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与总供给正同时对中国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总需求与总供给正同时对中国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trough)是周期的转折点,经济周期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prosperity)、衰退(recession)或危机(crisis)、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或revival)(这四个阶段的顺次出现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十分明显,但是二战以来变得不怎么明显了。)其中繁荣和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繁荣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或顶峰,这是繁荣的极盛时期,也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萧条的最低点称为波谷或谷底,这是萧条的最严重时期,也是由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这种意义上的繁荣与萧条,就是我们现在谈的繁荣与萧条。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周期的影响:

  18世纪以前并无所谓真正的经济循环,以往虽然有经济萧条的现象,但它们的起因都非常明确。或是为了战争筹款,或者是国王为了自己挥霍,而四处征收税赋。这些行为将冲击人民的“正常商业活动”,并导致经济衰退。然而,大约从1750年开始,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活动出现重复的循环波动,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变得如此脆弱,以至最后不堪一击?

  周期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引起的:周期不仅可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确可以直接导致衰退或萧条。但总供给同样能导致经济衰退。

  1.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的周期波动:

  因为无论繁荣还是萧条,都是累积性的,自行加强的。也就是说,繁荣或萧条一经启动,就会在向前的路上越跑越快,越滑越远。比如在扩张时期,起初,可能只是某一行业出现亮点,有了新投资。企业主开始雇佣工人,购买原材料和设备。于是,就业人数增加,收入增加,拉动了需求,消费品生产受到刺激。原材料、设备的生产也有了起色。一花引来百花开,各个行业活跃起来,沉寂的资产盘活了。随着需求增长,价格和利润攀升,业界信心倍增。他们拿出闲置资金,或在金融市场大胆地融资,添置设备,更新机器,进行庞大的长期投资。金融机构受到感染,不再谨小慎微,而是放手扩大信用。公众的灵活偏好减弱,纷纷将手头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一切可用的资源都被动员起来,整个经济就会出奇地火爆。尤其是加速原理的作用,使得生产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相比,波动更为强烈,来势更为凶猛。比如,年产量为1万双鞋的鞋厂,需要5万元的机器设备,若年折旧率为10%,则每年需要5千元用于机器更新。现在假定行情变好,鞋子订货增加了1千双,即消费品需求增加了10%,为了满足这一需要,鞋厂必须相应地扩大规模,增添5千元的设备。这样,连同固定资产更新,就要求社会提供1万元的机器设备。也就是说,消费品扩大10%,生产品就扩大100%。经济的气球,就这样越吹越大,以至后来到了一触即破的地步。

  收缩的过程大致相仿。比如,由于央行收紧银根,或者金融机构压缩信贷,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导致某项大型建设因缺乏资金半途而废,于是,原材料或机器设备行业被迫削减产量。如果这种收缩限制在少数行业、几种商品上,只要有其他利好因素,颓势还可扭转。但实际上,往往是墙倒众人推。本来是几个行业不景气,投资需求减少,但很快会因失业增加,而波及到消费需求上。消费需求的减少,反过来又会变本加厉地影响生产品行业。结果,收缩从一个行业蔓延到另一个行业,就像瘟疫一样,迅速地传播开来。至此,人们已是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经济崩溃。之所以产生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因为有其他力量落井下石。首先是需求萎缩引起价格下降,而工资和其他成本却有一定刚性,于是到处发生亏损。这时,人们为保险起见,会减少存货,降低定货量和储备。这种市场行为,把萎缩成倍地放大,远远超过实际程度。其次,由于需求和价格走低,引起业界对前景悲观,并预期形势会进一步恶化,所以,不是十拿九稳,不会轻易进行大规模投资,有的甚至连设备更新都给省掉。这使得收缩被强化,衰退的速度大大加快。而这时候,银行为保全自己,不再轻易放贷,并加紧催收贷款;个人也出于谨慎动机,增加了灵活性偏好,纷纷撤走资金,从而使趋冷的经济雪上加霜。在收缩过程中,生产品和奢侈品下降的幅度特别大。这是因为收缩时,设备闲置,新投资减少了。经济低落,人们压缩开支,小车、住宅等奢侈品首当其冲。更重要的是,生产品的投资,主要是依靠对未来的预期。按照目前的经济走势,投资者普遍感到前途渺茫,不敢贸然投下赌注。结果,经济跌入了收缩的旋涡。

  为什么繁荣和萧条会有尽头?是什么终结了扩张或收缩?无论扩张从哪里开始,其实质都是投资的迅速增长。因此,要想扩张能持续,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资源,也就是说,必须有弹性的货币供给和弹性的生产资源供应。当经济摆脱萧条后,信用会急剧膨胀,闲置的设备、原料和劳动力比比皆是,投资者要风得风,要雨有雨,因此扩张初期,产量和就业会大幅度提高。但随着扩张的继续,投资者发现资金和资源不再是唾手可得。为筹集资金,寻找资源,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这时,产量和就业增势锐减,价格和成本却直线上升。而到扩张极点,各种资源已近枯竭,一个行业的发展,必须靠挤占其他行业的资源为代价,整个经济开始在钢丝绳上行走。人们有了某种不祥之兆。果然,将经济推下钢丝绳的力量出现了。中央银行为了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或者补充准备金,或者防止资本外逃,或者遏制通货膨胀,决定收缩通货;某些行业因节节升高的成本而难以为继,局部出现衰退;甚至一场洪水。灾难就此发生,经济掉头而下,危机出现了。收缩也并非无穷无尽。由于萧条,大量企业破产,设备原料闲置,失业大军充满街头,于是,生产因素的供给恢复了弹性。信贷收缩到了一定限度,为了利润,资金也要寻找去处,货币供给也恢复了弹性。随着企业不再倒闭,价格止跌趋稳,人们信心慢慢恢复。这时,一批企业家预感物价将要回升,抓住机会投资。少数冒险家进行逆向操作,在别人退缩时,注入大量资本以抢占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商,对长期信贷利率特别敏感,萧条时的低利率,成了他们投资的最佳时机。所以这些,使投资渐有起色。再加上政府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终于从萧条的泥潭挣扎出来,于是拐点又出现了。

  对于有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走向衰退和萧条始终是由总需求的收缩造成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不全面的。

  2.总供给的变动同样可以引起的周期波动:

  希克斯经济周期模型的充分就业线,是由于受到资源要素条件的限制,也就是受到供给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总供给是经济周期出现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就是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

  二、总需求与总供给正同时对中国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同样摆脱不了繁荣走向萧条的束缚。经济在繁荣状态,或者说在充分就业线上将运行一段时间,但不可能运行很久,必然出现衰退,进而走向萧条。中国的繁荣走向萧条比市场经济国家更为复杂。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及80年代初、中期的繁荣走向萧条,主要是由于受到了资源约束,当经济体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进一步增长自然会受到资源要素条件的限制.

  受到资源约束是因为在繁荣时期已经出现了第二个特征,即“生产结构”失调。这时各种资源供应紧张,资本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基础瓶颈”越来越狭窄。这种紧张局面无法长期维持,于是,中央政府实施紧缩政策投资过度论不同的是,不是由政府出面来实施紧缩政策,而是各厂商自动减少投资。压缩投资,出现投资不足。虽然80年代末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期间,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的中国在繁荣走向萧条时已经受到总需求不足的约束,并且其约束力呈日益加强之势。总需求不足在我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表现为消费不足。我国消费不足主要是几个原因:一是城乡居民当年收入增长缓慢;二是中国的民族性因素制约了消费的不积极,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挤占了大量消费;三、保障体系的缺失及产业结构的畸化将制约内需的不足: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甚至于缺失,整体工资及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缓慢,也就必然的加剧了国民的“未雨绸缪的自保意识”,住房、教育、医疗支出及保障性储蓄主导国人的消费、投资结构及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国人的日常消费支出的减少,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畸形化。高不可及的房价压的很多人节衣缩食,而医疗更大件事,这方面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我5岁上就没了父亲的,我父亲是得的肝癌走的,我父亲走的结果是家破人亡,我父亲住院治疗所积欠的债务只到我工作了两年多了才还清;同时教育也是一项具压迫性的支出,有好事者曾经调查统计过,光大学四年的支出据说是我们农民四十年的总所得。这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宏观经济现象,这跟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有着莫大的关系。消费不足将导致商品市场的萎缩,商品需求的减少。这时,企业发现产品的销售下降了,因而增加的新投资机会也减少了。

  同时,银行也考虑到借款者的还款能力,不大愿意贷款给企业。于是,企业减少投资,出现投资不足。消费不足引起投资不足,这是加速数原理作用的结果。消费的减少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削减,消费品生产的削减又必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削减。也就是说,消费的减少必定引起投资的减少。消费不足引致的投资不足又加剧紧缩政策导致的投资不足。也就是说,投资不足是紧缩政策和消费不足双重力量作用的结果。这股双重力量只存在于繁荣末期和衰退阶段,进入萧条阶段后,紧缩政策一般已转向为扩张性政策。投资不足在乘数的作用下,引致收入和产量下降。收入和产量的下降,在加速数作用下,又引致投资的减少。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收入和产量进一步下降,直至跌入下限线,同时伴随物价的不断下跌,这时出现萧条。经济在萧条阶段将运行一段时间。

  但同时对于我们国家资源约束的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基于中国人口基数、资源总量、人均资源量和目前的产业结构及当前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高能耗阶段),资源要素中的能源要素的约束已经显现,此时的繁荣走向萧条受到了资源短缺和总需求收缩两方面的双重约束双重约束.

  当然这一切外因只是引信,根子出在经济体系本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6201.html

更多阅读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因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简介?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确认识人民币升值原因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和企业抓住人民币升值机遇,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

程定华:为什么我对中国经济看法如此悲观

我们做商业研究跟大家在学校或者在科研院所做的是不一样的,我们比较强的是功利性和目的性,不是单纯为了研究而研究,除非是为了兴趣所在,否则所谓研究都是有目的的。我把之前做的一些报告中间截取了一些,合成了现在这样的报告。主要是跟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文人创作的影响 文人画艺术的创作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文人创作的影响文/陈玉凤摘要: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对文人的心理结构产生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文人们的这种心理结构也对其创作产生了不

声明:《总需求与总供给正同时对中国经济周期产生影响:》为网友惧有何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