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道德”?
根据《说文解字》、《语言学/品词论(Etymology)》、《语义学(Semantics)》释意“道德”二字的真谛,来阐述本文的主题:
Ⅰ、“道”字《说文》解:“所行道也,从辵(音:‘绰’。‘乍行乍止’之意,即今日汉字的‘辶’,表示‘所走的道路’)从首(头也;就是表示一个‘人’的象形)”。然后,再根据《语源学》和《语义学》把这一分析予以综合:则寓意为“一个人在走路!”,于是中国古代先哲就创造了一个象形的汉字“人”,请看那个大写的“方正舒体">人”字:它昂首挺胸,雄视前方,迈大步,前进、前进、再前进!
另外,“道”字“一词多义”还作 “规律、道理”解。
从而,根据“道”字的深层、多含的意义:这个字就个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和具有中华文化精蕴涵义的“中国人”的“画像”:用语言来表述,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应该按照规律和根据道理去为人做事,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Ⅱ、“德”字《说文》解:“从‘彳’(音:‘斥’,小步走;徘徊,走走停停;比喻犹疑不定。)”从“十四一心”(表示把十四个心思统一、一致起来),所以“德”者“得”也!
Ⅲ、按照《说文》、《词源》、《词义》综合解,把“道”、“德”二字组成词组(phrase),形成“道德”这一概念,就说明:凡是“能够认识规律并按照道理做人、办事”的人的表现,就叫“道德”。
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李冉——尊称“老子”,他用了五千字写成的一部《道德经》,成为世人公认的“人类智慧的宝典”。
§2、《老子》又称《道德经》,同书而异名而已。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共81章。从1章至37章是《道经》;38章至81章是《德经》。“道”与“德”是老子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Ⅰ、“道、德”二字的老子解:
“道”,老子解释为“万物之奥(万物深藏的地方)”(62章)。按黑格尔在讲授《老子》时的解释,认为是“一切事物内在的逻辑。”
“德”,按老子的解释,“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大‘德’的内容运作,以道为准绳)”(21章)。德依附于道,道为本,德为器。道制约德,德说明道。假如说,《道经》是老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那么《德经》则是老子的政治观、历史观。自然,它们两者的内涵是相依而不可截然分割的。以37章为界,本章以及以前各章为《道经》;三十八章以后为《德经》。
Ⅱ、对《道德经》的认知和理解:
《道德经》是骇世之作。老子提出了:—个前人从未提出过的具有独特意义的“道”。老子用这个“道”字,把宇宙一切、天地上下、人间事物所有的生息现象包容在其中,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它解决了过去唯物主义用一个具体元素去说明世界现象却说不清的局限。
老子心目中的“道”,是客观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是生长万物的东西。“道”可生一,—可生二,二可生三,是可道的,是可名的,它起始于万物之上,又作用于万物之中。
“道”,它又不同于具体事物。它有可道、可名的一面;又有不可道、不可名的一面。且“道常无名”(32章),是“其上不皦(音:‘较’,意味:清白;清晰或纯白,明亮。),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14章)。光线投射物体,直照的部分就亮(皦),背照的部分就暗(昧)。而“道”呢,这个滋生万物成长的总光源,却无所谓上皦下昧问题,它是一个没有形状的“状”,没有形象的“象”,是恍惚的“状和象”。
“道”是原始的,是永恒的,但又是不停运动的。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在变,因为支配万物生长的“道”在变;任何具体事物可以消失,唯有“道”这个事物“独立而不改”(25章),永远不会消灭。“道”显示了它变又不变的巨大威力。
《老子》有一种独特地看问题的方式——从逆反方向分析问题,“反者道之动(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40章),揭示了事物具有二律背反性,“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随时可演变为奇,善随时可以演变为恶)”(五十八章),强调变化。《老子》贵柔守雌,从刚柔对立统一中,特别注意到了柔弱的作用。“道法自然”(25章)地顺应自然讲变化,这些都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思想。
《老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说,地位是突出的,是中国两干多年来,唯——可与孔子思想相抗衡的学派。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糟粕的—面。而老子思想却可以补偿孔子思想的某些不足,有些观点又与孔子思想针锋相对。孔子思想以仁德礼义为教诲;老子思想以重返自然为呼号。孔子议论问题常常是正襟而谈:而老子讲述观点常常是稚朴、无饰的。孔子的议论,学堂书卷色彩重一些;老子的分析,田野放任思想多一些。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在描述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对老子的评论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孔子把老子喻为怎么能乘风而随,怎么能腾云而测的龙。孔子心目中的老子是伟大的。这段记述真伪不辨,但是,它说明老子地位很重要是无疑的,其
学说含义之深奥、作用之深远也是无疑的。
老子思想在后世的社会发展中被儒家思想融通了。比如,在《周易》这本儒家经典中,后人对它作解释就渗透有不少老子的思想;在《论语》等书中也可见到不少,如:“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如把没学问当作有学问,把空虚当作饱满,把穷困当作奢华,这样就难做到有恒了!)。”(述而)“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这“有无”“虚盈”等说法,明显地是从《老子》一书中借用的语言。老子。思想也被释家汲取了。佛教所信奉的沙门,佛学中所讲的“空”,都含有《老子》中“无”的思想。《老子》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老子》’这部骇世之作,儒家、佛家利用它,其他学派也利用它。思想进步的人利用它,思想保守的人也利用它。与老子观点趋同的人利用它,.与其相反的人也利用它。先秦的韩非:属法家,他就写有《解老》、《喻老》。魏晋玄学拉着老庄学说为自己的观点张本。历代帝王中也有不少人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也对老子思想做研究,如唐玄宗李隆基、明
太祖朱元璋、清世祖康熙等都曾借用过老子的威力以提高他们“君人南面之术”的意识与本领。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公元前460——370年)的一些哲学思想,曾经催化了现代科学的发生。同样,中国老子的卓越思想幽灵,,也催化了现代科学的发生。如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就很具威力,数学领域中“零”的突破,物理学中“真空”的发现,宇宙学中宇宙创生的观点都可从老子的“道”的有关思想中做出解释。
老子的“道”论,其精深博大的认识,对立统—地分析事物,一点不逊色于古希腊及其他西方那些著名的哲学家,如泰勒斯等人。
Ⅲ、对老子的《道德经》亦应有科学的认识观:
《道德经》是伟大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讲“道”时,“人应自然”,放任性被说得过大了些;“反本复初”,原始的追求被强调得过重了些:“弃知”、“绝学”等话说得绝对了些。老子观察问题的视角比较特殊,但我们效法时,务必要像老子说的那样要“玄鉴”些、“复观”些,也就是说观察问题的面要广一些,反复地多想一想。讲“无为”也要讲“有为”,讲“贵柔”也要讲“贵刚”。老子讲的“小国寡民”思想,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是退化的观点。但是那是老子愤世厌俗,不满当时贵族统治的一种思想反映,我们要批判地分析其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