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优化 管理系统优化之1 管理模式的哥白尼式转型



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其动态和开放引起的复杂特性日益突显,基于还原论和均衡论的传统管理理论,在把握企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时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

人们虽然已经明白了这种局限性,但正如某位赌徒所说:“这很可能是个骗局,但它是全城唯一的去处。”

商学院开设的还是关于“科学管理”的课程,管理的四大职能依然被描述为“计划、控制、协调和领导”,引导管理者产生“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错觉。主流财经类书籍仍然把企业和企业管理当作一个可控系统来对待,兜售以更复杂应对复杂的理论和方法。

管理模式面临着一次哥白尼式的转型。

在传统的观念中,企业组织是“职能”的集合,“职能”是对“人”的机器性描述。在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时代,“人”的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压缩,企业如同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

在物资短缺的时代,供求关系相对稳定,只要能沿沿不断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企业就会向前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内部活动,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大,这一时期的企业表现出强调可控制性、可计划性,统计、计算、分析等数学方法的应用,催生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

在福特时代,企业管理面对的是一个简单系统,供求关系、原材料、设备、职能、工序、流程、产品、价格等因素都表现出确定性。

当系统各因素具有独立性、确定性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研究因素和因素关系来认识系统、把握系统。

而当系统的因素不确定、相互影响的特性非常明显的时候,我们就无法通过研究因素和因素关系来认识系统、把握系统。

现阶段的企业和企业管理,更多地显现出因素繁多、不确定、开放、动态等“复杂”特性。

与福特时代相比,当今世界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即使是质量上乘、功能突出的产品,也有可能大量积压在仓库里,而有些质量和性能稍差的产品,或许占有着可观的市场份额。

影响企业系统的变量呈几何级增加,广告、促销、公关、网络关系、新技术应用、管理理论选择、环境、股市、政策、金融秩序、公司并购……还有更多我们并不清楚的因素。

随着全球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开放性特性日益明显,企业内的变量与海量的企业外的变量相互影响,时刻处于变动过程中,企业管理“两眼朝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由于开放,影响企业的变量无限多、并且不确定。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快速反应已成为众多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出众的智能性,要求各个职能岗位显现出“智能”而不是“机器”特性,要求第一次接收到信息的职能岗位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而不可能象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那样,把所有信息都反映到“塔顶”,再做出反应。

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智能鱼吃机器鱼”的时代。

当一个企业被逼到强调“人”的智能作用而不是“机器”作用的时候,基于控制的“科学管理”就派不上用场。

管理理论的诞生,总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当这个社会越来越显现出“复杂”性的时候,当复杂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当“复杂性科学”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的时候,在复杂性系统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的时候……在企业和企业管理越来越显现出“复杂”特性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以简单系统为假设的传统管理理论。

人们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复杂性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足以我们在管理方面借鉴。

一、什么是“复杂”、“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

复杂有“繁多、杂乱、随机、模糊、混沌、理不清头绪”之意,许许多多因素在许许多多方面起着相互作用,就涌现出了复杂现象。

复杂系统分为线性复杂系统和非线性复杂系统,宇宙飞船、汽车生产线、城市规划等属于线性复杂系统,生态、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等属于非线性复杂系统。人们习惯上把线性复杂系统称为简单系统,而把非线性复杂系统称为复杂系统。

复杂性科学是关于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科学。

“非线性”是针对“线性”而言的,在数学概念中,“线性”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成正比,“非线性”指两个变量之间不成正比。

拓展开来,“线性系统”指整体等于部分之和,部分一旦发生变化,整体则一定跟着发生变化,比如汽车、计算机硬件系统、生产线;“非线性系统”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特性由部分“涌现”出来,部分发生变化,整体则不一定跟着发生相应变化,比如气象、生态。

还原论与“线性”一脉相承,在线性系统中,整体可以被分解为部分的相加,部分相加也能还原为整体,一部汽车可以分解为成千上万的零部件,这些被分解的零部件也可以组装还原为一部汽车。

“科学”有这样一个惯性:试图把一切事物分解成基本因子,寻找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物理学分解到分子、原子,化学分解到元素,生物学分解到基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地细分。我们把类似的科学研究理论称为还原论。

还原论一向是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一条指导原则,人们努力地把复杂事物还原成更简单的组分或过程。

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客观世界本身总是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世界的生成和运演过程并不是还原的过程,并且恰恰与之相反,我们无法用摄子一个细胞挨一个细胞地拼出一朵有生命的鲜花,虽然可以克隆一个与爱因斯坦具有相同DNA的、生物意义的爱因斯坦,但无法再克隆一个科学家意义的爱因斯坦,虽然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把爱因斯坦分解为分子、原子,从化学的角度分解为各种元素,从生物学的角度分解为DNA,但我们无法找到这一切与爱因斯坦37岁生日那天的特定身高、体重、体型、健康状况和思想体系之间的线性联系。

在复杂系统中,由于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导致了无法分解成基本单元,当然就谈不上还原。

还原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基本成分、了解结构、了解历史,但在把握整体、把握生成、把握未来和趋势方面,却显现出局限性。显然,科学需要伸入另一个领域:世间万物如何随时间的流逝而演变为某一特定时刻的特定状态?这其中都有哪些规律在起作用?

为了方便区分:我们把基于还原论的科学称为简单科学,与还原论相反方向的科学研究称为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就是运用非还原论方法研究复杂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机理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不可还原,是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由此引伸出动态性、开放性。动态性是指从时间的维度体现出来的复杂;开放性是指从空间的维度体现出来的复杂。

二、复杂性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从管理借鉴的角度选择性介绍)。

1、分形理论

分形理论诞生于70年代中期,创始人是美国IBM的研究人员芒德勃罗,他1982年出版的《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是这一学科的经典之作。

 系统优化 管理系统优化之1 管理模式的哥白尼式转型

分形被誉为大自然的几何学,它承认世界的局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过程中,在某一方面(形态,结构,信息,功能,时间,能量等)表现出与整体的相似性。自相似性和迭代生成是分形的基本特点,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因为在社会系统中,个体、家庭、国家、全球存在自相似性。

县长做好了可以做省长,省长做好了可以做总书记,这是基于分形理论的;

股票波动曲线:月波动曲线、周波曲线、日波动曲线、小时波动曲线、每分钟波动曲线……哪怕时段一直切分到无限小,它们都具有自相似性。

分形的例子随处可见:闪电、冲积扇、土地龟裂、水系、蜂窝石、小麦须根系、树冠、支气管、星系、材料断口、大脑皮层……

2、自适应理论(CAS)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是在1994年圣塔费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由享有盛名的J·霍兰教授,在题为“隐秩序”的报告中提出的。在这个报告中,霍兰提出了关于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

在CAS理论体系中,我们把系统中的因子称为具有适应性的行为主体,简称为主体。所谓具有适应性,就是指它能够与环境中其它主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整个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

CAS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分形理论侧重于研究分形子(与整体具有自相似性的单位单元)与整体的结构,CAS则侧重于研究主体(分形子)之间的关系,寻找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主体(分形子)之间的“学习”或“积累经验”,通过能量交换获得秩序,熵增原理则为能量交换指明了方向。

熵增原理:在孤立系统中,对不可逆过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

熵是混乱度的表达。

如果用“热”代表系统的所有特性,则热能总是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转移,转移则增加了混乱度,但它指明了系统的运动规律。

3、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研究生物分子自组织的一种理论,由德国生物物理学家M.艾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大分子集团借助于超循环的组织形成稳定的结构,并能进化变异。通俗地理解:生物体由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的大小循环构成,一个循环催生另一个循环,超循环指那些具有催化、复制功能的循环,它们同时也是由循环组成的较高等级的循环。

如果用分形理论理解超循环,那么在超循环理论中,把循环作为分形子,侧重于强调每个分形子的运动属性。无疑,运动的侧重更接近自然特点。

4、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是伊里亚·普利高津教授,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开放的远离平衡条件下,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并持久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协同学中言及的序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三、从复杂性科学理论成果中提取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

从管理借鉴的角度:

分形理论是关于系统结构的科学,它揭示了企业组织各层级、各经营单元在很多方面的自相似性;

自适应理论(CAS)是关于系统作用机制的科学,它揭示了作为智能主体的“人”或机构相互作用的一般机制,描述了主体之间互适应、自组织,涌现出整体特性的一般路径,而如何发挥“人”的智能作用进而涌现出企业的智能,正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探索的课题;

超循环理论是关于系统动态的科学;

耗散结构理论是关于系统关系的科学。

它们与还原论一道(还原论是关于基本组分的科学),成为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复杂系统规律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路径。

让我们试着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

科学研究无外乎三个层面:因子、关系和存在。

还原论以基本组分为因子,研究它们的生成、关系和存在;

分形理论以基本结构为(分形子),研究它们的生成、关系和存在;

自适应理论(CAS)侧重于分形子之间的关系(作用机制);

超循环理论以动态的分形子为因子,研究它们的生成、关系和存在;

耗散结构理论以系统为因子,研究它们的生成、关系和存在。

……

结构、关系、运动、系统,其实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表达而已,其根本的共同点,是“关系”。也就是说,复杂性科学研究与简单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简单科学以基本组分为因子,而复杂性科学研究把“关系”作为因子进行研究。

在复杂系统中,传统意义的因子不再具有确定性,而因子之间的关系却表现出确定性。在物理世界中,这种关系的确定体现在力场结构与结果和趋势之间的确定,在智能系统中,体现为经验的确定性,在自然界,体现为规律的确定性。

当系统简单时,以基本组分为因子,对系统进行研究。当系统复杂程度增大时,无法再以基本组分为切入点的时候,只有扩大因子的范围和提高因子的层次,比如以组分结构(分形子)、组分关系甚至系统本身为因子,唯有这样,在面对复杂时,我们才把握得过来。

这是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性规律。掌握了这一规律,我们就找到了应对复杂的办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5886.html

更多阅读

对大型超市转变肉品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大型超市经营范围

对大型超市转变肉品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近几年食品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导致肉品品牌与非品牌之间的价格形成了高低二重天,而且继续呈扩大趋势,超市由于缺少对产品源头质量控制的话语权,导致自主品牌建设举步维艰而失去盈利良机,其实

人力资源小故事及启示 美日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启示

     人才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模仿性,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愈来愈深刻地改变着竞争规则的今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无可争议的上升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美日跨国企业的

煤炭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煤炭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

     自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已经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性转变。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上的经济已经成型。在当今时代,市场不但是企业的出发点,也是企业的落脚点[1]。为此,企业需要寻求新的

三大成本管理模式研读 三种管理模式的成本考量

     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在管理上的先锋实践让人兴奋,似乎让人看到了中国式管理的某些具体影像。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管理模式却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尝试归纳这些模式,正如一枚硬币都有两

云计算服务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探讨

     高校的档案部门开展信息化工作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从档案部门来讲,要既懂档案业务,又能精通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非常缺乏的,而云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档案人才缺乏的问题。从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方面,从投入上还是

声明:《系统优化 管理系统优化之1 管理模式的哥白尼式转型》为网友梦未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