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模式动物研究所 企业依托型城市(镇)发展模式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一般是通过四种模式推进的,即交通枢纽型、政治中心型、企业依托型以及综合发展型。本文以冷水江市为例,具体探讨企业依托型城市发展的条件、动力、适应空间,并提出在我国发展企业依托型城市的政策建议。

  一、企业依托型城市发展的条件

  企业依托型市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产生企业;依托个别大型企业形成小镇;依托企业群形成小城市。冷水江市就是通过这三个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

  冷水江市是位于湖南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湘东经济发达区和湘西经济开发区的交界点上,全市总面积439.1平方公里,到2001年底,全市总人口35.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39万人,大中型企业职工约30000余人,城市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2万余人。回顾冷水江市的发展历程,它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可概括为:

  首先,丰富的矿藏资源奠定了冷水江市工矿企业群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冷水江市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锑、煤、煤层气、镁、花岗石及稀有金属40余种,素有“江南煤海”、“金属之乡”及“太阳城”之美誉。市内有矿产地185处,其中煤矿108处,矿种30余个。锑是市内最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冷水江的锑矿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以上;冷水江的锑矿资源不仅矿藏丰富,而且成片集中,这有利于企业的集中开采。锡矿山矿务局就是在市内丰富的锑矿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冷水江市境内蕴藏着大量的无烟煤,含煤面积达15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已探明的无烟煤,储量5.5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1987年数)。冷水江市工矿企业的发展就建立在这些丰富的矿藏资源的基础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冷水江境内投资8亿多元,先后建立了锡矿山矿务局、冷水江铁焦总厂、金竹山电厂、资江氮肥厂、冷水江制碱厂、金竹山煤矿等十三家大中型企业及2000多家小型工业企业,并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

  其次,冷水江市内著名的大型企业锡矿山矿务局的形成和发展是冷水江从农村发展为城镇的基本依托。

  锡矿山被誉为世界锑都,锑金属储量十分丰富。自1898年大规模开采以来,累计产锑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一,世界的四分之一。产品质量优良,远销美、英、法、德、日本以及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锑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冷水江市就是在锡矿山锑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锡矿就不可能有冷水江市。1898年清政府首设湖南矿务总局锡矿山矿务分局,在以后的百余年的矿史中,锡矿山经历了官办、官商共办、中外合作、国有国营等多种形式。随着锡矿山锑矿的开采,在矿区及水陆要道处修建了一些店铺,从而形成了一些小市镇。这些小市镇主要有三个:二个建于锡矿山采矿区,主要是为采矿提供服务的,自发发展起来的服务设施和居民区;另一个位于资江河畔,即现在的冷水江市区内,这里距离锡矿山采矿区12公里,当时主要是锡矿山的锑品及锑矿石的运输码头。1950年锡矿山矿务局成立后,锡矿山约有三分之一的二级机构逐渐设立在现在的冷水江市区内,锡矿山矿务局的这些二级机构以及为这些机构提供服务的地方居民区就是冷水江市的最初雏型。

  最后,随着企业群的出现,提高了企业和当地群众对城镇的需求,促进了中央政府设置城市的决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速,国家在冷水江相继建立了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的相继开办,结束了冷水江市依托单个企业发展的历史,开始了依托企业群创立城市的实质过程。为了强化对这些大中型企业所处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管理职能,中央人民政府于1960年2月批准建立冷江市,尽管在1962年机构改革中撤市,但由于客观需求,1969年重新建立冷水江市。特别是1982年制定《冷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以来,冷水江市的城市功能逐渐显现出来。现在市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及其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大幅度增长,境内职工消费资料的90%以上来自市区,医疗技术、教学质量等都超过了企业的水平,金融、通讯、交通、社会治安等服务体系健全。总之,今天冷水江市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其市场中心、信息中心、物资交流中心的作用已开始显现出来。目前冷水江市的发展正处于与企业相互依存、但以自己的内力起主导作用的发展阶段。

  二、企业依托型城市发展的动力

  企业依托型城市的发展是企业对城市的需求、城镇功能的驱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首先是企业对城市的需求。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对社会提出了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在企业附近需要有相适应的第三产业,以满足企业职工消费与休闲的需要。据调查,在产业工人的消费倾向为70%时,企业能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可以达到产业工人的两倍。另一方面在与大中型企业相联系的第一、二产业也相继发展起来,其中主要有与企业相配套的生产以及房地产等建筑业尤为突出。在冷水江市各个大中型企业周围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居民小镇;随着企业的发展,各企业纷纷将一些二级机构建在市内,现在冷水江市区内的居民区约五分之一是企业所建。

  其次是城镇功能的驱动。城镇一旦形成,其功能就有不断强化的趋势,正是这种功能的驱动,城市的综合职能才逐渐地发展起来,冷水江能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冷水江镇的发展逐渐地强化了自身的经济功能。一方面它通过加强综合服务功能将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吸引过来。另一方面又将城镇形成的生产要素的积聚效应向周边扩散,用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目前,冷水江市与它所依托的企业之间已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服务关系,而是一种主动的吸纳关系,它在环境、信息、交通、物资、综合服务功能等方面已远远地超过了任何个别企业。

  其三,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托企业形成的小镇最初是自发地发展起来的,这些自发发展起来的居民小镇与企业的关系密切,在产业结构,人际关系上都能相互适应,但它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短期行为严重,规模不经济,技术含量低,管理落后,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等;随着人口的增多,各种社会问题,如邻里纠纷等矛盾也在不断发展。居民小镇存在的这些问题,靠企业、个体居民都很难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离开了政府的宏观管理,这些小镇充其量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居民区,而不可能形成有综合经济功能的小镇。例如,禾青镇是受冷水江市管辖的一个乡级镇,它既是全国的百强镇之一,也是国家小城镇建设的试点镇。禾青镇是依托资江氨肥厂发展起来的,但是冷水江市内像资江氯肥厂这样的企业有若干个,且建厂时间都比资氮长,却只有资江氮肥厂周围发展成了一个建制镇,而其他企业的周围则仍然是一些零乱的居民点和生活区,原因就是在于政府在禾青镇进行科学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加强了对镇区的社会管理。冷水江市的发展也不是在批准建设的时候,它的发展严格地说是1983年有了科学的城市规划以后才开始的。建现代城市必须规划先行,这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般规律。

  三、在我国发展企业依托型城市的政策建议

  以大企业为依托发展小城市(镇),在我国经历了两个时期,一个是计划经济时期,为适应大中型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职工消费的需求,在企业附近划定居民区和非农业区。这些居民区和非农业区的地位是依附于企业,功能是服务于企业,弥补国家计划不足。第二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带出一批小城市(镇)。这些小城市(镇)的功能已不再是被动地服务于企业,而是当地经济结构优化的体现。现在值得研究的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民族经济加速溶于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今天,以企业为依托的城市化道路是否仍然是我国城市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呢,回答是肯定的。以企业为依托的城市化模式在今天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实事求是地吸取我国以企业为依托发展城镇的经验并克服其不足,应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一种现实选择。

  1、走以企业为依托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的可行之路

  城市化的进程有三大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一是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相适应的规律,一个地区只有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有进行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不可能建立现代城市。二是城镇发展必须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相适应的规律,城镇的主体产业是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前提。三是城镇综合功能的形成与城镇规模相互依存的规律。一个城镇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节约形成城镇功能的成本,形成经济中心。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实践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城市化必须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道路,重点应放在培养当地社会对城市的需求,只有当地社会有了发展城市的强烈需求和条件,城市的发展才能顺理成章,而不是一厢情愿地用城镇化去拉动工业化。

  2、发展企业依托型城市(镇),必须着力培育大中型企业

  要依托企业发展城镇,关键是要有可供依托的企业的存在。能够带动城镇形成和发展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是:工人和辅助员工一般应有数千人,能基本做到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当地有丰富的原料资源,企业能进行长期稳定的生产等等。在广大山区农村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要发展小城镇首先要想办法培育当地的大企业。在农村培育大企业有三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制度变革。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组织起来,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使之走向长期稳定发展的轨道。第二条途径是结构调整。农村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对农村经济进行企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支柱的龙头企业可以培育成小城镇的依托体。龙头企业的特点是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使农户改变数千年来小而全的传统模式,成为专业化分工的一个环节,这是传统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城镇市民转化的重要方式。第三条途径是合作开发当地资源。一些农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这些地区可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创办本地优势企业。

  3、发展企业依托型城市(镇),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企业依托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推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里主要是省、市、县政府的支持。无论是培育大企业,还是发展小城市(镇)都需要有战略眼光,同时又要有实行战略决策的条件。这些条件不是在乡(镇),而是在省、市、县三级。因为乡镇的条件很难使决策者们做出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设想,而县以及县以上政府本身就承担着战略决策的职能。目前,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问题上,要吸取以前好大喜功、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教训,必须进行区域规划,有序运行,良性发展。例如,可以优先扶持一些资源条件好或企业基础好的乡镇优先发展;优先发展的小城镇不仅是本乡,而且是全市、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不仅从近期看而且从长远来看都应该是重点。也就是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小城镇的布局应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而必须符合经济区划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4、发展企业依托型城市(镇),必须做到城市规划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

 南京模式动物研究所 企业依托型城市(镇)发展模式研究
  在我国前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城镇规划与企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有的地方企业发展不错,甚至出现了中小型企业群,却没有相应的城镇规划,因为这里并不是乡镇政府所在地。另一些地方可能没有任何企业,却进行了城镇规划并聚集资金大搞城镇建设。这二种做法都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前者错过了发展小城镇的良好契机,后者则忽视了城镇化的经济效果。要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做法必须坚持城镇规划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市、县政府首先必须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搞好经济区划,这些经济区可分为矿产资源区、旅游资源区、农产品加工区、交通资源区等,然后根据不同资源区的情况进行企业布局,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最后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城镇建设规划。这样做,可以避免企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发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又可避免以后城镇发展的无序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三者有机结合的良好态势。

  5、发展企业依托型城市,必须准确把握企业职能与城市功能的结合点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依托型城镇往往是中央与地方矛盾的结合点。起依托作用的大中型企业一般是属于中央各部及省属企业,它们所代表是中央和省的利益,而市县政府对本地企业的服务是主动的,而对部属、省属企业的服务则处于被动状态,更多强调的是企业支持农村,支持农业。我们在调查时,锡矿山矿务局的同志反映,1996年,锡矿山矿务局决定自己出资拉直、拓宽锡矿山矿务局至冷水江市区的十二公里路面,但因市政府有关部门认为征地等矛盾难以解决而未能实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那种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当成唐僧肉,地方各路“神仙”变着法儿索、拿、卡、要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对这些企业的服务也主动得多了。但做为一个曾经长期存在的现象,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当前发展企业依托型城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企业职能与城市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为此必须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对企业职能与城市功能进行科学定位,而不应相互混淆,功能交叉。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它没有能力也不应该去承担各种社会职能。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分开是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做为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主动帮助企业完成这项改革。做为地方政府,它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在提供这种服务时,对本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必须一视同仁,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二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企业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企业的优势是具有专业化的人才、特定的市场、产品和企业文化等,企业必须做强、做大、做精,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基础。而城市的优势主要在综合功能,这种综合功能除了各类城市共同的特点外,做为企业依托型城市还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展远景目标上的相互融合。企业在考虑自己的发展规划时,必须优先考虑企业的需求,给企业创造一个更适合其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环境。

  6、抓住城市发展的有利时机,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

  一个城市如果对具体企业的依赖程度太大,那么这样的城市只能是小城市。而不可能是中等城市,更不可能是大城市,当然这样的城市也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城市功能。因此,发展企业依托型城市的规模,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逐渐摆脱对具体企业的强依赖关系,使经济中心从企业向城市转移,从而承担起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历史重任,逐步实现向现代化城市的过渡,这些都应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6163.html

更多阅读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玫琳凯 人才管理是企业成功之本(1)

   文/许金晶  本刊记者      2009年9月,在华信惠悦和《财富》杂志中文版联合推选的“2009卓越雇主”的名单中,人们再一次看到“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这已经是这家以女性员工为主的化妆品公司第四次获得“卓越雇主”的

TCL:渠道型企业的SWOT分析(三)

  三、TCL的优势  充裕的资金流、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物流运作体系、既能驾驭渠道又懂产品的人才队伍是一个成功渠道型企业所应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做为渠道型企业,TCL的优势在于:   1、 完善的营销网络渠道。   TCL

TCL:渠道型企业的SWOT分析(四)

 四、TCL的劣势  1、 渠道产品链单一,平台分销能力未得到有效释放。   渠道的作用是建立一个把产品传递给最终消费者的畅通的通路,如果这个通路上的产品过少,或者高附加值的产品过少,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因为不论你

TCL:渠道型企业的SWOT分析(二)

  二、TCL面临的威胁  威胁之一、企业的技术含量低,成为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这里所说的技术,是专指渠道型企业能应用的技术,与制造企业的工业技术不同。考察世界商品流通业的三次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和新技术的发展及

TCL:渠道型企业的SWOT分析(一)

  一、 TCL面临的机会分析  机会之一:借力WTO,实现渠道多品牌、跨行业产品分销战略。   中国加入WTO,随着关税和贸易壁垒的逐步降低,国外企业成熟的产品和剩余的资本将会大量涌入,国内渠道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机会大大增加。国外企

声明:《南京模式动物研究所 企业依托型城市(镇)发展模式研究》为网友硬茬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