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义”品牌优势
兴义作为黔西南州府所在地和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越条件;兴义的工业、旅游、气候、人文资源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可比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兴义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瞩目。从区位、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方面看,兴义均具有作为全州第一大品牌来打造宣传的客观条件和巨大潜力优势。从形式上看,“兴义”二字字形相仿,“义”字中间加一横便是“兴”;“兴义”笔画量少、立根坚稳、笔顺开放流畅、结构简洁美观,极富书法美学欣赏价值,完全可作为全州统一市场的第一形象品牌。
二、在市场效应上强化“兴义”概念、淡化“黔西南”概念
“黔西南”三字不能作为商业品牌来打造和运作,而必须把“兴义”作为中心城市和市场品牌。建议兴义市内冠名“黔西南州”的企业、学校和社团组织,经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资源整合后,逐步统一实行“兴义”冠名。在不同比例的全国地图上,均有作为县级市和州府所在地的“兴义”标字,而“黔西南”和州内其他县城标字则多被省略。“黔西南”、“黔东南”、“黔南”等名称容易混淆,加重了消费者的记忆成本。如果将来兴义上升为地级市,“黔西南”就没有了,因此“黔西南”作为品牌没有恒久价值。州委、州政府强调“大通道”建设,在“大通道”市场上,汽车站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贵阳”,火车站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南宁/广州/厦门/上海”,民航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贵阳/广州/深圳”等等,将来还会有“兴义-北京/上海/香港/曼谷”之类。但永远不会有一个“黔西南—某地”或“某地-黔西南”。上届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淡化行政区域概念,强化经济区域概念”和“大区位、大通道、大资源、大市场”、“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等等,都是为了要建立一个以兴义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促进中心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
三、黔西南旅游应以“兴义”作为招牌打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
黔西南旅游应以“兴义”而不是“黔西南”或州内其他县域名称作为招牌打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建议全州旅游景区景点逐步地全部纳入冠名“兴义”的统一市场。如旅游大省陕西省的法门寺,远在西安西部几近百公里外的宝鸡地区扶风县境内,但仍名为“西安法门寺”,给人感觉是一个以名城“西安”为中心的统一市场,北京地区旅游市场亦然。现在本州内从“中心城市”兴义到贞丰三岔河,要跨越兴义、顶效、兴仁、贞丰四个同级行政区域,市场感觉分割零碎,增加了消费者的识别障碍和记忆成本,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整体推销。目前正在评选的“金州十八景”,是整合全州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举措,建议将“金州十八景”纳入“大兴义”虚拟网络进行宣传、推介,由冠名“兴义”的各家旅行社负责接待和导游。通过资源整合、制度重建,全州旅游景区景点逐步、全部纳入从“中心城市”兴义出发的“一日游”统一市场,有关各县不在重建旅游酒店、宾馆等硬件服务设施。
州委陈敏书记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造无障碍旅游,建设旅游大州。”笔者以为“无障碍”的“旅游大州”,必须在以兴义为中心的“大兴义”经济圈内,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并尽快建立起来。在“大兴义”经济圈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包装、推介以及有关软硬件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统一策划和操作。不再举办原由各县分散投资的大型民族风情旅游节活动,此类活动应以“兴义”名义集中力量运作。在州外推介旅游景点、线路,也不由县、乡(镇)、办事处等政府机构各自为政、零碎推销分散的景区景点,应全面实行商业化运作,由冠名“兴义”的专业商业机构和聘请推销地的专业旅游机构,统一把以“兴义”为品牌和中心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四、有意扩大“兴义”虚拟外延
黔西南州建州以前,“兴义”之名冠盖八县,各县名称均为“兴义地区××县”,建州以后,“兴义”外延极大缩小了。现在建设全州统一市场,做大做强拳头产品,应将“兴义”虚拟外延尽量扩大,突破口可从整合旅游资源入手。现在全州旅游资源,被行政区划壁垒分割得很零碎。如兴义和顶效是两个同级行政单元,兴义市政府网站上有个“马岭河峡谷”,顶效开发区网站上也有个“马岭河峡谷”,双方都不提对方地名。再如安龙县政府网站上有个“万峰湖”,兴义市政府网站上也有个“万峰湖”,也是双方都不提对方地名。不仅近在咫尺的几个市场是分离的,连一个市场也被活活地分离了。“兴义马岭河”、“贞丰双乳峰”、“安龙荷花池”等等,完全是分离的市场。这三个景点之间的距离比在北京从周口店到八达岭还要近,但周口店、八达岭都属于“北京”这个品牌,而我们的景区景点则是紧密依附行政区域,大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和“中心”。
整合旅游资源,可先从名义、形式入手。如到陕西旅游的游客必到西安,从西安出发当日返回的旅游景点习惯上通称为“西安××”,如“西安法门寺”、“西安兵马俑”等。依此类仿,到黔西南旅游的游客必到兴义,从兴义出发当日返回的旅游景点就直称“荷花池”、“双乳峰”、“三岔河”、“放马坪”等,不要冠以县级行政区划名以造成市场分割概念;以后逐步过渡到“兴义××”习惯名,如“兴义荷花池”、“兴义双乳峰”、“兴义三岔河”、“兴义放马坪”等。提倡在官方正式文件之外的文艺类作品中扩大“兴义”外延,如在笔者的网文中就有许多此类句子:“兴义万峰林中的二十四道拐”、“兴义万峰林中的何应钦故居”、“南北盘江拥抱着的万峰林”、“南北盘江、南昆铁路曲折蜿蜒于兴义万峰林中”。扩大“兴义”虚拟外延是建设全州统一市场的重要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这个形式、手段在变成习惯以后,必会深刻地影响其实质内容。
打造“兴义”品牌是建设全州软实力的重头戏,必将极大地促进全州硬实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