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管理,东方不败
当人类步入近代时,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开始骄傲自满了起来,以至于,资本主义的思想、科技、革命的曙光,被中国封建主义思想、科技、文化的乌云所笼罩。结果是,不仅自己没能发展起资本主义来,就连世界资本主义的思想、科技、革命的迅息也无法渗透、辐射到中华大地上。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面前,我古老的中华民族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一个与世界隔绝的“经济视界”或者说形成一个“经济黑洞”。
据史料记载,在“鸦片战争”之前,当时的中国,其GDP占全世界GDP的四分之一还要长,被一些商人们称为一个“神秘”的“东方经济奇迹”。以至于,一个并不产生白银的国家,白银多到“用不了”的程度——“康嘉盛世”由此而得名。可是,好景不长。当西方列强在经济上“争不过”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采取非经济手段。于是,中国便有了鸦片。
说到这里,觉得有对当时的中国,有两系商人的产生、存在、发展说说的必要,那就是晋商、徽商的崛起。可以肯定,晋商、徽商的崛起无疑不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绽放出的两朵经营管理奇葩!他们不仅把生意做到了西方,也把资本主义的萌芽播种在了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但可惜的是,他们的发展,却受到来自中国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击。
换言之,如果没有上述两股势力的夹击,中国的商品经济,将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变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可以说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假如“百日维新”成为现实,李鸿章的“实业救国”又能实现的话,即便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现代科技没能得到普及,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何败之有?
可惜,历史不能重新来过,但是,中国近现代经济管理衰变的原因我们不能不找。更重要的是,我们更不能把封建社会的“国家管理”失败的这本帐记在中国的企业、企业家们的头上!如晋商、徽商诚心、股份制度的采用、采信,如乔家的“汇通天下”理想、壮举,哪一项不是现代企业制度必备要素?难道通过战争等非经济手段,获得“资本积累”可嘉许?
计划管理,动力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步走进共产主义”,中国人把学习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管理当作了楷模,当作了经济社会能够迅速崛起的希望之所在。结果,我们错了,错就错在,一旦实行了计划经济,企业管理就变得再没有实际意义了,因为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完全须按“计划”,甚至连产品成本都得搞“计划”。请问,按“计划”管理,还是管理吗?
大家知道,管理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收入,上述系资本实现增殖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成本越低,所消耗的资源越少,而产品销售收入的相对提高,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但是,计划经济却使上述之努力如同虚设,使之失去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管理学意义,因为管理、生产仅为了完成“计划”。
是否可以这样说,计划经济,非但没有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超过英美,而且还使本来就已经滞后、落后的经济、管理更加滞后、落后,落后到了,如果再“计划”下去,不要说管理的价值不存,企业,均会由于实行“计划”而变成笼子的耳朵——摆设。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再不反思这个问题,国家企业、经济社会,显然再没有自己的路走。
搞计划经济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局面?因为所谓的“计划”,等于不承认,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原价值”!试想,一个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搞“计划”和都须按“计划”进行的国家经济,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如何调动?企业的生产、创造力如何来激发?难道就靠搞政治斗争运动吗?这也正是,“前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动辄要搞一些政治斗争、运动的根源所在。
还好,中国在“出了毛泽东”之后,又“出了个邓小平”,他带领着全体中国人民,经过反复论证之后,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路上——市场经济。诚然,承认市场经济就等于承认了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原价值”的存在,而且使市场、经济、管理本身的原价值焕发出来!诚然,它也必将使原本就产生于东方的科学管理、管理智慧,焕发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