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 东方哲学坐标中的心物之辩(中)



   上下文要目:

一、心物一元:一个思想实验

二、“超化混沌”不可言说

三、“人化世界”之由来

四、“心物二分”之滥觞

 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 东方哲学坐标中的心物之辩(中)

五、“人化世界”之空相

六、“不可知”与“有所知”

七、“实在论”之延伸与否定:东方哲学之回归

(1)“空间”、“时间”、“因果”

(2)从唯物/唯心论回归心物一元论

(3)从科学主义回归解构主义

(4)从形式逻辑回归模糊逻辑

(5)从机械实体论回归能动关系论

(6)从基本粒子论回归波粒二象说

(7)从个人/集体原子-铁板论回归多层多元主体互动论

(8)从主流经济学回归通向天下大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9)从零件修补术回归身心和合论

       八、超越心物――快乐生存

 

六、“不可知”与“有所知”

    上面说了,人化世界“万法性空”,而万千虚空形相的背后是那个不可言说的超化混沌。所以,说到底,世界终究是不可知的。当然,这个“不可知”只是在绝对的意义上说的。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以致将来,人类所能发现和积累的一切知识都只具有相对真理的意义。绝对真理寓于无数的相对真理之中,但永远不可能为任何有限意识主体所彻底认识和明确言说。但是,说终究不可知,不等于就是说不必也不能有所知。

    人必须有所知。为什么?因为人要生存,这是超化混沌之道(或借用陈嘉珉网友之说“超人力量”)所规定了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人的本能不仅要求各自个体的生存,还要求得人类整个物种的生存。不但要求肉身的生存,还要企求精神的安宁快乐。为此,人类必须对自身、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有所认识,可能的话还希望有所改变。这种追求知识的本能也是超化混沌之道规定了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

    人不但必须有所知,而且还能够对人化世界有所知。人为什么能够对人化世界有所知?这是因为,人化世界本来就是通过人的意识结构的作用才显现出来的。如果说人的意识结构是个“小宇宙”,人化世界是个“大宇宙”,那么小宇宙与大宇宙本来是相通的,因此小宇宙之中可见大宇宙。其实,别说是人,即使是一般的动植物,甚至是无机物,对周边环境也都有所感应,即“感知”基础上的“回应”,只是不同层次的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感知”不属于同一层次罢了。说到底,一切的一切,都相通相应,统一于道。所以人对于人化世界能够有所知,而且那些被反复证实的认知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意义。

    上面说了,人化世界与超化混沌之间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我们知道,一般寓于个别,个别中有一般。所以对于人化世界的相对真理性认知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超化混沌的某种认知。所有这些相对真理性认知不断累积的总和,构成了那根指向无比“遥远”的超化混沌之道的、不断延伸的“手指”。这个“手指”与“所指”的关系正是世界的终极不可知性和有限相对可知性之间关系的生动而确切的写照。

    人化世界万事万物的某种可知性、和某种程度的可预见性,让人们对万物的存在产生了一种虚假的“真实”、“实在”的感觉。这种仅存于人们意识中的“实在性”与上面我们分析的万事万物的毕竟空性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是人化世界的阴阳两面,也是我们人的存在的本质矛盾。只有以如实认识万物空性的大智,来统摄对万千虚假“实在”的小知,才是通向人类解放自由的根本大道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消除一种对于佛学所谓“空性”的误解。我们指出万事万物并不具有实在性,不是要否定我们自身的相对存在,不是要否定我们企求快乐生存的本能,不是要否定人化世界中一切事物相对于我们的意识的存在、及其对于我们人的生存的意义,更不是提倡虚无主义、提倡逃避现实人生、迷醉于各种随心所欲地构筑的幻景。恰恰相反,指出万物“实在性”的虚假性,正是为了如实地认识和对待人生、社会、世界,使我们大家都生存得更自在快乐。怎么说?且看下文。

七、“实在论”之延伸与否定:东方哲学之回归

               虚假的“实在论”不仅停留在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层面上,而且被提纲挈领般延伸、贯穿到哲学思维的其它方面、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思想领域。下面是若干重大例子:

(1)哲学范畴:“空间”、“时间”、“因果”:从物质论回归相对论:实在性首先体现在一些基本的哲学范畴中,如“空间”、“时间”、“因果”。这些概念都是基于将万物看作是各具自性的实体才产生的。有实体,那么实体所在就是空间。有自性,又看到变化,就产生有先有后的感觉,于是有了时间的概念。当发现在不同空间与先后时间内的不同事物反复呈现相同的相关变化模式,于是就产生了因果关系的联想。如果设想自己一生下来就一直身处伸手不见五指的迷漫大雾中,什么都看不到,而自己就是溶于其中的一滴极微小的汽化了的水滴,与周围没有任何分隔,那么就绝不会有空间、时间、因果等概念。

    而且,直观空间之所以是三维,而不是两维或四维,又是与人类对于自身的“实体”感觉分不开的。人向空中跳上去,马上就掉下来,“上下”就是一维。双眼只能看前,不能看后,除非转个身,于是就有了“前后”之维。自身左右对称,与“前后”成正相交,这就是第三维。如果设想自己是一个远离地面漂浮空中的圆球,感觉器官又仅仅是圆心那个一点,那还会有三维的感觉吗?

    如果对万事万物没有分别的感觉,不但空间不存在,时间的感觉也不会有。我们都有这样的睡觉经验:如果睡得特别熟,对自身和周围毫无知觉,一觉醒来,时钟已走过好几个小时,但感觉上好像只过了一会儿。但如果睡得不好,辗转反侧,时刻感觉到自身、床被、房间的存在,时间就过得很慢。所以时间也是与对周围事物的“实在”感觉分不开的。

    因果概念更是如此。也许有人会质疑说:佛家关于万物空性讲得最多,但对因果报应也讲得最多。这又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因果”可以在两个层次上表现出来。在哲理层次上,上文已说过,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其实并无自性,因此万物皆空。所以因果之说与空性之说是手指与所指的关系。在宗教教化的层次上,因果之说是抑恶扬善的“方便般若”(权宜智慧),所以与哲理层次上的因果之说应该具有异曲同工的目的和效果。既然是“手指”,或是“方便般若”,那当然离不开人化世界的“实在”论话语语言了。

             我们当然不必回避“空间”、“时间”、“因果”等这些实在论概念和语言,而且也回避不了,但当我们在运用实在论语言这根“手指”时,切不可忘了这些范畴只是一根手指的指节,而不是我们所向往的终极真理之道,也不可指鹿为马,错将其它手指指节当作终极真理。

           事实上,如果我们僵化地把直观三维空间看作是客观“实在”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四维空间”和后来的“十维空间”、“二十六维空间”之说了。这些概念虽然仍借用了实在论“空间”的说法,但“相对论”实际上是对于实在论空间概念的解构。另外,在科学哲学界,对于时间和因果问题上的传统线性思维好像也开始有所质疑了。

           总之,空间、时间、因果都只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决不是绝对的物质实在。

       (2)哲学认识论:从唯物/唯心论回归心物一元论:唯物主义将人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是实际上经过“人化”的世界,看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也就是将超越人意识的客观可能性(“超化混沌”这个“一般”)通过人意识的作用化现出来的人化世界(“个别”)说成是唯一的客观存在,排除了非人化的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所以这样的唯物主义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唯心主义。

    另有一种唯心主义将人们心目中的世界说成是人意识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但是所谓“客观精神”实际上是人意识的外化,而且常常以人的形象出现(如“上帝”),所以说到底仍然脱不了人的主观之“心”。无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本质上都是唯主观之心,都是唯心主义。

    说到唯心主义,不能不说一下宗教。如果人们所崇拜的“神”是体现了某些人间普世价值(如平等、博爱、慈悲、仁义)的客观精神,那么由于其是一种外在的崇高精神的象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观照、净化、提升人的心灵,对于社会起到正面的教化、改造作用,因而有助于人的快乐生存。但是如果“神”是一个游离于一切存在形式之外的精灵,不受任何存在形式的规定,就很容易被某些社会势力的狭隘的利益意识随意扭曲、篡改、冒充,因此往往也反而会污染、毒害人心,戕害世界(例如,以某派“上帝/天主/真主”为唯一真神而对“异教”大肆挞伐,为掠夺战争披上神圣外衣)。

    总之,心与物本来是一纸两面,两面一纸。所以硬要将其两面从中间机械地撕裂开来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是一纸的两面,也是绝对撕不开的。至于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当然优于“机械”,但只要没有摆脱“唯”物,只要坚持“第一性”、“第二性”的分别执着,那就是没有完全摆脱机械性。不过,其对于意识之“反作用”的肯定,总是对于心物之间双向互动关系的一种认定,所以应该看作是人类的世界观向着心物一元方向前进的一步。此外,上世纪出现在西方哲学界的现象学、诠释学(或称“阐释学”、“解释学”)等思潮,对于深化认识人的意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解构心物割裂的实在论、建构心物一元的哲学观、认识论,是否起着正面的的推动作用,也值得研究。

(3)哲学认识论:从科学主义回归解构主义:提倡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于警惕、防止、和克服人们的主观片面性、较近似地认识人们所能“看”到的世界种种形相,即“科学”地认识世界,以改变和适应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如果看不到人类自身意识结构的有限性、将自己所能意识到的世界种种形相看作就是客观实在,把实证“科学”看作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有效途径,把科学看作是人类意识的最高形态,成为衡量、褒贬、判断人类一切活动、包括宗教、哲学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最高裁判,那就成了有害的科学主义的迷信。这种迷信带上了新宗教的神圣光环,否定、取消了人们以直觉体悟与抽象思辨相结合为特点的另一条沟通外在世界的途径,剥夺了人们与天地大道直接融通的精神家园(“失乐园”、“苦海无边”)。由于现代科学失去了通贯天地的灵魂,因此虽然发达如今日,不但未能缓解贫困,未能减少战争,未能消除不平,未能从根本上逆转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已经沦为少数人用来制造上述种种罪恶的工具。即使科学能把人类送到别的星球上去殖民,如果不改变今天人们的主流思维方式,照样会把别的星球变成第二个地球。科学主义的为害之甚,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后现代解构主义就是对于科学主义迷信的一种反动,是向着直悟大道之传统的一种回归。人类只有在人化世界与超化混沌、自我与非我、自心与外物、认识与实践、建构与解构的反复回旋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快乐的生存(“复乐园”、“回头是岸”)。

       (4)哲学方法论:从形式逻辑回归模糊逻辑:从彼非矛盾律回归此非矛盾律。按照实在论的观点,万物均有自性,因此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非黑即白、非白即黑,不可能同时又白又黑。这就是形式逻辑的基础性定律,被称为非矛盾律,或简称矛盾律。不可否认,矛盾律在某种给定条件下是可以适用的,也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应该有条件遵循的一条规律。“有条件”就是指“相对性”。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着黑白互相重叠转化的现象,万事万物无不互相渗透、又无时不刻都处于转化之中。法律被认为是是非黑白最最分明的了,但也有所谓“灰色区域”的存在。正如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双鱼图形象地所示: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转为白,白化为黑。正因如此,现在又有了“模糊逻辑”〔3〕,可以起到与形式逻辑互补的作用。如果说形式逻辑的非矛盾律是以“既黑又白”为“矛盾”,为“非”,那么模糊逻辑以“既黑又白”为“非”(不是)“矛盾”。所以都可称为“非矛盾律”,但意思相反。既矛盾,又不矛盾,非矛盾律之一律二解,既黑又白也。如果执着于一解,时时刻刻僵化地执着于形式逻辑作为唯一的思维路线,那么只要多走几步,就必然会掉进谬误的泥坑。(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5832.html

更多阅读

高职办学定位转型 行业巨变中的酒业大商转型(二)定位与方向

 行业巨变中的酒业大商转型(一)中提出了行业巨变中大商面临的五大问题,本文重点探讨定位、转型方向与策略。   繁华落尽,洗尽铅华。“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回忆,今夜重又走入风雨,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行业巨变,

冒险岛大巨变 行业巨变中的酒业大商变革(一)面临问题

过去的2013年跌宕起伏,很多酒商预期的盈利能力和销售目标实现都受到了较大影响。虽然,2013年初都对困难和调整做出了适时的预判,但行业下行调整的速度和深度还是超越了预期,从等等看到幻想破灭,从不接受到接受、从深刻反思到有所作为,只

创业哲学 拯救日航 稻盛哲学的第三次创业(2)

  二是经营缺乏效益导向。“政治企业”日航一直以航空路线的“大而全”自豪,忽略了取舍和优化,不愿意放弃很多无利可图的航线。至倒闭前,日航有150余条国内航线,而搭乘率超过70%的航线,却不足20条。另外,日本有20多个机场只有日航一条

声明:《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 东方哲学坐标中的心物之辩(中)》为网友惆怅暮烟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