业集群中一个元素的中小民营企业走家族化之路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他提出一个公式:产业集群+家族制=竞争力。朱秋霞(1998)和陈凌(2003)则从家庭网络和企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家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社会基础。
二、对上述几种范式的评价
笔者凭据对相关文献的内在逻辑和主要概念做出上述分类,这种的归纳不一定与成果所有者本人初衷完全一致,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对研究方法本身的认识。社会-文化范式、资源-能力范式、制度范式、演化范式和网络范式是当前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甚至可以说有的是主流方法,有的是前沿方法。这些方法用来解释家族制存在的合理性,展示了问题的不同侧面,深化了对家族企业演变的理解。不过,仅就观点而言,单一的视角不足以给出满意的答案,只有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家族制的合理解释,才有可能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变迁以及家族企业合理性空间的扩展做出有说服力的推测。
传统文化论强调“家文化”特征和差序格局的信任关系对家族化的重要影响,但无法回答:使得家族化组织成为儒家文化圈中的主要和有效的治理模式.但这至多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在儒家文化圈中,家族企业成为主要的企业治理模式。但它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2/3以上的企业也是家族企业(Kirchhoff,1987;Donckels&Frohlich,1991;
Stephenson&Monteth,Cromie,1995,转引自Weashead&Cowling,1998)。因此对于中国当前盛行民营企业家族化现象,社会文化范式并不具备足够的解释力。
对于家族企业管理效率和组织能力的高度评价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缺陷。如强调创业者尤其是核心人物的领导作用的观点这种解释随着第二代的更替已成为追忆的历史;而家族企业产权和治理的非经济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被经济力量所穿透。
制度变迁理论强调制度环境约束和嵌入性要求,认为家族化锁定是市场和制度不完善的结果,但是它无法解释已经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现代公司制,一些家族企业逐渐地“泛家族化”。
在交易成本理论看来,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把内部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外部化的过程(交给市场解决),同时引入不可交易的且企业需要的部分。它犯了科斯同样的错误,就是只看到企业的交易功能,没看到企业的生产功能。因为企业的知识由契约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组成(刘刚,2002),前者可以根据收益成本比较从市场上购买,而后者是内生的,需要自身的投资和干中学。
能力范式在于解释那些企业内部不能交易也无法交易的现象,如企业的隐含知识、核心能力、关键性资源等。基于交易成本范式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在一定程度靠近能力范式,但是还存在很大距离。刘伟(2001)把企业产权制度看作是要素市场制度的函数,产权结构是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函数。这种观点有助于对家族制在交易成本理论和能力理论结合性方面进行解释,即民营企业选择家族化的产权形式和治理形式既是降低了交易成本,又维持了关键性资源,而这正是要素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制度和资产专用性(核心人力资本和其他关键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演化理论是研究民营企业制度的一个崭新视角,但是仅仅局限于达尔文主义的生物进化观点有时显得比较牵强,而且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与生物演化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演化博弈和自组织理论的介入也许会增添一些新的色彩。
现有文献中的一个缺憾是关于网络范式在民营企业研究中的运用与经济现实相比远远不够。网络范式揭示了区域性产业集群或企业网络的形成机理,以及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经济和虚拟组织的存在理由,它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辅之以经济社会学和交易成本理论,暗含着演化理论的逻辑,形成有现实感的理论魅力。在当前家族企业研究中,少数文献有所涉及,但缺乏理论自觉。家庭契约论和社会资本论以及产业集群论从非正式制度和规模效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示出网络范式的痕迹,但似乎又有一种欲说还休、不够明快的感觉。网络范式以其特有的理论生命力显示出比制度范式(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文化范式(也可成为经济社会学)对民营企业家族化有更强的解释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虚拟网络、社会网络与企业网络的交互作用,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企业组织形态,这些组织形式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运用新的理论去解释。
从国外企业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治理经济学)对中国民营企业有较强的解释力,在方法论上,新古典方法、制度分析和演化分析都有助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当前企业理论出现了契约理论和能力理论合流的趋势,这将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更新的视角,有待我们去吸收养分,灵活运用。
三、民营企业家族化现象的内在逻辑
企业组织形态(包括产权、治理结构、组织形式等)的变化是由经济系统运动的内在逻辑决定,它是企业自身的因素与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用williamson的话来说,企业是一个适应性组织。在一个无强制性的经济体系中,企业之所以采取某种产权制度或治理方式是企业经济活动自生自发地的演进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人或组织理性设计的产物,这种企业从而具备了“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影响制度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企业演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提高生产率;(2)降低交易成本;(3)市场规模的扩展;(4)技术进步;(5)制度环境的改善。而判断一种企业制度是否合理或具有效率,要看它是否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要看它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是否是低成本的(巴曙松,屠新曙,2002)
民营企业作为一种本来意义上的企业,对市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它的演变过程与市场进化过程息息相关。应焕红(2005)把民营企业的特点概括为:具有生存特质,是一个动态伸展的过程,是一个自觉学习的系统,是一群尖锐矛盾的集合,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组织。基于这样的描述,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家族经营一方面是根据自身发展要求作出的制度选择,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市场化发展进程的结果。中国民营的生成和成长在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生态和文化背景中,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民营企业面临两种不信任:即在经理市场上,企业主不信任经理人,在资本市场上银行不信任民企(所谓金融恐私症),产权封闭化、治理家族化是无奈也是明智的制度选择。简言之,就是为克服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将代理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当然,即使是家族化治理,也会出现形态各异的制度形式,这就取决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信息结构,不同的信息结构导致不同的控制权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契约结构,最终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治理机制。而这种治理安排也并非静止不变,民营企业天生的学习、模仿、纠错能力使治理机制处于不断的优化调整之中。迷信现代企业制度、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新型企业制度、简单地否定家族制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更不是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因为这种否定“缺乏扎实的经验基础和令人信服的学理根据”(韩朝华,2004)。在实践上它不仅会伤害民营企业的成长,在理论也是先验的,缺乏逻辑与经验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2003(1)
郭志文.民营企业组织成长与制度演进的协调性.经济管理.2003(7)
贺志锋.家庭契约与家族企业治理.中国民营企业.Volume 1 No. 2, August 2003
孙早等.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经济研究,2003(4)
陈立旭.文化因素与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00(1);
姚贤涛,王连娟.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156-188
刘伟.转轨经济中的国家、企业和市场.华文出版社.2001:165-169,204-220
杨文轩.审视中国民营企业.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5
任晓.经济民营化运动中的企业家:自觉生成与古典锁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6):121-125
刘平青,家族基因.家族生命的解读.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30-40
陈文科.家族企业的演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5):76-78
余立智:民营企业家族化的产权经济学解释. 浙江经济.2003(14)
韩朝华:家族企业研究评述,经济研究资料,2004(3):19-23
陈守明:小企业网络——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管理现代化,2000
应焕红.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政法学院(443002)
电话:13545913438
E-mail:[email protected]
* 本文为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立项号:[2005]020
**杨雪锋,男,三峡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理论研究。
1余立智把当前国内关于民营企业的研究划分为两种范式:社会文化学研究范式和组织管理学研究范式。见余立智.2003(14)。
2 马克思.韦伯的巨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创了从文化角度探究经济发展源泉的研究传统,并成为经济社会学的奠基作。他强调特定企业组织形态与其所处的文化制度环境(包括经济伦理环境、价值认定环境和社会交互环境等)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蕴含在不同企业组织结构背后的"文化决定因子",得出用以解释某种企业组织结构生成衰败原因的一般性命题。这一思路被费孝通(1985)、雷丁(1993)、福山(1995)所延续。
3 弗郎西斯.福山(1995)认为,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既是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又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起阻碍作用。弗郎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
4 Leibenstein(1966)提出由于人的惰性区域导致企业内部的组织低效率。这是不同于配置效率的X-效率。见:Leibenstein, Harvey.,(1966).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56,392-415.
5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
6 Alchian, Armen A. and Demsetz, H.,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
7由科斯的交易成本观点出发衍生的团队生产理论(Alchian&Demsetz)、资产专用性理论(Williamson)、代理理论(Fama, Grossman&Hart)、契约理论等成为企业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8关于制度演化范式可以分为三种线索:一是诺斯的制度变迁论,二是哈耶克的自然秩序论,三是凡勃伦的累积性因果论。
9 “经理革命”并非因为职业经理自身的专业技能占优势地位,而是一个逐步完善起来的复杂的要素市场产权交易体系而发生。这一体系的基本构件包括: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连接要素交易、相对规范的信息中介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公司治理结构中不断完善的双边约束机制;第三方法律援助机制。
10 他既强调生存环境对经济个体的甄选机制及其适应性效率,又看到经济个体之间的竞争淘汰机制及其生存的相对优势或比较效率。阿尔钦的这种分析方法“吸收了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原理,把经济体系解释为一个甄别机制,这一机制具有甄选那些试图追逐‘成功’或‘利润’的适应性行为的功能”。见:Alchian, Armen A.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5-35。
11 “惯例性行为”(rountine firm behavior)论作为N&W演化理论的核心主要在于描述组织创新的运动机制。纳尔逊和温特(Nelson&Winter),.经济发展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82
12在更早的时候威廉.大内曾设想一个非常有效的、完全一体化的、没有层级结构的企业,就象一支篮球对一样,反映灵敏、职能清晰。见:威廉.大内,Z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