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保险 寿险顾问 传销
一个人接触了保险之后,并不是一定成为话题的焦点,却一定会成为众人排挤的对象。
身边的朋友一听说本人介入了保险顾问工作,都有意地躲避探讨相关的话题,甚至在躲避与我交往。问了身边更为优秀的伙伴,他们也遭遇到了同样的待遇。为什么人会不愿意接触这样的话题呢?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这几种情况:
一、来源于风险本身:
其实大家都知道,风险与意外就如同幽灵一样漂浮在空气中,无处不在,它不会因为你是否准备好了再去决定是否会驻足在你身边。这种风险意识不管是否接受过保险公司的正规教育,每个人沉静下来,理性地想想都会对风险有客观的认识。都知道不去考虑各种已经确定或者不确定的所谓的风险,不能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并提前加以防范,就不能说明你是成熟的人。
虽然如此,但人往往拒绝自己理性思维,而采取厌恶与惧怕的感性思维,对以往的事情庆幸或者后怕,对现在得过且过而逍遥,对将来奉行鸵鸟政策,不去做过度关注。每个人都愿意听好话,不愿意去面对甚至去想不吉利的事情。从性格、思维方式等因素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成熟年龄。其实也不能说这种心态不正常。
即使是面对身患绝症的人都要以善意的谎言来欺骗,更不要说意外风险与疾病的话题了,通常对生老病死残等情况的讨论都难免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加之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保险买的容易,理赔难的负面信息困扰。
通俗地理解,保险就是关于将来的健康状况的赌博,比如保险公司认为你会永远健康,就会在你出现不健康(就是它输了)的时候给予你相应的赔偿。由于它已经选择了一面,所以你除了坐在它的对面之外别无选择。作为它的对立面,被保险人就要在立场上承认自己有可能在未来会失去健康。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永远健康,却又要为自己的健康而持续不断地付钱给保险公司,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己不健康的时候,才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这就是矛盾之所在。
在导致理赔难的那些因素中,有些是保险顾问没有明确免责条款,或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或者投保人隐瞒自身已经存在的疾病,或者是不清晰自己所得到的到底是哪方面的保障,认为一旦投保就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甚至代替投保人签名等等因素。但都归结于保险就是骗人的这一的结论。
这不能不说是有希望把自己设定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并博得更多人的同情甚至怜悯的心理作用。
二、对保险公司的看法:
中国人对保险理念的排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个问题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历史角度看:保险行业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探究后发现,其思想居然起源于中国的镖局。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是不缺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保险思想成分的,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方向指引,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现实客观状态这两大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又激发了人内心自私与依赖的本能。
1998年国发44号文件又使得公费医疗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改革的实质是改变以往国家和企业大包大揽的医疗制度,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增加职工个人自负比例,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这一改革是引爆安全感丧失的核心因素。 一旦来自政府与企业的保障承诺不在,一方面就会激发人对自身安全感的需求加深,同时对社会与周边的信任度缺失。
从业务表现形式上看:在中国,保险与传销是并驾齐驱,而成为人心中的瘟神的。喊口号、聚众集会、目的性极强的彼此激励、积极心态之间的相互影响、职业得近乎虚伪的赞美、难以明示的利益关系等等,两个行业中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不能不说说传销。
传销这种模式导入中国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企业改制、铁饭碗不在,大量的中年职工被迫下岗,同时人员流动性提高,身边的人都成为财富的拥有者,而自己却陷入收入保障被打破的境地,这种落差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以奢华为荣的舆论导向下,人心随着传销所编制出的一夜暴富且永续经营的财富神话而飘荡,这些因素导致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公害,正是由于这种危害,政府下大力气去整治“老鼠会”并陆续出台相应的法规。
从人的关注点上看:普通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辨别优劣,只有对舆论导向的迷恋,对身边受害者的同情与自己的切肤之痛,更重要的是,“老鼠会”中出来的东西质低价高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应的产品,而只传不销。这些都在传销这种营销模式中致命病因。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要接受未来或有的残酷客观现实都未必有那么健康的心态。
虽然即使是传销行业,都是良莠不齐的,既有安利、雅芳等优质公司,也有其他很多行业的害群之马,“老鼠会”的方式成为社会的公害。但人们似乎总是倾向于更关注并相信负面消息——这是人的客观心理。
但毕竟保险不是传销,假如优秀的传销公司产品未必每个人都有用,那么保险公司的产品就是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了。
三、来源于保险人员:
在保险领域流传着一句话“保险推销不是人做的”,足以说明这一工作的难度之大,所以保险顾问在常人眼光中就都成了异类,成了“非人”,对“非人”自然不能用对待人的那种礼数来对待。
在心态平和的保险推销员看来,你是否成为他的客户并不是很重要,大不了就是你一辈子都没有成为他的客户,而从他的“关怀”中逃脱。但那不会降低或有的意外风险、概率越来越大的重大疾病的来临概率、也不会阻止年龄老化所带来的体力衰退与收入水平降低所导致的生活水准降低。
但偏巧在身边冒出的那些寿险顾问都是巧舌如簧,像口香糖一般粘上就摆脱不掉、如影随形的人。虽然都很职业,而且又都表现得那么讨人喜欢,他们又满嘴都是那些不吉利的事情。
保险推销员都有很好的心态,所谓好心态就是不管你是否真烦,他(她)都一如既往地给你一张职业的脸,那张脸职业得让你感觉他跟你交往只是工作关系,而没有办法真正走进他的心里。
似乎那是一张面具,任何人都不愿意与戴着面具生活的人密切交往,即使是摘下面具,都会在心里形成无形的鸿沟,客观面具很容易摘除,但内心的鸿沟难以跨越。
你已经向他敞开了你的心扉,而却无法得到他的真心。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与防御心理原本就是本能,所谓“无利不起早”,他们越是对你表示关切,就说明你兜里的钱越不安全。
身体上、工作上的压力与家庭生活上的压力已经与无处不在的风险一同,使我们深受“亚健康”的伤害了,保险推销员无疑加深了焦虑。在这个时候身边出现推销保险的人,所重复的故事多了,肯定会加深亚健康所带来的焦虑状态。
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情况不排除有保险从业人员用热情得近乎死缠滥打的方式去展业的原因,骚扰电话、骚扰话题以及虚伪的奉承、职业性的装束、职业性的微笑与表达方法,怎么看怎么像是比风险还可怕的阴魂,似乎他们是专程为了赚自己的钱来的,似乎一旦被展业的阴魂盯住,就要损失自己荷包里的钱。
或许除了当前展业的形式之外,还没有更适当的方法,但做朋友身边专业的保险理财顾问毕竟不是那么简单的。笔者很理解并尊重保险推销员的职业性,但在职业性的外表下隐藏着的部分是很难探究的。
但我们对风险、对保险公司与对身边的那些同样甚至比我们工作还要辛苦,还要承受更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的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态度并不能抵消潜在的风险所可能带给我们的伤害。
就像天有不测风云,所不同的是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是否有人能够及时地给我们送来一把伞;当我们真的不幸遇到了危险,是否有人能够伸手提供帮助。你是否已经接纳了你身边的寿险顾问的建议而有了保障。问题的关键确实不是他对你的做法,而是你的看法。
贾春宝(Solomon Bekings Jia)
2007年6月18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