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法》建议说明稿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准政治制度
第15节
资源经济系无形资源资本化
资源经济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凡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必然会打上“资源主义”的烙印。“资源主义”?是的,简单地说,就是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主义”;就像“资本主义”一样,是谁拥有“资本”谁就拥有“主义”。诚然,这是一个物质决定意识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半点唯心主义的东西,因为无论是资本还是资源,都是物质形式。
诚然,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论要义。当然,它也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因为由于自然资源(主要只有形资源)到资本,再由资本到资源(主要指无形资源)本来就是一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人类从愚昧到文明,从迷信到科学即物质与意识的哲学观。
大家知道,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当然也不会例外。其实,一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史,也同样是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历史,无非是在这部历史中,加入了“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内容而已。唯心主义者认为,包括物质、人类在内都是由上帝创造的,而唯物主义的认识则有根本不同,认为物质、人类、意识系自然发生。
既然物质、人类、意识都是“自然发生”,那么,作为自然发生的物质、人类、意识形式,就应该具有资源性质和资本意义,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于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它们,便具有了经济学意义和管理学意义。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自然变成了,如何开发和利用上述关系的历史。
而现在的问题是,在开发和利用上述存在的过程中,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价值观、经济观,使得一个本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变得十分复杂起来,并形成了由于世界观不同而产生的阶级斗争与阶级压迫。可以肯定,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剥削阶级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使被统治阶级处于社会底层。
无庸置疑,在资本主义社会尚未产生之前,剥削阶级的统治基础或者说经济基础,主要靠得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国家资源的无偿占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国家资源的无偿占有,被资本这种东西装饰起来,其根据,“资本是投入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则与之针锋相对,提出“劳动创造价值论”。
而“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现在,我们先不讨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究竟谁说的对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两种学说都想证明——这个人类的世界究竟是由谁创造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究竟谁应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或者说“谁应该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的问题。
为此,马克思主义者由于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劳动人民创造,所以也就有了“无产阶级革命”和“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理由与必然性。终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夺取了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结束后的20多年,并没能把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并发生了“经济滞后”的现象。要不是由于邓小平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恐怕社会主义救不了中国,中国也救不了社会主义。
如此,笔者是否在说,是邓小平引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市场经济”,挽救了中国、挽救了社会主义?是的,回答是肯定的。试问,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是什么?难道不是对一种经济资源的选择或者说占有?为何又要讨论这些问题?笔者想说明的是,之所以要阐述上述原理,是想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性质就是“资源占有”或者说是“无形资源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